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嗣源
李嗣源(867-933年),五代十国后唐皇帝,即后唐明宗,公元926-933年在位。沙陀部人,生于应州金城(今山西应县),名邈烈,被李克用收为养子,赐姓李,改名为嗣源。
李嗣源骁勇善战,中和四年(884年),其在汴州上源驿救护李克用,从此受到李克用赏识,因此被称为“李横冲”。李存继位后,封其为代州刺史。同光元年(923年),升任为天平军节度使、蕃汉马步军副总管。后向李存勖献计占领后梁首都开封,因功升为中书令。次年,又担任宣武节度使,兼蕃汉内外马步军总管。同光四年(926年),李存勖被杀,他合并魏州兵马进入洛阳市,即皇帝位,改元天成,改名为亶。在位七年,这期间他革除庄宗弊政,使得政治稳定,人民生活富庶。但是其统治后期弊政较多,藩镇权势膨胀,枢密使安重诲专权,诬杀宰相任圜;企图用“调防”的方法兼并夏州,但受到定难军节度使李彝超的抵制,被迫妥协。后唐长兴四年(933年)十一月,李从荣李从荣企图谋反被杀,李嗣源在病中闻讯,极度悲愤忧虑而死。谥圣德和武钦孝皇帝,庙号明宗,葬于徽陵,其三子宋王李从厚于柩前继位。
《新五代史》与《旧五代史》中均提到,李嗣源在位期间后唐国力强盛,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富足。但由于时代局限和李嗣源个人素质方面的不足,他并未得到有才干之人的辅佐,最终在病中忧愤而死,令人惋惜。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李嗣源(867-933年),后唐明宗皇帝,代北(今山西省北部及河北省西北部一带)人,继位后改名为李亶。李嗣源十三岁时,善于骑射,为献祖李国昌所赏识。献祖认为李嗣源有勇有谋,希望他能常伴左右作为自己的心腹。
李克用遭上源之难时,身边将士大多死于战乱中,当时的李嗣源仅十七岁,带着李克用跳过城墙逃难,在乱兵之中穿过毫发无伤。李克用赏识李嗣源的才干,收其为养子,赐姓李。镇守河东时,令其带领骑兵。当时李存信为蕃汉大将,带兵征讨,时常出师不利。后李克用派李嗣源为副将,二人率兵所到之处战无不胜。
屡立战功
大败梁军
干宁三年(896年),梁人大举进攻(今山东济宁)、郓(今山东东平)两地,郓地统帅朱瑄向李克用求救。最初,李克用派遣骑兵将领李承嗣、史俨率兵支援,令李存信率兵屯驻于莘县。后听闻汴军攻势迅猛,故派遣李嗣源率兵前往。李嗣源共率三百骑兵,大败汴军于任城,解除了州之围。同年,在莘县大败魏帅罗宏信军队,由于作战勇猛,其所率军队被称为“横冲都”,李嗣源自己也被称作李横冲。
乾宁四年(897年),大将军李嗣昭被梁军围困于青山口。李嗣源率兵到达后,他认为宁愿带兵与梁军决一死战,战败身死,也好过屈辱被俘。于是,李嗣源解鞍砺镞,登高列阵,与梁军展开激战。在此战中,李嗣源为流矢所伤,流血不止。李克用亲自为其涂药,赐其酒。青山一战后,李嗣源名闻天下。
天复年间,梁将氏叔琮率五万大军进攻太原市一带,攻陷多处郡县。此时大雨持续多日,城墙大多损坏,李嗣源率兵追讨梁军,将其所占领的郡县悉数收回。后昭宗在凤翔时,梁祖率兵围攻岐下,李克用奉诏前往支援,大军被梁军大败。后梁军队直抵晋阳,在晋祠扎营,派步骑环城巡视。李克用意图出逃云中,李嗣源坚持守城,将溃败的士兵重新集结,日夜率军从多个方向袭击梁军,并擒获梁军将领。不久后梁军纷纷撤退。
