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燕
《海燕》又名《海燕之歌》,是苏联诗人高尔基于1901年3月创作短篇小说《春天的旋律》的最后一章,是现代抒情散文诗,被人们称为“俄国革命的号角”。20世纪20年代,翻译家瞿秋白在访苏期间将高尔基的这篇作品从俄文翻译成汉语,名为《暴风鸟的歌》,十年后又将其改译成《海燕》。
《海燕》创作于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爆发前夕,当时俄罗斯的社会环境已经出现不同的气氛,劳动人民的反抗斗争风起云涌,黑暗的沙皇却竭力镇压。正是在如此矛盾而又充满希望的环境下,高尔基创作了《海燕》。《海燕之歌》全诗有十六个自然段(小段),按其内容可划为三个段落,分别构成三幅生动感人的画面,描述了暴风雨来临前海上风云变幻以及海燕翱翔于海天之间的形迹、神态和英勇的气概。
这整首诗生动地刻画出高傲、勇敢、积极的海燕形象。与艰苦奋斗的无产阶级革命者形象十分接近。《海燕》包含着奋发向上的热情和永不妥协的革命激情激励了一代革命志士。《海燕》发表以后,深受列宁、约瑟夫·斯大林和老布尔什维克雅罗斯拉夫斯基的赞扬,被誉为“战斗的革命诗歌”。《海燕》在当时的俄罗斯,是“鼓舞人民革命的号角”。
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1901年,由于欧洲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侵袭了俄国,反动政府与资产阶级不断加剧对人民的压迫,中小企业纷纷破产,工厂倒闭有三千多家,人民生活极为痛苦。在社会民主工党地方组织的领导下,工人群众游行示威,提出“打倒沙皇专制”的口号,工人运动的高潮推动了农民和学生的参与。农民的斗争,学生的罢课,使斗争愈发具有革命性质。列宁创办《火星报》,利用卡尔·马克思理论对工人进行宣传,领导工人同沙皇进行斗争。在游行队伍的前进途中,早已埋伏好的军警野蛮地向和平请愿的工人们开枪射击,一千多人遭到杀害,数千人受伤。历史上把这一惨剧称为“流血的星期天”。军警的暴行激起了人们更大的愤怒,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号召人民把革命推向深入,举行武装起义,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个人背景
马克西姆·高尔基出生于俄罗斯社会形式动荡的1868年,年幼时失去双亲,11岁开始流落街头,独自谋生。他当过学徒、搬运工、面包铺伙计等各种底层工作,深刻体验到了底层工人被剥削、被压迫、遭侮辱的痛苦。高尔基从二十二岁(1890年)开始花费了两年的时间,几乎走遍了俄罗斯。这次艰难的长途旅行,使他逐渐了解当时俄国的社会现状,逐渐培养起了倾向于无产阶级的革命思想。在1903年3月,高尔基在圣彼得堡目击沙皇军警殴打,屠杀参加游行示威的学生,立即愤怒的起草了《控诉政府抗议书》。同时写了一部满怀革命激情的作品《春天的旋律》。但是只有结尾的 《海燕之歌》通过象征的描写手法,才躲过了沙皇检查机关的耳目,得以发表在四月的《生活》杂志上。 散文诗中苍鹰和海燕的形象在人民中乃是革命者大智大勇的象征,他们充满了革命的战斗激情和崇高的人生理想。1903年3月,马克西姆·高尔基在彼得堡目击沙皇军警殴打学生,很是气愤。为了鼓舞人民的斗志,便根据切身的体验,写了一篇充满革命现实主义气息的作品《春天的旋律》,以海燕飞翔中不惧怕暴风雨为题材,创作了散文诗《海燕》作为《春天的旋律》的结尾。
出版历史
1901年高尔基原想在莫斯科的《信使报》上发表,但遭到审查当局的否决。高尔基又立即把这篇小说寄给圣彼得堡的《生活》杂志,也同样遭到审查当局的否决,但其结尾《海燕之歌》却被单独发表在当年四月号的《生活》杂志上。这是由于沙皇审查当局“漏审的疏忽”。但不久后,沙皇下令查封了《生活》杂志。在1906年,高尔基又将这篇散文诗发表在巴黎的俄国革命者杂志《解放》上。
作品原文
俄文原版
Песня о буревестнике
Над седой равниной моря ветер тучи собирает. Между тучами и морем гордо реет Буревестник,черной молнии подобный.
