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金密溪古村
密溪村早在隋唐时期就有王、宋二姓聚居,到南宋时罗氏先人由宁都大埠辗转至此,于不死鸟山下开基,渐渐繁衍成居住环境和生活习俗与理念皆自成一体的罗氏一脉宗族。罗氏先民以当地有密村和密水之故,命村名为密溪。
密溪概述
至今,全村已有罗姓村民近600户,3700余人,主要分布在罗屋一带,并以罗屋为中轴线,由东往西延伸发展。屋宇多为坐北朝南,面对南边的水口,据说这是先人“依山造屋,傍水结村”而成,有“背山面水,负阴抱阳”之势。四座古“风水塔”依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建在远处山顶上,犹如四道屏障,紧护着密溪村。
人文历史
密溪早在清乾隆年间就出了个举子,在朝野很有名气的理学家罗有高,他生于雍正四年(1734),乾隆30年乡试中举。曾致力研究佛、儒二学,著有《尊闻居士集》四卷传世。其生前学识渊博,曾受到时任内阁学士的翁方纲,瑞金市知县、散文大家恽敬的大力推崇,翁曾作《送罗台山南旋》诗,恽曾撰《罗台山外传》一文,均揖入县志流传后世。台山市于乾隆44年(1779)因病卒葬原籍后,密溪建有“台山园”和“台山学堂”以藉纪念;民国时县城曾设台山路,其墓葬也至今在密溪保存完好。可以说,台山这位历史名人的出现,使罗氏族人引以为荣并倾力大兴文风。密溪历史上乡宦众多,文风昌盛。自明清以来,当地一直兴办有“义学”、教坊司和学堂等公益事业,为密溪造就了不少人才。同时,密溪人自古有经商的习惯,出外省经商者众多,聚财后很多人便归耕故里,广建屋宇,其中出了有百万家财号称“罗百万”的罗积明。正是雄厚经济实力,才使密溪在明清时建筑了一批规模宏伟的屋宇。据称,在文革之前密溪村中历代旌表乡宦、名人的碑和坊达近百处之多,可惜大多被毁无存。综观密溪村史,可以说是密溪人以自己的艰辛造就了一度的辉煌,并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遗产——瑞金密溪古民居。
古风民居
密溪现存近百幢大大小小的古民居,多为明清时期所建,规模宏大的主要有罗氏大宗祠、罗应文公祠、应宗公祠、石泉公祠、淳夫公祠、皋泽公祠、密峰太公祠等十几处,一般占地面积都有三四百平方米左右;大小不一的私厅、私宅,则如星罗棋布,众星拱月般地散布在村内。结构多为砖木,也有一些祠厅全用木料构建,大部分屋顶都是两面坡下水的歇山顶或硬山顶式,许多隔间垛墙都上瓦端,突出檐外,昂首飞翘,颇有动感。据谱载,密溪晚清前还曾设圩市,每逢圩日之时就人声鼎沸,商贾云集,后因战乱而废圩。但至今天仍可以从遗存的两条相互贯通、绕罗屋而行的石板巷道和宽大的内围砖拱门及圩街遗迹,仍可看出当年圩市的影子。
建筑艺术
密溪古民居的建筑装饰艺术,堪称一绝。如罗氏大宗祠,大门两侧一排明清碑刻,青石板台阶两端屹立着一对威武的大石狮,门槛边一对精雕细琢的荣鼓石,高大雄伟的木门廊上高悬金字匾额,聂氏宗祠内外的木立柱、顶棚、雀替、挑檐和斗拱上都巧妙地装饰有多种手法雕刻的图案,在木构件上有多处层层累叠伸挑。使人赞叹不绝的是门廊顶部天花板上镶嵌着一幅由近百幅龙凤、瑞兽和花卉图案的雕板,均以深浮雕、镂雕等精湛工艺手法雕就,形态栩栩如生,构图严谨,寓意深,未见雷同。祠堂内的柱梁斗拱之间保存有不少绘画,上厅天花板上又镶嵌着两对倒立的木雕描金狮子,宛若在活蹦乱跳。其它宗祠在装饰艺术上既独具风格,又有相似之处,有很多上下厅屏风、花格、门楣和柱础的设计及雕刻都很有艺术性。