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本末论

本末论

本末论是中国历史上一种重要的经济思想,主要探讨农业和工商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这一思想最早出现在先秦时期,当时的思想家大多认为农业是根本,而工商业则是次要的行业。到了秦汉,政府开始实施重农抑商的政策,将工商业视为“末业”。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于本末的定义和理解发生了变化,尤其是在明清时期,一些思想家开始提倡工商皆本的理念。

历史沿革

先秦时期

先秦时期的思想家们普遍认为农业是国家的根本产业,而工商业则被视为次要的行业。他们主张通过鼓励农业发展来增强国家实力,同时也认为应该限制工商业的发展,以免影响农业的劳动力和生产积极性。商鞅秦国推行的变法就是典型的重农抑商政策。尽管如此,先秦思想家并未完全否认工商业的作用,而是主张对其适度控制。

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尤其是西汉政权,继续坚持重农抑商的政策,试图通过限制工商业来巩固农业的基础。晁错等官员提出了“贵粟”主张,强调农业的重要性。然而,也有一些思想家如司马迁认为农、工、商都是财富的来源,不应该有所偏废。

西汉时期

西汉之后,围绕着本末问题展开了更多的讨论。王符提出了新的本末划分标准,不再简单地将工商业视为“末业”。这些不同的观点反映出对经济发展有不同的看法,但在总体上,重农抑商仍然是主流思想。

晋初至隋唐

晋初时期,傅玄提出了“贵本而贱末”的口号,这一思想在随后的几个世纪里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尽管如此,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质疑重农抑商的传统观念。

宋代

宋代时期,反对重农抑商的声音越来越响亮。李觏等人主张开放市场,允许私人商业活动。欧阳修则呼吁政府与商人合作,共同推动经济发展。

明清时期

明清之际,黄宗羲等人提出了工商皆本的新理念,挑战了传统的本末观念。王源则强调农业和商业都应该受到重视。

近代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原地区的社会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许多进步思想家开始批评重农抑商的传统教条。他们主张发展工商业,以应对新的历史条件。

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本末论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方面,重农抑商的政策促进了官营工商业的发展,但也阻碍了民间商品经济的成长。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这种政策的负面影响愈发显著。另一方面,反对重农抑商的思想潮流也在不断发展,尤其是在明朝中叶以后,工商业的发展催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参考资料

中国古代经济哲学思想之本末论.百度学术.2024-10-31

本末论.《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2024-10-31

本末论.简书.2024-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