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从厚
李从厚(公元914年—公元934年),小字菩萨奴,太原府晋阳县(今山西省太原市)人,后唐第三位皇帝,其父为李嗣源,《旧五代史·唐书·闵帝纪》记载为唐明宗第三子,《新五代史·唐本纪第七·帝》记载为唐明宗第五子,生母为昭懿皇后夏氏。
李从厚从小性情仁厚,深受父亲李嗣源的宠爱,曾先后担任检校司徒、河南尹、宣武军节度使之职。后唐长兴元年(公元930年),李从厚被封为宋王。长兴四年(公元933年),李从厚之兄李从荣起兵谋反,失败被杀,而李嗣源不久后便病逝,李从厚赶回洛阳市继承帝位。
李从厚在位期间,积极好学,但他性格优柔寡断,未能很好地处理政事。应顺元年(公元934年),潞王李从珂在凤翔府起兵反叛,一路攻至洛阳,李从厚仓皇出逃,在卫州被幽禁。之后,李从珂在洛阳登基称帝,将李从厚废为鄂王,不久又命人将其杀死。李从厚在位仅有五个月,终年二十一岁。后晋时,石敬瑭石敬将其追谥为闵(一作愍)。
学界多对李从厚的人生经历表示叹惋,如史学家薛居正和司马光认为,李从厚一向有贤德之名,只是因为大臣没有安定国家的谋略,才落到身死他乡、帝位被夺的下场。而史学家欧阳修认为,李从厚的遭遇应当归因于李嗣源未能听取大臣安重诲的意见,没有防备李从珂的谋反之心。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李从厚,小名菩萨奴,于后唐天祐十一年(公元914年)生于太原市(今山西省太原市),是后唐明宗李嗣源之子,其母为夏氏。李从厚从小便喜爱阅读《春秋》,对其大意有基本的了解,为人沉默寡言,却很遵守礼节。因李从厚与李嗣源长相相似,所以深受父亲的宠爱。
后唐天成元年(公元926年),李嗣源登基称帝,李从厚被授予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徒之职;次年,李从厚又被加封为检校太保、平章事、河南尹,并兼任判六军诸卫事。天成三年(公元928年),李从厚被授予宣武军节度使之职,前往汴州(今河南省开封市)任职。次年,李从厚改任河东节度使。长兴元年(公元930年),李嗣源将李从厚封为宋王,又在后面两年内先后赐予他检校太尉、侍中、中书令等职。
继承帝位
李嗣源的次子李从荣被封为秦王,担任河南尹,并掌管京师政务,掌握朝中军权,但一直未被立为太子,因此心有不安。李从厚与李从荣同出一母,小时十分亲厚,长大后,李从厚在朝中声望颇高,从而受到李从荣的猜忌,但李从厚对兄长恭敬顺从,因此两人并未产生大的嫌隙。
长兴四年(公元933年)十一月,李嗣源病重。李从荣知道自己不受群臣看重,担心无法继位,便与属下商议,准备带兵进宫,挟制朝臣,逼迫李嗣源将皇位传给自己。其后,李从荣率兵在天津桥列阵,准备攻打皇宫。李嗣源得知后,命枢密使冯赟(音yūn)、宣徽使孟汉琼等人指挥禁军应战。李从荣兵败被杀,而李嗣源病情加剧,他决定命李从厚继位,便命孟汉琼赶去魏州(今赵都),召李从厚回京。十一月二十六日,李嗣源逝世,而李从厚于二十九日才赶回洛阳市,并于十二月为父亲发丧,在灵前即位。
