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代代木上原站

代代木上原站

代代木上原站位于日本东京涩谷区西原三丁目,是小田急电铁小田原线和千代田线的共用车站。1927年4月1日小田急线开通,1978年3月31日地下铁服务开始。2004年4月1日,东京地下铁成立,编号为C-01。两线在此站共享站台,互相直通。小田原线车站编号为OH 05。

历史沿革

1927年(昭和2年)4月1日:代代幡上原站开业。

1941年(昭和16年)10月15日:改称代代木上原站。

1945年(昭和20年)6月1日:停止营业。12月1日:重新营业。

1977年(昭和52年)10月18日:新站房完工(为了与帝都高速度交通营团千代田线相互贯通运营而改建)。

1978年(昭和53年)3月31日:营团地铁千代田线代代木公园 - 代代木上原间通车,与小田急小田原线相互贯通运营。同时与日本国有铁道(现东日本旅客铁道)常磐线(各站停车)贯通运营。由于是换乘站,开始停靠小田急线急行、准急。8月1日:营团设置地震警报装置。

1993年(平成5年)3月17日:商业设施“acorde代代木上原”开幕。

2007年(平成19年)2月1日:小田急定期券售票处中止营业。

2008年(平成20年)3月15日:小田急特急浪漫特快直通千代田线。本站为运行停车站。

2010年(平成22年)2月:小田急站台的列车信息看板更换为全彩LED式。

2011年(平成23年)6月23日:商业设施“acorde代代木上原”重新开幕。

2013年(平成25年)3月1日:小田急剪票口启用异常运行信息显示器。

2016年(平成28年)小田急检票口新设列车信息显示器。

7月4日:广播装置更新,千代田线列车也使用小田急式广播。

2017年(平成29年)1月:千代田线3号站台的列车信息显示器将改为全彩LED,但没有韩语与中文。

2018年(平成30年)3月3日:代代木上原-东北泽间复复线化。下旬导入新型站名标。

车站构造

代代木上原站是岛式月台2面4线高架车站千代田线使用中间2线,可与小田原线直通。本站由小田急管理,因此站名标采用小田急样式,但千代田线列车停靠的2、3号月台使用千代田线代表色绿色。另外,3号月台有东京地下铁样式的列车资讯显示器,与车掌使用的发车蜂鸣器按钮。东北泽侧有两条千代田线折返使用的调车线。由于直通驶入千代田线的东日本旅客铁道(JR东日本)209系无法驶入小田急小田原线,必须使用此调车线折返。过去使用东海旅客铁道371系电车行驶浪漫特快朝雾号时,可在这个私铁车站看到JR东日本与JR东海车辆出现在月台上。小田原线的复复线化工程在2018年3月3日完成。

月台配置

千代田线折返列车在2号月台停靠后,利用拖上线折返至3号月台发车往绫濑方向。3号月台的乘车位置以颜色识别,始发先发使用深蓝色,始发次发使用绿色、小田急直通使用蓝色。小田原线以本站为终点站的班次非常少。2018年3月19日起,新增平日下行本站终点列车。下行月台宽度比上行月台宽数米。拖上线在夜间会停放一列千代田线车辆。

发车月台

新宿方向发往本站停靠1号月台(直进),本站出发停靠4号月台(直进)。小田原方面(缓行线)发往本站停靠3号月台(向右分岐→向左汇入)、4号月台(直进),本站出发停靠1号月台(直进)、2号月台(向左分岐→向右汇入)。小田原方向(急行线)停止使用。绫濑方向发往本站停靠2号月台(直进),本站出发停靠3号月台(直进)。小田原拖上线发往本站停靠3号月台(直进),本站出发停靠2号月台(直进)。

站内

两月台各有两处楼梯,站内没有电扶梯(仅站外),两月台各有一座电梯。商店在各月台中间,1、2号月台是小田急系,3、4号月台是东京地下铁系商店。2018年3月下旬导入有LED照明的新型站名标,同时站内资讯看板统一样式,加入韩语与简体中文。

车站流量

小田急电铁

2007年度1日平均乘降人员214,530人。

东京地下铁

2007年度1日平均乘降人员220,239人。

巴士路线

车站附近的井之头通有“代代木上原站”巴士站,可搭乘京王巴士东路线巴士。涩68路线往大原一丁目、永福町车库(仅夜间)或经涩谷区役所往涩谷站(仅早晨),涩69路线往冢站(循环)或经涩谷区役所往涩谷站。2010年7月1日起,涩谷区社区巴士“八公巴士”在西原儿童游园地附近设置巴士站,八公巴士越丘线经活泼中心富谷往涩谷站。

车站周边

月台下的acorde(アコルデ)代代木上原由于加强耐震补强进行整修,2011年6月23日全面开幕。车站周边有井之头通、古贺政男音乐博物馆、日本音乐著作权协会本部、东京大清真寺土耳其文化中心、涩谷区役所上原出张所、涩谷区上原区民会馆、涩谷区上原敬老馆、涩谷区上原社会教育馆、涩谷上原邮便局、三菱东京UFJ银行代代木上原支店、上原站前商店街、上原银座商店街、代代木上原南口商店会、上原仲通商店街等设施。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