另外,至今保存尚好的两座明清牌坊也同样显示出其制作上的独具匠心。木牌坊始建于明天顺3年(1459),是奉旨为旌表赈粮济民的罗孟稳而建的,匾额曰“善行流芳”,它倚古巷道而立,坊高6米,坊顶由数百个棱形木格交织重叠而成蜂窝状,结构复杂;上面盖瓦,还可供行人避雨遮阴。此类木牌坊在省内罕见。另一座石牌坊系清乾隆13年(1748)所建,用17块大型青条石和石板构成三门洞武式的石坊,第二层匾曰“节孝”,署有奉旨筹建者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使史德沸等诸官名字,坊石上保留着龙首铜像龙尾和八仙过海等浮雕图案。
密溪村古建筑群,虽不是皇家住宅,然而,在夕阳斜晖、乳燕纷飞的暮色中,不由使人产生一种凭吊历史遗物的感伤和感慨。这处斑驳的古老建筑群,同样浸透着历史变迁和世事兴衰的沧桑,同样是中华民族传统社会和传统文明的一份难得的见证和瑞金市珍贵的历史遗产。
密溪庙会
年年过春节,岁岁朝庙会,此乃汉族大多数人的传统风俗。密溪村人也把每年正月初十至十六日定为迎送福主的庙会吉日。颇有特色。
每年正月初十这一天举族上下热闹非凡,家家迎宾客,户户贴对联,孩子欢天喜地,大人满面春风。人人提好酒,个个备佳肴,热忱地迎接来自四面八方的亲朋好友。
为迎接“忠烈东平王”福主,大宗祠内被装扮的五彩缤纷,雄伟壮丽。上厅两壁分别挂着“福、寿”两个金色大字,祠柱上贴着大红对联,内容丰富,一看便知密溪罗氏的由来和美好前程,下厅两壁各挂有三幅国画,画面有青山秀水,茂林修竹,有鸟雀腾飞,还有山鹿奔驰的壮景。天井两边的三对柱头上书有名句楹联,两厢横粱上悬挂差四盏绚丽多彩的大型宫灯,靠壁两边分别排有十二张金椅,还有天井上竖插着一根专供挂鞭炮用的七曲八弯的渡金狮头木棍。整个聂氏宗祠布置得既壮严肃穆又令人陶醉。
众祠门前,塘形如月,池水如镜。塘中靠众祠一侧用大小不一的玲珑怪石累叠(不用砂浆)成高矮相等的十二柱石墩。它们有的像人形,有的像花瓶,有的像公鸡,有的像树茎,真是千姿百态,神彩奕奕。在十二柱石墩上每年正月初十前都会架起富有江南风格,牡丹亭式的戏台,戏台飞架在屹立水面的石墩上,专供庙会唱戏使用。当你走上戏台,下面的石墩虽有摇晃之感,但亭阁却根基稳固,真叫人赞叹不已。在戏台柱子上贴有三对用京剧剧目巧妙地组合的对联:一、上联是:“金榜题名龙凤阁”,下联是:“加官封赠牡丹亭”;二、上联是:“碧玉箫庆宣和月上海棠朝天子”,’下联是:“小桃红宜春令村中雅鼓集贤宾”;三、上联是:“弦调密水乾坤配”,下联是:“曲奏阳春文武坠”。请来戏班,上台演唱京戏、楚剧、现代剧。从正月初十至十六日村民们每天成群结队聚集在聂氏宗祠门口观看精彩的戏曲表演。
正月初十早饭后,各房各村都积极准备参加接神的活动。首先有南布村二名大力士擎着印有“东平王”字样和龙虎图案的绸质大帅旗,在三炮连和锣鼓声中,威武地经过杨梅、白露向众祠方向前进。紧接着岭子下和江背洞的村民同样高举印有“东平王”字样和龙虎图案的绸质三角大旗,在三炮连,锣鼓声中尾随南布的大帅旗鱼贯地朝众祠前进。在此同时,有的抬着供“福主”坐的大轿,有的抬着香炉花瓶,有的抬着二十斤重的大红蜡烛,有的抬着各种金架月斧,有的高举翰林伞,有的抬着签筒笔架……先后云集众祠门首。大家都怀着无限敬仰的心情,默默地等待着接神的时刻,突然“轰!轰!轰!”,三连炮声隆,二十多台锣鼓齐声响。接着三面大旗迎风飘扬,五台接神大轿在人们的簇拥下,排着长长的队伍浩浩荡荡朝福主庙进发。接着将五尊大神请上大轿。此刻群情激荡,人们护看大神飞快地返回众祠。此时此刻,众祠内外人山人海,大家踮起脚跟,探着身子,深情地迎接“福主”大神的驾临。然后将大神安坐在众祠的神台上。顿时,三连炮声、锣鼓声、哨呐声、杀猪声、戏台上演出“大天官”开台的演奏声响彻云天,震耳欲聋,就连池塘里鱼儿也震的跳出水面来共同分享这无比激动,无限幸福的热闹时刻。
