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加岛嘲鸫

加岛嘲鸫

加岛嘲(学名:Mimus parvulus)科属分类:脊索动物门鸟纲雀形目嘲鸫科。体长25-26厘米,是小型鸣禽。分布于科隆群岛(也称科隆群岛)。加岛嘲鸫-保护级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12年鸟类红色名录为无危(LC)。

形态特征

加岛嘲鸫体长25-26厘米,是小型鸣禽。成鸟上体暗黑褐色,与冠对比颈部呈灰棕色,背部和肩膀黑褐色。腰背部深褐色,臀部苍白。大部分的羽毛呈灰褐色,上半身呈褐色,前胸和腹部呈白色,并带有褐色条纹或斑点。有双条白色。初级和次级翼具深褐色的羽毛,外部有螺纹,侧面有较轻的苍白边缘。尾羽深褐色,上面有白色的斑纹。眼先、眼和耳羽下方的区域是黑巧克力棕色,下颏、眉毛和肩膀形成对比。颏、喉白色,胸灰色,腹部白色,侧面有浅暗棕色条纹。翅膀短小,尾巴很长。有长而弯曲的喙。虹膜黄色,喙和脚爪黑色。幼鸟胸部具斑点和条纹。在不同的岛屿上有不同的亚种,进化成具有与加拉帕戈斯地雀相似的适应辐射地域。

分布范围

加岛嘲鸫分布于加拉帕戈斯群岛𫛭(也称科隆群岛)中的巴灵顿岛、圣克鲁斯岛、詹姆斯岛、费尔南迪纳岛赫诺韦萨岛马切纳岛、平塔岛、文曼岛、库尔佩珀岛和许多小岛屿。

栖息环境

加岛嘲鸫在当地栖息范围很广,尤其是在干旱的平原数量丰富,植被由落叶乔木仙人掌属的仙人掌,不同种类的小灌木和藤本植物构成。加岛嘲鸫也存在于潮湿的高海拔的森林,几乎只在最高的圣克鲁斯地区的岛屿缺席。

生活习性

加岛嘲鸫是一种食肉鸟。虽然并不美丽,但善于模仿各种声音,它的音乐天赋弥补了外貌上的不足。它的歌声宛如不断变化的、动听的”淙淙”流水。反复唱过一支悦耳的曲子后它会换一支曲子再接着唱。每首歌里,都有许多音调是从别处模仿来的。如人声,甚至机器发出的声音。有时,其他鸟的叫声也会被它模仿得惟妙惟肖。

加岛嘲鸫的菜单很丰富,食性较杂,主要消耗的是无脊椎动物:蟋蟀科唇足纲毛虫蜘蛛目、蜥蜴;也吃植物材料,如仙人掌科的水果和鲜花;还吃各种腐肉(死地鬣蜥、海鸟和涉禽尸体、海狮散落的鱼饵和山羊反的食物)及地蜥的粪便。它们也啄食覆盖在动物皮肤的死皮和寄生虫、吸食海鬣蜥的血液、吃鸟卵,可以打破或损坏海鸟的卵。

繁殖方式

这些鸟能够非常熟悉的从人们手里获取食物。加岛嘲鸫生活在群体拥有的集体所有权的领地。这个共同的领域是用一种特征的仪式,即摆自己的尾巴、小幅度的扇动翅膀和大声鸣叫,以示积极保卫其领地。族群之间具有强有力的群体意识。游离在群体之外的单体,大多数是年轻的雌鸟大寻找合作伙伴。领地族群由一个复杂的结构组成,驻留其间的所有的鸟占有良好的领地,区域内可能包括最多四个繁殖的雌鸟。一般是在“生殖单位”组内进行活动,但更多是变动的。尽管属于同一组族群的鸟很少离开,其中有些鸟担当生殖,另一些鸟的作用是助力养殖。有时这些鸟的育种和助理甚至超出了本族群。在同一族群内,也有很大的不同,有的鸟自己不会繁殖,也不对任何夫妇给予任何帮助。有的夫妻在产下第一窝后如果不能孵化,就会换个地方补充并又产下一窝,以更新和保证在其领地内的幼鸟的出生率。

在同一领地的族群内,有很完善的等级结构:占主导地位的雄鸟通常是年长者,雌鸟等级较低,甚至排名在自己的儿子后面。和种鸽似乎有同等级别。然而,兄妹、父女、母子之间的乱伦关系并不少见,往往也能成功繁殖。

加岛嘲鸫的巢与合作模式,实施一个特别复杂的社会系统。繁殖季节一般从12-5月,但这些年来,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也可能会延至7月。国家体育场和小嘲鸫属的其他鸟类非常相似,结构杯状,放在灌木丛中或仙人掌的轴上,距地面1至6米以上。每窝产3-4枚卵,有些巢多达7枚卵,卵蓝绿色具褐色斑纹。孵化持续12-15天。年长的成鸟可能在同一季产两窝卵,由不同数目的年轻的鸟协助喂养。

物种保护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无危(LC)。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亚种分化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