То крылом волны касаясь,то стрелой взмывая к тучам,он кричит,и ----тучи слышат радость в смелом крике птицы.
В этом крике ----жажда бури Силу гнева,пламя страсти и уверенность в победе слышат тучи в этом крике.
鸥属 стонут перед бурей,---- стонут,мечутся над морем и на дно его готовы спрятать ужас свой пред бурей.
И гагары тоже стонут,----им,гагарам,недоступно наслажденье битвой жизни: гром ударов их пугает.
Глупый пингвин робко прячет тело жирное в утесах Только гордый Буревестник реет смело и свободно над седым от пены морем
Все мрачней и ниже тучи опускаются над морем,и поют,и рвутся волны к высоте навстречу грому.
Гром грохочет. В пене гнева стонут волны,с ветром споря. Вот охватывает ветер стаи волн объятьем крепким и бросает их с размаху в дикой злобе на утесы,разбивая в пыль и брызги изумрудные громады.
Буревестник с криком реет,черной молнии подобный,как стрела пронзает тучи,пену волн крылом срывает.
Вот он носится,как демон,---- гордый,черный демон бури,---- и смеется,и рыдает… Он над тучами смеется,он от радости рыдает!
В гневе грома,---- чуткий демон,---- он давно усталость слышит,он уверен,что не скроют тучи солнца,---- нет,не скроют!
Ветер воет…Гром грохочет…
Синим пламенем пылают стаи туч над бездной моря. Море ловит стрелы молний и в своей пучине гасит. Точно огненные змеи,вьются в море,исчезая,отраженья этих молний.
- Буря! Скоро грянет буря!
Это смелый Буревестник гордо реет между молний над ревущим невно морем;то кричит пророк победы:
- Пусть сильнее грянет буря!…
中文译版
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它叫喊着,──就在这鸟儿勇敢的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欢乐。
在这叫喊声里──充满着对暴风雨的渴望!在这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愤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和胜利的信心。
鸥科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呻吟着,──呻吟着,它们在大海上飞窜,想把自己对暴风雨的恐惧,掩藏到大海深处。
海鸭也在呻吟着,──它们这些海鸭啊,享受不了生活的战斗的欢乐:轰隆隆的雷声就把它们吓坏了。
蠢笨的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体躲藏到悬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
乌云越来越暗,越来越低,向海面直压下来,而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
雷声轰响。波浪在愤怒的飞沫中呼叫,跟狂风争鸣。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
海燕叫喊着,飞翔着,像黑色的闪电,箭一般地穿过乌云,翅膀掠起波浪的飞沫。
看吧,它飞舞着,像个精灵,──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它在大笑,它又在号叫……它笑那些乌云,它因为欢乐而号叫!
