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张希崇

张希崇

张希崇(888-939) ,字德峰,幽州县人也。父行简,假蓟州玉田令。希崇少通《左氏春秋》,复癖于吟咏。天佑中,刘守光为燕帅,性残酷,不喜儒士,希崇乃掷笔以自效,守光纳之,渐升为裨将。俄而守光败,李存勖周德威镇其地,希崇以旧籍列于麾下,寻遣率偏师守平州。安巴坚南攻,陷其城,掠希崇而去。安巴坚询希崇,乃知其儒人也,因授元帅府判官,后迁卢龙军行军司马,继改蕃汉都提举使。

人物经历

初仕幽州

李晔天祐年间,刘守光做燕地统帅,性情惨毒残酷,不喜欢文人,张希崇于是弃文投奔刘守光,刘守光接收了他,后来慢慢提升为副将。不久,刘守光吃了败仗,唐庄宗派周德威镇守燕地,张希崇因原载名册被收容在周德威的部下,不久派他率领非主力部队驻守平州。

后仕契丹

耶律阿保机耶律阿保机向南进攻,攻下平州,俘获了张希崇并带着他离开平州北去。耶律阿保机询问张希崇,才知道他是文人儒生。因此拜封他为元帅府判官。后提升为卢龙军行军司马,接着改任蕃汉都提举使。

弃契丹奔后唐

天成初年,伪平州节度使卢文进南归,契丹国主让张希崇接替了平州节度使的职位,并派心腹领三百边骑监督他。张希崇上任几年后,契丹国主逐渐宠信他。一天,张希崇登上州城楼台,私下盘算谋划说:“从前班超在西陲戍守,不敢擅自回去,是因为接受皇上诏谕的缘故。我现在打算入关回去,决断在于自己。怎么能坦然安心在这种不测之地停留!”于是召集杰出的手下汉族,对他们说:“我困陷在这里,喝奶酪、穿裘皮,活着时不能与亲情故旧相见,死了则变成这穷野荒漠的孤魂野鬼。南望家乡山山水水,过一天就像过一年一样漫长。你们难道不思念家乡?”部下汉人都泪流湿衣,说:“明公打算率领部下全部南归,好的确是好,只是对众多的契丹人怎么办?”张希崇说“:到明天把辽朝人头领叫到节度使大帐,先擒住他们,契丹兵失去了统帅将领,部众就一定会分散瓦解。再说,平州离契丹王宫一千多里,等到消息传去,契丹国主再调兵,十天以后才能到达这里,那时我们已经进入汉族地界很远了。用不着因敌众我寡而忧患!”听后,大家都非常高兴。当天,张希崇在郡守府第的旁边空隙地挖了陷阱,贮藏了生石灰。第二天,契丹头领与众多的随从来到帅帐,张希崇拿出几坛醇酒给他们喝,把他们灌醉以后,就全部投入石灰坑里淹死了。他们的徒众扎营在城北,张希崇就派人去攻打他们,最后,都溃败突围奔逃而去。张希崇于是率领所管辖的活着的二万多人南归后唐李嗣源奖励他,任他为汝州市防御史。

独守边城

张希崇就任汝州后,派人接母亲来汝州。母亲到了汝州地界,张希崇亲自为母亲抬轿子走了三十多里,看到的人没有不称赞叹服他孝顺的。过了二年,升迁为灵州两使留后。此前,每年戍守灵州的士兵运输粮食要走五百里,有遭受抢劫的忧患。张希崇于是告诉戍边将士,广泛从事开荒种地,屯积粮食。一年多后,军队的粮食大为充足。皇上诏书褒奖他,因此正式授予他镇守一方的旄节。清泰年间,张希崇厌烦了那里不纯的习俗,接连上表请求朝见皇上,末帝下诏准允了他。到了京城不久,朝廷因听说他安定边疆有功,提议在内地安置他,改任为..州节度使。到石敬瑭进入洛阳市,与辽朝将有重要盟约,担心灵武市会被契丹攻取,于是又派他出任灵武节度使。张希崇叹息说“:我应该老死在边陲城邑了,命中注定逃不出这个地方。”因此郁郁不得志,积久成疾,最后死在职位上。其时年仅五十二岁。张希崇从小校接连升到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尉,多次主持一方的军政事务,赐封清河郡公,享受俸禄三千户,赐为清边奉国忠义功臣,也可称得上是荣耀华贵一生的人了。

他的悲叹(1)

张希崇出身贫寒,从小就想改善生存状态,于是,他选择了读书。张希崇年轻时已遍览诸经,特别喜欢读《左氏春秋》,读了几年后,他自认为能辅佐别人成就一番事业了,就走出家门,寻访明主。一不小心,他寻到了卢龙节度使刘守光处。

刘守光对他实话实说:我不喜欢读书人,你若留下来就给我弃文从武,若还抱着你那文人的身份不放,你就走人。

张希崇很是气愤,但为了生存,又不得不留下来。刘守光见他还略懂兵将之道,就让他做了一名偏将,后来,又让他去镇守平州。

平州附近因为有契丹骑兵的马所吃的草,所以,契丹人经常呼啸着来平州喂马。张希崇本来就是个书生,对于打仗虽然略懂,但他并不喜欢。所以,在平州那段时间,他总对着天空长叹。后来,契丹人见平州之地对自己非常重要,就攻陷了平州,张希崇成了俘虏。他本以为契丹人会杀掉他,可当契丹人知道他是个读书人后,居然很优待他,任他为卢龙军行军司马,继续驻守平州。

