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曲仲湘

曲仲湘

曲仲湘(1905年5月16日-1990年9月14日),字桂龄,河南唐河县桐寨铺乡南韩庄人,中国生态学家、环境科学家、教育家。他毕生致力于植物生态学环境科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是中国环境科学的开拓者之一。曾任第三、四、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云南省政协副主席。

个人简历

1905年5月16日 出生于河南省唐河县。

1926~1930年 在南京中央大学生物系学习,获理学学士

1931~1933年 在开封市第一高中任教。

1933~1934年 任河南信阳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校长。

1934~1940年 任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植物采集员、研究员。中国西部科学院植物部主任。

1940~1945年 任复旦大学副教授。

1945~1948年 赴多伦多大学进修,后到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研究院留学,获植物生态学硕士学位。

1948~1956年 任复旦大学教授兼南京大学教授。

1956~1990年 任云南大学教授。

1990年9月14日 逝世于云南省昆明市

生平

曲仲湘曲仲湘,又名曲戴戡、曲仲香。1905年5月16日出生于唐河县一个父辈兄弟三人合居的大家庭里。因其父多病早逝,他在大家庭中不受重视。1917年于县立高级小学毕业,家里已不打算让他继续读书,为陪伴其堂兄升学方允到开封市参加考试,堂兄名落孙山,他反而考取省立留学欧美预备学校,争得了继续求学的机会。该校以培养留学生为目标,注重外语学习并开设数、理、化等课程。此期间,他经历了五四运动,接触到全新的自然科学知识,萌发了追求进步、向往科学的思想。他在该校学习5年,1922年结业。其时,中国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当局财政困难,已无力派送学生出国留学,故而他到了北京,考入协和医学校,在此校学习了1年多,因家道中衰而辍学;1925年回到开封市,升入省立中州大学预科;1926年转入南京中央大学生物系。几经波折,愈加激发了他勤奋好学、追求进步的意志。1930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获得理学学士。上大学期间,其家境日蹙,经济来源中断,幸得南京私立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所长秉志资助,每月赠予10元为学费并为其谋得课余在该所整理植物标本的工作。自此他与生物学前辈秉志及钱崇澍过往甚密,亲如家人。他称秉志、钱崇澍为“再造恩人”,视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为“第二家庭”。经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介绍,他还协助陶行知先生在南京创办的晓庄师范学校建立了生物学科。受陶行知进步思想的影响,产生了“科学救国”、“教育救国”的思想和抱负。

1932年,上海市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时局动荡。迫于日本侵略军炮舰威胁,南京国民政府迁都洛阳市,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为保存图书、仪器、标本,迁入上海租界。曲仲湘随逃难人群回到河南省。先后在开封第一高中和一个农村师范学校工作一年有余。1933年,担任了河南信阳第二女子师范学校校长之职。1934年9月重返他的“第二家庭”——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自此,开始了他真正的科学生涯。他先后任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采集员、研究员和北碚区中国西部科学院生物研究所植物部主任。1940年起,任重庆北复旦大学生物系副教授并任峨眉山四川大学生物系教授。

1945年,曲仲湘被重庆国民政府教育部选派公费出国留学。初在多伦多大学,后转入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研究院。在美国著名的生态学家William S.柯柏(Cooper)的指导下,学习英美植物生态学的理论及方法,1948年获植物生态学硕士学位。在留美期间,他注意观察了美国生物科学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以开阔视野,确立自己奋斗的目标。他曾颇为感慨地说:“美国的许多事我们不必去学,然而,美国培养科学家的精神,确实值得我们学习”。此时,他决心献身生物科学的理想,已达到一个更高更新的境界。

(曲仲湘 2682,PE)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曲仲湘怀着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放弃在美国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毅然回国。1948年3月,他回到上海市,任复旦大学生物系教授兼南京大学生物系教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曲仲湘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投入到教学科研工作中去。他曾说:“知识分子需要祖国,祖国也需要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新中国,知识分子大有施展才华的用武之地”。1952年他响应国家开发热区资源的号召,率队到海南岛进行橡胶宜林地选择考察,1956年受建设和开发西南边陲强烈愿望的驱使,他来到素有植物王国之称的云南省。先后任云南大学生物系教授、系主任、研究室主任。在云南,他的专业特长和渊博的科学知识得到充分的发挥,在他的科学事业中,这是一个创新、开拓的时期。在教学和科研中成果累累,建树颇多。先后发表了数十篇学术论文和调查报告;创建新的研究机构;组织专业队伍,制定发展规划,开展科学研究;主持编写、翻译教科书;培养生态学高级人才。

