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戴复东

戴复东

戴复东(1928年4月25日-2018年2月25日)建筑学与建筑设计专家。出生于广东省广州市(安徽省无为市人),1952年7月毕业于南京大学建筑系。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建筑学与建筑设计专家、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名誉院长、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同济大学高新建筑技术设计研究所所长,兼上海市建设交通委员会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同济大学艺术中心主任、上海建筑师与建材企业家联谊会会长,获政府特殊津贴。

1983年,戴复东被公派至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建筑与规划研究院作访问学者。1984年在美国申请获得贝聿铭先生设立第一届“在美华人学者”奖学金后,他独身一人坐长途汽车环绕全美国32座城市。1984年回国后担任同济大学建筑系主任。他提出建筑系应当是“研究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学术与教学机构”。推行一系列与先进国家接轨的教学改革,并成立国内首创的“建筑技术中心”,1985年,他提出了:“建筑是为人服务的生存与行为的人工与自然环境,宏观、中观、微观应全面重视,相互匹配,首重微观”的全面环境设计观的设计思想。1986年,戴复东协助学校建立国内第一所建筑类学院,先后担任副院长、院长,设计建成国内首座建筑专业院系大楼。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曾获杭州华侨旅馆全国设计竞赛一等奖,广西人民大会堂全国邀请设计竞赛一等奖等。2018年2月25日上午,戴复东因病医治无效,在新华医院去世,享年91岁。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戴复东,1928年出生于广东省广州市。1939年,戴复东曾和父亲戴安澜在军营生活了几个月,他当年还不到10岁就亲眼目睹了晋升考试,应试者用黑布把眼睛蒙起来,拆下轻机枪的所有零件并逐一安装。他们住在一个破旧的寺庙里,父亲一块门板,儿子一块门板,点的是菜棉花灯,父亲一根灯芯,儿子一根灯芯,父子俩都在灯下学习。父亲没有受过高等教育,只能挤时间学习。他经常睡了一觉起来,发现父亲仍在广泛学习和阅读,包括政治、军事、历史、哲学和文学作品,文学作品《胡适译短篇小说》等。由于勤奋好学,他在军中广受赞誉,传为佳话。戴福东深受父亲的影响,继承了父亲勤奋好学的精神。

从小学到大学,他的成绩都很好。后来,他还将自己的书房命名为“业勤轩”。父亲去世时,他正在读初中二年级。由于经济困难,母亲带着四个孩子,他被迫辍学两年,后来继续上高中。戴复东曾回忆,父亲戴安澜在缅甸抗日战争中牺牲后,母亲独自抚养家中三个兄弟姐妹,生活艰难。于是他承担起了生活的重担,养家糊口。1948年,戴复东考入中央大学建筑系。在他1952年大学毕业工作后,就负担起两个弟弟的读书费用(妹妹1950年参军,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直到他们大学毕业,成家立业。那时,只有学工科才可能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才能养家糊口,而他从小就很喜欢画画,因此选择了和绘画相关的建筑专业。

工作经历

任教同济大学

1952年7月于南京大学建筑系(现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毕业,毕业后任教于同济大学。1958—1961年,戴先生夫妇完成武汉东湖梅岭工程群,充分展现了以人为本和师法自然的设计理念,成为早期代表作。

作访问学者

1983年,戴复东被公派至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建筑与规划研究院作访问学者。1984年春天,华裔贝聿铭贝聿铭获得了普利兹克奖(建筑学界的诺贝尔奖),他用这笔奖金设立了一个在美华人学者奖学金,每年奖励一名。戴复东就获得了第一届奖学金——2000美元。据说,当时的戴复东用这笔奖学金作了一次环美旅行,独自一人乘美国灰狗汽车公司的长途汽车,从纽约出发,在美国整整兜了一圈半,考察了美国本土32座城市、北部大草原、西海岸森林带、迈阿密海滩迪士尼公司乐园、尼加拉大瀑布。尽管途中经历了几乎丧命的危险,但是整个行程令他大长见识,并由衷地感悟到:建筑是一项为人服务的学问。建筑师只有真正热爱人、关怀人,才能使建筑环境为人服务得更好。这也让戴复东长期崇尚的“现代骨、传统魂、自然衣”的建筑思想得到了空前的巩固。

提出设计思想

1984年回国后,戴复东先生担任同济大学建筑系主任。他提出建筑系应当是“研究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学术与教学机构”。推行一系列与先进国家接轨的教学改革,并成立国内首创的“建筑技术中心”,将建筑技术研究推向新高度。1985年提出了:“建筑是为人服务的生存与行为的人工与自然环境,宏观、中观、微观应全面重视,相互匹配,首重微观”的全面环境设计观的设计思想。。1986年,戴复东协助学校建立国内第一所建筑类学院,先后担任副院长、院长,设计建成国内首座建筑专业院系大楼。他提出“一干三支”,以建筑设计基础课为“一干”,以建筑、城市规划风景园林三项专业课程为“三支”,同时增设室内设计和工业造型设计两个专业,推动我国建筑教育体系快速发展。

