甘江河
甘江河为淮河一级支流颍河二级支流沙河三级支流澧河的一条支流。甘江河发源于伏牛山系,流经南阳市方城县,社旗县,泌阳县,平顶山市叶县,舞钢市,舞阳县等地,注入河。
基本介绍
甘江河为淮河支流,又称干江河,古称水无水、石塘河(叶县段)等,是平顶山市南部一条重要河流。其源头分南源和北源两支,北源在方城县北部羊头山,南流经方城县城东的关王庄(当地称关王庄河),经郑南公路转东南,至治平东部与南源会合。南源起于舞钢市与泌阳县交界的五峰山,西流经平桐公路与北源交汇。甘江河的一段因曾为舞阳、泌阳两县界河,当地又称之为界牌河;现今是舞钢市与泌阳县界河,也是平顶山市与驻马店市的界河。清朝史料曾记载说:“水无水源出泌阳县西北,东北经叶县东南,名干江河,东经舞阳县,入西平界。”将其南源作为正源。
地理位置
发源于伏牛山系,流经南阳市方城县,社旗县,驻马店泌阳县,平顶山叶县,舞钢市,漯河舞阳县等地,注入澧河。河流长度,流域面积之大。
气候环境
甘江河地处暧温带向北亚热带过渡区,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4.9℃,自然降水偏丰,年降水量为1000毫米左右,风向以西南为多。河流属淮河。
人工改道
甘江河不仅是一条自然河流,它还曾经是宋代重要的漕运要道。特别在叶县辛店、龙泉交界处,甘江河突然北拐与澧河交汇,被专家认定是当时为缩短航程而人工改道的重要工程,这段长约6公里的人工河道不仅大大提高了宋代襄汉漕运的运力,还对当地的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
河道变麦田
甘江河入澧河处在平舞路澧河大桥桥下,从附近进舞阳县保和乡,可沿甘江河人工河道顺流而下,直至该乡与叶县交界也即甘江河改道处。观察转弯处,河东侧有一港,宽窄与河道相仿,东去约百米被一公路路基阻断。公路以东,与港汊对应的仍是一条河流向东延伸。若排除公路,俨然一条河道展现眼前,它西承甘江河,东去舞阳县城方向。记者询问甘江河附近的张古洞村的老人方得知,这条河就是甘江河旧河道,村南河中原有一座南北走向的石坝,长百余米,宽约3米,高4~5米,石坝结构下面是木桩,上面是长条石,平时行人、车辆从石坝上经过,洪水季节甘江河水漫过石坝东流。不过现在这一切都不存在了,原先的河道大半部分都成了农田,黄河成了涓涓细流,水
中浮萍遮蔽,若不是南部山中有溪水注入,河道恐怕早已干涸。石坝也不见踪影,只能从横亘河道的一条凹凸线上判断出石坝的残迹。该村村民告诉记者,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修筑漯(河)南(阳)小铁路,路基把石坝上游河道阻断,坝上就不再过水,铁路报废后改为公路路基,石坝大约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被拆毁。
再说甘江河新河道,该河道与旧河道分手后北行入澧,全程约6公里。其最明显的特点是河道顺直,与其上下游河道左右弯曲的天然形态完全不同,河岸坡度一致,河底平展,水流平铺河床,全无天然河道中河水左右流动所形成的滩涂、洲渚、响水、潭涡之类的地貌。河岸剖面也没有冲积形成的沙砾层等,在改道处的河畔上还有残存的土台,据当地人说这是当时施工时的指挥台。这些迹象和特征,为认定该河道是人工河道提供了可靠的实物依据。
传说和漕运
甘江河为何改道?在叶县、舞阳县一带有一则广为人知的传说:相传古时有一官员王都堂,在甘江河原河道旁有其祖坟,甘江河涨水时经常威胁到坟地,王都堂很担心,于是就有了改河道的主意。他向皇帝提出改河的建议后,遭到很多官员的反对,皇帝也不便同意,批复:改河输理。王都堂无奈,只好想了一个鬼点子,假称皇帝说“改河入澧”,就此瞒天过海,擅自开始了改河工程。
