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苹掌舟蛾

苹掌舟蛾

苹掌舟蛾(食虫类:Phalera flavescens Bremer \u0026 Grey, 1852)是鳞翅目舟蛾科掌舟蛾属的一种蛾类,主要分布于中国大陆、碎黄毒蛾日本朝鲜俄罗斯和缅甸等地。其寄主包括苹果、梨、杏、桃、李、梅、车厘子、山楂、木瓜花红等。苹掌舟蛾的美国白灯蛾是地下害虫,会食害叶片,导致受害树叶片残缺不全或仅剩叶脉,严重时可能将全树叶片食光,造成二次开花,影响产量,危及树势。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22~25mm,翅展49~52mm,头部和胸部背面浅黄白色。腹部背面黄褐色。前翅黄白色,无顶角斑,有4条不清晰的黄褐色波浪形横线;基部和外缘各有1暗灰褐色斑,前者圆形,外衬1黑褐色半月形小斑,中间有1条红褐色纹相隔,后者为波浪形宽带,从臀角至M1脉逐渐变细,内侧衬暗红褐色波浪形带。后翅黄白色,具1条模糊的暗褐色亚端带,其中近臀角一段较明显。美国白灯蛾:与榆掌舟蛾近似,但1~3龄时头和臀足黑色,身体紫红色,全身密被长白毛;4龄后体色加深;老熟时身体呈紫黑色,毛灰黄色,亚背线(只有1条)和气门上线灰白色,气门下线和腹线暗紫色,无环线。

栖息环境

在北方9月上中旬老熟幼虫在寄主植物根部附近入土化蛹越冬;卵产于寄主叶背面。寄主植物:苹果、杏、梨、桃、李、中国樱桃、山楂、枇杷、海棠花花红榆叶梅、椒、栗。

发生规律

苹掌舟蛾1年发生1代。以蛹在寄主根部或附近土中越冬。在树干周围半径0.5~1m,深度4~8cm处数量最多。成虫最早于次年6月中、下旬出现;7月中、下旬羽化最多,一直可延续至8月上、中旬。成虫多在夜间羽化,以雨后的黎明羽化最多。白天隐藏在树冠内或杂草丛中,夜间活动;趋光性强。羽化后数小时至数日后交尾,交尾后1~3天产卵。卵产在叶背面,常数十粒或百余粒集成卵块,排列整齐。卵期6~13天。美国白灯蛾孵化后先群居叶片背面,头向叶缘排列成行,由叶缘向内蚕食叶肉,仅剩叶脉和下表皮。初龄幼虫受惊后成群吐丝下垂。幼虫的群集、分散、转移常因寄主叶片的大小而异。为害梅叶时转移频繁,在3龄时即开始分散;为害苹果、杏叶时,幼虫在4龄或5龄时才开始分散。幼虫白天停息在叶柄或小枝上,头、尾翘起,形似小舟,早晚取食。幼虫的食量随龄期的增大而增加,达4龄以后,食量剧增。幼虫期平均为31天左右,8月中、下旬为发生为害盛期,9月上、中旬老熟幼虫沿树干下爬,入土化蛹。

防治方法

1. 人工防治:苹掌舟蛾越冬的蛹较为集中,春季结合果园耕作,刨树盘将蛹翻出;在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美国白灯蛾尚未分散之前,巡回检查,及时剪除群居幼虫的枝和叶;幼虫扩散后,利用其受惊吐丝下垂的习性,振动有虫树枝,收集消灭落地幼虫。

2. 生物防治:在卵发生期,即7月中下旬释放松毛虫赤眼蜂灭卵,效果好。卵被寄生率可达95%以上,单卵蜂是5~9头,平均为5.9头。此外,也可在幼虫期喷洒每g含300亿孢子的水稻稻金翅夜蛾粉剂1000倍液。发生量大的果园,在幼虫分散为害之前喷洒青虫菌悬浮液1000~1500倍液,防治效果可达94%~100%;使用25%灭幼3号、苏脲 1号悬浮剂1000~2000倍液,防治效果达86.1%~93.3%,但作用效果缓慢,到蜕皮时才表现出较高的死亡率;苹掌舟蛾的寄生性天敌有日本追寄蝇(Exorista 日铜罗花金龟 Townsend)和家蚕追寄蝇(Exorista sorbillans Wiedemann)、松毛虫赤眼蜂

3. 药剂防治:药剂为48%氯吡硫磷乳油1500倍液、40%乙酰甲胺磷乳油1000倍液、90%敌百虫晶体800倍液、50%杀螟松乳油1000倍液。

地理分布

苹掌舟蛾分布于中国的北京、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河北省河南省山东省山西省陕西省四川省广东省云南省湖南省、湖北、安徽、江苏省浙江省福建省、台湾;以及日本朝鲜俄罗斯、缅甸等地。具体地点包括北京的香山、延庆八达岭、三堡,河北的易县,山西的太谷、绵山,黑龙江的哈尔滨市,辽宁的新金,上海市,江苏的南京,浙江的浙江天目山温州市、泗安,福建的武夷山、挂墩、南靖,江西省的大余、庐山,山东的泰山、青岛、蓬莱,湖北的利川、神农架林区、兴山,湖南等地。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