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击机
截击机(interceptor),全称截击战斗机,属于战斗机的一种类型,是以截击敌方入侵的战略轰炸机和巡航导弹为主要任务的战斗机,一般部署在战略要地附近或边境一线基地。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战略轰炸与空中截击作战类型初具雏形。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为应对盟军轰炸机,有针对性的研制了Me-163火箭战斗机、Me-262喷气式战斗机和Ba349毒蛇火箭截击机。而美国也研制了P-61“黑寡妇”战斗机,该机成为日后现代截击机的雏形。
20世纪50至60年代是高空高速截击机发展的黄金时期,主要国家研制并装备了多种型号的截击机,如美国的F-102战斗机、F-106战斗机,苏联的“苏”-15、“米格”-15和英国的“闪电”等。世界上第一种速度超过3马赫的战斗机是苏联米格-25高空高速截击歼击机,1964年首次试飞,1969年装备部队。1970年12月21日,美国F-14“雄猫”战斗机进行了首次试飞。米格-31战斗机于1982年正式列装国土防空军,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空军/空天军成为其最大的装备对象。
20世纪70年代以后,各国空军多倾向于利用高性能制空战斗机兼任或改装成截击战斗机,如美国的F-15战斗机、F-16战斗机,苏联的“米格”-23、“米格”-29、“苏”-27和法国的幻影2000战斗机等。
截击机主要承担防御性任务,专注于远程拦截敌方空中目标。因此,截击机设计时一般特别注重高空、高速和长航程飞行能力,并不特别强调机动空战能力。截击机具备全天候作战能力,通常重量较重、航程远,装备有复杂的机载系统。截击机设计特点包括速度快、爬升快、升限高、火控雷达搜索距离远、远距攻击力强和具有拦截低空入侵飞机的能力等,武器配置主要是中距空空导弹,辅以近距空空导弹和航空机炮。
发展沿革
一战时期
在整个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协约国和反法西斯同盟双方投入的军用飞机多达十万余架,飞机的作战能力在战争过程中得到不断增强,特别是战略轰炸与空中截击这两种日后数十年相生相伴的典型空中作战类型就是在这场战争中初具雏形的。
鉴于战略轰炸的威慑力,为了抵御和对抗这种手段,各国除了积极开展地面防空武器的研制,也对使用战斗机进行空中拦截轰炸机的作战方式进行了研究。空中拦截作战首先要解决的是战斗机执行截击任务所必须具备的适用武器,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各国就逐渐摸索出战斗机上安装射击武器所应该具备的很多特殊要求。由于飞机可携带的重量比较有限,因此要求机载武器要尽可能轻。后来发展出专门供战斗机使用的气冷式航空机枪。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飞机的军事价值做出了初步的验证,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到三十年代,随着民用航空事业的建立和发展,航空技术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在此期间,飞机开始出现了全金属单翼结构、可收放起落架、封闭式座舱、可变矩螺旋桨、大功率航空发动机及涡轮增压技术、航空无线电及仪表技术等多项突破性成就,飞机的设计和生产等各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这些技术在军用飞机上的使用和完善使飞机性能得到了迅速的提高,使得战略轰炸和空中截击的作战面貌有了很大的变化。
二战时期
1930年,英国首先研制出来能够安装在飞机上的空中截击雷达,使战斗机有可能在夜间具有自主探测和拦截敌方战略轰炸机的能力。第一种成功的夜间战斗机是1939年7月首飞的布里斯托尔公司研制的“英俊战士”双发战斗机。德国的He-219、Bf110战斗机夜间战斗型、英国的“蚊”式夜间战斗型、美国的P-61“黑寡妇蜘蛛”等都是当时比较著名的夜间战斗机,特别是P-61,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专门研制的夜间战斗机。而P-61“黑寡妇”战斗机成为日后现代截击机的雏形。
为了追求更快的飞行速度和更高的爬升率,除了使用喷气式发动机外,超前的火箭发动机也被使用到了战斗机上,第一种实用的火箭战斗机是梅塞斯米特公司的Me 163战斗机。Me-163作为德国的要地防御战斗机是于1939年的1月开始研制的,1941年8月13日Me-163A原型机首次进行了纯火箭动力的试飞,其飞行速度达到了855千米/小时。1941年10月2日,另一架Me-163A原型机达到了1000.4千米/小时这一史无前例的速度,这是人类首次突破1000千米时速大关。
由于美国军队的B-17和B-24轰炸机比以往的轰炸机飞的更高、更快,机体更坚固而且防御火力也更强大。为了能够有效拦截美军的轰炸行动,德军对执行拦截任务的战斗机提出了新的要求。1942年7月18日,梅塞斯米特公司的Me-262喷气式战斗机开始试飞,成为世界上第一种实用的喷气式战斗机。Me-262这种完全依靠喷气推进飞行的战斗机的出现使当时空战的方式大大改变。由于Me-262的最大飞行速度要比一般的活塞式飞机高出160~200千米/小时,较高的速度提高了自身的生存能力,使轰炸机的机关枪射手难以瞄准,因此Me-262在拦截战斗中使对方的轰炸机蒙受了不少的损失。在1945年3月3日的一次战斗中,6架Me-262飞机击落14架B-17型轰炸机而自己无一损失。
冷战时期
20世纪50至60年代是高空高速截击机发展的黄金时期,主要国家研制并装备了多种型号的截击机,主要用于拦截对手的高空轰炸机、战略侦察机和远程空对地导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喷气式战略轰炸机的投入使用,对进行拦截的战斗机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战斗机需要飞的更高更快才能够有机会拦截这些新型轰炸机。早期用于拦截的战斗机与用于制空格斗作战的战斗机并没有什么不同,很多情况下同一种战斗机既担负拦截轰炸机的任务也担负与敌方战斗机进行格斗夺取制空权的任务。但随着战略轰炸机的技术进步,轰炸机已经具备了不分昼夜的全天候远程攻击能力,这种不加区分的战斗机已经不能满足日益严峻的拦截任务要求,于是专门的截击机也随之出现了。
