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颈鸫
白颈(黑枕黄鹂普通亚种:Turdus albocinctus)为鹟科鸫属的鸟类。体长约23-29厘米。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地区国家,包括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以及中国大陆的西藏自治区、四川省等地,越冬于缅甸北部。主要生活于海拔2300~4300米的云杉林灌丛或湖、河边灌丛间。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喜马拉雅山脉。
形态特征
雄性成鸟:通体黑色,颏、喉白色、后颈、上背和颈侧白色,形成一宽阔的白色领环沿颈侧向下与颏、喉部白色相连,成一完整的白色领圈,其余上下体羽,包括两翅和尾概为黑色或黑褐色富有光泽,尾下覆羽具白色羽干纹,眼周黄色。有的颏,喉部微沾暗褐色,下体较上体稍淡。
雌性成鸟:额、头顶、枕后头暗褐色,后颈、颈侧、上背灰白色沾褐,两翅和尾暗褐色,羽缘淡棕色,背、肩、腰和尾上覆羽暗棕褐色。颏、喉和前胸灰白沾褐,此灰白色与颈侧白色相连成灰白色颈圈,其余下体棕褐色。
幼鸟:主要为暗褐色,上体从头至尾上覆羽具黄棕色纵纹,下体具有棕黄褐色横斑。
虹膜暗褐色,嘴鲜黄色,嘴尖较暗,脚黄色或皮黄色。
栖息环境
白颈鸫是一种高山森林灌丛鸟类,繁殖期间主要栖息于海拔2300-4300米的针阔叶混交林和针叶林中,尤以山上部云杉林和杜鹃灌丛为最适生境,冬季多下到山脚和邻近的山脚平原地带。随季节作垂直迁移,夏季栖于林线。
分布范围
游荡:孟加拉国、缅甸。
在中国分布于四川康定、西藏樟木、亚东县、林芝市、波密、吉龙、察隅县、排龙、春丕山谷和昌都地区西南部。
生活习性
白颈鸫以昆虫、植物果实和浆果为食。冬季和春季则以植物性食物为主。主要以甲虫、金虫、鳞翅目幼虫等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也吃植物果实种子。通常成对活动,非繁殖期有时与同种或其他鸫类混合成群。性胆怯且警惕性高。每年5~7月间通常从高大的树顶上发出甜润的歌声,但不如欧亚乌鸫的变化大。其叫声似“tew-i,tew-u,tew-o”。惊叫声与其他鸫类相似,从喉部发出“tuck,tuck,tuck”。迁徙:留鸟,或许部分作小距离迁徙。
繁殖
繁殖期5~7月。营巢于距地面1~3米高的结实树枝或树杈上,偶尔也在伐倒的树桩上或陡的岩坡上营巢。巢是一个粗实而大的杯状物,由青苔、枯草、树根和叶构成,内垫以枯草或树根。每窝产3~4枚卵,卵的大小为29.3-32.6毫米×20-22.1毫米。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无危(LC)。
已被列入《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白颈鸫在中国尚未见有与之相似种类,特征显著,野外容易识别。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Turdus albocinctus.The Red List Partnership.2024-02-07
(2023年)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告 - 规范性文件 - 宁乡市政府门户网站.宁乡市人民政府.2024-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