接着将一列列祭品安放在大神面前:一列是一尺多高的青铜铸造的签筒笔架和直径一尺的圆如明月的青石墨砚及帅印,这象征我族是英才辈出,翰墨书香的望族。二列是三台三尺多高的香亭,内燃侧柏,烟雾袅绕,芳香朴鼻。三列是二十多斤重,三尺多高的“当朝一品”大红烛,每日点燃二次,光照全祠,耀眼夺目。四列是青铜铸的大型香炉,炉体中铸有一只张口卧狮,香烟从狮口喷出;两边还放着二台三尺多高,一尺多宽的大花瓶,瓶口上安插着五颜六色的鲜花,非常艳丽可爱。四列祭品整齐地排列在神台前,为众祠增姿添彩。
庙会延续七天七夜,整个密溪村人也尽情地欢乐了一个星期。在正月十六日这一天是送神吉日,全族人用接神一样的规模,怀着接神一样的心情将福主等五尊大神送归福主庙内入宫,所不同的是在送神的队伍前加上了送瘟神龙船一只,到了庙前的河坝里将纸船焚烧,意示“纸船明烛照天烧,一年四季保平安”。至此,一年一度的密溪迎送“东平王”福主庙会园满结束。
密溪罗氏制药七修族谱编委会撰
历史沿革
密溪村隶属于九堡镇,处于市区西北约30公里处。位于九堡镇东北方向12公里处。密溪村东西分别与大柏地乡,冈面乡接壤,北面与宁都县交界,南临环溪水库及本镇富田、富村两个行政村,总面积6平方公里,有耕地1560亩,山林29800亩,有村民小组21个,境内现有630户,3120人。罗姓3100人占总人数99。4%。全村仅有4户外姓人家,其中王姓2户,锺姓1户,谭姓1户,2007年人均收入3200元。
始祖开基
密溪罗屋原本为王,宋二姓所居,据密溪罗氏六修族谱记载。密溪罗氏始祖“念四郎”本为兴国县白石人,其曾祖父父“真三郎”是由宁都大布迁往兴国定居的。在赵构咸淳年间“念四郎父子”往来于瑞金市、宁都县经商,途经九堡密溪。念四朗看到群山环绕,绿水环抱的密溪是块居住的风水室地,便举家义无返顾地迁到了密溪。“密溪公见密溪山水明秀,遂家于是,积功累德,保世滋大,代起簪缨,为瑞邑之望族。”在罗氏始祖迁至密溪之时,正是密溪土著王、宋两姓衷败之际,到了元朝初年,二姓的田产已全部卖给罗氏,至此,罗氏始在密溪站稳脚根,繁衍生息,《密溪罗氏六修族谱》对此有较为详细的记载:
“密溪之地当吾祖迁时,原有王宋两姓居此,王处东境,西向今金盆形麓下田是也,宋居东北境,南向今宋屋田是也,二姓皆土著,在隋唐五代十国间颇称殷富,本境数千亩之田,及前后左右十余里之山,皆两姓之业,以本境中小溪为界,王业居溪之东,宋业居溪之西,及宋南渡后,两姓渐衰落,吾祖寓至此,因宋宅前案百步田之中有两阜,一直一横,皆荆棘所丛,蛇虺所穴,吾祖于直构室,横安坟,两户皆中高四下,形家表为风吹罗带形。二姓日微,吾祖施德行仁,勤俭积累,家益以兴,本境田亩前后陆续归鬻。
吾祖至元初,吾祖已成户入籍,十里长属罗,两姓田既卖尽,复将前后十余里之荒山,王姓一契卖东边,宋姓一契卖西边……”
家族发展
罗氏在密溪落脚之后,其家族的发展经历了一个颇为漫长而曲折的过程,从族谱所载人口数字的消长,以及《密溪罗氏六修族谱·兴替记》来看,罗氏宗族几起几落,数度为兵匪所劫,罗氏多年的积累是:“家财馨洗,人物调谢”不难想象,罗氏宗族背后所隐含的辛酸开拓史,真可谓路蓝缕。