完成代表作

1989年,戴复东先生退居二线担任学院名誉院长。之后,他迎来了创作的第二个高峰期,完成了北京中华民族园、绍兴市震元堂大厦、同济大学研究生院大楼等代表作。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同年,创立高新建筑技术设计研究所并担任所长至今。之后,他和吴庐生先生合作完成了中国残疾人体育艺术培训基地(诺宝中心)、杭州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中心岛建筑群、武汉武钢技术中心系统工程、广西南宁昆仑关战役旧址博物馆等重要作品,并开启了轻钢混凝土轻板房屋体系及产业化研究开发,探索房屋建设可持续发展。

人物逝世

2018年2月25日上午,戴复东因病医治无效,在新华医院去世,享年91岁。

主要成就

建筑设计成果

与夫人中国工程设计大师吴庐生教授共同设计,已建成并较突出的有:武汉东湖为毛主席生前工作、生活、接待用的武汉东湖梅岭工程、北京中华民族园及园内布依族寨建筑等、山东省烟台市建筑工程公司大楼、河北省遵化市国际饭店、同济大学建筑系院馆、同济大学研究生院大厦、河北省北戴河区中国传统建筑研究奠基人中国营造学社创办人朱启钤先生纪念亭。

设计建成了有较大特色的有:上海市中国残疾人体育艺术培训基地(诺宝中心),该建筑获上海建筑学会第一庙建筑创作优秀奖(上海最高将);杭州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中心岛组团建筑群、安徽省无为市农文化广场、武钢技术中心系统工程园区总体和单体工程科技大厦等。

学术成果

在学术上提出:“建筑是生存与行为的人工与自然环境,宏观、中观、微观应全面重视、相互匹配,首重微观”的全面环境观思想。他提出:“在设计中要崇尚“现代骨、传统魂、自然衣”精神”。自己从事的每一项工程设计“都应争取突出新意并使其具有创新精神”。同时,他提出:“我有两只手,一只要紧握世界上先进的事物,使不落后,另一只要紧紧抓住自己土地上生长的、正确的、有生命力的东西,使能有根,抓住机会或创造条件,使两只手上的精华结合起来,有可能出现好的作品。”

他曾经参加巴黎、名古屋、吉隆坡香港特别行政区等地7次国际会议并作会议发言,在维也纳应用艺术学院短期讲学,曾撰写论文110篇,专著7部:如《国外机场航站楼》(在文化大革命中用手抄绘写,后来出版),以及《石头与人──贵州岩石建筑》等等。译书1部――《中庭建筑》。

论文

以上仅选取部分论文

设计观念

他提出:“在设计中要崇尚“现代骨、传统魂、自然衣”精神”。

2008年,戴复东曾在同济大学做题为“建筑设计中的创意和探索漫谈”讲座。在该次讲座中,戴复东提出,建筑设计中的创意,就是采用新的办法,想前人之所未想,与前不同,在前人的基础上往前走一步,来解决实用、安全、经济、美观的特点。“创新是社会和人类发展的根本动力,人类和社会发展就是无数大步和小步的结合,从原始状态发展到了今天,我们的居住地、环境也走到了今天安全舒适的城市景园和房屋,所以我们不要因为步小而不为、因为步小而不齿”。

教育培养

对于年轻的建筑师,戴复东曾提到"宏观、中观、微观"的理念, 他说,一个人首先要有宏观的认识,在宏观甚至中观认识的指导下来处理中观和微观的事情,这样才不会走错方向。我们经常只看到眼前的东西,却忽视了这个东西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它和周围其他事物的关系。只有将这三个层面都考虑到,才能够少犯错误,才能够做的更好。

戴复东先生还是我国的杰出教育家,他参与和见证了新中国建筑教育进程,是同济大学建筑学教学的主要设计者之一。他桃李满天下,除本科生,还培养博士后、博士和硕士共98名。2010年,中国建筑学会授予他“第四届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教育特别奖”。

个人生活

建筑界伉俪夫妻

戴复东的妻子吴庐生也是建筑设计师,夫妻两人为大学同窗,由于读于同一个系,经常去图书馆自学,兴趣相近,在如何做学问的问题上有共同的看法,后来结成伉俪。作为著名建筑学家,戴复东在半个多世纪里,主持设计了近百项工程。而这对建筑界的伉俪,也一起设计了很多作品,比如武汉东湖梅岭工程、上海交通大学宿舍、杭州华侨饭店方案、同济大学建筑系院馆、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中心岛建筑群等。 

上海交通大学宿舍是这对建筑界伉俪合作完成的著名作品,其中的通风设计引领了日后对于类似问题的解决理念。戴复东曾说,当时没有现成的设计标准,只知道建成后要能够给尽可能多的教师使用。由于当时没有空调,所以通风问题成为整个设计的关键。“我们在设计中让起居室和餐厅、卧室和工作室的两边都有窗户,形成空气对流。现在这种设计已经成为最时髦的通风设计概念。”  

