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嵒
葛(1918-?)是一位出生于北京的满族女画家和教师。她的原名是育华,是民革成员。在她的家庭中,自由民主的新思潮与封建思想发生了冲突,但最终新思想获胜,她得以上学。在读中小学的过程中,她经历了国家的灾难和凌辱,这使她深深地认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古训。葛嵒是解放时期知名的画家,后来成为一名教师。
人物生平
在父亲的影响下,从六岁就学写字和篆刻。上学后最喜欢图画课,自己什么都画。十三岁拜在当代著名画家叶仰曦的门下,学习人物、山水画。开始从临摹老师的作品人手,进而临摹古画。三年后参加了“湖社画会”,并第一次参加了画展。
第一次接触大自然是随父亲登妙峰山。对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学校组织的活动中看到一部名画家游黄山的纪录片。那飘渺多变的云海,千奇百怪的山峰和巨石,多姿多彩的奇松,都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从此对黄山神牵梦绕,立志长大后一定要游一次黄山。这个愿望在六十岁才得实现,在三登黄山后创作一幅四米的长卷《黄山》。收在《葛嵒山水画》中出版。
“七·七”事变一声炮响,随祖母逃难到上海市姑母家。随之而来的是“八·一三”的炮火。在抗日的烽火燃遍祖国大地时,单纯的爱国热情卷进抗战的洪流中。参加了“上海平津流亡同学会”、“抗日救亡训练班”。受训后被分配到难民收容所服务,在日寇进行南京市大屠杀时接待了大批从南京逃往上海的难民。听到他们的血泪控诉,加深了我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仇恨。当准备和“抗敌宣传队”离开上海时,路被切断,只好留在上海。
这一阶段边上大学、边教书、边参加抗日宣传工作。
当时的上海市是个“孤岛天堂”。一面是纸醉金迷、荒淫无耻;一面是奋发图强、浴血奋战。在抗日的宣传中,参加了“上海戏剧学院联谊社”。“联谊社”是党的外围组织,任务是协助一些小剧团的演出。任务是化装和导演,有时也参加演出。《剧场新闻》是“联谊社”的期刊。主编张可是葛嵒的好友。葛嵒用“也草”、“梁斌”、“青子”等笔名为“上海剧艺社”所上演的剧目写剧评或介绍文章。与此同时大量地阅读进步书刊以及鲁迅、马克西姆·高尔基、尼古莱·瓦西里耶维奇·果戈里等中外名著,以及卢那卡尔斯基、倍倍尔等理论书籍。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借以生存和工作的上海租界,受到日军开进的威胁,由李奇野介绍参加了新四军。先到季方司令员领导的四分区地方服务团戏剧组,活动在江苏省的南通市、如皋市、启东市、海门区四县。后编入正规军的三旅服务团,演出大合唱和活报剧。曾演出过《自由万岁》、《古墅之暮》,导演过《和平军过年》。
从敌占区的大都市上海市来到这无拘无束的广阔天地——抗日前线,看到的是军民团结的欢快生活,听到的是振奋人心的抗战歌声。丰富多彩的行军宣传、演出,许许多多震撼心灵的事迹激励着葛嵒,产生了强烈的写作冲动。在行军时构思,利用午休等时间创造了《鱼水情》、《纪念》和《断后》等剧本和报告文学。
在敌人的扫荡中,服务团进行分散,在一次更大的扫荡来临之前,这些不拿枪的战士被分批地送回上海,等待党的召唤。
上海的姑母已迁去嘉兴市,葛嵒暂住在朋友周建英家。不久父亲在河南省病危,只好回沦陷区的安阳市,不到一个月父亲与世长辞,留下母亲、妹妹和年逾古稀的祖母。生活的重担落在这个长女的身上。经过同乡县教育科张股长的介绍,去安阳县师和省中任教。又是葛嵒人生中的一个大转折。
从火热的斗争中来到日寇占领的沦陷区,目睹汉奸校长许卓人的奴颜婢膝,日本宪兵的搜查,日本顾问的监视,葛嵒的心像要爆炸一样。日间的压抑,都化作了夜间的恶梦。想了许多办法,无论从主观还是客观都使我无法摆脱。葛嵒写了许多打油诗抒发胸中的郁闷:
中原大地起烽烟,忠孝大节古难全。
壮士前方献碧血,儿女内地卫家园。