念四郎携两儿子定居密溪,两儿子为明亮、明善。明善传至第五代即无后人,明亮生有两个儿子,应宗、应文。自应宗,应文之后,密溪罗氏分为东西两房,应宗为西房,应文为东房。雍正三年(1725),东房的后代子孙在罗氏大宗祠左侧建有应文公祠,作为东房鼻祖之祠。雍正八年(1730), 西房的后代子孙在罗氏大宗祠右侧建立应宗公祠,作为密溪罗氏西房鼻祖之祠。随着时间的推移密溪罗氏人口不断增加,到光绪三十四年六修族谱时,密溪罗氏男女老少人口已达六、七千人“……以密溪之大,距五修(族谱)也又六十余年之久。人口且六七千计……。在此其间,不断有人从密溪迁徙到别处,如迁到九堡镇官仓、瑞金瑞林镇,更有远迁至江西宜春市的。从密溪迁出的罗氏制药,一开始还和九堡密溪罗氏联系较为紧密,慢慢地联系越来越少,有许多则几乎中止了联系。以从密溪迁往宜春地市的罗氏一支为例,这支罗氏于前清乾隆迁往宜春,在《密溪罗氏六修族谱》中还绘有一幅“袁州府袁州区郝家西村之茂迁居屋宇图”,1995年,当密溪罗氏宗族准备第七次修谱时,其编委成员罗振波试探性地给江西宜春市宣传部写了一封信,请求查明瑞金密溪迁往宜春的罗氏家族情况,不久,宜春罗氏派人来瑞金密溪访亲,查阅光绪三十四年《密溪罗氏六修族谱》宜春罗氏尚有一位老者在六修族谱中有名字记载。在此之前,宜春罗氏也曾派人多次到赣州市寻找祖地但都无果而终,他们只听祖辈们说来自赣南,但具体在赣南什么地方就不得而知了。对于宜春市罗氏,《密溪罗氏七修族谱》还有一段这样的记载:“江西宜春,城东家人,四面工厂,电网高挂,公路铁路,日夜通车,山清水秀,地理可佳,我之茂公,本在瑞金市,乾隆中叶,迁来宜春,定居于此,二百余年,生生繁衍,子孙兴盛,六十余户,三百多人,种田经商,又工又农,艰苦创业,大扬祖业,奔小康路,万世无穷。”
从族谱记载的人口来看,在许多代中,罗氏男丁均有五,六人,甚至上十人,但是真正传有后人的并不多,以东房为例,应文生有四子,世英、富英、德英、本英,只有德英、本英在密溪有后,其它均无后人,或迁居别处,德英生有三子,孟和、孟稳、孟程。孟稳无后,或迁居别处。孟和、孟程在密溪有后。本英生有六子,孟恭、孟宽、孟信、孟敏、孟惠、孟钦,孟恭、孟宽无后,或迁居别处,孟信、孟敏、孟惠、孟钦在密溪有后。对于这一时期家庭的形态,基本上属于由多个核心家庭组成的扩大家庭。这种家庭的形式有利于处于初级阶段的家族的成长,家庭之间可以在非常时期相互利用人力资源,而在村落资源不敷供给时,又有一些家庭被迫迁往外地定居。
密溪罗氏在分东房、西房后没有再开大的支房,但是在人口和经济实力发展,到较好的清朝中叶时期,东房、西房在各自的支房内部又兴建了几个聂氏宗祠以祭祀他们的祖先。如康熙五十六年(1718),在离罗氏大宗祠不远的地方,东房九世后裔兴建了东塘公祠以纪念东塘公。以此作为九世东房分支祖祠。雍正十二年(1734),西房九世石泉公的后裔在罗氏大宗祠的左侧兴建了石泉公祠,作为第九代西房分支之祖祠。乾隆四十七年(1782)东房八世之淳夫公后裔在应文公祠左侧建立了淳夫公祠,作为东房八世支房的一个祖祠。有明一代,密溪罗氏所出人才不多,在瑞金市县志记载的仅有罗汝洁,其在明成化年间曾任广东东莞知县。
密溪罗氏发展到明末清初时,历经数度劫难,后又数度兴起,第一次大的劫难在明嘉靖未年,“比嘉靖未年,叶寇播氛。剽掠四出,家财罄洗,人物凋谢。仅余屋基山岗。其门庄田产典卖尽,一姓钱粮正存数石。幸十世、十一世两代祖先,奋志恹拓。崇节俭,勤稼穑,业谆书,修祀典,日渐光大。景昔田产,既尽赎回,粮石益增。”
密溪罗氏遭受第一次劫难以后,经十世的一派,十一世的文派的勤奋,节俭,家族再次兴旺起来。
明清鼎革之际,中华大地处于一片混乱之中,密溪所处的赣州市地区也不例外。在这种大的动荡的背景下,密溪村再次遭遇劫难。“未几,明季鼎革,土寇猖厥,焚屋劫村,庐舍邱墟,田园荒芜。千余丁之男女,窜伏流离,数百年之文契一日失守。抑又衰矣!”
