料甸满族乡
料甸满族乡位于阿城区境中北部,隶属于阿城市,距离市区15公里。乡政府驻地位于烈火村。地势东高西低,从山地过渡到丘陵,又从丘陵过渡到平原,大部分地区为平原区。海沟河和洼浑河流经乡境,形成了“三山一水六分田”的格局。全乡总面积11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6万亩,主要种植玉米、大豆、水稻等。乡办工业有玻璃厂、砖厂、机械厂、塑料厂等,1992年乡企总产值达3537万元。
料甸满族乡共辖北红、万兴、纸坊、宝山、永红、南红、厢黄、烈火、新建、新发、胜新、新胜、光胜、红新、西华、海沟等16个村。1990年全乡总人口2.66万人,其中满族1.3万人,占总人口的49%,超过了汉族人口(占45.3%),居各民族人口首位。
料甸满族乡位于哈尔滨市东南四十公里、阿城区市区东北十公里处,东部为山区和浅山区,中部平原广阔,西部属阿什河冲击平原,海河横穿而过,三条主灌渠流经全乡,是一个土肥水美的好地方。
料甸满族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48年2月,当时料甸区人民政府和中共料甸区委员会同时成立。1958年8月成立料甸人民公社,1983年建料甸乡,1986年9月20日经省民政厅批准改称料甸满族乡。
乡镇简介
“料绿松石”一词,满语,意为“绵软”。料甸子一带开发较早。1756年(清乾隆二十一年),京旗移民500户屯田于海沟河流域,是阿城最早的3个八旗屯垦点之一,1758年(清乾隆二十三年)又在洼浑河畔安置京旗移民屯田。从1881年(清光绪七年)起,料甸子一带隶属宾州厅管辖,1909年(清宣统元年)划归阿城区管辖,1921年隶属第二区。东北地区沦陷后,初设料甸子保,1939年改设料甸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阿城县始设料甸区。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2011修正)成立后,1950年5月改为第九区。1956年2月,撤区划乡,设置料甸乡。1958年9月,改称料甸人民公社。1984年9月,改为料甸乡。1986年9月,改为料甸满族乡。全乡满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6.1%。
料甸满族乡辖区,地势东高西低,从山地过渡到丘陵,又从丘陵过渡到平原,大部分地区为平原区,海沟河和洼浑河流经乡境,形成了“三山一水六分田”的格局。全乡总面积11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6万亩,主要种植玉米、大豆、水稻等。乡办工业有玻璃厂、砖厂、机械厂、塑料厂等,1992年乡企总产值达3537万元。全乡共辖北红、万兴、纸坊、宝山、永红、南红、厢黄、烈火、新建、新发、胜新、新胜、光胜、红新、西华、海沟等16个村。1990年全乡总人口2.66万人,其中满族1.3万人,占总人口的49%,超过了汉族人口(占45.3%),居各民族人口首位。乡政府驻地烈火村。
料甸满族乡位于哈尔滨市东南四十公里、阿城区市区东北十公里处,隶属于阿城市。东部为山区和浅山区,中部平原广阔,西部属阿什河冲击平原,海河横穿而过,三条主灌渠流经全乡,是一个土肥水美的好地方。
一九四八年二月,料甸区人民政府和中共料甸区委员会同时成立,一九五八年八月成立料甸人民公社,一九八三年建料甸乡,一九八六年九月二十日经省民政厅批准改称料甸满族乡。
料甸满族乡位于阿城区北部,阿什河下游。东与东北接蜚克图镇,东南连红星镇,南邻阿什河街道,西与舍利街道、利新街道隔阿什河相望,北靠道外区永源镇、香坊区向阳乡道。面积190平方千米,人口4.6万人,辖15个行政村。乡政府驻烈火村,距城区15千米,距哈尔滨市34千米。海沟河于境内注入阿什河。
沿革
