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成立于1998年,它的前身生物工程学系始建于1987年。生命科学学院是全国农林院校中最早开设生物工程本科专业的学院之一;是“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生物学专业(试办)点。现下设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制药工程4个系和5个中心(本科实验教学中心、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研究中心、农业部转基因生物产品成分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黑龙江省酶制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东北农业大学中心、中加农业生物技术研究中心)。
学院概况
学科专业
现有生物科学(黑龙江省重点专业)、生物技术(国家一类特色专业、黑龙江省重点专业)、生物工程学和制药工程(生物制药)4个本科专业。有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生物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有生物学省一级重点学科1个,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省重点学科带头人梯队1个;有生物工程硕士学位专业授权点1个,生物化工二级学科硕士点一个;有细胞与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人才师资
教职工107名,其中专任教师79名;博士生导师23名,硕士生导师40名,92%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有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黑龙江省优秀教学团队2个,有长江学者1名。在籍学生1499名,其中本科生1084名、硕士生342名、博士生73名。
博士硕士
拥有植物学(省重点学科)1个理学博士点;植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发育生物学、动物界5个理学硕士点。
取得成就
生命科学学院办学17年来,始终坚持“以基础理论教学为核心,以科研及实验能力训练为重点,精英教育与素质教育并重,不断更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牢固树立人才质量是生命线”的办学理念,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如世界首例克隆大鼠的主要完成者并获世界第三届转基因大奖的周琪;世界首例克隆猴的主要完成者孟励;世界首例基因敲除猪的主要完成者赖良学;“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杨增明;转基因体细胞克隆山羊的主要完成者邹贤刚;从事试管婴儿研究的我国第一个生物工程学女博士夏平等。
科研项目
2001年以来,教师承担教学研究课题29项(主持23项),其中国家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项目2项(主持1项),省级教学改革项目7项(主持6项);获教学成果奖9项,其中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主持),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承担科研课题79项(主持47项),其中国家级19项,省部级50项,厅局级10项;获奖15项,其中省部级13项;获专利2项,其中东泽11号(矮秆大豆)品种专利1项,设计合成的符合大豆密码子用法的高甲硫氨酸蛋白基因专利1项;发表科研论文230篇,其中SCI收录35篇。
学院已发展成为学校“学科建设的生长点,教学改革的辐射源,人才培养的示范区”。2001年“理科基地”建设被国家“211工程”I期建设验收专家组誉为东北农业大学“211工程”I期建设两个闪光点之一,成为校“211工程”I期建设标志性成果;2002年,2004年得到国家“理科基地”检查评估专家组高度评价;2003年生命科学学院获校文明单位标兵称号、实验教学中心通过了黑龙江省高等学校基础课教学合格实验室评估;2002年、2003年生命科学学院连续两年获校优秀学院称号。
办学指导思想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以培养生命科学领域高素质、高层次优秀人才为根本任务,坚持以本科教育为立院之本,以研究生教育为强院之路,以质量为生命线,以特色求发展,为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提供人才、科技成果和智力支持。
学院定位
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本科教育为主,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逐步把生命科学学院建设成为师资队伍精干,教学质量一流,教学条件精良,办学水平先进,学科发展均衡,学术氛围浓厚,具有明显特色且居全国同类院校一流的研究教学型学院,成为辐射我国东北地区和东北亚地区的生命科学研究和教学中心。
发展目标定位:国内同类院校一流。
学院类型定位:研究教学型。
办学层次定位:以本科生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
学科结构定位:以理科为优势,发展与生物工程学相关的工科建设。
服务面向定位:为国家培养和输送生物科学与技术领域高素质、高层次的基础科学研究、教学、生产管理及产业化人才。同时,利用我院优势学科的动物胚胎工程技术、植物生物技术服务于地方经济。
教育思想观念
一是以发展为主题,坚持“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统一的科学发展观;二是以改革为动力,坚持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和本科教学工作的基础地位,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树立“成人与成才”相统一的教育质量标准和科学、全面的质量观;三是以创新为宗旨,坚持精英教育与素质教育并重,实施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完善适应个性化教育需要的教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四是以学科(专业)为基础,坚持建立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学科(专业)体系和知识创新体系;五是以教师为主导,坚持突出教师在教职工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和在分配中的优先地位;六是以学生为主体,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教育理念。