这个敏感的精灵,——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
狂风吼叫……雷声轰响……
一堆堆乌云,像蓝色的火焰,在无底的大海上燃烧。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这些闪电的影子,活像一条条火蛇,在大海里蜿蜒游动,一晃就消失了。
——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
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闪电中间,高傲地飞翔;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作品鉴赏
思想情感
《海燕》描写了暴风雨来临前、来临时、过去后三个情景。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对当时那些害怕革命、逃避革命的资产阶级各阶层的讽刺和抨击,以及对于俄罗斯未来前途的乐观预言。
对逃避革命的资产阶级各阶层的讽刺和抨击。
《海燕》描写暴风雨来临前,海燕在大海上热情呼唤暴风雨的到来,而其他的海鸟则是躲在峭崖底下。海鸟的形象正是对当时那些害怕革命,逃避革命的资产阶级各阶层的讽刺和抨击。海燕的形象则是对焕发出英勇顽强、永远进击的革命者的赞扬。海鸟与海燕的具体表现形成鲜明对比,象征在沙皇专制的高压下勇敢地宣传革命、号召战斗的革命家不畏强权,勇敢地追求自由和真理。
赞扬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描写暴风雨逼近的情景,黑压压的天空只剩孤单的海燕在振翅高飞。黑压压的天空写出了当时俄罗斯黎明前最黑暗的社会环境,革命者与反革命者正在做激烈的斗争。而海燕依旧在振翅高飞正是当时当时无产阶级革命者的那种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真实写照。展现了作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象征的海燕,藐视反动势力,敢于斗争的雄姿。
号召广大的人民群众积极投入伟大的革命斗争
描写暴风雨过去后,海燕热切地呼唤新一场暴风雨的到来。也是凭借海燕的形象,讴歌了无产阶级的战斗精神和坚定的革命理想。象征了革命力量摧毁反革命力量的无穷无尽的威力。坚信革命终会胜利,鼓舞人民不要害怕,号召群众积极投入伟大的革命斗争中去。也表现了对于俄罗斯未来前途的乐观预言。
艺术特色
象征意义
本文通篇采用象征手法。海燕象征无产阶级革命先驱战士,暴风雨象征大规模的无产阶级暴力革命,普通海鸥、海鸭、企鹅象征当时的资产阶级、小布尔乔亚上层分子及机会主义者,大海和波浪象征着人民革命斗争,风云雷电象征腐朽没落的反动势力。在描写中,海鸟等动物在风雨到来前躲藏在峭崖底下象征着俄国的资产阶级和封建主义者们,他们逃避革命时表现出懦弱、犹豫不决的形象与海燕形成鲜明的对比,象征着当时俄国无产阶级革命者的勇敢。而在诗歌中景色的描写也具有象征意义,暴雨前的雷声、乌云、闪电象征了当时革命前夕社会极度压抑的气氛。而雨后的太阳则是象征着作者对于无产阶级革命必胜的预言。
表达方式
《海燕》融情于景,借景抒情。作品的开头通过自然景色的描绘,直接地点明了海燕斗争的广阔背景。通过海面上自然景色的急剧变化,这一切都影射着反动政权正在加紧黑暗统治和残酷镇压革命力量。通过对海上的景色的细致描写,各种海鸟以及一切自然力量都加以人格化,按它们在矛盾冲突中所处的不同地位,赋予不同的思想感情,表达即将到来的革命风暴。《海燕》还运用了对比、排比、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使诗歌更加贴切和生动,增加了诗歌的感染力。通过对比海鸟的懦弱与海燕的勇敢,来衬托海燕的高大形象。
结构特点
这首散文诗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描写暴风雨来临前,海燕在大海上热情呼唤暴风雨的到来,而其他的海鸟则是躲在峭崖底下;第二部分写的暴风雨逼近的情景,黑压压的天空只剩孤单的海燕在振翅高飞;第三部分是暴风雨过去后,海燕热切地呼唤新一场暴风雨的到来。三个部分互相渗透,情景交融,通过描写海鸟的神态可以表现出海面上的景色变化,对海面景色变化和海燕飞翔的描写,为下一小段的拟人写法做了铺垫,成为由景述情的转拆。情景交融的艺术处理,使整首诗的结构更为紧凑严谨。三个部分都是以描景始,以述情终。在三个部分中画面的变化是步步推进的,这种安排完全符合以景连情的一般观察事物的规律,使三个画面更显得衔接紧密,流畅自然。而全诗开篇讲述的是暴风雨前在天空翱翔的海燕,全诗结尾又归结到海燕在海天间飞翔的场面,首尾相照,前后呼应,前后连贯。对情节的铺展和景象的描画,刻画了矫健的海燕这个暴风雨的报信者、黎明前的预言家的高大形象。
