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催乳素血症
高催乳素血症(hyperprolactinemia)又称高泌乳素血症,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的外周血清催乳素(prolactin,PRL)水平持续高于正常值的状态(正常女性PRL水平通常低于25ng/ml)。高催乳素血症在一般人群中的患病率为0.4%,在生殖功能失调病人中可达9%~17%。
高催乳素血症的原因包括生理性(月经周期、妊娠期等的变化)、病理性(下丘脑疾患、垂体疾患、胸部疾患等)或药物性等,常见的临床表现有月经紊乱或闭经、溢乳、不孕等。根据血清学检查PRL持续异常升高,同时出现溢乳、闭经及月经紊乱、不孕、头痛、眼花、视觉障碍及性功能改变等临床表现,可诊断为高催乳素血症。高催乳素血症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溴隐亭、α二氢麦角菌隐亭,卡麦角林等)、手术治疗、放射治疗以及其他治疗等。
对于高催乳素血症,可通过科学养生,增强体质;调节情志,保持乐观;尽量避免使用消耗下丘脑多巴胺或阻滞多巴胺药物来预防。大部分高催乳素血症呈良性经过,其血清PRL水平会逐渐下降,甚至恢复正常。垂体催乳素瘤若能及时合理治疗,预后良好。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对女性出现闭经、溢乳者诊为闭经溢乳综合征。直到1970年,佛朗兹·斯坦格尔(Frantz)等才证明了人的血液存在催乳活性物质。
病因
下丘脑神经递质(多巴胺)途经垂体柄门静脉系统抑制性调节垂体催乳素细胞合成和分泌PRL,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西妥昔单抗(表皮生长因子)和多巴胺能拮抗剂可正性调节PRL的分泌。任何影响多巴胺生成及输送、自主性PRL的合成和分泌以及传入神经刺激增强的因素都可导致血清PRL水平异常升高。高水平的PRL可通过影响或抑制正常下丘脑GnRH(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释放的脉冲式节律导致无效的或低水平的促性腺激素分泌,从而引起无排卵和闭经。
下丘脑疾患
下丘脑分泌的PIF(PRL抑制因子)对PRL分泌有抑制作用,PIF主要是多巴胺。颅咽管瘤压迫第三脑室底部,影响PIF输送,导致PRL过度分泌。其他肿瘤如胶质细胞瘤、脑膜炎症、颅外伤引起垂体柄被切断、脑部放疗治疗破坏、下丘脑功能失调性假孕等影响PIF的分泌和传递都可引起PRL的增高。
垂体疾患
垂体疾患是高PRL血症最常见的原因。高催乳素血症中20%~30%有垂体瘤,其中垂体泌乳细胞肿瘤最多见,其他有生长激素(GH)瘤、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瘤及无功能细胞瘤。按肿瘤直径大小分垂体微腺瘤(肿瘤直径<1cm)和大腺瘤(肿瘤直径≥1cm)。空蝶鞍综合征、肢端肥大症、垂体腺细胞增生都可致PRL水平的异常增高。
胸部疾患
胸部疾患如胸壁的外伤、手术、烧伤、带状疱疹等也可能通过反射引起PRL升高。
其他内分泌、全身疾患
原发性和(或)继发性甲状腺机能低下症,如假性妊娠合并甲状旁腺功能减退、桥本甲状腺炎等,甲状腺释放激素(TRH)水平升高,因此PRL细胞增生,垂体增大,约40%的病人PRL水平增高。多囊卵巢综合症,异位PRL分泌增加,如未分化支气管肺癌、胚胎癌、子宫内膜异位症及肾癌可能有PRL升高。肾功能不全、肝硬化影响到全身内分泌稳定时也会出现PRL升高。乳腺手术、乳腺假体手术后、长期乳头刺激、妇产科手术如人工流产、引产、死胎、子宫切除术、输卵管结扎术、卵巢切除术等PRL也可异常增高。