据村中老者罗振波介绍:在大清顺治十年(1653),瑞金大柏地乡枭首陈其纶及其匪众被政府官兵所追击,窜入密溪村,该村的一个村民好心地把他们带到一个极为隐蔽的村边的岩洞中躲藏,官兵到村内寻而未果,不久撤离。不久,那些曾经获得过村民的流寇纠合其同党,围攻密溪村,村民纷纷躲进岩洞内,但是流寇此时已经知道通往岩洞的秘密通道。后来岩洞防线被攻破,村民死伤一百多人,抓走人质数百人。直到今天,到那个叫棺材岩下还能发现许多残留的遗骸。关于这次明末清初的民变在《瑞金县志》上亦有记载:“1650年僧超忠据铜钵山,陈其纶据大柏地乡,许胜可联合福建省乡民刘芳、罗承俊据罗汉岩,掀起反清斗争浪潮。历时五年,始被清廷镇压下去。”“崇祯十五年,广贼阎王总,剐刀总、番天总,猪婆总凡十余种,流动各县村落,瑞金市各村落被其沿劫。明年,攻破安远县及石城诸寨”
笔者认为,考察家族的生存与发展,应考虑家族所处的历史时代背景。赣州市地处福建、江西省、湖南省、广东省四省的交界处,境内山峦叠嶂,自古为匪盗常出没的地方。从“明洪武十八年(1385),广寇周三官作乱,瑞金人民逃窜,田地荒芜”至“(崇祯)十五年,广贼阎王爷总,剐刀总,番无总,猪婆总凡十余种,流劫各县村落,瑞金各村落被其沿劫。”止瑞金共发生了18起大的战乱,其中明嘉靖年间就发生八次大的战乱。
此后,经密溪罗氏十二世、十三世万派、肇派的励精图治,经过几十年的苦心经营,罗氏宗族才再度兴旺起来“赖十二世、十三世万派、肇派,恢宏先业,务农济物,合族之栋宇重新,各房之蒸尝编立。更筑文运外阁,复新东平县庙宇,钱粮户口视昔加倍。”
雍正年间,清政府采取“地丁合一”、“摊丁入亩”的办法,赋役的重点由人身转移到土地,这样,封建王朝一直以来对人身的限制得到了极大的解脱,人口的发展便日趋膨胀。从清代初年“国朝,原额人丁户口二千一百一丁口,内优免人了五百二十三丁五分。”到“嘉庆二十五年,年终册报,实在烟户二万七千七百六十二,男大丁,小丁,女大口,小口,共三十二万一百四十二。”在不到二百年时间里,瑞金市人口从几千人发展到32万人。人口的增长如此之快,这其中可能存在老百姓对人口数字的隐瞒的原因,和一部分是明末清初由福建广东倒迁入赣的客家人原因,但是从一个侧面反映在清初至嘉庆二十五年这段时间里,人民生活安稳、平和,经济状况也应有所好转。
在这种大的全国繁荣的背景之下,密溪罗氏宗族迎来了他们的宗族发展的顶峰状态。在清代“更筑文运外阁,复新东平县庙宇。”从康熙三十七年(1696)至乾隆四十七年,短短的86年间,罗氏宗族修建了“密溪罗氏大宗祠”、“应宗公祠、应文公祠、石泉公祠、淳夫公祠、东塘公祠,共六座聂氏宗祠。以及村子周围的四座风水塔”坤峰(1738),“辛峰”(1738)“峰”(1777),“丁峰”。
至清中叶,密溪罗氏的人口已经发展到数千人,分为“东房”,“西房”两大房,并且为他们的“开基祖”密峰公以及东,西两房兴建了祠堂,家族有了祭祀和仪式的中心。至此,密溪罗氏的宗族形态正式确立,清朝中叶所形成的聚落格局与支房及亚房之间的力量对比,基本上延续到现代,没有太大的变化。
姓氏源流
《罗姓考略》
