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马克西姆·高尔基

马克西姆·高尔基

马克西姆·高尔基(Максим Горький),原名阿列克谢·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Алексей Максимович Пешков,1868~1936),也叫斯克列夫茨基,苏联小说家、剧作家、诗人、政论家和文艺批评家。

高尔基1868年3月28日生于俄罗斯的下诺夫哥罗德市。他幼年丧父,仅上过两年半小学。母亲去世后,11岁的他就开始进入“人间”独立谋生。但他人穷志不穷,在业余时间勤奋读书,并于1892年发表处女作《马卡尔·楚德拉》,不久开始在地方报刊当编辑、记者。1898年即出版两卷集《随笔和短篇小说》,从此蜚声俄国和欧洲文坛。1901年,高尔基因发表散文诗《海燕》被逮捕。在被捕期间,高尔基的创作转向了戏剧,并引起俄国剧坛的巨大轰动。1921年至1928年期间发表了回忆录《列夫·托尔斯泰》和特写《列高尔基宁》,完成自传三部曲《童年》《在人间》和《我的大学》,以及长篇小说《阿尔塔莫诺夫家的事业》等作品。1936年6月18日,高尔基在哥尔克(现高尔基市)逝世,终年68岁。

高尔基被列宁称为“无产阶级艺术的最杰出的代表”。其作品致力于展现出“人身上最好的、优美的、诚实的也就是高贵的东西”。他的作品一方面真实生动地反映劳动人民受压迫、被剥削的苦难生活,反映了他们渴求自由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与英勇行动,另一方面也清醒剖析俄罗斯民族的文化心态与历史发展。

家族成员

人物生平

苦难童年

高尔基,1868年3月28日(俄历为16日)生于下诺夫哥罗德市。父亲去世后,他随母亲和外祖母回到外祖父家中居住。外祖父脾气暴躁、视财如命,他时常因为犯错而被痛打。而高尔基的外祖母熟知俄罗斯民间故事、童话和歌谣,这使高尔基无限神往。对此长大的高尔基回忆起,认为“我被外祖母的诗充实着,就像蜂巢里装满了蜜。”1877年,高尔基进入库文纳初级学校读书。1878年夏末,高尔基以优异成绩升入小学3年级。但此时外祖父破产,不能维持他的学业,他开始靠捡卖破烂来补助家用。1879年,母亲去世,11岁的高尔基离开外祖父家,独立谋生。

漂泊生涯

1879年,高尔基走进“人间”,当过鞋店学徒、绘图师学徒等职务,但因不堪重负和虐待,屡次出逃。1881年5月,他来到航行在伏尔加河上的“善良号”轮船当洗碗工。在此结识厨师斯穆雷,从此开始了毕生对书籍的热爱,后又从事多份工作。直到1884年萌生大学梦,16岁的高尔基开始学习亚当·斯密的理论,读俄罗斯哲学家、文学批评家尼古拉·车尔尼雪夫斯基和马克思的著作。同年,高尔基第一次参加地下活动,后高尔基请求加入他们组织,但以年龄尚小为理由被拒绝。1884年结识了杂货铺老板安德烈·捷林柯夫。后来,安德烈·捷林柯夫邀请高尔基做面包师助手,用这些收入来献给革命事业,并利用面包坊来组织一些大学生们参加革命活动。

1887年2月,高尔基外祖母去世。1887年秋,高尔基的生活越来越困难了,他的朋友接连被捕,生活的不如意让高尔基灰心丧气,自杀未果后他开始从事革命工作。高尔基在喀山度过了将近三年半的时间,他不仅混迹于流浪汉和贫穷的大学生之中,还遇到了从西伯利亚地区流放归来的革命者、沙皇政府的警官、民粹派知识分子、列夫·托尔斯泰主义者、工人和农民。这些人有不同的社会地位和生活经历,具有独特的思想观念,对高尔基之后的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1888年秋天,高尔基离开喀山,他又开始了流浪的生活。1889年高尔基终于回到了故乡下诺夫哥罗德市,担任律师事务所等秘书。