药物影响
通过拮抗下丘脑多巴胺或增强PRL刺激引起高PRL血症的药物有多种。多巴胺受体拮抗剂如酚噻类镇静药:氯丙嗪、奋乃静注射液。儿茶酚胺耗竭剂抗高血压药:利血平、甲基多巴。甾体激素类:口服避孕药、雌激素。鸦片类药物:Morphine。抗胃酸药:H2-R拮抗剂一西咪替丁、多潘立。均可抑制多巴胺转换,促进PRL释放。药物引起的高PRL血症多数血清PRL水平在100μg/L以下,但也有报道长期服用一些药物使血清PRL水平升高达500μg/L,而引起大量泌乳、闭经。
特发性高催乳素血症
特发性高催乳素血症指血PRL水平轻度增高并伴有症状,多为60~100ng/ml,但未发现任何原因,可能为下丘脑-垂体功能紊乱,PRL分泌细胞弥漫性增生所致。有报道,该症随访6年20%自然痊愈,10%~15%发展为微腺瘤,发展为大腺瘤罕见。部分病人可能是大分子或大大分子PRL血症,这种PRL有免疫活性而无生物活性。临床上当无病因可循时,包括MRI或CT等各种检查后未能明确PRL异常增高原因的病人可诊断为特发性高PRL血症,但应注意对其长期随访,对部分伴月经紊乱而PRL高于100ng/ml者,需警惕潜隐性垂体微腺瘤的可能。
流行病学
高催乳素血症在一般人群中的患病率为0.4%,在生殖功能失调病人中可达9%~17%,15%~25%的继发性闭经及部分原发性闭经的患者中有高催乳素血症。在诸多的药源性高催乳素血症中,抗精神病药所致高催乳素血症尤为突出。研究显示,抗精神病药所致高催乳素血症发生率占用药者的47%~88%。
PRL生理变化
孕8周血中PRL值仍为20ng/ml,随着孕周的增加,雌激素水平升高刺激垂体PRL细胞增殖和肥大,导致垂体增大及PRL分泌增多。在妊娠末期血清PRL水平可上升10倍,超过200ng/ml。自然临产时血PRL水平下降,于分娩前2小时左右最低。
分娩后2小时血PRL升至高峰,并维持在较高水平,不哺乳的女性产后2周垂体恢复正常大小,血清PRL水平下降,产后3~4周降至正常;哺乳者由于经常乳头吸吮刺激,触发垂体PRL释放,产后4~6周内哺乳妇女基础血清PRL水平持续升高。产后6~12个月恢复正常,延长哺乳时间则高PRL状态相应延长,出现生理性闭经。
PRL的分泌有昼夜节律,人睡后60~90min血PRL开始上升,早晨睡醒前PRL可达到一天24小时峰值,醒后迅速下降,上午9~11时进入低谷,睡眠时间改变时PRL分泌节律也随之改变。
进餐30分钟内PRL分泌增加50%~100%,尤其是进食高蛋白高脂饮食。
PRL的分泌还与精神状态有关,应激状态如激动或紧张、寒冷、麻醉、低血糖、性生活及运动时PRL明显增加,通常持续时间不到1小时。乳房及胸壁刺激通过神经反射使PRL分泌增加。
临床表现
闭经或月经紊乱
高催乳素血症病人90%有月经紊乱,以继发性闭经多见,也可为月经量少、稀发或无排卵月经;原发性闭经、月经频发、月经量多及不规则出血较少见。高水平的PRL可影响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功能,导致黄体期缩短或无排卵性月经失调,月经稀发甚至闭经,闭经与溢乳症状合称为闭经溢乳综合征。
溢乳
病人在非妊娠和非哺乳期出现溢乳或挤出乳汁,或断奶数月仍有乳汁分泌,轻者挤压乳房才有乳液溢出,重者自觉内衣有乳渍。分泌的乳汁通常是乳白、微黄色或透明液体,非血性。仅出现溢乳的占27.9%,同时出现闭经及溢乳者占75.4%。这些病人血清PRL水平一般都显著升高。部分病人PRL水平较高但无溢乳表现,可能与其分子结构有关。