天祐五年(908年)五月,庄宗李存勖率兵以解潞州区之围,李嗣源率领突骑左右军前往支援,先入夹城,大破梁军,此次解围以李嗣源功劳最重。天八年(911年),柏乡战役爆发,李嗣源率军奋勇杀敌,部下百人直攻白马都,生擒两位骑兵校尉,自此三军气势大增,李嗣源因功被封为代州刺史。天祐十年(913年),李嗣源分兵进攻定山后八军,又与将领元行钦战于广边军。李嗣源腿部中箭,拔掉箭镞继续投入战斗。
幽州战争
天祐十三年(916年)二月,庄宗李存勖与梁将刘鄩大战于元旧城北部,李嗣源率领三千骑兵帝包围刘鄩,内外合力,大败梁军,占领慈州(今河北磁县)、洺州(今河北威县)等地。后被任命为安国军节度使,前往镇守邢州。
天祐十四年(917年)四月,辽朝安巴坚率三十万大军进攻幽州,周德威遣使求援,其他将领均主张契丹不会久攻,应当采用消耗战术,而李嗣源则认为周德威孤城被攻,正处于危亡之际,自请带领五千突骑作为先锋部队前往支援。李嗣源担任前锋,在易州会军。李嗣源认为敌众我寡,因此应当不建营垒自溪涧潜行,攻其不备。八月,大军从上谷出发,李嗣源采取小军团作战的方法,更好地协调骑兵与步兵的作战。李嗣源擅长鼓舞军心,将士们舞槌奋进,万众披靡,俘获敌方将帅。敌军大败,后唐军队得以进入幽州。此次幽州战役给辽朝以毁灭性的打击,契丹损失士兵超过一万人。九月,回师魏州,庄宗亲自前往迎接,封李嗣源为检校太保。
天祐十八年(921年)十月,李嗣源跟随庄宗李存勖于戚城大败梁将戴思远,斩杀两万骑兵。庄宗封李嗣源为蕃汉副总管,加封平章事。
开封陷落
同光元年(923年)四月,李存勖正式在邺城遗址(今河北省临漳县境内)称帝,建立后唐,即为庄宗,李嗣源被进封为检校太傅,兼任侍中。不久后率领五千骑兵进攻郓城县。由于天降大雨,李嗣源军队得以避开后梁边境巡逻队。郓州军队并未做好作战准备,因此李嗣源军队得以轻松攻下郓州,被授予天平军节度使。九月,李嗣源长子李从珂率军与梁军战于递坊镇,擒获梁将近三百人。后李嗣源作为前锋,大破梁军于开封,开封自此陷落。后梁末帝在京城自杀,后梁政权土崩瓦解,众多藩镇节度使请求投降。李嗣源到达汴州城后,攻打封丘门,汴州将领王瓒打开城门投降。听闻梁主驾崩,李嗣源安抚百姓,回师于封禅寺。此后,李嗣源又兼任中书令。
功高遭疑
同光元年(923年)十二月,庄宗坚持迁都洛阳市,并且将开封委任于一批缺乏军事才干的将领。此后又坚持恢复宦官掌权,任用伶人。同光二年(924年)正月,辽朝入侵边塞地区,李嗣源受命北征。四月,潞州区杨立反叛,李嗣源奉命前往征讨。生擒杨立献给庄宗,进封太尉,前往镇守开封市,担任蕃汉总管。
同光三年(925年)李嗣源在涿州市大败契丹军,被授予镇州节度使。李嗣源率兵经过邺城遗址时,邺城库中有御甲,李嗣源取走五百副。而庄宗到邺城后对此十分愤怒,恰逢李嗣源奏请由长子李从珂担任北京内衙都指挥使,庄宗更加不悦,认为李嗣源身为臣子,没有旨意就私自取走御甲,是意图谋反的表现。李嗣源心中不安,上奏申辩。十二月,李嗣源前往洛阳市朝见,此时庄宗已经失政,四方百姓为饥荒所困,军营内物资困乏,甚至又卖儿卖妻者,城中百姓怨声载道。此时庄宗开始怀疑身边大臣,许多老臣无辜被杀,李嗣源军功过重,也为谣言所累。朝中大臣人人自危。诸军马步都虞侯朱守殷曾提醒李嗣源说,他功高震主,而为人君者最为忌惮臣子军功过重,提醒李嗣源应该早做图谋。但李嗣源则认为自己的忠臣之心无愧于天地,是福是祸都无需规避。
由于对李嗣源的怀疑,庄宗开始回避任用李嗣源,转而重用自己信任的兵部尚书郭崇韬负责西南地区的作战,而将李嗣源留在京城。
兵变即位