作品影响
本土影响
他的作品不仅在文学风格和内容上具有鲜明的特点,而且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问题和思想潮流。他的作品启发了许多作家更加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和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列宁曾多次引用《海燕》来进行革命宣传。在工人小组和大学生小组中不断地传播,激励着人们。在当时的俄罗斯,是“鼓舞人民革命的号角”。在现代俄罗斯文学研究领域,把对马克西姆·高尔基研究成立一门“高尔基学”,并且很受学生们的喜爱,让人们更好的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以及社会环境所产生的斗争力量。“高尔基学”逐渐影响到了世界一些重要国家的文学研究。
国际影响
1937年,《海燕》由萧参翻译的中文版本发布在《高尔基作品》为首版。其中充满革命激情和革命乐观主义杯世界各国读者喜爱,教育和鼓舞人民为消灭剥削制度和建设新社会而斗争。《海燕》被译介以来,不仅推动了中原地区对高尔基学的研究,还推动了中国文学的创作。1934年,茅盾也创作了散文《雷雨前》,同是在30年代前期,诗人何其芳创作了散文诗《雨前》。《海燕》也带来了现代文学的创作意象的变化。首先是“暴风雨”这个意象,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中的《雷电颂》表达对暴风骤雨、雷鸣闪电的赞美。1934年,中国正在遭受着日本的侵略,《海燕》中的精神激励着许多学子参加革命斗争。在现代,《海燕》中的精神激励着中国作家创作出具有中国民族精神的作品。
作品评价
苏联的老布尔什维克雅罗斯拉夫斯基在《地下活动中的无产阶级作家的道路》一文中,回想到20世纪的最初几年的情况:“马克西姆·高尔基的《海燕》——这篇战斗的革命诗歌,特别具有重大的意义。在每个城市里都翻印它,它被用油印和打字机打印的形式传播出去,它被用手传抄,它被在工人小组和大学生小组上朗诵和反复传诵。”
列宁的妻子娜杰日达·克鲁普斯卡娅回忆说:“弗拉基米尔·伊里奇(指列宁)非常重视作为作家的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高尔基。他特别喜欢《母亲》,……喜欢《鹰之歌》和《海燕之歌》,喜欢这些诗的情绪。”
苏联的老布尔什维克革命家米哈伊尔·加里宁(1875-1946)也曾经多次谈起高尔基的《海燕》。“1900年至1901年是革命运动在全俄国更进一步高涨的年代。社会上可以感觉到一种倾向斗争的力量。高尔基的《海燕》仿佛概括了跟专制政体和它的秩序进行斗争的情绪和愿望。”
参考资料
Песня о буревестнике.ReadRATE.2023-08-09
瞿秋白翻译高尔基《海燕》.新华网.2023-07-19
《往事与随想》 19世纪俄罗斯政治与生活的编年史.新京报电子报.2023-08-26
19世纪俄国革命恐怖主义的文学遗产.新京报.2023-08-26
Съезд «Cоюза освобождения» 23-25 августа 1905 года. Москва. Информация журнала «Освобождение» о работе съезда.ЭЛЕКТРОННАЯ БИБЛИОТЕКА ИСТОРИЧЕСКИХ ДОКУМЕНТОВ.2023-08-26
Колеров М.А., Гайда Ф.А.: Журнал «Освобождение» (1902-1905): Репринтное издание под редакцией М.А. Колерова и Ф.А. Гайды. В 3-х книгах. Книга 1. 1902.book24.2023-08-26
Читать «Песня о Буревестнике»Максим Горький.Читать Источник.2023-07-20
Forbidden.中国作家网.2023-08-09
高尔基作品选.全国图书馆参考资讯联盟.2023-07-20
新时代中国高尔基学的实践品格——文学要发时代之先声.中国作家网.2023-08-09
瞿秋白翻译《海燕》:它确信,阴云是遮不住太阳的.中国青年网.2023-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