创作历程

1889年10月,因同革命团体有联系被捕入狱,1891年,为了进一步了解现实,以打短工谋生步行漫游南俄。1892年9月,第一篇小说《马卡尔·楚德拉》发表,同时首次使用马克西姆·高尔基的这个笔名,取名为马克西姆是为了纪念他的父亲。1894年,接连发表不少短篇小说,其中著名的有《伊则吉尔老婆子》,并开始为大型刊物写稿。1895年,在首都大型刊物上发表《切尔卡什》等作品,引起首都评论界的注意。

1898年,高尔基的创作从篇幅短小的作品转向规模较大的长篇。《福马·高尔杰耶夫》是他的第一部长篇。1901年3月《海燕》发表,同年他接连被捕、保释囚禁在家、流放,直到10月,他被批准去克里米亚半岛治病,一路上受到革命群众热烈欢迎。

1905年1月9日,在目睹镇压流血事件后,高尔基愤怒起草告社会书,控诉沙皇政府暴行,称这是“预谋的、毫无道理的大屠杀”并呼吁俄罗斯公民同专制主义斗争。高尔基也因此被捕。后在国内外压力下,当局释放了他,但仍对其进行秘密监视。同年,高尔基参加布尔什维克党,组织出版布尔什维克公开报纸《新生活报》。1906年2月,高尔基为避开沙皇政府的迫害,去到美国,并创作了长篇小说《母亲》、剧本《仇敌》和一系列批判帝国主义的政论。《母亲》在美国杂志上分章发表。后离开美国抵达意大利

事业丰碑

从1910年至1913年高尔基离开意大利,短短3年内,他完成了多部作品,其中包括长篇小说《玛特维·克日米亚金的一生》、中篇小说《夏天》《奥古洛夫镇》、剧本《最后一代》《瓦萨·日烈兹诺娃》《怪人》《崔可夫一家》,以及《意大利童话》和《俄罗斯童话》等。《童年》于1913~1914年刊登在《俄罗斯语言》杂志上。1914年,主编出版《无产阶级作家选集》。第2部《在人间》于1915-1916年间陆续发表。1916年,自传小说第二部《在人间》发表。

1918年9月4日,苏维埃政府教育人民委员会决定成立世界文学出版社,任命高尔基为出版社负责人。高尔基邀请众多文化人物担任编委。1921年,因健康恶化,出国疗养。1923年,第3部《我的大学》在柏林出版,后又在俄国刊物《红色处女地》上发表。1924年1月1日,列宁逝世,给予高尔基强烈的震动,并写回忆录《列宁》。1925年,完成长篇小说《阿尔塔莫诺夫家的事业》。1926年,开始写《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1926—1936)。

1928年,国内庆祝高尔基60诞辰和文学活动35周年。同年5月,回到莫斯科。1929年,主编杂志《我们的成就》、发表特写《苏联游记》、主编《文学学习》《在国外》等杂志。1932年9月,被授予“列宁勋章”,他的出生地命名为高尔基市,编《工厂史》《国内战争史》。1934年8月,在苏联第一次作家代表大会当选为苏联作协主席。1936年,继续写作《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同年6月18日因病去世于苏联莫斯科市哥尔克村于逝世,终年68岁。

主要作品

高尔基一生创作了400多篇艺术作品,1400多篇文章,近万份书信,已出版的全集达63卷,且在小说、戏剧、诗歌等多种文学题材中均有产出。代表作包括《母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

《母亲》是一部描绘工人运动作品,塑造了一大批血肉丰满的革命战士形象,涉及情节包括工人运动从自发到自觉、知识分子对革命的作用和工农联盟等。而《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是高尔基的代表作,也是他的自传体长篇小说三部曲,他以自己的童年、少年和青年为素材,描写了俄罗斯19世纪七八十年代劳动人民痛苦经历和开始走向新生活的过程。《童年》的内容是主人公阿寥沙·彼什科夫三岁丧父后,由母亲和外祖母带到外祖父家。《在人间》是阿沙十一岁时不得不到社会上谋生,历经坎坷,饱尝了世间的痛苦。《我的大学》则是主人公去喀山联邦大学后的经历。