同光四年(926年)二月六日,赵在礼在魏州谋反,庄宗派遣元行钦率兵平叛。元行钦出师不利,只得退守魏州。三月六日,李嗣源到达邺城遗址,赵在礼等人登城谢罪,李嗣源安抚士兵并在邺城西南扎营,下令以九日为期攻城。八日晚上,军中发生叛乱,乱兵逐渐逼近李嗣源所在营帐。李嗣源亲兵与乱兵进行了激战,由于人数上被乱军压制,始终处于下风。李嗣源斥责乱兵谋反的行为是不忠。乱兵说,庄宗的统治每况愈下,而庄宗又多疑,军中待遇差,且听闻平定邺城叛乱后要将参战士兵全部坑杀,因此他们不得不发动叛乱。李嗣源为之动容,但仍然坚持抵御叛军。乱军持刀将李嗣源包围,声称让他在河北省地区称帝。李嗣源被乱军拥入邺城遗址,赵在礼等人迎拜李嗣源。但士兵大多流散在外,李嗣源十分看重军队,故而出城招抚诸军。到达魏县后,霍彦威率领五千镇州兵相继归附李嗣源。此后,李嗣源又听从安重诲、霍彦威等人的劝阻,选择回朝向庄宗辩解。
这期间,元行钦不断向庄宗进谗言诬陷李嗣源,庄宗派遣其子李从审前往招抚,路上被元行钦扣下,庄宗的奏章也无法到达。于是李嗣源前往白皋渡,驻军于河上。龙骧都校姚彦温、泰宁节度使房知温、天平节度使王晏球等人均前来投奔李嗣源,其军队逐渐壮大。
四月,从马直指挥使郭从谦带兵作乱,与黄甲两军进攻兴教门。庄宗听闻叛乱发生后,率领各位王侯及近卫骑兵前往抵御叛军,当时蕃汉马步使朱守殷率领骑兵在外,庄宗紧急将其召回讨贼,然而朱守殷并未返回。此时,乱兵火烧兴教门,进入城中,庄宗近臣皆卸甲而逃,仅剩散员都指挥使李彦卿及宿卫军校何福进、王全斌等十余人力战。在战乱中,庄宗被流矢击中,不久后驾崩。李嗣源到达罂子谷,听说庄宗驾崩后悲痛不已。
此后,李嗣源稳定京中局势,枢密使李绍宏、张居翰、宰相豆卢革、韦说、六军马步都虞侯朱守殷、青州市节度使符习、徐州市节度使霍彦威、宋州节度使杜晏球、 兗州节度使房知温等均劝说李嗣源即位,李嗣源始终拒绝。后改行监国之仪。
天成元年(926年)四月二十日,李嗣源自兴圣宫前往西宫,文武百官皆穿素,李嗣源身着斩衰之服,在庄宗灵柩前即位,是为后唐明宗。
当政期间
李嗣源在位期间重视吏治,天成元年(926年)五月初,明宗下令文武百官每五日进行一次朝觐,共同商讨朝中大事,从而鼓励官员进谏。长兴二年(931年)五月,朝廷进行荫补方面的改革,明确划分了有权使用荫补的人员群体,减少了官员滥用荫补权收受贿赂的情况。明宗要求地方节度使举荐官员时提供更加详实可靠的背景资料,防止地方节度使任人唯亲,还对地方举荐的官员人数进行了严格规定。此外,明宗还重用冯道、赵风等能够针对政务提出观点的文臣,并且鼓励臣子积极进谏,从而防止了因武臣掌握朝中大权而等导致吏治腐败的问题。
此外明宗还重视改善民生,下令废除正税之外的苛捐杂税,制定详细的税收名目,严禁滥征捐税。他还下诏减免百姓欠租,命令诸道节度使不得向百姓征收苛捐杂税。还进行招抚流亡,劝课农桑。对于回归的逃户免于征收两税差科。又规定将招抚人口作为地方官员政绩考核的重要标准,鼓励流亡人口登记户籍。明宗还打击佛教寺院势力,下令合并佛寺,鼓励僧尼还俗。严禁百姓进入寺院躲避赋税徭役,从而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为了减轻财政负担并且防止宦官专权现象出现,明宗大量裁撤宫、严厉打击宦官。此外,他还缩减政府机构的规模,并且废除一些无实际执掌的虚职。又对财政管理机构进行改革,将盐铁、度支、户部三司合一,仅设一位长官。对钱币铸造严加管理,规定严禁铸造掺杂铅和锡等廉价金属的假钱。颁布“禁铁锡钱”的命令,以此来针对南方马楚政权发行的钱币。
安重诲专权