美国
由于美国国土三面都是广阔的海洋,周边临近国家绝大部分也都是自己的盟国,地理安全感甚高,因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美国并没有将重点放在专用截击机的研制上。但是当1947年5月,苏联仿制B-29轰炸机的图-4轰炸机出现以后,加之前苏联的第一颗原子弹也爆炸成功,并拥有将核武器投到美国本土的能力,这直接促使美国开始加快发展自己的专用截击机。为了确保空中截击的一次成功,新截击机首先采用了以雷达火控系统自动计算、瞄准目标发射空空火箭弹的攻击方式,取代了传统的机关枪/航空机炮攻击方式。
北美公司的F-86D“佩刀”是第一个采用雷达火控系统的全天候喷气式截击机,用于替换退役的P-61“黑寡妇”活塞式夜间战斗机。F-86D是在昼间型F-86战斗机基础上研制的,由于两者之间有较大的不同,因此曾经一度被称为F-95战斗机。1949年12月27日,第一架原型机YF系列火箭发动机95A进行了首次试飞,生产型的F-86D则于1951年3月开始在美国空军防空司令部下属的截击机中队服役。
F-86D战斗机最主要的变化是安装了休斯飞机公司研制的E-4火控系统,该火控系统主要由AN/APG-40雷达和飞行数据计算机等部分组成,AN/APG-40雷达主要用于目标的自动搜索与精确定位,同时还可以进行自动跟踪。雷达的搜索距离为55千米,跟踪距离最大为25千米。飞行数据计算机主要对目标和本机飞行状态进行解算,既可以在前置碰撞方式攻击时控制空空火箭弹的发射时机,也可以用于纯跟踪攻击。F-86D战斗机没有在机内安装航空机炮,只在机腹安装了一个可收放的火箭弹发射装置,该装置可以携带24枚“巨鼠”可折叠尾翼空空火箭弹。这种火箭弹是美国于1948年在德国的R-4M空空火箭弹的基础上研制的,五十年代初首次由美国海空军将其投入朝鲜战争使用,后来其改进型还在越南战争中大量使用。
美国洛克希德公司的F-94C“星火”是第二种全天候喷气式截击机,该机是美国空军为了能够尽快获得可用的截击机,在TF-80C型教练机的基础上改进而成的,F-94C双人机组作战效率要高于F-86D的单人机组体制。第一架原型机YF-94C(曾经一度被称为YF-97)于1950年1月19日首飞成功,1953年6月,F-94C生产型开始交付美国空军截击机中队使用。F-94C截击机安装的是与E-4类似的E-5火控系统,而雷达仍然是AN/APG-40,F-94C的武器也是24枚“巨鼠”空空火箭弹。
诺斯罗普公司的F-89战斗机D“天蝎”是第三种只装备空空火箭弹而不安装航空机炮的全天候喷气式截击机,第一架原型机YF-89D于1951年10月23日试飞,1954年开始服役。与F-94C一样,F-89D也采用了串列双座布局,雷达操作员坐在飞行员的后面。机头安装有休斯飞机公司研制的E-6火控系统。F-89D飞机装备了104枚“巨鼠”空空火箭弹,这些火箭弹被分为两组安装在机翼翼尖巨大副油箱的前部。之后的改进型F-89J则装备了430毫米口径的MB-1“妖怪”空空核火箭弹,这种火箭弹的弹重373公斤,射程可达9.6千米,最大速度为三倍音速以上,其核战斗部为1500吨当量,以爆炸点为中心,半径为305米范围的任何物体均将被彻底摧毁。世界上第一种空空导弹AIM-4“猎鹰”首先装备在F-89H飞机上,该导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研制的第一种空空导弹,最初编号为GAR-1,也是二战后世界上最早投入实际使用的空空导弹。F-86D、F-94C以及F-89战斗机D成为了当时在美国空军防空司令部下属同时服役的第一代截击机,构成了当时美国本土空中拦截防御的中坚。
随着技术的进步,高亚音速乃至超音速轰炸机也开始投入使用,因此相应的全天候截击机也开始向超音速迈进。为了能够超越音障,必须在飞机的气动外形方面进行重大变革,同时发动机的推力也必须有很大的提高。
美国康维尔公司研制的F-102“三角剑”是美国第一种超音速全天候截击机,采用了无尾三角翼布局,机翼后掠角为60度。“三角剑”这一绰号形象的体现了这种飞机的特点。F-102战斗机还首次按“跨音速面积飞机进行了修形,使其机身呈“蜂腰”而减少了跨音速阻力,比较容易地突破音障。无尾布局加三角翼飞机是当时高速飞机的最佳组合。无尾三角翼布局的缺点是在亚音速飞行时的气动性能较差,飞机的起落性能也不好。第一架原型机YF-102于1953年10月24日进行了首飞,生产型于1955年6月开始交付美国空军防空司令部使用,各型F-102截击机大致共生产了1000架左右。该机也没有安装机炮,是一种纯导弹截击机,机身中段的下半部是一个长1.83米的内置武器舱,可以同时容纳六枚AIM-4“猎鹰”系列空空导弹,也可携带一枚AIM-26“核猎鹰”核空空导弹外加三枚普通弹头的AIM-4空空导弹。F-102安装了性能更好的MG-10火控系统。机载雷达设备的自动化使得F-102无需配备专门的雷达操作员,只需要一个飞行员即可胜任作战任务。
在F-102基础上改进的F-106战斗机截击机随后于1956年12月26日试飞成功,1959年7月其生产型开始交付使用。这种飞机的飞行速度最高可以达到M2.3,装备着高度自动化的火控系统和威力强大的武器,并能够与地面上的防空指挥系统交联工作,可以在任何恶劣的气候条件下完成全自动拦截作战,达到了专用截击机发展的巅峰。F-106飞机的全部武器是四枚半主动雷达制导或红外制导的AIM-4“超猎鹰”系列空空导弹和一枚AIR-2A或AIR-2B“妖怪”或“超妖怪”空空核火箭弹,全部导弹都挂在机身内的武器舱中,发射时将发射架伸出武器舱外进行发射。F-106战斗机是按照当时提出的“防空武器系统”的概念研制的,最终作为在美国本土和加拿大部署的北美半自动防空体系“赛其”(SAGE)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使用。
在F-106之后,速度更高的M3一级的截击机也一度出现,YF-12成为了当时飞得最快最高的截击机,但由于苏联后来并没有研制出如此高和快的战略轰炸机,因此这种截击机没有继续发展下去,后来都是作为SR-71战略侦察机来使用的。美国海军对抗苏联反舰轰炸机群/导弹为主要作战目标的F-14战斗机也可以视为截击机。
苏联/俄罗斯