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从北京续拨闲散满洲500户屯田于海沟河流域,是阿城区境内最早设置的三个八旗点之一。乾隆二十三年洼浑河屯田点中正黄、正红两旗也在今料甸境内。1949年为料甸区,1956年设料甸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改乡,1986年更名料甸满族乡。1985年,西与西北接舍利乡、新乡乡,东与东北连蜚克图乡,东南与红星乡毗邻,西南与阿什河乡接壤,满族1.2万余人,占全乡总人口的46.11%,辖北红、万兴、纸房、宝山、永红、南红、镶黄、烈火、海沟、西华、新发、新建、胜新、红新、光胜、新胜16个村,76个村民小组,62个自然屯,驻烈火村料甸子街。1996年,面积114平方千米,人口2.7万人,辖烈火、北红、万兴、宝山、纸坊、永红、南红、厢黄、海沟、西华、新建、新发、新胜、胜新、光胜、红新16个行政村。2000年五普人口24874人。
1956年设新乡乡,1958年改石槽公社。1960年,阿城区石槽公社划哈尔滨市。1962年,石槽公社一部分划回阿城县设立新乡公社。1984年改乡。1985年,东邻料甸乡,东北与蜚克图乡、永源镇相接,西南与新华、舍利两乡隔阿什河相望,西北与香坊区毗连,辖新乡市、联合、联胜、东胜、红进、团结、民生、建华8个村,40个村民小组,43个自然屯,驻新乡村大三家屯,距县城17.5千米。1996年,面积75平方千米,人口1.5万人,辖新乡、联合、联胜、东胜、红进、团结、民生、建华8个行政村。2000年五普人口14651人。2002年,撤销新乡乡并入料甸乡。
城乡代码分类
230112205:
~200 210烈火村
~201 220北红村
~202 220万兴村
~203 220宝山村
~204 220南红村
~205 220海沟村
~206 220西华村
~207 220新发村
~208 220红新村
~209 220胜新村
~210 220联胜村
~211 220东胜村
~212 220民生村
~213 220联合村
~214 220新乡村
历史人物
阿城是女真人的肇兴之地,是金源文化形成的核心区域,女真族完颜部从游牧渔猎到最初定居的地方,就位于料甸满族乡的海沟河(古称海古水)流域,是女真人崛起的地方,没有海沟河的养育,就没有金上京的辉煌,更没有入主中原的显赫。如果说阿城地区是金朝之源,那么海沟河流域就是金源之源。
十世纪末十一世纪初,女真族完颜部的酋长完颜绥可率部族从居于海古水畔,耕垦树艺,烧炭炼铁,木为器,制造舟车,种植五谷,建造屋宇,时称“纳葛里”(女真语房屋、村庄之意)。完颜氏部当时在此修建了若干简单的住房,形成了村落,从此结束了游牧渔猎民族“夏逐水草冬居穴”的生活方式,开始了以农业为主的定居生活。
女真族英雄完颜宗弼(完颜宗弼)就出生和成长在海沟河畔。现在料甸满族乡境内的海沟河畔,还保留着清乾隆二十一年移民时立的“纳葛里”遗址和金兀术出生地的石碑,在民间还广泛流传许多有关金兀术的故事。由于完颜部逐步地发展壮大,海古水畔远不能适应其政治、经济、军事发展的需要,完颜绥可又率部向西南迁移,移居距海古水七公里的按出虎水(今阿什河)畔的广阔地区。
行政发展
料甸满族乡的名字“料甸”亦跟“金源”有关。当时女真族完颜部定居在海古水畔,这里土地肥沃,东部林木葱郁,西部平原开阔,是个有利于农业、牧业发展的好地方,为后来完颜部的强大和统一其它女真部落及建立大金国都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海古水畔粮草充足,又是完颜部练兵场和粮草的供给基地,所以后人称此地为“料甸”。
料甸满族乡共有十六个行政村,一百四十四个自然屯,一百六十三个村民小组,一万零四百二十户,四万四仟五百二十七口人,其中满族人口二万一仟六百四十二人,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四十八。全乡有耕地面积十四万五千亩,其中旱田六万九仟亩,水七万六仟亩,水田面积居阿城区之首,且百分之八十以上是自然灌溉,米质优良。全乡的中小学校二十七所,卫生院二处,有线电视网三处,全乡村村都有程控电话,全乡都实现砂石化道路,而且每个村都通有客车,方便了人民群众的出行和同外界的交流,西沈、阿新、料巨公路贯穿全乡。全乡林、水资源丰富,东部山区林木茂盛,林果丰富,产多种药材和优质石材。中部有石山水库和洋草甸子渔场,全乡养渔水面四千余亩,这里山清水秀、景色迷人、五谷飘香,可谓“渔米之乡”。政府所在地街道水泥路面,装有路灯,街道两旁楼房林立,商铺繁华。
民族风采