张希崇窝火得要死,本来自己不想当武夫,可偏当了;本来自己对异族没有好感,可居然为他们卖力。更让他无法忍受的是,本是他同民族的刘守光不是很喜欢自己,而契丹人对他却非常喜欢,并且恭敬有加。

李嗣源称帝时,张希崇对手下人说,我们还是逃回中原去吧。

手下人都不敢,他就做思想工作,“契丹兵在平州只有三百人,我们把他的首领杀掉,那些兵肯定会逃跑。从平州到辽朝老家有一千多里的路,这些人跑到老家报告,我们早已经在汉界了”。

手下人一听,就跟他一起设计把契丹的小首领杀掉,果然如他所言,那些契丹兵一见主帅死掉,都四散而逃。张希崇把平州内的物资和人口一起献给了李嗣源。李嗣源非常高兴,任命他为汝州市防御使。

又是一个武职!张希崇有些受不了了,可受不了的事还在后头,过不久,朝廷又把他迁到宁夏灵州,做灵武节度使。灵州与异族接壤,经常受到异族的搜刮。张希崇真是有泪无处流,有痛无处说。

但作为一个书生,一个一心想要在朝堂上出谋划策,有着远大理想的他只能按照古语所言的那样:既来之,则安之了。

凭着他多年的书本知识积累,他开始屯田,教人耕种。军队有了粮食,打仗也有力气了,李嗣源知道后,大为赞赏。张希崇又训练士卒,向那些落后民族伸出了抚慰的双手,一时之间,回鹘、瓜、沙等民族都派遣使者入后唐进贡。

在那个鸟都不拉屎的地方待了四年后,张希崇实在不想待了。他想回内地,确切地说,他想要入朝参与政事。可是,朝廷认为他简直就是一个治理边疆的天才,不同意他回朝,而是把他扔到了今天的陕西省彬县,任他为宁节度使(治邠州新平,今陕西彬县)。

他几乎要哭死,可看了看老母亲,又不能落泪,只能带着老母亲上任。在邠宁节度使任上,他和从前一样,总是闷闷不乐。有事就严肃地处理事情,没有事了就看看书,写写文章。他对母亲的孝顺邠州家喻户晓。并且,他也常常要求别人这样做。刚到邠州时,有一个案子经过了好几个节度使都无法解决。张希崇在看了原告的诉状后,觉得这并不是一件难办的案子。原来,邠州有一户姓郭的人家,收留了一个男孩,将他抚养成人。不料这养子长大后,性格越来越乖戾,根本不听教诲,郭家只得请他离开。后来,郭氏夫妇相继去世,他们亲生的儿子也长大了。郭家的一些亲戚想夺取郭家的财产,便与那个被赶出家门的养子合谋,说他也是郭家亲生的儿子,理应分得遗产。审案的官员换了几任,也搞不清这原告到底是养子还是亲子,官司一拖数年,成了“疑案”。

张希崇看完诉状后,大怒,立即下了判决:“父亲在时就已离开,母亲死时不来送葬。如果是养子,则辜负了二十年的养育之恩;如果是亲子,则犯了悖逆之罪,严重伤害了名教,竟还敢来理论田产!郭氏家产全部由其亲生儿子继承,原告及朋比为奸者,交法官按律定罪。”

他的悲叹(2)

张希崇当了几年邠宁节度使后,后唐石敬瑭取缔。他向石敬提出回内地,可石敬瑭听说了他的业绩后,又把他派到灵州,做灵武节度使。

张希崇麻木了,并且对入朝参政已经没有兴趣了,他叹息道:“我肯定会老死边疆,这难道就是命?!”

命运第一次垂青了他。938年,善于占星的张希崇发现星象有变,叹道:“毕口大星是边将,难道是我?!”果然是他,第二年刚过完春节,张希崇就死掉了。

张希崇一生都想以文人身份入朝参政,可在武夫皇帝们眼里,他应该是个边疆之才。事实也的确如此,张希崇对边疆的治理是非常好的。从这一方面来讲,他是一个人才。但,只是武人皇帝们眼中的人才。

他自己希望的价值与作用并没有实现和体现。五代十国的皇帝和藩镇主多持重武轻文之态度,五代时期所有的节度使刺史都是有军功之人担任的。如果张希崇在刘守光那里以偏将身份立下军功,他不可能被派到平州去。

五代的皇帝和藩镇主不但不喜欢文人,还喜欢杀文人。后唐时的宁江军节度使武夫西方邺因所作所为多不中法度,判官谭善达就对他提出忠告,他却派人诬告谭善达受贿,不经审理就把谭判官扔进了监狱,最后就死在了监狱里。朱温出去游玩时,随口戏称柳木宜为车毂,那群武夫们对这种事情根本不知道,就不说话。随从中的几个文人宾客忙顺口逢迎。朱温像疯狗一样大骂道:“书生辈好顺口玩人,皆此类也!车毂须用夹榆,柳木岂可为之!”骂完,就命部下将左右数十宾客统统砍了脑袋。这样的事情在五代十国并不新鲜。

相比之下,张希崇要比他们幸运得多。可也正是他的这种幸运,才体现出了其他文人的不幸。

那么,张希崇真的是幸运的吗?如果让一个人一生都担任一个他自己不喜欢的职务,他会不会高兴?尤其重要的是,张希崇不好财不好色,在那个武将位置上,简直就是煎熬。

由此可知,乱世是多么可怕。它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同时还能改变一个人的理想,乃至一个人的价值观。这才是最可怕的地方!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