此时美国的对手苏联同样也面临着如何拦截装备有核武器的战略轰炸机的问题。与美国较为优越的地理位置不同,苏联地城辽阔,边境线和海岸线非常漫长,除了欧洲部分有华沙条约组织盟国作为缓冲地带外,其他相邻近国家有相当部分都是亲美和亲西方的国家,战时美国有可能使用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空军基地对苏联境内进行直接打击、加之美国的B-36轰炸机、B-52轰炸机等轰炸机较苏联的轰炸机有着更远的航程,因此美国有可能从多个不同方向同时对苏联进行战略轰炸,对其进行拦截的困难度显然更高。为此,苏联在自己广阔的土地上构建了一个由地面预警雷达、地空导弹、高射炮和截击机等组成的庞大国土防空系统。由于地域纵深大,苏联不可能大量部署地空导弹进行防御,加之预警雷达系统的性能也相对落后,因此采用了地空导弹与截击机并重的防空体系,并且还在1958年组建了其他国家所没有的防空军这一独立军种,专门承担国土防空任务。
相对美国而言,苏联的电子技术水平相当落后,因此难以研制出小型化的高性能雷达。当时苏联装备的短程截击机主要是米高扬设计局的米格-17П和米格-17ПΦ型,采用航空机炮拦截方式。这两种飞机安装了苏联研制的РП-1“绿宝石”机载截击瞄准雷达,由于РП-1型雷达在搜索和跟踪状态下需要使用两个不同的天线,因此飞机不但在进气口前缘上唇安装了一个突出进气口的雷达天线罩,而且在进气道中央也安装有半球形雷达天线罩,雷达的搜索天线和跟踪天线就分别装在里面。РП-1雷达的性能比较差。其搜索距离约为6千米左右,而跟踪距离只有4千米,飞机上也没有类似美国E-4那样的机载火力控制系统,只装备了简易的雷达瞄准具。
苏联的雅克福列夫设计局还研制了更大的雅克-25双发双座远程截击机。雅克-25飞机的机体大小和起飞重量都远大于米格-17П型飞机,巨大的机头可以安装天线直径更大、搜索距离更远的机载截击雷达,能在夜间和复杂气象条件下拦截来袭的敌方轰炸机。雅克-25机头安装的雷达为PП-6型,这种雷达搜索天线反射面直径达到1米,雷达的搜索距离约为34千米,跟踪距离为7千米,雷达搜索范围为左右各60度,向上30度,向下为15度,雷达瞄准天线安装在搜索天线的中央。该雷达的操作完全由后舱的领航员来进行,在截击过程中其不断向飞行员通报目标状态并指引飞行员操纵飞机沿着正确的拦截航路飞行。雅克-25飞机没有装备导弹武器,只在机身安装了两门航空机炮进行作战,也仍然采用的是简单的雷达瞄准具。
苏联第一种只装备导弹的轻型全天候超音速截击机是米格-19ПM,机翼下挂载四枚无线电波束制导的K-5M空空导弹。中型截击机则是苏-9和其改进型苏-11战斗机以及Su-15拦截机飞机,负责中、高空的拦截任务。性能更好的苏-15飞机安装了当时苏联最先进的PП-15截击瞄准雷达,搜索距离可以达到40千米。机上还装备了AПД-C保密数据链系统,地面引导员可以通过超短波无线电传送数据指令,将截击路线,速度和高度数据传送给苏-15飞机的飞行员,实现对空中目标截击过程的半自动指挥,直到向目标发射导弹。后来苏-15也加装了类似美国F-106的自动截击控制系统,可以直接把指令发送到飞机自动驾驶仪、武器瞄准系统和无线电导航设备上,不需要飞行员进行操作干预就可以引导飞机完成起飞、拦截、返航的整个的作战过程。
雅克-28П以及体积更为庞大的图-28被用于远程拦截和国境线空中巡逻。苏联也是按照“航空武器系统”的概念来研制自己的截击机的,如Su-15拦截机就是PП-15机载截击雷达与P-98中程空空导弹构成的苏-15-98M武器系统,图-28也是属于“旋风”机载截击雷达和K-80远程导弹构成的图-28-80武器系统。图-28是一种大型双座远程超音速截击机,其巨大的机体在截击机里堪称巨无霸。由于苏联大部分是广阔的、人烟稀少的地区,地面雷达系统难以覆盖所有地城,因此就需要一种具有长续航时间和航程的巡逻截击机实现将敌方战略轰炸机拦截于国境线之外。由于航程和续航时间被提到最优先的地位,因此,图-28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超音速截击机。图-28各型共生产了大约250架左右,主要用于在莫斯科要地防空以及北极等没有地空导弹防御的地区上空进行巡逻。苏联截击机的装备数量相当巨大,在冷战时期最多时的装备数量在2500架以上。
速度为M3级的米格-25截击机专门负责高空高速目标的拦截,通常是在地面防空系统的指挥控制下起飞后,在地面雷达引导下接近目标,根据目标的航向打开机载雷达搜索目标。在迎头攻击方式下,当超音速接敌时距目标100~160千米打开机载雷达,当亚音速接敌时距目标60~100千米打开机载雷达,而从尾后攻击目标时大多在30~50千米打开雷达。如果距目标20千米左右时机载雷达仍不能截获目标,则飞行员利用控制开关使雷达转到“手动截获”工作状态,由飞行员人工进行目标截获并发射导弹攻击。当米格-25战斗机用M2的速度迎头拦截速度相当的目标时,从雷达开机、搜索、截获、攻击到脱离退出的整个过程通常只有45~80秒。如果使用半主动雷达制导导弹攻击目标,则发射导弹后还需要经过5~26秒的跟踪制导后才能脱离,所以发射导弹前的攻击准备时间充其量只有40~54秒的时间。另外米格-25战斗机在8000米以下的高度作战时,受到地面杂波的影响,有时其机载雷达在自动和手动两种工作状态下都不能截获目标,因此在拦截时很容易失掉战机,通常都需要多架次同时进行拦截以保证成功率。
米格战斗机31截击机,北约代号“捕狐犬”,由苏联米高扬设计局基于米格-25截击机改进而来,是一款超声速截击机。该机型于1975年9月16日完成首飞,并在1982年正式投入服役。米格-31的总产量超过500架。作为米格-25的后继型号,米格-31在性能上进行了显著提升,其最大飞行高度可达24000米,而最高速度接近三倍音速,这些性能指标使其成为一款卓越的高空高速截击机。米格-31DZ是1989年亮相的衍生版本,是第一架能在空中加油的米格-31。
自2011年起,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对其现役米格-31战斗机进行升级,主要针对雷达、航空武器系统等。升级后的米格-31BM可以挂载射程达400千米、速度6马赫的R-37M空空导弹,作战效能大幅提升。另一款米格-31K于2018年完成升级,该机可以挂载“匕首”高超音速导弹作战,突破对手防空系统或打击敌方地面固定目标、航母战斗群等海上机动目标。此外,其他改进型号还可以挂载反卫星导弹等。在新型弹药的助力下,米格-31成功“转身”,成为可对陆、海、空、天多目标展开打击的“多面手”。
其它国家