面对父老遭涂炭,怒向豺狼举厉拳。
欲奔光明才有望,敌横洛川马不前。
在黑暗中寻觅,困难重重。通过省中的美术教师李玉珍的堂弟李其成介绍,参加了河北省省妇女工作团,在假日去河北几个县组织妇女,准备配合反攻。葛嵒逐渐知道这是中国国民党的地下组织后,并没有认识到这是走入歧途的开始,还为可以公私兼顾而欣喜。在活动中也遇到过不少曲折和危险,没有畏惧,感到能为抗日出点力而欣慰。
日本投降后,葛嵒为妇女的解放而奔走,主编《妇声》月刊,写文章,并担任《纪世报》和《益世报》的副刊编辑。将几年中搜集到的资料整理成《中国妇女与文学》、《历代诗人笔下的妇女》(未出版,原稿在“文革”中被抄去)等。
1947年辞去妇女会的工作,回到教学岗位上。先后在北平女三中、志成女中任教。并参加了《中流》杂志的编委会。《中流》为台湾辅仁大学和中国大学的进步学生所办,编辑部就设在葛嵒家。葛嵒参加了地下党所领导的学运工作。联系的编委有杨振藻、廉、冯占群、曾惠明等人。在《中流》中发表的文章是短篇小说和杂文。
1948年在天津市担任天津第八民教馆主任,由冯占群直接领导。为了工作方便,安排在第八区联系群众搞扫盲登记,准备办扫盲班,并安排葛嵒写好《自传》后和天津地下党的负责人见面。葛嵒特别高兴,《自传》交上后,冯占群去了唐山,就失去了联系。天津解放后,葛嵒再也控制不住激动的心情,辞去民教馆的工作,报考了“华北大学”,又回到了革命的大家庭中,葛嵒全力以赴,结业前,学校给葛嵒复杂曲折的历史作了结论,被选为学习模范。
“华大”毕业分配到石家庄一中任教,一年后当选为模范教师。1950年回北京国立高工学校任教,校名几次变迁:“土木工程学校”、“建筑专科学校”、“建筑工程学院”,葛嵒一直连任。到1976年10月退休。结束了将近年的教师生活。
晚年生活
“烈士暮年,壮心未已”。
葛嵒的大半生在动荡坎坷中度过。虽然不断地探索与追求,但都一事无成,暮年却已悄悄地来临。葛嵒享受着党和人民给我的优厚待遇,并没有安度晚年。拿起了搁置已久的画笔,踏上了又一个新的征程。
1977年葛嵒的启蒙老师叶仰曦先生从北京昆曲剧院退休。葛嵒第二次作了人室弟子,和几位年轻的画友一同学习山水画,如同又回到了青年时代。
这阶段,葛嵒从花繁叶茂的南国,走到冰封雪飘的北疆;从大漠飞沙的西陲,走到万里海疆的东方。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和在这片沃土上大干四化的英雄儿女,更激发了葛嵒这颗不泯的赤子之心,葛嵒描绘高山,泼洒大海,把满腔的爱国热情全部倾注在画笔上。
“欣将满怀山河志,留得豪情在笔端”,就是葛嵒心情的写照。
1987年10月被聘为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员,编入书画组。十来年的散兵游勇生活又有了组织和领导,党的敬老崇文政策使我受到了空前的礼遇。领导和工作人员对我的关心和照顾,使葛嵒对生活和创作增强了莫大的信心和力量。馆里对政治学习抓得很紧,使葛嵒的思维跟上了时代的步伐。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给了我老有所用的机会,一方面参与馆里的所有活动和创作;同时社会上的各种活动也尽力而为,担任了十几个团体的副会长、理事、顾问等。教过水电部、地质部、空军干休所、中国人民大学、建工学院、函授大学、老年大学等处的老年书画班。社会上的各种捐献也决不后人。
1991年在民族文化宫展览馆举行个人画展后,又创作了《长江》、《长城》、《巨龙吟》、《黄山》几幅长卷。出版了《葛嵒山水画集》、《松柏图册》和《顽石斋吟草》、《葛嵒专辑》等。
葛嵒《八十抒怀》
八十抒怀
生逢乱世几飘蓬,迅雷骤雨惊狼烽。
涉史每深家国恨,壮怀喜吟《满江红》。
报国无由事墨,钻研六法愧难工。
杏坛桃李六十载,时催鬓发霜色浓。
报刊广览宇宙宽,传媒博收见闻丰。
墨阵翱翔兴未已,书海驰骋乐无穷。
每赏严冬瞻冰雪,更欣皓日临晴空。
江山秀丽复雄杰,一一收入画图中。
数十年来不渝志,万幅丹青颂党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