这只是传说,不足为信。李典芳等人认为,甘江河改道是宋代襄汉漕渠的一项重要工程。所谓襄汉漕渠,是指《宋史·河渠志》中称“开荆南城东漕河,至狮子口入汉江,可通荆峡漕路至襄阳市,又开古白河,可通襄汉漕路至京”。由此可知襄汉漕路是由长江与汉水间、汉水与沙河间的两条人工水运系统,后世通称襄汉漕渠。当时南北北汝河相通,同时与沙河相通,漕运船只可由甘江河旧河道经舞阳南、西平县入汝河,再逆流北行入沙河,再顺水入河,至项城市,北循蔡河达开封市;或由汝河、颍河顺水入淮,到长江下游。据史料记载,郾城区以南汝河经常淤塞,北汝河、沙河之水几乎全部在城境东流入颍河,由南汝河到沙河的航道不通,甘江河东行去开封的船只只能南行经南汝河、洪河入淮,到安徽省正阳关镇,再逆颍河而上,很麻烦。而在叶、舞间改甘江河入澧,漕运船只可顺流而下,至沙河、颍河,比原有漕路缩短航程500公里以上,减少逆行航程约200公里,大大提高了运速和运力。从可行性上看,该河段地处平原,土质疏松,6公里的人工河是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完成的。
由于改道,甘江河的流向在历史上说法不一,即便进入20世纪,它在地图上的标注还不统一。李典芳在研究这段河道时曾查阅过1929年的《中华最新形势图》、1933年的《中国分省新图》、1957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集》、1976年的《河南省政区图》、1980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1986年的《平顶山政区图》、1994年的《河南省地图》、1998年的《中国自然地图集》等各个历史时期的地图。他告诉记者,这些地图对甘江河流向的不同标注,也是他探究甘江河的动机之一。
功过评说
尽管说来简单,但甘江河改道在宋代仍是一项巨大的工程。曾任叶县县尉的黄庭坚1071年所作《寄顿主簿时在县界首部夫凿石塘河》一诗曾对甘江河改道工程有过描述:“杨柳青青春向分,遥知河曲万夫屯……插如云声汹汹,风埃成雾气昏昏。”从此推测,当时的工程动用了上万人,施工场面极大,条件极其艰苦。《宋史》还曾记载,陈希亮任京西转运使时,“石塘河兵役叛”,也就是说由于不堪劳役,当时的民工发生了暴动。从这些史料可以得出结论,甘江河改道是一项特大工程,毫无疑问它提高了当时的生产力,促进了物资流通,繁荣了当地经济,且对后世有影响,但对当时参与施工的百姓来说,却无疑是一场灾难。甘江河改道后,作为漕运要道因政权更迭等原因时断时续,但作为民间商道却长期未曾中断。据考证,宋代叶县设有石塘河镇,是商道上的重要码头。今天在甘江河北岸还有戏台,南岸的一个小村子叫卸店,据说其名字来源于当时装卸货物的“卸”。将被燕山水库淹没的圪当店、范庄也曾是商贾往来之地,以商业发达著称,民俗音乐有“过独树,到保安,一路下坡圪当店”,还有“卸不完的佘家店,装不满的北舞渡”,说明甘江河两岸好多村镇都是繁忙的水陆转运站。
甘江河改道所造成的地理因素的变化,也对当地人民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洪水季节,甘江河和澧河的河水常常冲上堤岸,淹没村庄。3年前,叶县龙泉乡等地发生洪灾。该村地处甘江河与澧河交汇所形成的夹角中,地势低洼,洪水退却后村里房屋中留下的水位线近两米。村民描述洪水来临时的情景说,“站在房顶上看着洪水一会儿往东流,一会儿往西流,河里漂着猪、羊等牲畜”。据当地人介绍,洪灾形成的一个主要原因与甘江河和澧河的容量过小有关。
种种迹象表明,宋代甘江河改道工程对洪水忧患有充分的考虑,工程建造表现出了很高的智慧。其一,解除洪水之患可能就是这项工程的目的之一;其二,建造者可能是事后接受了教训。前文所说张古洞村南的甘江河旧道所设石坝即是证明,当时新、旧河道并存,淡水季节,石坝可起到桥梁及在新河道蓄水的作用;洪水季节,河水又能漫过石坝,缓解新河道的水情,一举多得。上世纪,人们在甘江河旧河道上不修桥就建公路,阻断了老河道的水流,使老河道奄奄一息,新河道水势无法控制,洪灾频繁发生,害莫大焉。究其原因,可能是当时人们未充分认识到古人的深谋远虑,或是过于自信“人定胜天”。从这个角度看,甘江河留给今人的思考是多重的。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