天成元年(926年)夏四月,李嗣源任命中门使安重诲为枢密使。李嗣源十分信任安重诲,将各方上奏的相关事宜全部交由安重诲处理。又加封安重诲为山南东道节度使。六月起,安重诲因其掌握大权而逐渐骄横,甚至能够随意斩杀朝中大臣。安重诲曾与宰相任圜因政见不一而发生争执,他的意见未被采纳,自此怀恨在心。十月,安重诲上奏称任圜意图谋反,最终将其处死。当时安重诲权势过重,甚至连李从荣、李从厚这样的皇子都要对其态度恭敬。
安重诲长久掌握大权,为朝廷内外大臣所厌恶。他掌控朝政、欺压百官,甚至连明宗都对其态度恭敬。最终,安重诲为明宗所不容。安重诲也逐渐意识到自己为明宗所不容,上书请辞。最终以太子太师的职位得以致仕。然而李嗣源仍然对安重诲持猜忌态度,令李从璋监督他,后派重兵包围安府,安重诲夫妇皆死于大棒之下。
兼并夏州
长兴四年(933年)三月,李嗣源下诏称夏州处于边境,而定难留后李彝超年少,难以镇守御敌,因此意图用“换镇”的方式兼并夏州定难军(治今靖边县)。但是李彝超则坚决抵制这一决策,拒绝前往赴镇。李嗣源令武将安从进出兵进攻夏州,但是夏州城坚硬如铁石,难以攻破;而党项族万余骑兵四处掠夺军中粮饷,官军难以为继。李彝超称夏州本就是贫瘠之地,难以提供丰富的贡赋。他们世代镇守此地,因此不愿交出夏州。因此,李嗣源放弃兼并夏州,封李彝超为定难节度使。自此以后,夏州对朝廷采取轻视的态度,叛臣多与此处勾结。李嗣源征服夏州无果,军中颇有流言。因此,李嗣源下令赏赐士卒,但并没有合适的理由。士兵们从此更加骄纵。
病重逝世
长兴四年(933年)夏五月,明宗封其子李从珂为潞王,李从益为许王,侄子李从温兗王,李从璋为洋王,李从敏为泾王。九月,封山南东道节度使朱弘昭为枢密使。冬十月,任命三司使冯赟为枢密使。后前往士和亭,患上疾病。十一月中旬,李嗣源病重,他的养病地从广寿殿移到雍和殿。李从荣李从荣进攻打探明宗的病情,听闻明宗病重,甚至已经不认识身边人。而又听见宫中的哭声,认为明宗已经驾崩。为了继承皇位,李从荣和其党羽开始密谋先挟持权臣。然而当晚四更后,李嗣源自御榻坐起,食欲大涨,大有病情好转之势。但得到错误消息的李从荣已经率步骑千人到达天津桥,李嗣源身边的禁军前往平乱。李从荣大败, 逃亡河南府,在此处遇害。明宗听说后悲痛不已,甚至多次停止呼吸,病情更加严重。在身体难以支撑之际,明宗令宫中大太监孟汉琼到魏州召回宋王李从厚,又命皇孙李从吉负责贴身保护自己。但由于变故频发,他的身体每况愈下。长兴四年(933年)十二月十五日,李嗣源于雍和殿内驾崩,享年六十七岁。同月,宋王李从厚为明宗发丧,并即位为后唐闵帝。
清泰元年(934年)四月底,明宗李嗣源被葬于洛阳市近郊,陵墓名为“徽陵”,庙号明宗,谥号“圣德和武钦孝皇帝”。
为政措施
重视吏治
李存勖统治后期一心追求变革,不吸取唐朝教训,反而继续重用宦官、伶官以及堕落的士族,产生了许多弊政。因此,李嗣源即位后便致力于进行吏治整顿。天成元年(926年)五月初,下令文武百官每五日进行一次朝觐,以商讨政务,方便大臣进谏。又致力于改善对官员生活进行约束的一些制度。例如,降低面向升迁官员收取的“礼钱”,以降低一些寒门入仕官员的升迁负担。长兴二年(931年)五月,朝廷颁布一项关于荫补的改革,革除了官员利用制度漏洞将荫补特权转让给别人使用,自己收取贿赂的弊政。明确划分了有权使用荫补的人员群体,减少了官员滥用荫补权收受贿赂的情况。
为了规范官僚集团秩序,李嗣源下令禁止地方节度使与刺史额外征收苛捐杂税,禁止掠夺压迫百姓。而地方节度使举荐官员时要提供更加详实可靠的背景资料,防止地方节度使任人唯亲。明宗要求地方节度使举荐官员时提供更加详实可靠的背景资料,防止地方节度使任人唯亲,还对地方举荐的官员人数进行了严格规定。明宗还重用冯道、赵风等能够针对政务提出观点的文臣,并且鼓励臣子积极进谏,从而防止了因武臣掌握朝中大权而等导致吏治腐败的问题。