1945年1月,加拿大皇家空军要求研制一种双发、装备雷达的全天候截击机。埃维诺加拿大公司于1946年10月赢得一份正式合同研制这种新式截击机。所有设计工作在1949年底全部结束。1950年1月17日飞机进行地面滑行,两天后原型机进行首飞。第一架原型机安装的是“埃汶”RA.3发动机,单台推力2950公斤力。第2架原型机于1950年7月首飞,后来曾在美国俄亥州怀特帕特森空军基地进行测试。20世纪50年代中期,CF-100曾在13个飞行中队服役,后来有4个中队被部署到欧洲。1956年11月4日,装备Mark4B的空军第445中队抵达法国,它是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第一个全天候截击中队。之后,又有3个装备该型号飞机的中队抵达欧洲。CF-100在加拿大空军中服役长达29年。
闪电截击机最先是由英国电气公司以纯粹的超音速研究机开始设计研制的,后来又以P-1的代号转为实用型超音速战斗机投入进一步的开发。1952年12月,装第一种后掠机翼方案的试验原型机实现首飞。20世纪70年代末期,“闪电”截击机开始被美国麦道公司的F-4“鬼怪”II战斗所取代。1974年早些时候,不再担任主要任务的“闪电”截击机开始从里查斯(Leuchars)、宾布鲁克(Binbrook)和沃特萨姆的“目标飞行中队”(Target Facility Flights)逐渐退役。“鬼怪”Ⅱ正式取代“闪电”后,“闪电”仍在英国皇家空军服役了十余年。
冷战后期
由于现代歼击机基本上都装有雷达和完善的领航设备,并具有较强的格斗能力,从二十世纪70年代开始,各国已不再研制专用的截击机。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之后,随着微电子技术的快速进步和集成电路的大规模应用,机载雷达的体积、重量大为减小,而可靠性则不断提高,火控系统等机载电子设备开始向多功能、小型化发展。机载设备体积和重量的迅速降低使得高性能的雷达火控系统几乎在任何战斗机上都可以装得下,唯一的限制似乎只是成本问题。于是五十年代发展的那些重型专用截击机开始走向了末路,因为再也无需为了把笨重的设备装到飞机内而使战斗机制造得又大又重,从而牺牲掉灵活机动性,这样的结果就是不再研制专用的全天候截击机,全天候截击机和昼间战斗机的界限基本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设备完善、飞行性能优秀的空中优势战斗机。
大推力涡轮风扇发动机的应用和低翼载荷设计使新一代战斗机既可以获得与前一代专用截击机相当的飞行速度和爬升能力,而且还可以兼具优异的跨音速机动飞行能力,同时机载雷达火控系统的功能先进性也丝毫不逊色于前辈,甚至还要更为强大。1972年7月27日,第三代喷气式战斗机F-15“鹰”进行了首次试飞,1974年11月交付美国空军使用。1982年1月,F-15A开始替换陈旧过时的F-106“三角标枪”截击机成为美国空中截击新的支柱力量。而苏联相应的开始装备苏-27战斗机,也使得苏联防空军的空中拦截能力也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性能特点
截击机是专门用于执行拦截敌方突击飞机任务的战斗机,其性质属于防御性。为达到远程拦截敌方空中目标的目的,截击机通常注重高空高速飞行性能,配装火控雷达和中远距空空导弹,不过分强调机动空战能力。20世纪50至60年代标志着高空高速截击机发展的高峰期,主要国家研制并装备了多种截击机型号,主要任务是拦截敌方高空轰炸机、战略侦察机和远程空地导弹。
截击机的作战空域主要集中在高空,特点包括全天候飞行能力,大重量、长航程和复杂的机载设备。其主要攻击武器为远射程空空导弹。此外,截击机必须配备先进的机载搜索雷达和火力控制系统,具备全天候作战能力,因为战略轰炸机倾向于利用夜间和恶劣天气条件进行突袭。由于早期电子技术的限制,雷达和火控系统体积庞大,重达数百千克,普通战斗机无法装载这样的设备,或装载后无法保持机动性,这促成了专用截击机的发展。
飞行性能
截击机的爬升性能要非常的突出。为了拦截高空高速突防的轰炸机,截击机必须要以最短的时间爬升到有利的拦截高度,否则就可能错过目标而导致拦截失败。喷气式发动机的大推重比也为提高战斗机的爬升率创造了可能,因此专用截击机都安装有带加力装置的大推力喷气式发动机,有时还会安装助推火箭以便更快的离地升空作战。
同时,截击机的飞行速度也要更高,要相对战略轰炸机具有足够大的速度优势,以便能够有效的截获轰炸机的航路并掌握拦截占位的主动权。
截击机要有较好的续航能力,这样才能保证有足够的空中警戒巡逻时间以及在更远的距离上对来袭的轰炸机进行拦截,并在轰炸机投弹或发射机载空对地导弹前将其击落。
武器装备
面对体积庞大的战略轰炸机,截击机需要配备更强大的火力才能确保将其击落,并且要尽可能保证一次拦截成功。由于此时突防的轰炸机也同样具有很高的速度,拦截时几乎没有机会近距离进行机炮射击,因此截击机一般只装备射程比机炮更远的空空火箭弹或空空导弹。
火控系统
航空火力控制系统是为机载武器的控制与发射提供目标位置、本机的操纵控制信息和射击时机等多种参数的各种光学、机电和电子传感及探测设备的统称。可以测量目标的各种参数来为火力控制与作战管理提供必要的数据,引导截击机沿最佳航路接近目标和占据最拦截位置,进行相应的火力控制计算与显示,为飞行员提供武器瞄准和攻击目标的射击条件和时机并对导弹进行制导控制。
机载火控系统是一套非常复杂的电子设备,一般由目标探测跟踪、载机参数测量、火力参数计算、武器管理、显示与控制、导航系统、数据传输和结果记录系统等分系统组成,能够对各种机载武器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以实现对空中目标进行搜索、识别、跟踪、瞄准并对实施攻击的整个作战过程。
火控计算系统主要用于作战态势管理、导航计算、弹道计算、显示与控制等综合信息的处理,为飞行员提供武器发射时机和战术辅助决策,是整个火控系统的核心部件,由任务计算机和作战管理软件组成。
武器管理系统是对机载武器进行检测、控制的设备,具有武器状态监控、发射方式选择和发射程序控制管理等功能,使飞行员对本机的武器状况做到心中有数,在攻击目标时根据所选武器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攻击方式,主要由外挂管理计算机和武器挂架接口组件等组成。显示与控制分系统主要是将所有飞行信息、目标信息、战术信息、武器外挂信息和火控瞄准信息显示给飞行员,引导飞行员完成预定的作战任务。
数据传输系统用于火控系统各部件之间的信息数据传递,而结果记录系统则用于作战和训练过程的实时情况记录,以便于作战后和训练后判读分析截击成绩和结果。
