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庐生
吴庐生(1930年8月—),安徽省庐江县人,国家特许一级注册建筑师、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高新所总建筑师、同济大学教授。
吴庐生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母为法国留学生。她1948年由中央大学附中保送进入国立中央大学,195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同年到同济大学建筑系任教。1972年,吴庐生从建筑系调到同济大学设计院工作。1993年,吴庐生设计的同济大学逸夫楼建成。2001年,吴庐生到同济大学高新技术设计研究所(简称高新所)担任总建筑师,与丈夫戴复东共同掌管这个单位。同年,他们接受浙江大学的委托,完成该校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中心岛综合楼和学生活动中心两项工程的设计任务。
吴庐生参与了同济大学的南北教学楼、图书馆、逸夫楼、研究生院(瑞安楼)等建筑的设计。她曾获上海市“巾帼奖”;2004年5月,吴庐生荣获建设部颁发的“中国工程设计大师”的称号;2011年,她获得同济大学“卓越女性奖”。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吴庐生1930年8月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其父母均为安徽庐江县人。吴庐生在庐山出生,取名庐生,以纪念她的庐江祖籍和出生地庐山。她的父母与画家徐悲鸿、物理学家严济慈、生物学家周太玄、理论语言学家高名凯等一批人,都是留法时结成的好朋友,交往密切。在一次朋友聚会中,当时没有女儿的严济慈夫妇把吴庐生认作干女儿。
吴庐生小时候住在北平市,生活较为优裕。自1937年“七七”七七事变后,一家的生活发生了大逆转。抗战胜利,颠沛流离的一家大小从四川省来到南京。吴庐生中学时期就读于中央大学附中,1948年因成绩优异被保送至中央大学工学院建筑专业。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她加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2年,吴庐生毕业后到同济大学建筑系任教。
工作经历
吴庐生与戴复东参与了同济大学的南北教学楼、图书馆等建筑的设计。1957年,吴庐生协助戴复东参加杭州华侨旅馆的设计竞赛,荣获一等奖。同年,他们俩合作完成的波兰华沙英雄纪念物的二、三号方案获得方案购买奖。1958年5月,同济大学派出建筑系派出吴庐生、戴复东等人去设计“东湖客舍”工程,也称梅岭工程。
1972年,吴庐生从建筑系调到同济大学设计院工作,同年成为特殊津贴获得者。1993年,吴庐生设计的同济校园中的逸夫楼建成。该设计获得邵逸夫第五批大陆赠款项目工程一等奖第一名,随后又获得国家教委、国家建设部优秀设计一等奖;上海市优秀设计二等奖,建筑专业一等奖;全国优秀设计银质奖。她在设计院工作了28年,设计了同济大学研究生院(瑞安楼)、兰州大学文科小区规划及单体建筑、福州元洪大厦等优秀建筑,共完成55项。其中,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奖项12次,最高为国家银质奖,最低为市、部二等奖。还曾获上海市“巾帼奖”。吴庐生领衔参加设计竞赛,获奖7次,参加工程设计招投标,中选6次,4次建成。
2001年,吴庐生到同济大学高新技术设计研究所(简称高新所)担任总建筑师,与戴复东共同掌管这个单位。2001年5月,吴庐生和戴复东为首的工程组接受浙江大学的委托,对该校紫金港校区中心岛综合楼和学生活动中心两工程的设计任务。经过两年多时间的努力,建筑面积近4万平方米的两幢大楼顺利竣工,矗立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中心岛上,成为浙大校园的标志性建筑。2004年5月,吴庐生上榜国家建设部颁发的第四批勘察设计大师名单,荣膺“中国工程设计大师”的称号。
个人生活
家庭背景
吴庐生小时候生活较为优裕,但后来,她的父亲因为得了帕金森病而失业。1948年她上大学一年级时,母亲患癌去世,家里断了经济来源,之后家中值钱的东西都卖完了,只有北京还有两间房子,父亲就被送去与姨妈家一起生活,弟弟妹妹也都分散投奔亲戚。吴庐生有时候找一些为准备高考的学生补课的活儿,挣一些零碎钱。大学期间她自己患了甲状腺肥大病,吃药又影响到肾,手脚浮肿,后来在工学院主任刘敦桢的鼓励和帮助下读完大学。
情感婚姻
吴庐生的丈夫戴复东1928年生于广州市,安徽无为市人,建筑学与建筑设计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设计工程70余项获省部级奖2项。大学时吴庐生是班里唯一的女生,她和戴复东是同班。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他们的老师经常被邀请参加一些国家的建设项目,两人也经常参加团组织活动,还被指定一起去帮助水平差的学生,因此两人逐步了解,并开始慢慢产生好感。1952年,在南京大学任教的吴庐生与戴复东一同被分配至同济大学,并在次年结婚。婚后两人生下一子。
吴庐生、戴复东夫妇唯一的儿子为美国波特曼设计师事务所上海办事处国际部副总裁。2007年,他们的儿子被确诊为直肠粘液性腺癌;2009年10月去世,给吴庐生和戴复东留下了无尽的伤痛。
2018年2月25日上午,吴庐生丈夫戴复东因病医治无效在新华医院去世,享年91岁。丈夫的离世并没有让吴庐生选择安逸的退休生活,她依然坚持每天前往同济大学高新技术设计研究所工作。这样的坚持不仅填补了她对戴先生深深的思念,也因为建筑设计已经成为她生命的一部分,是她与戴先生共同热爱并投身的生活方式。
主要作品
书籍
设计
获得荣誉
人物评价
吴庐生教授是一个实干家,默默无闻、兢兢业业地做着具体的工程项目。她曾经用“胆大心细、智圆行方”这八个字总结几十年来的实践和治学经验:建筑设计要敢于创新,更要精耕细作;设计思想要灵活,但作品要稳重大方。走进新世纪,年过八旬的老人依然与所里年轻人一起每天十几小时的拼搏在设计第一线,她忘我的工作热情使人难忘。——同济大学 评
参考资料
第一届“同济大学卓越女性奖”获奖者风采.同济女性.2024-08-15
建筑女杰吴庐生.同济大学.2024-01-19
吴庐生教授荣膺中国工程设计大师.同济大学.2024-08-15
戴复东、吴庐生设计作品矗立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同济大学.2024-08-15
戴复东和吴庐生,建筑师伉俪的佳话.搜狐网.2024-07-31
戴复东.东南大学校史馆.2024-08-21
知名建筑师戴复东院士辞世,曾与建筑师妻子共谱建筑人生.今日头条.2024-08-15
戴复东 吴庐生文集.读书网.2024-08-15
南北楼.印象同济.2024-08-21
逸夫楼.印象同济.2024-08-21
毛泽东在东湖客舍.湖北党史网.2024-08-21
瑞安楼.印象同济.2024-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