书籍作品

小说

参考资料

散文诗

参考资料

散文

参考资料

戏剧

创作特点

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

现实主义是高尔基创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尔基见证了俄罗斯历史上巨大的变革时期,社会现实也就成为了高尔基的创作是的素材源泉。其创作的宏观道路主要被分为三个阶段,早期的第一阶段为1892年到1907年,第二阶段为1908年到1924年,第三阶段为1925年到1936年。

高尔基早期的文学活动一直与反对沙皇专制的斗争的紧密结合,呈现出哲理与抒情相融合的写作倾向。高尔基的早期现实主义小说专注于的揭示社会基本矛盾,并展现底层人民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他在《叶美良·皮里雅依》中描写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和愤懑情绪;在《因为烦闷无聊》批判小市民的贪图温饱、害怕斗争的畏缩心理,深入剖析小市民习气是如何扼杀了底层人民心灵中的精神需求;在《钟》里大胆揭露资本主义剥削和资本家的伪善行为。其代表作《母亲》试图从艺术上揭示人改变自身命运和社会环境的现实可能性。同时这也是俄罗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第一部优秀的长篇小说,体现着列宁的文学党性原则,是实现文学为无产阶级服务的一部典型作品。

第二阶段是高尔基创作生涯的辉煌时期,受到第一次俄国革命失败的影响,他以清醒的现实主义笔触剖析俄罗斯民族的文化心态,以历史、土地和人相同统一文化概念来分析俄罗斯民族性格与民族历史发展的有机联系,体现其忧患意识的沉郁风格。在《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和《奥库洛夫镇》四部小说中,高尔基描写了旧俄时代城镇人民的生活状态,他用清晰简洁的笔触绘制了一幅幅生动的俄罗斯生活风情画,并从优和劣两个方面展示了根植于生活土壤之上的俄罗斯民族性格特征。

第三阶段是由于列宁的去世,高尔基受到强烈的震动,转向于近代俄国历史,特别是社会精神生活史的艺术概括。在长篇小说《阿尔塔莫诺夫家的事业》等作品中,高尔基采用了强烈的现实历史感写作,并伴随着缜密的心理分析,呈现出其现实主义风格下的宏阔的史诗感。

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

高尔基认为,写革命事件和革命活动必须用浪漫主义手法,才能使新事物的火花熊熊地燃烧起来。浪漫主义是他宣泄如火的激情和大胆的理想的最为有效的方法。这也被文学理论界称为政治学的浪漫主义。同时,在文艺理论上,高尔基认为浪漫主义文学是有积极和消极之分,有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之分。

创作上,高尔基作品风格有所变化,其前期作品中的语言感情色彩浓烈,会挖掘人物的闪光点进行放大和渲染,常用重墨泼染的风景描写,也常将个人的抒情和议论插入情节之中。在其处女作《马拉尔·楚德拉》中,高尔基就曾采用热情奔放的语言描写左巴尔和拉达这两个追求自由的形象,用以表现“不自由,毋宁死”的主旨。同时其代表作《母亲》在人物塑造、语言运用等方面也具有浪漫主义的特色。高尔基在精心选择的叙述内容时,采用带有情感色彩的修饰语、选用象征或略加渲染的叙写手段,以此构成的一种悲剧氛围。

语言特色

语言技巧

高尔基的文学语言观主要形成在20世纪20年代后,这个时期是他文学创作的成熟期,也是他广泛参加社会活动的时期。高尔基谈语言问题,主要针对的是叙事文学,如小说、戏剧中的语言。在文学的诸多要素中,高尔基把语言放到了最重要的位置,他认为语言是文学的基础、灵魂,语言是衡量一部文学作品优劣的首要标准

朴素美感

高尔基一直在作品中追求语言文字的朴素美。在1898年初登文学论坛时,他就一再担心自己的语言不够朴素,后来写的作品愈多,也更加领悟到了其中的精髓,慢慢地克服了这一点。在之后指导青年作家写作时,也一再强调文学语言的朴素美。