目标探测跟踪系统主要由雷达、红外等探测设备组成,用于探测目标相对于载机的方位、距离、速度等各种参数,跟踪目标的运动变化状态,将目标运动的所有参数输入火控计算机进行计算、最后输出到显示装置上提供给飞行员来为武器的发射和投放提供参考。载机参数测量系统主要用来测量截击机本身的空间位置、高度、速度、航向和姿态等运动参数,这些参数输入到火控计算机进行综合处理后,输出到显示装置上供飞行员来操纵飞机和瞄准攻击,包括大气数据计算机、INS、航姿系统等。
作战方式
早期喷气式截击机的典型作战方式是:在敌方轰炸机群来袭之际,在地面防空雷达指挥系统的指挥下,以最快的速度爬升到来袭轰炸机群的飞行高度,利用机载武器的火力将其击落。
随着专用截击机及其机载雷达火控系统、航空武器系统的技术进步,使得在地面引导下的现代截击作战模式也日渐完善。在现代防空体系下,指挥截击机执行空中拦截任务是一个十分复杂的作战过程:截击机拦截战略轰炸机时,一般由地面防空警戒雷达尽可能早的发现并识别入侵轰炸机目标,判断其高度、速度和航向等基本情报,并通报给防空指挥中心。指挥中心分析出最危险的目标,并向相应机场下达截击机起飞命令。处于战备值班状态的截击机立刻起飞并在地面引导控制人员的指引下快速飞向敌方轰炸机,当截击机与目标接近到一定距离时利用机载雷达发现和锁定目标,最后利用空空导弹、火箭弹其击落,然后返航着陆并准备再次出击。
整个引导过程大致可以分为远距引导和近距引导两个阶段,远距引导是从截击机起飞就开始,目的是将截击机引导到目标战略轰炸机所在空域的附近,使得截击机的机载雷达更容易搜索和捕获到所要拦截的目标。地面雷达在引导飞机的过程中不断测出目标与截击机的距离、方位角、高低角等各种信息,并根据这些数据采用特定算法进行计算,然后用无线电通讯设备向截击机发送目标飞机的相关飞行状态参数,截击机上的机载设备则将这些地面引导系统传输来的信息、飞行指令等显示给飞行员。通过地面雷达的探测和空情的不断通报,使飞行员能够提前了解敌我态势并用最短的时间飞抵目标空域。实施地面引导的具体方法有很多,惯用的引导方法是先将截击机引导到与目标同一高度,然后再采用相应的引导规律接近目标,这样在最重要的高度方面引导误差较小。
在远距离引导结束后,截击机的距离和方向基本都可以进入可发现目标的空域内,但是截击机需要的是不但要能发现目标,而且发现目标后还要相应作正确的飞行机动后才能进入攻击目标的理想位置。因此在远距引导基本结束后,还需要对飞机实施进一步的引导,直到截击机的机截雷达发现目标为止。在这里,目标的发现概率不仅取决于地面引导人员的经验、引导设备的精度以及截击机本身性能等因素,关键性的因素还包括机载雷达的搜索探测能力。
近距引导是从截击机的机截雷达可以跟踪目标到开始瞄准射击之间的机动飞行过程,目的是使截击机占位合理,能够对目标进行有效的瞄准,并使武器在理论上能击中目标。当机截雷达发现目标之后,为了能够运用武器正确地进行攻击,截击机需要作一定的机动飞行去获得有利的拦截和发射位置。这一过程主要是由于引导截击机发现目标这一过程中肯定会存在着一些航向偏差,因此需要在武器发射前的时间内进行必要的修正,来纠正这一偏差。这个偏差的大小与飞机机动飞行能力、飞行员的驾驶技能以及有关机载设备的精度有关,在一定的时间内截击机能否通过机动将航向偏差修正到最小,是影响武器瞄准是否成功的主要因素。
典型型号
德国
Me-262
Me-262是世界上第一款用于实战的喷气式战斗机。由于受到德国政府和德国空军的反对,Me-262的全面投产被推迟,因为他们不愿把资源用来生产一款没有明确用途的试验型飞机。德军在早期将这种飞机作为战斗轰炸两用机使用。不过,随着德军越来越需要一款性能卓越的拦截机,Me-262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事实证明,“飞燕”能够对美国的轰炸机编队发动毁灭性打击,而且飞行速度比美国的驱逐机快。
从外表看,Me-262采用了光滑的流线型机身和一对后掠翼,每个机翼下都有个大型圆柱形引擎短舱,装有涡轮喷气发动机。Me262第一架原型机于1941年4月首飞,但搭载普通的活塞发动机,这款飞机专用的容克斯-久茂004涡轮喷气发动机的研发工作落后于计划。Me262第三架原型机V3终于安装有涡轮喷气发动机,于1942年7月18日首飞。
Ba349
1939年6月,维尔纳·冯·布劳恩博士首次提出了一种垂直发射火箭推进飞机的设计方案。然而,在当时,这一创新性的概念由于被认为缺乏实际可行性,遭到了航空部技术部门的否决。
数年之后,类似的计划再次被提出,似乎面临同样的命运。但情况发生了转变,当巴赫姆博士成功地将这一概念介绍给了党卫军的高级领导海茵里希·希姆莱。在希姆莱的支持下,巴赫姆获得了必要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希姆莱指派航空部的奥伯斯特·科迈尔担任该计划的主任,同时道尼尔公司的赫尔·拜斯巴特也参与了项目的研发工作。不久之后,该项目获得了航空部的正式认可,并赋予了Ba 349的型号编号,同时赋予了“Natter”(德语意为“毒蛇”)的绰号,标志着该项目正式进入发展阶段。
1944年春季,盟军发起了针对德国本土的深度战略轰炸行动,在盟军B-17轰炸机及其护航的高性能P-51战斗机面前,德国空军的活塞式战斗机逐渐表现出了性能上的不足。为了有效应对这种局面,德国空军迫切需要一种成本较低、操作简单,且能够快速响应的新型截击机,以便在盟军轰炸机群抵达目标前进行拦截。德国航空部提出的设计要求强调,这种截击机必须易于生产、成本效益高,并且能够在发现敌机群后迅速升空执行任务。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只有采用火箭推进技术的飞机才能满足这些苛刻的要求。
Ba 349很快就生产出来了,因为当时金属材料十分匮乏,加之为了提高机动性,机体绝大部分为木制结构,但驾驶舱仍有装甲保护。其机身为圆柱形,短而平直的机翼上没有任何操纵面,全都在呈十字形的尾翼上。
美国
P-61
P-61战斗机,代号“黑寡妇”,是美国诺斯罗普公司研制的一种重型战斗机。该机为美国设计的第一架夜间战斗机,与中型轰炸机大小相仿,尾撑上装有双方向舵,采用前三点起落架。装有当时世界最先利用的雷达导航系统,可在夜间进行空中格斗。机身涂成黑色,常常隐蔽于夜空中,依靠其先进的机载雷达搜索发现目标。它是世界上第一种用玻璃钢做雷达罩的飞机,也是世界上第一架3人制成员的重型战斗机。
1940年8月,诺斯罗普公司开始研制P-61战斗机。此时正是德国空军轰炸英国伦敦的高潮,英国向美国提出迫切需要一种夜间战斗机。同年12月,诺斯罗普公司的设计正式获得NS-8A的公司编号。美国陆航对NS-8A方案基本满意。1941年4月XP-61实体模型通过审核。同年12月,美国陆航下发了100架P-61生产型飞机和备件的购买意向书,不久订单已经增加到410架。1942年5月26日,XP-61在诺斯罗普机场首飞。全机涂成黑色以适应夜间任务,因此有人根据北美著名毒蜘蛛的名称把该机命名为“黑寡妇”。