李从厚在服丧结束后,开始处理朝政之事。此外,他也积极好学,时常召翰林学士为他讲授《贞观政要》和《太宗实录》,学习治国经验。但李从厚虽有励精图治的想法,却难以把握治国理政的重点,性格优柔寡断,未能很好地处理政事。而枢密使朱弘昭、冯赟等人倚仗自己有平乱之功,想要掌握朝政大权,将李从厚的亲信如忠正节度使张从宾、宁国节度使安彦威等人调离朝中,命自己的亲信顶替他们的位置。李从厚对他们的举措很不悦,但也无可奈何。
应对叛乱
潞王李从珂是李嗣源的养子,骁勇善战,时常跟随李嗣源作战,屡立战功,被授予凤翔节度使之职。李嗣源生病时,李从珂多次派夫人前往宫中侍奉,但李嗣源逝世后,李从珂假称自己生病,不来吊丧。前往凤翔的使者向李从厚禀报,称李从珂可能在筹划谋反。当时,李从珂的长子李重吉担任控鹤都指挥使,女儿李惠明在洛阳出家,李从厚将李重吉调任为亳州指挥使,又命李惠明前往宫中听候传唤,实际上是作为人质被幽禁于宫中。李从珂得知自己的儿子被外调、女儿被迫入宫后,心中多有疑惧。
应顺元年(公元934年)二月,李从厚听从朱弘昭、冯赟的建议,对凤翔府、河东、天雄、成德四镇的节度使进行了调动,借此削弱藩镇势力。但李从厚并未下达诏书,而是派遣使臣将宣令送往各个藩镇,此举引起了节度使的不满,李从珂在部下的唆使下,发动叛乱,以“清君侧之恶”的名义攻打洛阳市,而右羽林都指挥使杨思权也归附了李从珂。李从厚得知后,召集大臣,想要将王位禅让给李从珂,自己降为藩王,但朱弘昭、冯等人都坚决反对,李从厚只得顺从臣下的意愿,发动反击,命河中节度使安彦威、西都留守王思同等人联合征讨李从珂,并将李重吉幽禁于宋州(今商丘市),之后又将李重吉和李惠明杀死。
为了激励将士奋勇作战,李从厚将自己府库中的金帛全部赏赐给禁军,并许诺平定叛乱后,每人再加赏钱二百贯,还声称如果府库中的钱财不够,就将宫中的锦服器玩赏赐给将士,但军士在领到赏赐后,更加骄横,乃至背着赏赐在路上称到了凤翔后,要向潞王李从珂投降,再领取一份赏赐。
同年三月,李从厚派出的军队抵达凤翔城下,大举攻城,因凤翔城的城墙较低,防守薄弱,因此东西关城很快都被攻下。李从珂登上城墙,诉说自己的战功,哭诉朝廷妄信小人、诛杀忠臣,诸军听后士气大振。而负责攻打城西南的将领张虔钊性格急躁,拿着刀逼迫手下的士卒登城,士卒十分愤怒,纷纷倒戈,投向李从珂一边。在敌军的猛烈攻势下,王思同等人溃败,李从珂乘胜追击,攻入西都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
避乱出逃
李从厚得知王思同等人兵败的消息,十分惊慌,在朝上询问群臣有何扭转战局的方法,并再次提出将帝位禅让给李从珂的想法,而朱弘昭、冯赟等人也很慌张,不敢答对。为了征讨叛军,李从厚召成德节度使石敬瑭入朝,想让他率军抵御凤翔府叛军,而侍卫都指挥使康义诚想要率领宿卫军归降李从珂,便主动请求率军出征,但马军指挥使朱洪实建议把宿卫军留在洛阳守城,二人产生争执,都坚称对方有谋逆之心。李从厚不明内情,将朱洪实斩杀,将士听闻后都很愤怒。为了勉励将士,李从厚将自己府库中的银钱全部赏赐给将士,但将士们反而更加骄横,甚至扬言要再到凤翔领取一份赏赐。