天成二年(927年),李嗣源任命石敬瑭为开封市节度使,兼任六军诸卫副使、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将唐朝以来的禁卫六军系统与五代时期形成的侍卫亲军逐渐合一。
长兴三年(932年),李嗣源将神捷、神威、雄武、广捷等军改编为左右羽林军,分为四军四十指挥(指挥为编制单位),每军设都指挥使一人。
改善民生
明宗十分关心百姓的生计,关心民间疾苦。下令由中央全权负责向百姓征税,禁止地方官员插手。天成元年(926年)四月,李嗣源发布诏书下令废除正税之外的苛捐杂税,尤其是官吏为搜刮百姓财富而立的各种额外税收。此外,对于给百姓增加负担的高利贷也予以限制,还下诏减免百姓欠租。
李嗣源还进行招抚流亡,劝课农桑。为了招揽人口,发展生产,扩大兵源和税源,明宗令各道州府,对于回归的逃户免于征收两税差科。又规定将招抚人口作为地方官员政绩考核的重要标准,鼓励流亡人口登记户籍,对于检括户口数多的官员予以奖励。为了增加国家所掌握的户口数,明宗还打击佛教寺院势力,下令合并佛寺,鼓励僧尼还俗。并且在僧人出家前对其进行严格考核,且必须由官坛剃度,从而防止百姓进入寺院躲避赋税徭役。
发展经济
明宗即位后,大量裁撤宫人,缩减政府机构的规模,并且废除一些无实际执掌的虚职,从而减少俸禄支出。又对财政管理机构进行改革,将盐铁、度支、户部三司合一,仅设一位长官。一定程度上精简了财政机构,也便利了皇帝与财政官员之间的交流。
此外,还对钱币铸造严加管理。后唐时期假币盛行,明宗即位后,规定严谨铸造掺杂铅和锡等廉价金属的假钱。此外,规定生铜器每斤二百钱,熟铜器每斤四百钱。若在铜器买卖中未遵守此种定价,则要受到处罚。为了防止南方政权发行的货币流入中原王朝,又颁布“禁铁锡钱”的命令,以此来针对南方马楚政权发行的钱币。
后世评价
《新五代史》中评价李嗣源,认为他在位时期年事已高,但是他从未懈怠。并且他是五代十国各个皇帝中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他在位期间后唐兵力强盛,国库充盈,百姓得以安居乐业,生活富足。
《旧五代史》则评价在李嗣源统治时期,王室内部混乱动荡,但李嗣源即位后颇有帝王才干,推行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政策。总体上是以为合格的帝王。但李嗣源并未得到有才干之人的辅佐,反而是重臣安重诲和任圜之间相互攻讦,这也是时代局限和个人素质方面的不足,令人惋惜。
美国汉学家戴仁柱也提出,李嗣源即位后勤于政事,将动荡的朝堂安定下来,并且得到了大臣的爱戴。他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满足了百姓的期待,可见他是一位极其精明的皇帝。
家族成员
以上主要参考文献:
轶事典故
起兵反叛梁朝
李嗣源原为李克用部将,随李克用征战多年,累立战功。后梁灭亡后,李嗣源辅佐李存勖建立了后唐。在李存勖的统治期间,李嗣源逐渐掌握了实权。李存勖统治期间,因其专横跋扈,失去民心,李嗣源趁机起兵反叛,最终推翻李存勖,自立为帝。
与李存勖的矛盾
李嗣源与李存勖的矛盾源自于李存勖对他的猜忌和怀疑。在李存勖统治末期,李嗣源被派往镇守山西省,然而,李存勖却不断削减其兵权,并试图将其调离河东,以防止他作乱。这一系列举措加剧了两人之间的矛盾,最终导致李嗣源起兵反叛。
改名为李嗣源