收藏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P-61编号为No.42-39715。该机原隶属驻中国的第427夜间战斗机中队,于1945年2月5日被美国陆军航空兵接收,2月16日被派往缅甸战场,战争结束后遗留在中国。
F-89
F-89战斗机(Scorpion)截击机,代号“蝎子”,是上世纪50年代美国空军最重要的重型截击机,它是那个年代美国北美防空司令部的中坚力量。在长达17年的服役生涯中,F-89战斗机共装备了美国空军的39个中队。在其全盛时期,从缅因州到阿拉斯加州、从格陵兰到冰岛,美国空军的重要基地中都有F-89部署。F-89是当时美国空军应对苏联核威胁的重要工具。
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美国陆军航空队开始考虑研制P-61“黑寡妇”夜间战斗机的替代机型,1945年3月23日,陆航正式发出研制下一代夜间战斗机的招标书,要求新飞机采用常规动力(就是螺旋桨动力,后来修改,允许采用喷气动力)。在10668米高度的最大速度达845千米/小时或地平线最大速度885千米/小时。爬升至10668米(35000英尺)高度需时12分钟。航程965千米。标书发出后,贝尔、联合-伏尔提、寇蒂斯、道格拉斯、固特异和诺斯罗普六家公司分别提交了各自的设计方案。
诺斯罗普于1946年5月3日获得制造2架原型机的合同,飞机编号为XP-89。XP-89长15.24米、机高5.48米,翼展15.85米,机翼为小展弦比薄型平直翼,这种机翼可在不牺牲良好的低速稳定性前提下获得较高的速度(早期的后掠翼战斗机无法兼顾两者)。1948年夏,XP-89原型机在经过了一系列地面滑行和刹车测试后,XP-89原型机被运到位于加利福尼亚州北部沙漠莫洛克干湖的空军试飞中心(即现在的爱德华兹空军基地)。
在此期间,空军将战斗机编号中的字母P(英文驱逐机的首字母)换为F,因此XP-89的编号也在1948年6月11日正式改为XF-89。送抵莫洛克干湖后,空军的地勤人员和飞行员觉得XF-89战斗机高耸的尾翼和低垂的机头看上去活象一只准备扑向猎物的毒蝎,于是他们便为XF-89起了蝎子这个绰号,后来空军采纳了这个绰号,用其为F-89正式命名。
由于美国空军急需截击机F-89A来应对苏联的核威胁,XF-89和YF-89的试飞工作还未结束,F-89A就迫不及待地投入了生产。美国总统哈里·杜鲁门于1949年1月下令订购58架F-89A,同年9月又追加订购27架。XF-89在1950年5月22日发生坠机事故后,调查组发现F-89身上存在大量问题,F-89的试飞和生产工作被立即叫停。
F-89战斗机B同F-89A在外形上几乎没有什么差别,但内部设备却大有不同。B型安装了利尔F-5自动驾驶仪、仪表降落系统、斯佩里零位指示器。换装了J35-A-21A涡喷发动机。首架量产型F-89B于1951年2月交付给空军。1951年6月,F-89B正式装备驻加州汉密尔顿基地的第84截击机中队和第78截击机中队。第78中队是空军防空司令部唯一完全装备F-89B的作战单位。到1951年9月停产时,F-89B共生产了37架。1954年,所有的A型和B型从防空司令部退役,移交给空中美国国民警卫队。最早配备F-89B的空中国民警卫队作战单位是威斯康星州空中国民警卫队第176截击机中队。
F-89C是F-89早期机型中一个比较重要的改型,从C型开始,F-89才进入实用化阶段。F-89C身上实施了空军要求的所有改进措施,前后共生产了163架。和F-89B相比,C型的外形变化不大,只是在生产了50架后,更换了强度更大的水平尾翼和升降舵,原来外置的角形配重改为内置。后来,以前生产的F-89都接受了改装,将平尾上的配重改为内置。
F-89战斗机D与早期型的F-89有很大不同,最显著的变化就是D型用空空火箭完全取代了传统的航空机炮。F-89G计划未能完成,F-89H于1954年3月投产。F-89H和F-89D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武器和火控系统。F-89H的翼尖吊舱尺寸加大,前部弹舱被划分为6个独立的隔舱,其中三个隔舱内各有一枚GAR-1“猎鹰”导弹。第一架量产型F-89H于1955年9月交付空军。
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随着超音速的F-101战斗机B和F-102战斗机逐步列装,F-89开始从美国空军中撤装,转入各州的美国国民警卫队。到20世纪60年代末,F-89全部从国民警卫队退役。在整个“蝎子”项目中,诺斯罗普共生产了1067架F-89,空军接收了其中1052架。到退役时,F-89共装备了39个空军作战单位和17个空中国民警卫队中队。
F-102
F-102截击机,代号“三角剑”,是美国一型单座单发三角翼全天候超声速喷气式截击机。它是为达到超声速而设计的,是美国第一种有人驾驶超声速专用截击机,粗短的机身容纳了飞行员、雷达、导弹和3790升以上供J57-P-23加力式发动机使用的燃油,使用空空导弹来攻击目标,主要用于美国本土的防空作战,捍卫领空而拦截入侵之敌,作战对象主要是冷战时期苏联空海军的几种战略轰炸机。该机已作为全美半自动防空体系SAGE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来加以开发和使用。
1945年8月,美国空军(当时还是美国陆军航空队)招标研制一种超声速截击机。1946年5月22日,美国空军宣布康维尔公司竞争获胜。1948年9月18日,试验机XF-92A首飞,这也是世界上第一次三角机翼喷气式飞机的首次飞行。
1950年,在取得了XF-92A的飞行实验数据以后,F-102战斗机的设计正式起步。1953年10月24日,在最早的2架YF-102原型机中,1号机首飞,但首飞后的第8天在迫降时坠毁。它重新试飞于1954年2月20日。顺利地实现了超声速飞行。1955年6月,量产1号机交付部队服役。1986年F-102退役。
F-102导弹舱内带1枚AIM-26A和3枚AIM-4C空空导弹,装在可快速伸出的发射导轨上。导弹舱门上的发射管内还装有24枚69毫米火箭弹。所有武器都由MG-10火控系统控制自动发射。F-102战斗机安装了当时美国最好的拦截作战机载设备,主要包括可进行全自动追尾瞄准的MG-10火控系统、红外线目标搜索系统、跟踪和拦截计算机、L-10自动驾驶仪、APX-6A敌我识别器,等等。