戴复东说,他们两个人的很多作品都是在相互合作与商讨中完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直到晚年,二人依然会在一起进行一些大型规划。  吴庐生曾说,两个人在建筑设计上是互相取长补短的。“他有艺术细胞,徒手画的功底很好,也有中国文学的底蕴;我在技术和计算方面比较强,结构学很好。”对于年轻的建筑师,戴复东曾提到“宏观、中观、微观”的理念,他说,一个人首先要有宏观的认识,在宏观甚至中观认识的指导下来处理中观和微观的事情,这样才不会走错方向。我们经常只看到眼前的东西,却忽视了这个东西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它和周围其他事物的关系。只有将这三个层面都考虑到,才能够少犯错误,才能够做得更好。

父亲的“三不精神”

“三不精神”。在与父亲相处的短短14年中,父亲的 “三不精神”对他的人生影响至深。那就是: “人我之际要看得平,平则不;功名之际要看得淡,淡则不求;生死之际要看得破,破则不惧。人能不忮、不求、不惧,则无往而非乐境而生气盎然矣。”几十年来,戴复东无论遇到什么坎坷、面对什么困难,始终牢记 “三不精神”:以平常心、平和心对待别人、对待名利、 对待生死,宽待他人、淡泊名利、顺其自然,心态常处于乐境而生气盎然。这些,都得益于父亲生前的教诲。 这些,就是戴安澜将军留给儿子戴复东院士最宝贵的、用之不竭的、永远的精神财富。

荣誉奖项

个人荣誉

参考资料

社会任职

参考资料

人物影响

戴复东的建筑生涯拥有不少研究成果:他不畏艰难开展轻钢砼轻板房屋体系及产业化研究开发,进行住宅商品化的制作组装销售全过程研究,设计出内外墙自封闭体系,使房屋建设向可持续发展、高科技化走出探索性的一步;在医院、航空港建筑、高层超高层建筑研究方面富有成果;参加主持评审数十项重大项目,是大剧院专家组专家。此外,他重视乡土建筑与文化研究,如布依族石建筑、胶东海草石屋、江南水乡建筑和藏族建筑,尤以海草石屋的北斗山庄,被誉为化腐朽为神奇,获得国内外赞誉。

《戴复东论文集》文稿来源于戴复东先生不同时期在《建筑学报》《时代建筑》《世界建筑》《建筑师》等一流杂志以及国内外重大会议上发表的经典论作,系统展现了戴先生“建筑是生存与行为的人工与自然环境,宏观、中观、微观,应全面重视,相互匹配,重视微观”的全面环境观,以及“一手紧握世界先进事物使不落后,一手紧握自己土地有生命力的东西使能有根,并创造条件使两者结合”的设计思想。

人物评价

在一个春光艳艳的4月天, 我们慕名来到了同济大学, 采访了戴复东院士, 他说,我们建筑的思想就是:现代骨传统魂自然衣。音乐诗歌一般的语言让我们深深叹服。(《上海房地》评)

戴复东先生的一生,献给了中国的建筑和教育事业,献给了他永远执著追求的建筑理想。他不论顺逆境遇,始终热爱工作、关爱学生,毕生勤奋学习、潜心钻研、勇于创新、立德树人。戴复东先生的逝世,是同济大学的重大损失,更是中国教育、建筑和科技事业的重大损失,我们沉痛悼念并深切缅怀戴复东先生。他留下的建筑思想、教育理念及大量建筑作品,将永为我们所景仰。他的精神将激励后人奋进前行。(同济大学 评)

因着戴先生、吴先生这样的老师。兢兢业业教书育人、向外开拓,同济建筑学才有如今的强盛。因着戴先生、吴先生这样的老师。春风化雨,言传身教。令我们感到温暖终生。缅怀戴师,遥望北天,心香一烛。(《时代建筑》评)

参考资料

戴复东.中国工程院.2023-10-01

建筑巨匠戴复东:一生专注建筑设计.中国工程院.2023-10-02

..2023-10-01

..2023-10-02

知名建筑师戴复东院士辞世,曾与建筑师妻子共谱建筑人生.澎湃新闻.2023-10-01

戴复东院士简介.同济大学校史馆.2023-10-02

戴复东院士遗体告别仪式举行.同济大学新闻网.2023-10-02

未曾喊出的“爸爸妈妈”.光明网.2023-10-02

戴复东(1928-):国立中央大学建筑系1948年毕业校友 199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校友总会.2024-03-28

可承受性开发──当代人与世世代代人应当重视的课题.知网.2023-10-04

建筑师的“乐”与“苦”──—从建筑与文化所感到的 戴复东.知网.2023-10-04

环抱大地怡然自得──广西人民大会堂设计竞赛一等奖建筑创作心得.知网.2023-10-04

老店、传统、地方、现代──浙江绍兴震元堂大楼设计构思.知网.2023-10-04

因地制宜 普材精用 凡屋尊居──武汉东湖梅岭工程群建筑创作回忆.知网.2023-10-04

..2023-10-04

..2023-10-04

中国残疾人体育艺术培训基地(诺宝中心).知网.2023-10-04

..2023-10-04

抗日名将戴安澜之子 中国工程院院士戴复东辞世.封面新闻.2023-10-01

..2023-10-02

戴复东论文集.豆瓣读书.2023-10-03

..2023-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