与此同时,他还积极投身到社会活动之中去。1952年在上海加入九三学社。1956年来到云南省后,为九三学社云南地方组织的创建工作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先后担任九三学社云南省第一届委员会主委、第二届名誉主委;九三学社第五届、第六届中央委员、第七届常委、第八届中央参议委员会常委;全国政协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第六届委员;云南省政协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第六届副主席。他还先后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环境保护专业组成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委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国务院环境保护小组顾问、云南省环境科学学会理事长、中国生态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植物学会理事等职。

科技成就

活化石水杉的生态学研究

水杉水杉属植物起源于中生代,上白垩纪时分布广泛,至新生代始,逐渐南下,甚为繁盛,但经冰期后,仅孑遗一种。1944年水杉在中国的发现,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关注和兴趣。在此之前,水杉只能通过化石资料来鉴定。水杉标本采到后,郑万钧胡先骕研究了这些标本,1948年联名正式确定了水杉食虫类: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 Hu et Cheng。与此同时,曲仲湘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资助下,深入到水杉原产地湖北省利川市水杉坝进行了生态学调查。他应用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水杉坝的地形特征、气候、土壤、植被、水杉坝的历史和现状、水杉的生活史及人类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系统的考察和样地研究。1950年,他与美国柯柏合作,在美国《生态学杂志》上发表了“水杉树原产地的生态学调查”论文,引起了国际学术界极大的关注和称赞。在国际水杉研究中,其贡献和价值在于:填补了生态环境和群落学方面研究的空白,进一步丰富了国际水杉的研究资料。同时,也为水杉的生长、繁殖、引种、栽培和保护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1952年,他与著名的林学家郑万钧合作,再次到湖北省利川市水杉坝考察,发表了“水杉坝的森林现况”一文。现在,水杉已在全世界广泛栽培,成为人人皆知的活化石植物。

中国植物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的开拓者之一

早在20世纪30年代和20世纪40年代,曲仲湘就对四川省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的植被资源、森林资源进行过广泛的考察研究。写出了《四川之森林》专著,其代表作有:“渠江上游万源市及通南巴森林调查报告”、“青衣江森林调查报告”等论文。这些资料对四川森林资源的保护、开发与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成为森林调查中最早的文献资料之一。20世纪40年代末,他把英美学派生态地植物学理论和方法运用到调查研究中,写出了“美国明尼苏达州、明尼阿波黎斯城郊柏溪湖沼泽森林图解”、“无锡太湖初次实习报告”、“南京栖霞山、安徽琅玡山森林现状的分析”、“灵谷寺森林现况的分析”等论文。其中有代表性的论文是:“水杉树原产地的生态学调查”和“南京灵谷寺森林现况的分析”。这两篇论文是他把英美学派生态地植物理论和方法首次移植到中国的成功范例。其原研究地区被南京林学院划为永久性样方基地,在生态学、群落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中,至今仍然发挥其重要作用。

20世纪50年代初,国务院发出了开发热带地区资源,发展中国橡胶事业的号召。曲仲湘立刻着手组织这方面的调查研究工作。1952年至1954年,他率队到海南岛,进行了橡胶宜林地的调查研究工作。写出了“海南岛五指山、吊罗山调查报告”,“海南岛西部和西南部植物调查报告”等有价值的研究论文。此后,他又参加了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橡胶宜林地的选择和扩大栽培调查研究工作,为发展中国的橡胶事业作出了贡献。他参加的科研项目:“橡胶树在北纬18°~24°大面积种植技术”,获国家发明一等奖