自夏禹锡土赐姓,凡姓皆有所,吾罗本黄帝帝子,曰黎,祝融之后,融生陆终,终子六其四曰会一封于姓,周初,封于罗,属襄阳宜城,姬林二十一年,伐于楚,避难徒荆州枝江,庄王八年,又去枝江徒长沙之湘阴,东北六十里有罗城,卒并于楚避,凡散处江汉间者,遂以罗为姓也,江西豫章之望,由汉高治粟内史既改大司农珠,公从灌婴侯定其地,功德茂于民,而著父曰君用,秦武陵令督运官铁溺洞庭湖,邦人祠祀之,故居长沙市城东,祖曰嗣彝,曾祖父曰宗光,高祖曰茂峻,峻以前之世次,邈君子略焉,企生宗伯,珠公十六世孙也,初封晋著作郎,后当殷仲堪镇江陵为其功曹,累迁武陵知府,未之郡适桓元攻江陵,伸堪任之为议参军,已而谓弟遵生曰:“殷侯仁而无断,事必无成,吾当生死以之。”仲堪走,时惟企生从经家门,泣以奉养老母,嘱遵生遂履桓元之害,君子悲其昧于择人,而高其临难无苟免,推为一门忠孝,其卓卓已,珠公流传至唐未,有字仪真者,举进士于赵匡胤,建隆元年,徙古永丰水东藤田泉院,数传至权,徙宁都大布,又数传至十一郎,徙兴国白石,其曾孙念四郎,则由南宋末徙瑞金密溪家焉,详谱首源流图考大传曰:“别子为祖,继别为宗。”吾密溪之谱以念四郎为始祖,礼也。
历史名人
1.罗孟稳
附:《罗公孟稳传》
太史公曰,缓急人所有也,虽游侠之行不轨于正义,而能赴人之急,存活人之死亡,亦载之七十列传中,况富而好行其德者,其存活人尤众,则于圣王仁育之治不为无助,予往修邑乘,每逢义行,喜留连而乐道之,密溪罗公其一焉,公名孟稳,姓罗,瑞金承乡一里人也,家颇饶裕,性仁恕,遇有饥寒者,恻然若身受,明天顺中,豫章属邑,皆大饥,而赣尤甚,天子下诏邑县史赈济,公载谷五百余石,至赣以助赈,按台(按察使)提请于朝,建尚义坊以旌之,他若周恤三族,及闾党诸善事,亦不胜枚举焉,然公平素不爱华靡,非义所在分毫不妄费,然则公之好施,岂动于一时慷慨之情者,此哉。
2.罗有高(罗台山)
附:《罗台山述》:
台山市名有高,宁都瑞金人,曾祖万搏,祖遇封县学生,父让太学生。台山少而雄伟,年十六补诸生,寓于都萧氏别业偏读所藏书。因慨然慕古剑侠者,流习技勇治兵,众言视同学,生蔑如也,久之,人有道。
雩都宋道原(宋昌图)之为人也,治先儒书谨,绳尺躬孝弟之行。君子人也。台山闻心动,欲一见道原,会府试赣州市度道原必在,往访果得之,自陈所学,道原不许,台山盛气辩之,道原曰:“幸少安,为子剖其理,昔横渠先生见范文正公,言兵事,公弗善也,授以中庸足下之学,视横渠何如,吾弗敢知使如横渠,固班儒者所尚也,况未必如此也,天生蒸民有物,有则视听,貌言思物也明,聪恭从处则也,能全是理而后能有其身,能有其身而后闺门顺,叙而家齐,达而行之,若有源之水。有根之木,滂沛条达,无湮夭折之患,及其成也,身享而道泰,故足乐也,今察足下气浮而言疾,神明扰扰,常若有营,以此游于世,得免刑戮?毋累父母兄弟足矣,尚求有济于天下乎?”台山面赤汗沾背,四肢局缩不自容,请曰:“何以教我”,道原曰:“子明悟绝人,反而求之怕宋五,子其师也”。嗣后过众甚密,一日,道原屏人肃衣冠跪而泣曰:“子蔽深矣,诚不忍以子相爱之,诚听子沦堕也”,台山亦跪而泣曰:“何以教我”,道原乃出其所,作持主一二,铭曰:“勉为之”,已而道。
台山见赣州市邓先生(邓元昌),邓先生名元昌,笃于儒书,尤喜明道象山阳明,念菴(罗洪先)诸先生之论学也,因诸先生之论,以上六经孔孟之文旁推曲,证多创获之旨,年二十余,宁化雷公贯一,遂受业于门,每有陈说,雷公曰:“子忒煞聪明,然譬诸活汞,吾惧其流也。”居岁余而归。