此时,李从珂率军向洛阳市进发,并传信给朝中官员,声称自己入京后只诛杀朱弘昭、冯赟及其族人,不会滥杀无辜。一路上,许多后唐的官员纷纷归降李从珂,康义诚也投靠了李从珂。李从厚听闻此事,急忙命宦官召朱弘昭入宫商议对策,但朱弘昭以为李从厚要追究自己的责任,慌乱中投井自杀。京城巡检安从进听说朱弘昭自杀,便派人杀死冯赟,将两人的首级送往李从珂军中,以示归附。
李从厚知道洛阳已经无法久留,便策划逃离洛阳,前往魏州。他先命孟汉琼前往魏州安排相关事宜,但孟汉琼离开洛阳市后,立刻前往陕州区投奔了李从珂。控鹤指挥使慕容迁深受李从厚的信任,因此李从厚与他商议离开洛阳的事宜,慕容迁也假意应允与李从厚一起离开。其后,李从厚率领五十名侍卫,从太极宫玄武门遗址逃离洛阳,但慕容迁在李从厚出城后立即关闭城门,并未跟随李从厚一起前往魏州。
次日,宰相冯道上朝,到了端门,才得知李从厚已经逃走。冯道与大臣李愚商议后,认为应当由太后处理政事。不久,李从珂率军来到洛阳,太后曹氏命人迎接李从珂入京。
被废遇害
李从厚在逃往魏州的途中,遇到了率军入朝的石敬瑭,便向他询问社稷大计。石敬瑭得知康义诚也投靠了李从珂后,将李从厚安置在驿馆中,自己去与卫州刺史王弘贽商议。王弘贽认为李从厚再无复国的可能,石敬瑭便回到驿馆据实相告。跟随李从厚的弓箭库使沙守荣、奔洪进责备石敬瑭不为皇帝考虑,石敬瑭便与李从厚的侍从们争斗起来,而石敬瑭的部下刘知远也率军进入,将李从厚的侍从全部杀死,只留下李从厚在驿馆中。其后,石敬瑭率军前往洛阳市,李从厚被王弘贽软禁于卫州。
应顺元年(公元934年)四月,李从珂进入洛阳,以太后的名义下诏将李从厚废为鄂王,之后,在明宗柩前即位称帝。不久,李从珂命殿直王峦前往卫州杀死李从厚,李从厚死时,年仅二十一岁。王峦回宫后,将李从厚的妻子孔姓和李从厚的四个儿子一并杀死。
天福元年(公元936年),石敬瑭灭后唐,建立后晋,追谥李从厚为闵皇帝,并将李从厚葬于徽陵中。其后,又在洛阳设五庙,分别供奉李渊、李世民、后唐庄宗李存、后李嗣源李嗣源以及李从厚。
历史评价
关于李从厚的人生经历,许多学者都进行了评价。学界多对李从厚的遭遇表示叹惋,如史学家薛居正在《旧五代史》中认为,李从厚一向有贤德之名,但最后却落到逃离京城、身死他乡的下场,并非是因为他缺乏君主的才能,而是因为辅佐他的大臣没有安定国家的谋略。史学家司马光也认为,李从厚性情仁厚,只是因为大臣朱弘昭、孟汉琼等人在朝中挑拨离间,才导致了叛乱之祸。而史学家欧阳修在《新五代史》中认为,后李嗣源李嗣源在位时,枢密使安重诲就预见到了李从珂可能谋反,并向李嗣源上奏,但他的建议并未得到采纳,才导致了李从珂的叛乱
死因争议
关于李从厚的逝世,史料记载不一,有两种说法。其一为缢杀说,据《资治通鉴》记载,李从珂命王峦带着毒酒前往卫州,在宴席上频频向李从厚劝酒。李从厚知道酒中有毒,不肯饮酒,王峦便用绳子将其勒死。其二为毒杀说。《旧五代史》称李从厚是因喝下毒酒而死,《新五代史》中对其有详细记载,称李从厚被幽禁于卫州期间,王弘贽命酒家向李从厚每天献酒,当王峦带着毒酒前来时,王弘贽便让酒家把毒酒献给李从厚,李从厚并未起疑,饮下酒后中毒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