准确简洁

准确性是高尔基作品语言最主要的特征之一,高尔基在文学语言中最重视的也正是简洁。高尔基说“世界上没有不能用简单明了的语言来表达的事物”。语言越是简练,也就越准确。高尔基认为“一篇文学作品最大的智慧就在于文字的简洁”。语言简洁几乎是高尔基衡量一部作品最重要的一个前提条件。

生动描写

高尔基把文学语言的“生动”称之为“惊人的浮雕般”的描写,这也一直是高尔基在文学语言方面的审美理想。这种“生动”不仅仅通过语言文字来描写,更是通过语言文字进行造型,使读者感觉如一个真正的实体一般在眼前呈现,仿佛自己置身其中,一切历历在目,触手可及。

影响与荣誉

人物影响

高尔基的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观点,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共同财富,对国际工人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以及无产阶级文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高尔基的文学典型论不仅为文学理论史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而且对当代文学的发展与走向提供了很多参考。

高尔基在俄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一直被奉为至尊,被颂扬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奠基人”,他是人道主义作家,也被誉为“无产阶级艺术最杰出的代表”。

高尔基以其自传体三部曲、《母亲》等作品享誉世界。短篇小说在他的创作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他的一生曾创作了230余篇短篇小说。《母亲》标志着高尔基思想和艺术上的成熟,是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品,在世界文学史上开辟了无产阶级文学新的开端。高尔基一生经历了从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蓬勃兴起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整个历史时代。通过他的创作,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在世界文学史上第一次得到正确的反映。

高尔基不仅是文学家,而且也是社会活动家。他组织成立了苏联作家协会,并主持召开了全苏第一次作家代表大会,培养文学新人,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高尔基去世后,他的思想、创作和人格,依然浸润着身后一代代俄罗斯作家的心灵。高尔基是联结两个世纪俄罗斯文学的中介和桥梁。从1899年起,高尔基的作品被翻译成各国语言。无论是在俄罗斯民族的文学史上还是在世界文学发展史上,他都是举足轻重的文豪。

人物荣誉

1932年9月25日,在高尔基创作40周年的庆祝典礼上,时任苏联最高领导人约瑟夫·斯大林下令,将高尔基的家乡更名为“高尔基市”,同时授予高尔基苏联政府的“列宁勋章”,将莫斯科艺术剧院更名为高尔基剧院,并在各级学校,设立高尔基奖学金。

此外,高尔基曾五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但从未获奖。具体年份为1918年、1923年、1928年和1933年两次提名。

人物评价

高尔基一生创作成就突出,列宁称他为“无产阶级艺术最杰出的代表”

毛泽东在1937年由中国文艺协会主持的高尔基逝世纪念日活动发表的演讲中高度赞扬高尔基的“实际斗争精神”和“远大的政治眼光”,认为高尔基“不但是个革命的文学家,并且是个很好的政治家”。

鲁迅说,高尔基“是‘底层’的代表者,是无产阶级作家”“他的一生,就是大众的一体,喜怒哀乐,无不相通”。

茅盾在纪念高尔基逝世十周年时说:“‘向高尔基学习’,成为进步的文艺工作者的座右铭”,“‘五四’以来,曾经有好多位外国作家成为我们注意的对象,但是经过三十年之久,唯有高尔基到今天依然是新文艺工作者最高的典范,而且以后也会仍然是。”

陈寿朋教授说,“在我漫长的生活道路上,高尔基一直是我心中的一团火。”

阿纳托利·卢那察尔斯基在《论高尔基》一书中曾这样评价他:“无产阶级通过高尔基,首次在艺术上意识到自己,正如通过卡尔·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在哲学上和政治上意识到自己一样。”

英国政治学家以赛亚·伯林称高尔基为“那个伟大时代唯一幸存下来的古典作家”。

苏联著名作家尤特里丰洛夫说:“庸俗社会学使高尔基遭受到空前未有的损害。高尔基是一座森林,那里面有走兽,也有鸟纲,还有野果和蘑菇。而我们从这座森林里只采了蘑菇。”