F-102采用无尾(无水平尾翼)三角翼飞机气动布局,气动外形的最大特点是机体沿纵轴的横截面积符合跨声速面积律的要求。
1955-1956年,F-102A生产大约有875架,并在美国27个空军防御司令部单位中服役,直到20世纪60年代末被F-106战斗机取代。被取代的这些F-102战斗机又进入美国23个国民空中卫队特遣队服务,1976年退役。
F-106
F-106截击机,代号“三角标枪”,是美国的一种超声速全天候三角翼截击机。该机是从F-102A改型而来,气动外形、结构、军械和机载设备方面改动较大,战术技术性能有较大提高。它在美国空军服役28年,比同时代的绝大多数飞机服役时间都长。
美国空军于1950年6月18日提出设计要求,截至1951年1月竞标结束,总共有6家厂商提交了9种方案。其中,共和公司提交了3种独立的方案,北美公司提交了2种,钱斯·沃特、道格拉斯、洛克希德和康维尔各提交了1种方案。1951年7月2日,空军宣布康维尔、洛克希德和共和被选中继续进行预研。
F-106战斗机是在F-102战斗机的基础上改进的,康维尔公司从1954年开始改进,改进地方较多较大,1955年开始制造原型机。1956年6月17日,F-102B的升级版机型编号变更为E-106A。首架原型机于1956年年末最终完成。1956年12月26日在爱德华兹空军基地首飞,1958年8月正式投产,1959年5月30日,第一架E-106A交付驻新泽西州迈圭尔空军基地的防空司令部539中队。
F-106机身武器舱内可装4枚半主动雷达制导的AIM-4E或红外制导的AIM-4F“超苍鹰”空空导弹,1枚AIR-2A“妖怪”或1枚AIR-2B“超妖怪”空空核火箭弹。1973年起又加装1门20毫米M61六管航空机炮。在漫长的服役期内.F-106战斗机创造了美国空军历史上单发飞机最低事故率的纪录。
F-106战斗机作为美国空军的一种全天候截击机,主要用于美国本土的防空作战。F-106战斗机被称为终极拦截机,也是美国最后一种专用截击机。它在美国军队一直服役至20世纪80年代末期,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则一直使用至21世纪前期。
苏联/俄罗斯
苏-15
苏-15截击机,绰号“细嘴瓶”,是苏联一款从1967年开始服役的双引擎截击机,用以取代当时服役的苏-11截击机。苏-15的原型机于1962年5月首次试飞,1967年开始服役,1996年退役。苏-15曾参与多次美苏冷战时期的航空事件,击落过大韩航空747客机、707客机。苏联空军共装备了800架以上的苏-15,它是苏联的主力国土防空战斗机。
米格-25
米格-25,北约代号“狐蝠”,是由苏联米高扬设计局研制的一款高空高速截击歼击机。
米格-25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设计,主要是为了对付美国正在研发的XB-70“瓦尔基里”轰炸机和SR-71“黑鸟”高空高速侦察机。1961年3月10日,米高扬签署研制米格-25原型机的指令。1963年12月米格-25的第一架原型机(侦察型)出厂。1964年3月,苏联著名试飞员费多托夫首次驾机升空。同年9月第二架(截击型)开始试飞。随后第三架(侦察型)也参加试飞。这三架原型机及其改进型在随后12年里创下8项飞行速度、9项飞行高度和6项爬升时间的世界纪录,另一种未量产的后期发展型YE166M,则先后创下六项世界纪录,至今未被打破。
米格-31
米格-31战斗机,北约代号“捕狐犬”,是苏联米高扬设计局在米格-25战斗机基础上研制的超声速截击机,于1975年9月16日首飞,1982年开始服役,总产量500余架。米格-31为双发双垂尾两侧进气超声速双座全天候截击机。米格-31是米格-25的改进型号,其最大升限达到24000米,最高速度更是能够以接近三倍音速的速度飞行。
米格-31截击机是俄罗斯空军现役唯一的一种专用于空对空作战的远程防空截击机,同时还是全球范围内飞行速度最快、起飞重量最大的战斗机。它主要截击的对象是超音速高空战略侦察机,以及低空来袭的巡航导弹等。
米格-31战斗机系列于1979年量产,1982年开始服役于国土防空军。米格战斗机31可以执行多种长程任务。苏联解体后,1996年时只有约20%数量的米格-31尚可以使用。后期随着俄罗斯经济的逐渐好转,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已经可以维持约75%数量的米格-31处于可使用状态。
还有大约370架米格-31在俄罗斯服役,另有30架在哈萨克斯坦。许多米格-31经过升级,例如米格-31BM升级了新的多模式雷达、手不离杆控制器、液晶彩色显示器、新型计算机和软件。2010年8月,俄罗斯将现役的米格-31战斗机全部升级到米格-31BM的标准,并且增加携带AS-17反辐射导弹的能力。
米格-31有8个外挂架,机身下4个,可挂4枚远距半主动雷达制导空空导弹,两侧机翼下各有两个外侧挂架可以挂中距或近距红外空空导弹。其挂载“信号旗”(Vympel)NPO制造的R-37远程空对空导弹,这是R-33空对空导弹的升级版,用于米格-31M截击机,该导弹可以大大提升战斗机的作战能力。R-37能以几乎超音速的速度打击200~300多千米外的空中目标。因此,米格-31战斗机被叫做“空中战舰”。
英国
闪电截击机
闪电截击机最先是由英国电气公司以纯粹的超音速研究机开始设计研制的,后来又以P-1的代号转为实用型超音速战斗机投入进一步的开发。1952年12月,装第一种后掠机翼方案的试验原型机实现首飞。
闪电截击机的最大设计特点是在后机身内使两台埃汶喷气发动机别出心裁地呈上下重叠安装(上部一台更靠前一些,而且驾驶舱则“骑”在贯通机身的进气道之上)。该机采用机头进气,在后来战斗机型的圆形进气口中央有一个内装火控雷达的固定式调节锥。
闪电截击机的机翼设计也很独特:前缘后掠60度,并带缺口(作为涡流发生器用),后缘沿飞机纵轴互为垂直的方向切平,这样的机翼平面形状在世界上几乎是独一无二的。
闪电截击机的前机身可装2门阿登机炮,前机身侧面可挂2枚火光型或红头型导弹,机腹下各种尺寸的流线型囊式保形吊舱,用来安装机身内已安放不下的武器和燃油,像个下垂的大肚皮,吊舱的前半段可装火箭巢或机关炮等武器、后半段都用来装燃油。此乃“闪电”式战斗机的三个外观特点。
加拿大
CF-100
1945年1月,加拿大皇家空军颁布一款新机技术规范:AIR Spec7-1,要求研制一种双发、装备雷达的全天候截击机。
埃维诺加拿大公司于1946年10月赢得一份正式合同研制这种新式截击机。合同要求首先研制2架原型机和1架用于静力试验,飞机编号为XC-100。研制工作由公司首席工程师约翰·弗罗斯特为领导的研制小组进行。