乾隆二十七年,学使(学政)谢公祭优行贡太学,遂如京师,予时方待尚书,公于邸舍,一日,遇编修彭衣春,得台山市试卷,奇之,遂造访焉。已而文字往来日密,三十年秋,尚书公主顺天乡试,予邀台山,习静于苏州会馆,榜发,台山得举(中举),其年终,予南还,台山下第归过予,众复与予闭关七旬,静中瞥然识得学问,头恼自谓于人,予处决定不疑矣。予友汪大绅治儒释义,众言才辨无疑,见台山而心折。
台山没,其文多散佚,道原致书鲁洁,非得搜讨其文,録而传之,而首以属予,予尝録台山文为一集,至是将益广之,顾念吾尔人平昔契好之诚,磋之密,其可以无言,遂论次其本末为之述以念之同好焉。
3.罗大用
附:《翰林院编修宁周先生传》
族叔高祖,宁周先生,讳大用,世派大柁,泽山翁之子,公侣翁之孙也。溯厥生前不幸中之幸,观其身后,又幸中之不幸也。先生幼聪慧,读书过目成诵,比长经术湛深,作文掇笔立就,制艺力追章罗,生辣古奥,耻为月露风云浮薄不根之文,是以不投时好,屡见之于主司,遭逢不幸,课读深山,韬晦沉沦,人几嗤其终老扉下,熟意有志竟成,否极而泰,不鸣则已,鸣则惊人,不飞则已,飞则冲天。年七十受知于督学李,补弟子员,甲子恩科秋闱乡试,钦赐举人,春闱会试,钦点翰林院编修,以名爵齿德推重,阖邑乡族称之,后人则之,非不幸中之幸。方期燕翼贻谋,诗礼传家,永诏缥世业,无如修德不获报,积善乃致穷。没世后,家无担石,室如悬,子孙式微,卒至难问,非幸中之不幸哉,虽然天道有循环,人事岂无兴替,生前之宠荣,诚足多矣,身后之寥落不必悲也,况圣人以斯文之兴丧,为道流之绝读,今先生以斯文光照前烈,启佑后贤,盖千载不朽,子孙成败,天耶抑命耶。
古典艺文
《密溪记》
距瑞金县治北五十里,有村名密溪,环村皆峰,峰皆耸秀而拱向。若儿孙之于宗祖。巍然北者,大山,屯之背峰也,郁郁苍苍莫可穷迹,迤逦而东,崬若凉帽、若不死鸟、若大仙、若旗形、若窑路层绕至巽峰,形若象,迤而西,崬若金龙仙、若均岭、若乌仙、若虎羊层绕至珊瑚庵,形若狮,狮、象两峰面屯,前之文运阁,自阁而溯屯之中,庐舍千馀,良田数百,邑著姓罗氏,世居之,越今五百馀年,无异姓杂处,凡壤畴山林在望者,皆其所有,未尝一外去户口,数千丁,无巨富,亦无甚贫,偏室皆闻弦诵,四野悉勤种耕,人多秀杰而老寿,敦礼让绝浇习,雍然淳庞风也。自阁而出,而南鼓峰、钟峰之外,为密峡凡村隅诸山泉源,成溪、成潭者,悉汇于峡,峡左右石峰峭壁森列纷敷武,数十村水将会外合江,一山横卧如虹,遥峰远嶂,复重重襟带。自外入者,行至峡,几迷不得路,若桃花源然。嘉庆九年冬,诸君子重修谱,予至密溪,爱其山水之灵异,撮而记之。
年家姻晚生阙维枚顿首拜撰
《密溪兴替纪略》
吾族从前数代,饮和食德,席厚履丰,比嘉靖末,叶寇播气,剽掠四出,家财罄洗,人物凋谢,仅馀屋基山岗,其门庄田产典卖殆尽,一姓钱粮止存数石,幸十世十一世两代祖先,奋志恢拓,崇节俭,勤稼穑,业诗书,修祀典,日渐光大。襄昔田产既尽赎回,粮石益增。未几,明季鼎革,土冠猖,焚屋劫村,庐舍邱墟,田园荒芜,千馀丁之男女,窜伏流离,数百年之文契,一日失守,抑又衰矣,赖十二世十三世,万派肇派恢承先业,务农济物,合族之栋宇重新,各房之蒸尝偏立,更筑文运外阁,复新东平庙宇,钱粮户口视昔加倍至,于文运通塞固属地灵,亦赖人杰,吾族自乾隆初纪迄于今日,奋志青云之士,腾达颇众。要使序振兴,文名蔚起,务在培植人才,扩充文会,勤行家课,恪守各支祖祭产,拨设学租。教育有资,则书香绵延,箕裘不坠,夫前人不忘祖德,屡届谱牒举述先世阅历变迁积累艰难,固足耸示子孙,瞿然警惕,动其尤勤继自今以往,愿吾族子姓,益加策励。思开族之维艰,念守成之不易,庶可以承先启后矣。