肿瘤压迫症状
微腺瘤一般无明显症状;大腺瘤可压迫蝶鞍隔出现头痛、头胀等;当腺瘤向前侵犯或压迫视交叉或影响脑脊液回流时,也可出现头痛、呕吐和眼花,甚至视野缺损和动眼神经麻痹。肿瘤压迫下丘脑可以表现为肥胖、嗜睡、食欲异常等。
如GH分泌减低引起儿童期生长迟缓,引起闭经、青春期延迟。
不孕或流产
性功能改变
部分病人因卵巢功能障碍,表现低雌激素状态,阴道壁变薄或萎缩,分泌物减少,性欲减低。
检查诊断
诊断原则
应询问病人的月经史、分娩史、手术史和既往病史,有无服用相关药物史,是否在应激状态下采血(如运动、交配、精神情绪波动或盆腔检查)等。根据血清学检查PRL持续异常升高,同时出现溢乳、闭经及月经紊乱、不育、头痛、眼花、视觉障碍及性功能改变等临床表现,可诊断为高催乳素血症。诊断时若血PRL<100ng/ml(即4.55nmol/L)时,应排除某些生理状态如妊娠、哺乳、夜间睡眠,长期刺激乳头、性交、过饱或饥饿、运动和精神应激等,药理性因素及甲状腺、肝肾病变引起的高催乳素血症。当PRL测定结果在正常上限3倍以下时至少检测2次,以确定有无高PRL血症。若PRL持续高于100ng/ml,有临床症状者应行鞍区MRI平扫加增强检查明确有无占位性病变。
检查项目
血清学检查
血清PRL水平持续异常升高,大于25ng/ml(1.14nmol/L),需除外由于应激引起的PRL升高。测定血PRL时,采血有严格的要求:早晨空腹或进食纯糖类早餐,于上午9~11时到达,先清醒静坐半小时,然后取血,力求“一针见血”,尽量减少应激。FSH及LH水平正常或偏低。为鉴别高催乳素血症病因,需测定甲状腺功能、其他垂体激素及肝肾功能等,行盆腔B超及骨密度等检查。
影像学检查
当血清PRL水平高于100ng/ml(4.55nmol/L)时,应注意是否存在垂体腺瘤,CT和MRI可明确下丘脑、垂体及蝶鞍情况,是有效的诊断方法。其中MRI对软组织的显影较CT清晰,因此对诊断空蝶鞍症最为有效,也可使视神经、海绵窦及颈动脉清楚显影。
眼底、视野检查
垂体肿瘤增大可侵犯和(或)压迫视交叉,引起视盘水肿;也可因肿瘤损伤视交叉不同部位而有不同类型视野缺损,因而眼底、视野检查有助于确定垂体腺瘤的部位和大小。
鉴别诊断
高催乳素血症需与多囊卵巢综合症、空蝶鞍综合征、甲状腺功能低下以及肾功能衰竭作鉴别。
治疗
应该遵循对因治疗原则。控制高PRL血症、恢复女性正常月经和排卵功能,减少乳汁分泌及改善其他症状(如头痛和视功能障碍等)。
随访
对特发性高催乳素血症、PRL轻微升高、月经规律、卵巢功能未受影响、无溢乳且未影响正常生活时,可不必治疗,应定期复查,观察临床表现和PRL的变化。
药物治疗
垂体PRL大腺瘤及伴有闭经、泌乳、不孕不育、头痛、骨质疏松症等表现的微腺瘤都需要治疗。
药物治疗的种类
药物治疗首选多巴胺激动剂治疗,常用有溴隐亭、α二氢麦角隐亭,卡麦角林等。
甲磺酸溴隐亭片为麦角类衍生物,多巴胺D1、D2受体激动剂,与多巴胺受体结合,抑制垂体腺瘤增殖,从而抑制PRL的合成分泌,是治疗高催乳素血症最常用的药物。临床报道溴隐亭治疗可使60%~80%的病人血PRL降至正常,异常泌乳消失或减少,80%~90%的病人恢复排卵,70%的病人生育。大腺瘤病人视野改变,瘤体缩小50%以上。溴隐亭不良反应:主要有恶心、呕吐、眩晕、疲劳和体位性低血压等,为了减少药物不良反应,溴隐亭治疗从小剂量开始渐次增加,初始剂量为每天1.25mg,餐中服用,每3~7天增加1.25mg/d,直至常用剂量每天5~7.5mg,分2~3次服用。