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傅葆琛

傅葆琛

傅葆琛(1893—1984),字毅生,成都市双流区华阳镇永安乡人,191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留学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耶鲁大学康奈尔大学,获“乡村教育”博士学位。

生平经历

傅葆琛先生1893年出生于华阳镇永安乡傅家坝,1916 年北平清华大学毕业并作为清华预备留美学生。1918年-1924 年先后于美国俄勒冈州俄勒冈农科大学森林学院、康涅狄格州耶鲁大学森林研究院、纽约州康奈尔大学农学研究院毕业,获森林学硕士、乡村教育学博士学位。其间 1918-1921 年兼驻法华工队青年会干事及《华工周报》编辑。

傅葆琛先生于1924年回国,先后在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平燕京大学、北平台湾辅仁大学、山东齐鲁大学等高等院校执教,并和我国著名的平民教育家晏阳初合作,在河北定县领导和参加平民教育实践,推行“乡村教育”和“乡村建设”。 1924年10月傅葆琛出任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乡村教育部主任,平教总会开始提倡乡村平民教育。

1934年北平大学农学院农业经济系在北平罗道庄建立“农村建设试验区”,傅葆琛和王益滔教授任试验区主任,领导农经系师生协助农民组织信用合作社,举办农村合作人员培训班、农村子女半工半读学习班和农忙幼稚园等。傅葆琛曾搜集有关农耕园艺方面的书报14种以及房契、婚书、历书、借据、请帖等多种乡村应用文件,检得单字3659个,从中选取1500字用来编《农民千字课》   。

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傅葆琛回成都市,执教四川大学。后在私立华西协和大学开设“乡村教育”和“乡村建设”课程,并担任乡村建设系主任和文学院院长等职。

1939年,成都屡遭日机轰炸,傅葆琛举家迁回华阳永安乡傅家坝。这期间,他眼见家乡文化教育落后,贫寒子弟缺少受教育机会,决心在家乡兴办教育。经与地方人士相商,几经周折,于当年冬天终于在傅家坝办起私立乐育小学,并亲任校长,负责学校行政事务和参加教学工作。不久又附设乐育幼稚园,深受乡人欢迎。1941年创办乐育中学,直至共和国前夕,共招收初高中22个班,男女学生共789人。傅葆琛在家乡办学校的事迹,引起成都市教育界的瞩目,参观访问者纷至沓来。

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傅葆琛由成都华西大学调至北碚区西南师范学院教育系,后调至成都体育学院教授运动心理学。1955年傅葆琛退休,但仍热心于社会活动,连续五届担任任成都市西城区政协委员、西城区扫盲学校校长。1963年至1965年间,傅葆琛以70高龄义务担任成都军区总医院英语教员,贡献余热,孜孜不倦,深受社会好评。1983年12月,傅葆琛先生在成都青羊正街步行时,意外被自行车撞倒在地,造成右腿严重骨折,后因久病卧床,导致心肺功能衰竭,于1984年8月不幸逝世,享年90岁。

教育理念

晏阳初乡村平民教育实验中,历经长期的乡村平民教育实验活动的积累,形成了以“四大教育”、“三大方式”为基本内容的系统的乡村平民教育体系,使新文化运动以来兴起的平民教育运动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在“三大方式”其中,有鉴于学校式、家庭式教育范围是固定的,为了向一般群众及有组织的农民团体施行“四大教育”,社会式教育被认定是非常重要的。时任中华平民教育促进社会乡村部总干事的傅葆琛认为:“从今日我国乡村社会的情况观察,教育的设施,应当侧重社会式的方法,因为社会式的教育,在地点、时间、教材、组织各方面,都可随时因地制宜,因人设施,完全根据乡村的生活教育与需要,比学校式教育活动得多。”

社会式教育是青年农民在平民学校毕业后继续受教的教育形式。因为对平民学校毕业生,如果置之不理,原来所学本来无多,日久必然荒废。社会式教育由社会式教育部负责组织实施。由于参加社会式教育活动的基本成员是平民学校的毕业生,而由这些学生组成的同学会就成为了社会式教育中的团体,同学会的活动也就是社会式教育的活动内容。这些活动方法更是灵活多样的;关于文艺教育方面的,如组织读书会、演说比赛会、演戏、阅读刊物等等;关于生计教育方面的,如成立自助组、合作社、举办农产品展览等等;关于卫生教育方面的,如推动接种牛痘、防疫注射、拒毒运动和武术活动等;关于公民教育方面的,如禁赌、修路、植树和自卫等。评价

傅保琛的教育思想在人民教育出版社所编辑的《傅葆琛教育论著选》中给予了很高评价,说他“不仅指出乡村教育要为改善乡村人民的生活,培养乡村各项人才,发扬乡村美德服务,而且包含着要通过发展乡村教育,缩小城乡差别的思想,虽然仅仅是这一思想的萌芽,确属难能可贵。

主要论著

傅保琛:《乡村民众教育概论》,大公报1930年。

《傅葆琛教育论著选》(陈侠、傅启群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出版。本书收有作者1924年至1947年撰写的48篇文章,其中有《乡村平民教育大意》、《我们对于民众学校的新主张》和《乡建运动总检讨》等。

参考资料

《致力于乡村平民教育的傅葆琛》.中国教师报.2017-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