《密溪沿革纪》
密溪之地,当吾祖卜迁时,原有王宋二姓居此,王处东境西向,今金盆形麓下田是也,宋居东北境,南向今宋屋田是也。二姓皆土著,在隋唐五代间颇称殷富,本境数千亩之田及前后左右十馀里之山,皆二姓之业,以本境中小溪为界,王业居溪之东,宋业居溪之西,及宋南渡后二姓渐衰落,吾始祖侨寓至此,因宋宅前案百步外田之中两阜,一直一横,皆荆棘所丛,蛇虺所穴,吾祖于直阜构室,横阜安坟,两阜皆中高四下,形家表为风吹罗带形。二姓日微,吾祖施德行仁,勤俭积累,家益以兴,本境田亩前后陆续归鬻吾祖。至元初,吾族已成户入籍,十甲里长属于罗,二姓田既卖尽,复将前后十馀里之荒山,王姓一契卖东边,宋姓一契卖西边,王姓契载界至北境大坑以牛婆岭、鹅颈岽为界,东境以凤凰岽、屋柱坳等处山顶为界,东南境以窖路岭山场背密峡口山背一路山脚为界,西境以本境田堪为界。隔大溪鸡公山原属他姓山不在界内,宋姓契载界至北境斑坑土地以枫林嶂左右山脚为界,西北境以龙下寨河、别东坑等处俱以坑口为界,西境以均岭背西坑口大路为界,西南境以黄土坳大路及石人坑口为界,南境石人岽至九仙岩。东北向入内者归罗,南向以外乃属锺姓。二姓之契记载分明,吾族管业数朝至万历中叶,因争桃花面界,至控上官姓勘验明白,自后永无混争,今山田产业上下五百馀年,吾族世守无异,计本境数千亩之田前后左右十馀里之山,千馀冢之坟,悉罗氏一姓之业,并无异姓基业杂处其内。
《密溪十景并序》
戊申修日,适学博宪章李夫子,因公来偕游密峡,览十景,时泉鸣瀑布,鸟奏笙簧,师弟追随不减,曲水之乐,月梅川宝树,宗先生来慈谒祖,亦与步岩越翠涨,携手言欢,瞥见奇花吐,好鸟呼朋,时物变迁,真赏心乐事,宝挥藻韵成,余亦虑俚句和之。
《密溪山水纪》
密溪瑞之西北隅,距城五十里,自北境宁都龙华山蜿蜒迤逦至本境仙坛脑,南向而入及抵吾境,突起一山名曰枫林障,实密溪之主龙正干也,自枫林障后数里牛婆岭,缠护环绕至村境,东向突起数峰名曰凤凰岽、大仙岽宗祠之后乐也,由凤凰岽迤逦至旗形岽、珠坑岽岐分两埂趋后曰燕子抱粱岽,曰合江潭岽,趋向前曰门岽岭,密溪之左派也。自村北大山岽右一枝,西向突起一峰名曰金龙仙,正西东坑岽,迂回绵连突起数峰为麻齐坑岽、均岭岽、乌仙岽,密溪之右翼也,正南有珊瑚庵,石障如屏,今名南屏山,屏石右角折南行绵亘巉岩蹲踞若兽又名狮子石,石屏之后娱蚣形对面九仙岩背,石案横过趋东湾环若抱直至龙窟潭口,毗连二石横溪矗立曰钟鼓石,为下流之罗星亦密溪之门户也。环村十数里皆层山叠嶂,深谷奥区,山多崇峻,田鲜平畴,独至吾村平原宽衍,四山磅礴,气象峥嵘,周袤十里许,田可数千亩,户可千馀家。吾始祖因其周匝无缺,名之曰密溪也。其水自仙坛脑、枫林障山鹿发源,随龙曲折由左而下抵村名曰班坑河,又枫林嶂背牛婆岭下发源由大坑河入村,抵虎观潭至东平庙后,与斑坑水汇其右边,后龙自上屏风辛峰山鹿下,发源由羊肠岭下,至寨下河,历南屏山下,乌龟潭与大坑,诸水汇抵钟鼓二石,东折而南为密峡至合江潭,汇野湖里,源大溪此一屯左右血脉,水内有深潭清渠,陂圳利灌荫,不通舟,前人因名村曰密村,溪曰密溪,盖本山川之形胜而命之也。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