最早的原型机XC-100编号后来改为CF-100 Mark1,所有设计工作在1949年底全部结束。1950年1月17日飞机进行地面滑行,两天后原型机进行首飞。第一架原型机安装的是“埃汶”RA.3发动机,单台推力2950公斤力。第2架原型机于1950年7月首飞,后来曾在美国俄亥州怀特帕特森空军基地进行测试。
CF-100原型机的配置及布局跟生产型没有太大区别。飞机采用下单翼布局,平直翼、双缝式襟翼,襟翼的上下均有减速板。机翼前缘有充气式防冰装置。发动机在机身两侧短舱内,进气道为圆形。水平尾翼位于垂直尾翼的中部。由于发动机不是紧贴在机身,因此飞机看上去较为宽大,加之为下单结构,机腹部面积较大,适合于挂载武器。飞机机身为油箱和增压座舱,座舱盖向后滑动开启。座舱前为飞行员,后为雷达操作员,均配备马丁·贝克公司的弹射座椅。飞机的所有操纵舵面采用液压式,起落架为前三点式,前轮向后收起,主起落架的铰合部在机翼内,主轮向内收回机身。起落架均为双轮。
20世纪50年代中期,CF-100达到全盛的高峰时期,曾在13个飞行中队服役,后来有4个中队被部署到欧洲。1956年11月4日,装备Mark4B的空军第445中队抵达法国,它是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第一个全天候截击中队。之后,又有3个装备该型号飞机的中队抵达欧洲。这些中队在欧洲的服役时间从1957年至1962年,是“灵巧蝙蝠”(NIMBLE BAT)项目的一部分,用于取代装备F-86战斗机的中队。加拿大本土的CF-100采用金属光泽图饰,但海外的CF-100采用英国风格图饰:上部为深灰色和绿色、下部为浅灰色。CF-100在加拿大空军中服役长达29年。
重要事件
米格-25叛逃事件
1976年9月6日,苏联空军上尉维克多·别连科驾驶一架米格-25战斗机从邱谷耶夫卡机场起飞执行任务。然而,他并未按预定计划返回,而是飞向了东南方向的日本。为了避免被日本雷达发现和防空武器攻击,别连科将飞行高度降至1000米以下,并发送了呼救信号来模拟飞机失事。接近北海道时,他被日本防空系统发现,但成功避开了雷达监测。在油量仅够维持30秒的紧急情况下,他发现了函馆民用机场,并在那里紧急降落。
美国情报人员迅速到达现场,开始检查米格-25战斗机。几天后,飞机被运至东京近郊的空军基地,由200多名专家彻底研究。发现米格-25是高空高速专用截击机,其钢结构和电子管技术揭示了苏联技术的落后。维克多·别连科透露,米格-25在高速飞行时存在稳定性问题。此叛逃事件导致苏联损失巨大,由于雷达、无线电、敌我识别等绝密情报的外泄,所有米格-25被迫回厂改换系统,其他作战飞机也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韩国航空902号航班空难事件
1978年4月,韩国一架波音707被苏联苏-15战斗机击中,飞机迫降,2人遇难,108人获救。
韩国大韩航空公司902号班机(KAL902,KE902)是一架大韩航空旗下的波音707民航客机(机身注册编号:HL7429),这架波音707飞机没有配备INS,而机长金昌基在转换地磁方位和真实航向数据时参照了错误的磁偏角标记来设置该机的导航计算机,导致飞机实际航向以弧形航线大幅度偏转,最后该班机沿此航线未飞过英国和冰岛,而是穿越斯堪地那维亚半岛和巴伦支海进入了苏联领空。于是被苏联第431截击机团的波索夫大尉驾驶的苏-15截击机拦截击落。
韩国航空007号航班空难事件
1983年9月1日清晨,韩国航空007号班机进入苏联领空,遭苏联空军Su-15拦截机拦截并击落于库页岛西南方的公海上,机上269人全部丧生。
007号航班从阿拉斯加州起飞后两小时左右,客机偏离航向达500公里以上,飞向苏联堪察加半岛南部以及萨哈林岛(库页岛),此处是苏联部署在俄罗斯远东地区的战略弹道导弹基地。在1983年,美国侦察飞机经常抵近苏联领空刺探情报,而苏联也认为这架飞机是在当地执行间谍任务的美国军队RC-135型电子侦察机而将其击落。
1983年9月9日,苏联对外承认,由于这架飞机侵犯苏联领空,在多次警告无效后被击落。对此,美国迅速确定了自己的立场:007号航班因偏离航线而被苏联战机击落。
俄乌战场
2022年3月18日,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使用米格-31携带“匕首”高超音速导弹直接轰炸了乌克兰西部城市伊万诺—弗兰科夫斯克州的一座存放着大量“圆点-U”导弹和航空弹药的大型地下弹药库,这是苏联时期最重要和最秘密的核武器存放地之一,具有较强的坚固性和隐秘性,部署了强大的防空力量,但是仍旧被“匕首”直接摧毁。2022年12月初,俄空天军坎斯克第712团的一架米格-31BM从克里米亚贝尔贝克的空军基地起飞,机组人员在高空防御性巡逻任务中发现乌克兰空军的一架苏-24战机,向其发射了一枚“信号旗”(Vympel)R-37M空空导弹,将其击落。
参考资料
战斗机和截击机有什么区别?.光明网.2024-04-09
米格-25战斗机简介.凤凰网.2024-07-12
关于F-14战斗机的十大“惊人”事实.澎湃新闻.2024-07-12
Historic Aircraft - A Premier Fighter.usni.2024-07-12
米格-31:曾追得美军传奇“黑鸟”到处跑.界面新闻.2024-07-05
米格-31.中国军网.2024-07-05
英国“闪电”战斗机.中国日报网.2024-07-04
美媒评出史上五种最强战机 一款机型和中国有关.中国军网.2024-07-03
Messerschmitt Me 262 Schwalbe / Sturmvogel.warbirdalley.2024-07-03
全球仅存4架的战机,为何在中国安享晚年?.澎湃新闻.2024-07-04
米格-25:一个不朽的传奇.中国军网.2024-07-04
米格-31:俄维护战略利益的“空中利刃”.中国社会科学网.2024-07-04
英国“闪电”战斗机.中国日报网.2024-07-04
米格-25:一个不朽的传奇.中国军网.2024-07-04
苏联击落韩国民航客机 搜寻数日才承认.中国新闻网.2024-07-05
是迷航还是“被迷航”,回顾1978年大韩航空902航班被击迫降事件.航空网.2024-07-05
是迷航还是“被迷航”,回顾1978年大韩航空902航班被击迫降事件(3).航空网.2024-07-05
1983年大韩航空007号航班神秘失联珍贵影像.中新网.2024-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