1956年,高教部调他到云南省大学后,为使生态学研究与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紧密地联系起来,使云南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结合热区的开发利用,他首先着手组织了云南植被和自然保护区调查研究工作。1956年,他组织了第一个综合性的丽江玉龙山地貌和植被调查,并出版了《玉龙山专号》。此专集至今仍然是一份很有价值的资料。1958年,他担任中苏合作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中国科学院云南热带森林生物地理群落定位研究站站长。此期间,他创议和设计的科研项目“人工多层多种经济植物群落实验研究”,由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研究所承担栽培试验,经20年的引种栽培,“胶茶群落”试验获得成功,收到了经济和环境改善的双重效益,曾由北京农业电影公司拍成科学纪录片,向海南岛和亚太地区推广。此外,还先后发表了“对云南省植被的一点粗浅概念”、“地植物学定位研究的展望”、“中国南方森林中缠绕藤本植物初步观察”等论文。曾作为中国科学家代表,两次参加了国际学术交流会议。一次为1956 年在印度召开的国际森林林学会议,讨论的主题是:热带地区植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另一次为1981年在悉尼举行的第13届国际植物学会议。他写的英文稿论文“云南植被概况”及实物图片引起了国际同行的极大兴趣。回国后又写出了关于植物群落学部分的总结报告

在组织开展云南植被调查研究的同时,他还组织领导了云南自然保护区的调查研究,主持发表了《云南热带亚热带自然保护区调查专号》,提出了五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及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指导原则,推动了中国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发展。

20世纪70年代初,由于环境污染逐步加重,他开始把研究的重点转到环境保护方面。他率先提出了“必须开展环境保护和环境科学的研究工作,倡导建立“环境科学”,注意污染治理,保护人类生存环境,先后发表了许多论文和讲话。如:“环境保护与污染生态学”、“环境保护的重大意义”、“生态平衡概况”、“环境科学的展望”、“谈谈环境保护和环境污染问题”、“昆明市地区工矿环境污染调查总结报告”等。得到了国家的重视,成为政府及有关部门治理污染、保护环境的科学依据。1979年10月,他被聘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环境保护专业组成员。为此,他倍受鼓舞,工作愈加勤奋。这时,他已届74岁高龄,身体日益衰老,行动日渐迟缓,特别是患有老年性耳聋,使他越来越听不清外界的声音。但是,几十年来的学术生涯形成的追求,使他仍孜孜不倦地在科学的道路上攀登。每天,人们可以看到一位老人独自穿过车水马龙的公路,默默地走向他工作的研究所,甚至星期天也不例外。有一次他跌倒了,过路的行人将他扶回家,没过几天,他又像往常一样,走在通往研究所的路上。

1981年他根据中央对农村改革的指示,结合中国农村实际,在中国首次提出建立“生态农场”、“生态农业”的科学观点,强调了在中国农村建立各种类型的生态农场,是改造落后农业的必经之路,是农业发展的方向。其代表作为:《关于建立生态农场的设想》。该《设想》得到了当时农业部部长何康的肯定,并指出:“生态农业是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业的必由之路”。中国农村研究中心还召开专门会议研究实施。1982年,在题为“利用生态学原理,促进农村生产”的亚太地区国际会议上,他宣读了这篇论文,会议将生态农场列为讨论主题之一,菲律宾的《PESAM》杂志刊登了此文。

生态农场的理论和实践,推动了中国农业的蓬勃发展。在他的参与指导下,安徽省颍上县小张庄进行了生态农场建设,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在,全国各地已建立了一些生态农场。

1984年,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生态经济学学术会议上,他提交了“生态经济学的兴起”论文。这是他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结合,把生态学原理与经济学规律结合的很好的尝试,受到了国内同行的重视和肯定。说明了生态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的优越性和深远意义,同时也深刻地表明:生态学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一门重要的基础科学。

半个多世纪以来,他孜孜不倦地工作,撰写论文80余篇。直到晚年还笔耕不止,潜心著述。1990年,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了他的论文集。从他的论著中,可以看到两个突出的特点:第一,努力把学术观点牢固地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基础之上。他在论文中反复提到他的学术思想的哲学基础,不止一次地援引卡尔·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属人的自然”、“人化了的自然界”的著名论断,批判“自然的自然”观,树立“社会的自然”观;更加自觉地把专业学科对自然的认识,运用到改造自然和为社会、为人类谋幸福的行动中去。第二,站在学科发展新的高度,把握学科的全局,不断地探索和掌握生态学科研究的方向。他的论文,几乎涉及到生态学科的各个分支,直至跨越自然科学的界限,涉足社会科学的领域。牢固的哲学基础及明确的研究方向,使他始终能站在学科发展的最前列。

教书育才五十载

曲仲湘早年曾探索过“科学救国”、“教育救国”之路,在旧中国,终究是一场无法实现的美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社会主义事业为知识分子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他的知识、才华得到充分的发挥,受到了党和人民的尊重。他立志献身祖国的生物学教育和科学事业,更加奋发地工作。