办学思路
一是以培养一流的生物学领域优秀人才为目标,不断探索一流人才应具有的知识结构、素质结构和能力结构的内涵,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二是以改革人才培养方案为内容,通过改革、实践,再改革、再实践,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使之符合一流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三是以优化课程体系为手段,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四是以加强条件建设为基础,学科建设和教学建设相结合,整合资源,提高利用,发挥效率;五是以建设一流师资队伍为保障,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形成以人才促进学科建设、以学科促进学院建设的良好局面;六是以发挥优势学科作用为条件,努力发展特色,坚持优势上水平,特色求发展,优势和特色相得益彰,把生命科学学院建设成为教学育人、科研育人的辐射源。
(一)人才培养特色
1.突出基础教学。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学3个专业的基础课学分分别占专业必修课总学分的59%、52%、53%,充分体现了对基础教育的重视。
2.突出科研能力培养。学院十分重视学生的科研能力培养,采取一系列措施保证学生100%接受科研能力训练,表现出较强的科研能力。2001年以来,二、三年级学生申请到创新基金的占10%,学生毕业论文优秀率达34.1%,发表科研论文37篇。
3.突出“理农结合”特点。与综合院校相比,农业院校有众多与基础生物学相关的农业应用型学科。我们在制定生物科学、生物技术专业教学计划时,在保证学生能够全面、系统地掌握基础生物学理论知识的前提下,注意对学生进行“农业生物学”相关知识和技能的适当培养和训练,旨在使学生能够“理农结合”,用生物学理论研究解决传统农业的难点问题,发挥农业院校的优势,体现人才培养特色。
(二)生物技术专业“3+1”培养模式
1.“3+1”培养模式的提出
生物技术专业是1986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在全国农林院校中率先建立的本科专业(原名生物工程专业,授理学学士)。1987年开始招生。当时作为农业院校开办生物技术专业属新生事物,如何把生物技术专业办出水平、办出特色是我院深入开展讨论、研究的问题,同时考虑到生物技术领域所需要的人才不仅要具有生命科学与技术方面的理论知识,更应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因此,经专家论证,结合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学院提出并制定了“3+1”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想与框架。
2.“3+1”培养模式的主要内容
“3+1”培养模式就是要求学生利用3年时间完成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利用1年时间进行毕业生产实习。
(1)“3+1”培养模式培养方案的改革
该模式于1987年从95级学生正式开始执行至今,必修课程由传统的7个学期压缩至6个学期,总学时由传统的2500左右学时增至2900学时,选修课由12门增加到31门,并开设了农业类选修课。该培养方案配合一表高质量生源符合我院精英教育与素质教育并重思路,体现了“理农结合”的特色。
(2)“3+1”培养模式实践教学的改革
为提高“3+1”培养模式中实践教学的效果,重要的实验课均单独设课,实验内容不断改进充实。自1987年以来,在加强基本技能的基础上86.67%的实验课程设置了综合性或设计性、创新性实验内容。形成了由基本实验、选做实验、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组成的三个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使实验课真正发挥了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作用。
(3)“3+1”培养模式实习环节的改革
“3+1”培养模式把实践教学环节由传统的18周延长到32周,着重加强培养学生知识综合运用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科研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该模式由于实习时间长,不仅深受各实习单位欢迎,还保证了实习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3.“3+1”培养模式的实践效果
(1)学生科研能力显著增强
通过毕业实习,学生不仅将实验课学到的基本技能和实验操作方法综合运用于实习课题,而且通过毕业实习学到了许多前沿性的高技术研究手段和方法,如分子克隆技术、Southern 杂交、毛细管电泳、原位杂交、荧光标记等。2001年以来,我院毕业班学生的毕业论文85.6%是导师主持的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内容,反映出学生实习训练、研究内容不断更新,达到了较高水平。
(2)建立了一批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
由于该院学生实习时间长,综合素质好,许多单位愿意接受他们去实习,作科研助手。这样,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共同建设了学院联合实习基地。主要实习单位有中国农业科学院植保所、中国农业科学院品种资源所、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植保系昆虫室、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上海转基因研究中心、上海双鸽实业公司、山东农业大学、山东农科院、青岛农科所、青岛花生所、哈尔滨市工业大学(威海)、黑龙江省应用微生物研究所、黑龙江省水产所、黑龙江省轻工业研究所、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哈尔滨世亨药业有限公司、哈尔滨圣泰药业有限公司等,并与其中的11个单位签定了长期实习协定,每年都有学生到基地进行教学、毕业实习。这些高水平实习基地的建立,为我院学生毕业实习提供了良好条件。
(3)为学生就业创造了条件
我院学生在实习单位经过一年的实习,对实习单位的基本情况有了了解,实习单位对学生的政治、业务素质和表现也了如指掌,有的被实习单位留用,有的被实习单位推荐到当地其它单位就业,这样解决了部分学生的就业问题。
(4)补充了实习经费的不足
由于我院学生实习时间长,科研基础好,经实习单位短期培训后,能为实习单位做很多工作,实习单位不仅不收学院实习费用而且还每月给学生发一定的生活补助,报销往返路费。这样既减轻了学生的生活负担又弥补了学院实习经费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