人物纪念

在莫斯科的白俄罗斯车站广场,至今矗立着高尔基的纪念像,其底座上镌刻着:“伟大的俄罗斯作家马克西姆·高尔基”。

下诺夫哥罗德,在1932年至1990年间的市名是“高尔基市”。

2017年,为纪念高尔基去世80周年,人民文学出版社于七月推出二十卷本的精装版《高尔基文集》。据出版方介绍,该文集曾于20世纪80年代出版,并由夏衍、巴金等人组成编辑委员会,这次精装版做了重新修订。

在俄罗斯《文学报》报头上,高尔基头像也和诗人亚历山大·普希金的头像并列,作为俄罗斯文学的优秀代表,每周出现于读者面前。

人物轶事

即使被打,也要读书

高尔基十多岁时在鞋店当学徒,没有钱买书,就到处借书读。在劳累一天之后,他用自制的小灯,坚持读书。老板娘禁止高尔基读书,还到阁楼上搜书,搜到书就撕碎。因为读书,他还挨过老板娘的毒打。高尔基为了看书,什么都能忍受,甚至甘愿忍受拷打。他说:“假如有人向我提议说:‘你去广场上用棍棒打你一顿,我给你书看。’我想,就是这种条件,我也可以接受的。”

9块蛋糕,4个盒子

高尔基在蛋糕店打工的时候,有一天一位顾客送来了一张订货单,要求订做9块蛋糕,但要装在4个盒子里,而且每个盒子至少要装3块。9块蛋糕很快就做好了,但是一装盒子就困难了。老板想了很多办法都达不到顾客的要求。一旁干杂活的小高尔基拿起那张订货单,认真地读了一遍,想了想,笑着对老板说:“这有什么难的,让我来装吧!”说着,他拿了3个小盒子和1个大盒子,在每个小盒子里装了3块蛋糕,然后把3个小盒子装进了大盒子里面。这就满足了顾客的要求,顾客来取蛋糕的时候,用十分挑剔的眼光检查了一遍,什么话都没说,放下钱,提起盒子就走了。老板终于松了一口气。从此,他对聪明的高尔基也另眼看待了。

契科夫与高尔基

1898年,高尔基刚步入文坛时曾写信给契诃夫,表达自己的崇拜和敬仰,“我想向您表露从少年时代就对您怀抱的真挚热烈的喜爱。我读您的作品,经历了多少妙不可言的时刻。有多少次我一边读着,一边流泪。有时愤怒得像掉进陷阱的狼一样。”并随信附上自己的作品请契诃夫指教。契诃夫写了长信予以回复,表达了自己对高尔基的喜欢的同时又指出高尔基的缺点,即高尔基的写作中过多的“拟人化”“不加节制”和“缺乏优雅”,建议他去掉像“呆鸟”这样的字眼。此后,每当有新的作品问世时高尔基总是首先寄给契诃夫,两人一直保持交流。

相关影视作品

电影

参考资料

Максим Горький: Грузия из бродяги сделала меня литератором.Sputnik.2024-11-25

Archivo Máxim Gorki.Marxists Internet Archive.2024-11-25

Максим Горький. Биография.Нижегородский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 Технический Университет.2024-11-25

Максим Горький.Минкультуры России.2023-05-31

Биография Максима Горького.РИА Новости.2023-05-30

列宁主义的精髓.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2023-05-30

我的大学.豆瓣读书.2023-05-30

童年 在人间 我的大学.豆瓣读书.2023-05-30

童年.豆瓣读书.2023-05-30

在人间.豆瓣读书.2023-05-30

高尔基的作品(高尔基的代表作有哪些).物联中国.2023-05-30

马克西姆·高尔基 Maxim Gorky的作品(136).豆瓣读书.2023-05-30

话剧《小市民》.新浪娱乐.2023-05-30

..2023-05-30

像火一样燃烧——高尔基专家陈寿朋及其研究.中国作家网.2023-05-30

二十卷《高尔基文集》推出精装版.中国作家网.2023-05-30

契诃夫与高尔基.光明网.2023-05-30

马克西姆·高尔基 Maxim Gorky的全部作品(63).豆瓣电影.2023-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