料甸满族乡,作为女真族的故地,仍然保留着浓厚的女真人的生活习俗和满族的生活特色。例如:“善于养猪,以豆制酱,以糜酿酒”等。为丰富民生活和继承民族传统,阿城区每两年都要在料甸满族乡举办一次满族“莫勒真”大会,现已举办六届,每届“莫勒真”大会都空前隆重,参加大会达万人以上,有十几个代表队参赛,进行十几个传统体育项目的角逐,都是些最具民族特色的体育项目。如:珍珠球,是由采珍珠的古老习俗演变而来的。满族儿女可望采到更多的珍珠,便在欢庆收获之际,以“球”比作珍珠,以投中渔篓为采到珍珠,后来因背角无齿蚌能展开巨壳保护珍珠又演变出作为防守的两只球拍,寓意贝壳,于是就创造出了攻守兼备的球类项目--珍珠球。其场地长28米,宽15米,中线两侧依次为小区、限制区、对锁区和得分区。两个队进行比赛,每队出场六人,一人持渔娄(网兜),两人持蚌壳(球拍),三人在水区内夺球,运球伺机得分,每场球30分钟,分上、下半场,得分多者为胜。
赛威虎
满语意为赛船。满族有赛船之习惯,后来演变为今天的“陵地赛威虎”。比赛每队出五人,双手握竹杆,其中四人正面跑,一人倒着跑,一般场地为60米或100米,以集体先跑到终点者为胜。
雪地走
是满族妇女喜欢的传统体育活动,参加比赛的青年女子脚穿花盆底鞋(寸子鞋),竞走比赛时,既要掌握身体平衡和竞走技能,又要有一定的速度,以先到终点者为胜。
狩猎
是满族人为获得更多的猎物,猎手们经常组织在一起,模仿捕捉野兽的动作进行的体育项目。比赛时两队人数相等,每人背一篓,在比赛场地中线两侧,开赛时一队手持一布袋,队员之间暗传,同对方相遇之时,往对方篓中投,以投入多少得分,得分多者为胜。在民间传统体育项目还有射箭、骑马战、拔河、拉地弓等。
满族传统
满族人在生活中还保留许多本民族的特色。满族人的婚俗已不是过去的三日婚了,也不再坐过去的轿车(用马拉的一种结婚用的棚车),但是还有人使用四人抬的花轿娶亲的,新郎官骑着大红马,身上十字披红,戴着大红花,鼓乐队吹吹打打,好不热闹。不过这种接亲方法,只适用于新娘、新郎两家相距较近的婚礼场面。
在料甸乡的许多满族人家中,仍然保持着祭祖续谱的传统。这种活动一般五年或十年搞一次,首先要成立组织,研究整个祭祖的过程,筹备有关事宜。要通知到所有的族人,提前准备一口黑猪,或者在要祭祖的头一年买一口黑猪自己养大。在祭祖时要请下家谱,由长辈双手捧着挂在供桌的上方(在西面),供桌上摆放供品和香炉,在杀猪前大家要按辈份跪拜祖先,然后领牲,领牲完了才能杀猪。续家谱一般要提前两天进行,到正日子已基本完成。祭祖续谱整个过程井然有序,非常严肃,表达了晚辈对先人的尊敬和缅怀之情。
满族民居
在居民中能保持原有民族特色的四合院已很少见,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已多是砖瓦化的现代住房,但仍有一部分保存有民族代表性的住房。这种民居的一般形式是”三间房,中间开门,屋内有“万”字炕,在南北大炕的炕沿上方有子孙子,在炕稍摆放着炕琴柜。西边是不许住人,也不许随便坐人的“万”字炕,在“万”字炕上方供奉着祖宗牌位(家谱)。居室两侧一般为有脖的圆形泥土烟囱,在房前左侧靠近大门的地方设有索罗杆子。
南红满族风情旅游村有一座满族传统用品展室,展有100余件满族生活品和生产用具。有典型的绣花方枕、绣花鞋、乌拉鞋、旗袍(夹的、棉的)、取暖用的大火盆、存粮食用的土囤子,筛选粮食用的风车等,可以反映出当时满族先人生活的状况,体现了民族的智慧和适应自然的创造力。
满族饮食
满族人的餐饮是别具特色的。满族人继承了先人(女真人)的许多生活习俗,喜养猪且喜食猪肉,能用猪很多味道各异的菜来,如:血肠、猪皮冻、酿肠、杀猪菜,在冬季大多数人家都涮锅子,主要用飞龙汤、野鸡汤、涮羊肉,味道美极了。在冬季又有各种炒、炖的干菜,都是秋天时晾晒后贮存起来的。有豆角、茄子、瓜片等,别有风味。春夏之季,每户人家都要做豆汁是用小米面和大豆面做原料,经过发酵产生天然的氨基酸,酸甜可口,堪称解署之佳品。
为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为更好地接待前来旅游观光的海内外游人和认祖寻根的游子,我们正在筹建“纳葛里”满族风情园,当风情园落成之时,料甸满族乡将以更新的面貌和更为纯正的满族风情迎接四海佳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