曲仲湘从教50余年,以勤奋治学,严于律己、诲人不倦著称。他认为教书必先教人,因而,尤为注重培养学生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坚定的学科方向、为生物学科献身的精神。他对自己走过的路做了总结,常常这样勉励学生:“坚定不移的学科方向,勤苦不懈的学习精神,是掌握一门科学的起码要求。终身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就会作出成果来”。这是他治学的座右铭,也是对学生的严格要求。

在教学活动中,曲仲湘一贯倡导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和科研并重的教育思想。实践出真知。他注重实践,主张用科研成果来加深现有的理论并充实到实践中去。同时,用崭新的理论指导学生的学习。他注重野外采集和实地调查工作,认为这是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基础,也是培养生态学工作者基本素质的重要环节。他以身作则为学生作出表率。他的许多学生毕业后,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野外实地考察,踏踏实实地工作,作出了突出成绩,是与他当年潜移默化的教育分不开的。

从1954年至1979年,曲仲湘指导过9名植物生态学硕士研究生及3名跟随他到云南大学工作的助教。他们先后都已被晋升为教授,成了教学和科研岗位上的骨干、学术带头人、研究生导师。1979年后,他与王焕校合作,又培养了6名硕士研究生,这些硕士研究生现在都达到讲师以上水平。曲仲湘曾多次为本科生、进修教师讲授《植物生态学》、《群落学》、《环境科学》及《专业英语》等课。此外,还多次在全国农业生态学讲习班授课,为祖国培养了大批不同层次的生态学工作者,可谓桃李满天下。

在致力于教学之余,为了能把国际上生态学发展的新动态、新进展、新水平反映到教学中,曲仲湘孜孜不倦地潜心著述,编写新的教材。1965年,科学出版社出版了他与邱连卿、吴玉树翻译的《植物与环境》(R.F道本迈尔著)一书;1976年,科学出版社出版了他参加编写的《植物生态、植物群落基础知识》一书;1980年他主持编写的《植物生态学》一书,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书被审定为高等院校生物系教材,被列为全国报考生态学研究生的基本教材,广泛使用于理科大学,也用于师范院校及农、林、工科院校有关专业作参考书;1989年他主持翻译的《环境和植物生态学》一书,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列为研究生教材,受到普遍欢迎。

他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地履行着自己的诺言:“为祖国的四化建设多培养人才,是我终生的心愿”。他培养的一代生态学新人成长、成熟,有的现在已成为博士导师。1990年,在他辛勤耕耘了34年的云南大学,建立了云南省高等院校理科第一个博士点——生态学博士点;1991年生态学被列为云南省重点学科,实现了他生前的夙愿。

主要论著

植物生态学报1 曲仲湘,William S。Cooper。水杉树原产地的生态学调查Ecology,1950,31(2)。

2 曲仲湘,文振旺,朱克贵。灵谷寺森林现况的分析。植物学报,1951,(1):18-45。

3 曲仲湘。海南岛青梅林的发现。林业科学,1956,(3):279-281。

4 曲仲湘,李锡文,唐庭贵。玉湖湿生草地群落的夏季季相。云南大学学报(云南丽江玉龙山植被调查专号),1957,131-144。

5 曲仲湘。对云南省植被的一点粗浅概念。云南大学学报,1957,(2):45-53。

6 曲仲湘。云南热带亚热带自然保护区植物调查。云南大学学报,1960,(1):1-4。

7 曲仲湘等。植物生态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8 曲仲湘,王礼。关于建立生态农场的设想。中国环境科学,1982,(2):18-23。

9 曲仲湘,王焕校,吴玉树。生态平衡概述。生态学杂志,1982,(4):39-42。

10 曲仲湘,李恒滇池植物群落和污染。滇池污染与水生生物。昆明市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7-15。

11 曲仲湘,郭慧光。生态经济学的兴起。西南农村经济,1984,(5):10-14。

12 曲仲湘,刘景岳。云南森林的自然生态及其发展。中国环境科学,1985,(5):44-46。

14 曲仲湘等译。环境和植物生态学(J。R。Etherington Environment and plant ecology)。北京:科学出版社,1989。

15 曲仲湘。曲仲湘论文集。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0。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