剂量的调整依据是血PRL水平。达到疗效后可分次减量到维持量,若PRL大腺瘤在多巴胺激动剂治疗后血PRL正常而垂体大腺瘤不缩小,应重新审视诊断是否为非PRL腺瘤或混合性垂体腺瘤、是否需改用其他治疗(如手术治疗)。溴隐亭治疗是可逆性的,只是使垂体PRL腺瘤可逆性缩小,长期治疗后肿瘤出现纤维化,但停止治疗后垂体PRL腺瘤会恢复生长,导致高PRL血症再现,因此需长期用药维持治疗。10%~18%的病人对溴隐亭不敏感或不耐受,可更换其他药物或手术治疗。
新型溴隐亭长效注射剂克服了因口服造成的功能性胃肠病,用法是50~100mg,每28天一次,是治疗PRL大腺瘤安全有效的方法,可长期控制肿瘤的生长并使瘤体缩小,不良反应较少,用药方便。
甲磺酸α-二氢麦角菌隐亭是高选择性多巴胺D2受体激动剂及α-盐酸肾上腺素能拮抗剂。有报道,5mgα-二氢麦角隐亭与2.5mg溴隐亭的药效动力学曲线相同,血PRL水平均于服药后5小时达低谷,至少可维持12小时。初始治疗病人从5mg(1/4片)每天2次开始,餐中服用,1~2周后加量,并根据病人血PRL水平变化,逐步调整至最佳剂量维持,一般为20~40mg/d。疗效与溴隐亭相仿,心血管不良反应少于溴隐亭,无体位性低血压出现,长期耐受性高。
是具有高度选择性的多巴胺D2受体激动剂,卡麦角林是溴隐亭的换代药物,抑制PRL的作用更强大而不良反应相对减少,且作用时间更长。对溴隐亭抵抗(每天15mg溴隐亭效果不满意)或不耐受溴隐亭治疗的PRL腺瘤病人改用这些新型多巴胺激动剂仍有50%以上有效。卡麦角林每周只需服用1~2次,常用剂量0.5~2.0mg(1~4片),病人顺应性较溴隐亭更好。作用时间的延长是由于从垂体组织中的清除缓慢,与垂体多巴胺受体的亲和力高,广泛的肝肠再循环,口服后3小时就可检测到PRL降低,然后逐渐下降,在48~120小时之间效应达到平台期,坚持每周给药,PRL水平持续下降,不良反应少。
喹高利特是选择性多巴胺D₂受体激动剂,副作用更少。用于溴隐亭副作用无法耐受或无效时。
维生素B6作为辅酶在下丘脑中多巴向多巴胺转化时加强脱羟及氨基转移作用,与多巴胺受体激动剂起协同作用。临床用量可达60~100mg,每日2~3次。
药物治疗时的随诊
在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治疗的长期用药过程中随诊十分重要,应包括:
药物减量及维持
在初始治疗时,血PRL水平正常、月经恢复后原剂量可维持不变3~6个月。微腺瘤病人即可开始减量;大腺瘤病人此时复查MRI,确认PRL肿瘤已明显缩小(通常肿瘤越大,缩小越明显),PRL正常后也可开始减量。
减量应缓慢分次(2个月左右一次)进行,通常每次1.25mg,用保持血PRL水平正常的最小剂量为维持量。每年至少2次血PRL随诊,以确认其正常。在维持治疗期间,一旦再次出现月经紊乱或PRL不能被控制,应查找原因,如药物的影响,怀孕等,必要时复查MRI,决定是否调整用药剂量。对小剂量溴隐亭维持治疗PRL水平保持正常、肿瘤基本消失的病例5年后可试行停药,若停药后血PRL水平又升高者,仍需长期用药,只有少数病例在长期治疗后达到临床治愈。
手术治疗
若溴隐亭等药物治疗效果欠佳者,有观点认为由于多巴胺激动剂能使肿瘤纤维化形成粘连,可能增加手术的困难和风险,一般建议用药3个月内实施手术治疗。经蝶窦手术是最为常用的方法,开颅手术少用。
手术适应症
全身器官功能差不能耐受手术者为相对禁忌证。手术后,需要进行全面的垂体功能评估,存在垂体功能低下的病人需要给予相应的内分泌激素替代治疗。
手术治疗后随访问题