李嗣源原名李嗣昭,因得罪李存勖,被迫改名为李嗣源。后来他继位为帝后,为了显示对李存勖的尊重,仍沿用了这个名字,并以孝道治国。
巧解藩镇割据
李嗣源在位期间,面对藩镇割据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他通过安抚和镇压相结合的策略,使得后唐的统治逐渐稳定,并增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倡导节俭
李嗣源即位后,提倡节俭,严禁奢侈之风。他自己以身作则,穿着朴素,生活简朴,尽量减少宫廷开支,以缓解国家财政压力。这一举措得到了朝臣和百姓的支持。
自然灾害的考验
李嗣源在位期间,曾多次面对自然灾害的考验。他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赈灾措施,开仓放粮、减免税赋,缓解了百姓的困苦,得到了广泛的赞誉。
孝顺母亲
李嗣源以孝顺闻名,在位期间他对母亲极为孝顺。每逢母亲生日或重大节日,他都亲自侍奉左右,并举行隆重的庆典,表现出对母亲的尊敬和孝心。
巧妙化解宫廷政变
李嗣源在位期间曾多次面临宫廷政变的威胁。一次,他的侄子李从璋企图发动政变,李嗣源得知后,没有选择血腥镇压,而是通过召见和开导,成功化解了这次政变,维护了皇室内部的稳定。
民间探访
据记载,李嗣源常常微服私访,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疾苦。有一次,他亲自到贫困的农家,了解到百姓的真实生活状况,回宫后立即颁布了减税和免除徭役的政策,缓解了百姓的困境。
以礼待人
李嗣源对待臣子非常礼遇,常常与臣子分享自己的看法和计划。有一次,一位大臣因直言进谏而忤逆了皇帝,李嗣源不仅没有责罚他,还赞赏他的忠诚和直言,使得朝臣们更加信任和尊敬他。
以智取胜
李嗣源在军事方面也以智慧著称。一次,他率军与敌军交战,巧妙利用地形和天气的优势,设计了一系列的伏击和假退,成功地击败了数量上占优的敌军,赢得了关键战役的胜利。
对外关系
李嗣源在位期间注重与周边国家的关系,特别是与契丹和渤海国等国。他采取灵活的外交策略,通过婚姻和联盟等方式,确保了后唐的边境稳定,减少了外部威胁。
研究书目
《旧五代史·明宗纪一》
《新五代史·卷六·唐本纪第六》
《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五》
纪念场馆
李嗣源陵为徽陵,据孟津县志记载,徽陵位于孟津县送庄镇送庄村东南500米处。这是一座覆斗形大冢,冢高12米。
艺术形象
文学形象
影视形象
参考资料
刘云军读《从草原到中原》︱五代乱世中的一抹微弱亮光.今日头条-澎湃新闻.2023-09-05
旧五代史·明宗纪一.ctext.org.2024-04-15
新五代史·卷六唐本纪第六.ctext.org.2024-04-20
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五.ctext.org.2024-04-15
后唐明宗徽陵(河洛览胜).洛阳网新闻中心.2024-04-15
残唐五代史演义传.豆瓣读书.2024-05-28
十三太保 (1970).豆瓣电影.2023-05-28
十三太保 (1982).豆瓣电影.2023-05-28
大宋传奇之赵匡胤 (2015).豆瓣电影.2024-04-18
画江湖之不良人 (2016).豆瓣电影.2023-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