手术后3个月应行影像学检查,结合内分泌学变化,了解肿瘤切除程度。视情况每半年或一年再复查一次。手术成功的关键取决于手术者的经验和肿瘤的大小,微腺瘤的手术效果较大腺瘤好,60%~90%的微腺瘤病人术后PRL水平可达到正常,而大腺瘤病人达到正常的比例则较低。手术后仍有肿瘤残余的病人,手术后PRL水平正常的病人中,长期观察有20%病人会出现复发,需要进一步采用药物或放射治疗。
放射治疗
放射治疗主要适用于大的侵袭性肿瘤、术后残留或复发的肿瘤;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能坚持和耐受药物治疗不良反应的病人;有手术禁忌或拒绝手术的病人以及部分不愿长期服药的病人。放射治疗疗效评价应包括肿瘤局部控制以及异常增高的PRL下降的情况。传统放射治疗后2~10年,有12%~100%的病人出现垂体功能低下;1%~2%的病人可能出现视力障碍或放射性叶坏死。部分可能会影响瘤体周围的组织而影响垂体的其他功能,甚至诱发其他肿瘤,损伤周围神经等,因此,传统放疗可加溴隐亭联合治疗,约1/3的病人血PRL水平正常,但显效时间可长达20年以上。即使近年来采用的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2年内也仅有25%~29%的病人PRL恢复正常,其余病人可能需要更长时间随访或需加用药物治疗。
其他治疗
由于甲状腺功能减退、肾衰竭、手术、外伤、药物等因素引起的高催乳素血症,则对因进行治疗。
预防
预后
需正确认识该病。应保持心情舒畅以利于受影响的神经-内分泌系统恢复。大部分高催乳素血症呈良性经过,其血清PRL水平会逐渐下降,甚至恢复正常。垂体催乳素瘤若能及时合理治疗,预后良好。
历史
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对女性出现闭经、溢乳者诊为闭经溢乳综合征。直到1970年,Frantz等才证明了人的血液存在催乳活性物质。于1971年Hwang等发展了放射免疫测定PRL的方法。
2015年,Konrad Szosland等指出,高催乳素血症出现在多囊卵巢综合症患者中的概率并不比没有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人概率高。因此,若同时出现高催乳素血症不应该被视为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一个临床特征,而应该被视为一个独立的疾病。
研究进展
2022年,姚园,宫炳琛,王凯旋等探讨了溴隐亭治疗对特发性及伴多囊卵巢综合征的高催乳素血症患者行体外受精一胚胎移植/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一胚胎移植结局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特发性及伴PCOS的高催乳素血症患者(1.36nmol/L≤PRL<4.55nmol/L),在进行体外受精/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治疗时,如无明显临床症状,可不使用溴隐亭治疗。
参考资料
带你了解高泌乳素血症.甘肃省妇幼保健院生殖中心.2024-05-15
hyperprolactinemia.ICD-10官网.2024-05-15
hyperprolactinemia.ICD-11官网.2024-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