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鹰
蜂鹰(英文名:蜂蜜 Buzzard)为鹰科的鸟类,是一类中型猛禽,共有3种。体长约0.6米,背部羽毛深褐色。脸部呈有小而致密的羽毛,看上去像鳞片一样。蜂鹰经常栖息于稀疏的松林中,常到乡村田野和草原上活动。蜂鹰挖掘蜂巢,吞食蜂卵、蜂美国白灯蛾甚至长有毒刺的成年蜂。它们脸部鳞片一样的致密羽毛像头盔一样,使蜂群奈何不得。蜂鹰在夏季常随蜂群移动而转移栖息地。冬天,它们则又回到较温暖的地区。蜂鹰不仅吃蜂,它们也吃螽斯科、蝽象、鼠类、蛙及蛇等小动物。
形态特征
蜂鹰属共有3种9个亚种,属中型福特猛禽。其中代表物种凤头蜂鹰也称东方蜂鹰,体长为50~62厘米,体重800~1200克。头顶暗褐色至黑褐色,头侧具有短而硬的鳞片状羽毛,而且较为厚密,是其独有的特征之一。头的后枕部通常具有短的黑色羽冠,显得与众不同。虹膜为金黄色或橙红色,非常美丽。嘴为黑色,脚和趾为黄色,爪黑色。上体通常为黑褐色,头侧为灰色,喉部白色,具有黑色的中央斑纹,其余下体为棕褐色或栗褐色,具有淡红褐色和白色相间排列的横带和粗著的黑色中央纹。初级飞羽为暗灰色,尖端为黑色,翼下飞羽白色或灰色,具黑色横带,尾羽为灰色或暗褐色,具有3~5条暗色宽带斑及灰白色的波状横斑。凤头蜂鹰的体色变化较大,但通过头侧短而硬的鳞片状羽和尾羽的数条暗色宽带斑,可以同其他猛禽相区别。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
分布于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安道尔、安哥拉、亚美尼亚、奥地利、阿塞拜疆、巴林、白俄罗斯、比利时、贝宁、波黑和黑塞哥维那、博茨瓦纳、保加利亚、喀麦隆、中非、乍得、刚果、科特迪瓦、克罗地亚、塞浦路斯、捷克、丹麦、吉布提、埃及、赤道几内亚、厄立特里亚、爱沙尼亚、埃塞俄比亚、芬兰、法国、加蓬、冈比亚、格鲁吉亚、德国、加纳、直布罗陀海峡、希腊、几内亚、几内亚比绍、匈牙利、伊朗、伊拉克、以色列、意大利、约旦、哈萨克斯坦、肯尼亚、科威特、拉脱维亚、黎巴嫩、利比里亚、利比亚、列支敦士登、立陶宛、卢森堡、马其顿、马拉维、马里、马耳他、毛里塔尼亚、摩尔多瓦、黑山、摩洛哥、莫桑比克、纳米比亚、荷兰、尼日尔、尼日利亚、挪威、阿曼、巴勒斯坦、波兰、葡萄牙、卡塔尔、罗马尼亚、俄罗斯、卢旺达、沙特阿拉伯、塞内加尔、塞尔维亚、塞拉利昂、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南非、南苏丹、西班牙、苏丹、瑞典、瑞士、阿拉伯叙利亚、坦桑尼亚、多哥、突尼斯、土耳其、乌干达、乌克兰、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英国、美国、阿拉伯撒哈拉民主共和国、也门、赞比亚、津巴布韦。
旅鸟:布基纳法索、布隆迪、法罗群岛、冰岛、爱尔兰、塞舌尔、索马里、西班牙、斯威士兰、乌兹别克斯坦。
中国分布
中国的东北小兴安岭、丹东市、朝阳市等地繁殖;为四川南充、峨眉山市,云南省腾冲、丽江市及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夏候鸟或旅鸟;迁徙时见于新疆喀什、河北省、烟台市、青岛市、江苏省、福建省、青海西宁、云南省、贵州金沙、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等地;为台湾、海南省罕见冬候鸟。
栖息环境
蜂鹰有一部分为留鸟,一部分为候鸟,但均较为罕见。分布于中国境内的除了海南岛外均为夏候鸟,春季于4月初至4月末迁来,秋季于9月末至10月末迁走。栖息于不同平均海拔的阔叶林、针叶林和混交林中,尤以疏林和林缘地带较为常见,有时也到林外村庄、农田和果园等小林内活动,平时常单独活动,冬季也偶尔集成小群。飞行灵敏,多为鼓翅飞翔。常快速地煽动两翅从一棵树飞到另一棵树,偶尔也在森林上空翱翔,或徐徐滑翔,边飞边叫,叫声短促,象吹哨一样。有时也见停息在高大乔木的树梢上或林内树下部的枝叉上。蜂鹰对森林类型接受度高,最高可见于海拔1800米,通常栖息于山区、丘陵的阔叶林、针叶林和混交林中,在林缘疏林地带较常见,此外,在林外村屯、山区养蜂场、农田和草原平原等地区亦可见。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蜂鹰的食性较为特殊,主要以蜂类的成虫、幼虫以及蜂蜜、蜂蜡等为食,同时也会捕食如蚱蜢、象(Aspongopus 黑枕黄鹂普通亚种 Dallas)等其他昆虫和昆虫幼虫,偶尔也食用小型兽类、蛙类、蛇类、鸟及鸟卵等动物性食物。蜂鹰通常在树上或地上猎食,有时可见其用爪挖掘地上的胡蜂(Vespidae)窝,啄食其中的美国白灯蛾和卵。
社群行为
蜂鹰喜好单独活动,但在迁徙季节可见结成8~10只小群或成大群飞行。
节律行为
蜂鹰部分为留鸟,部分为候鸟。部分种群在8月下旬自西伯利亚地区向南迁移至东南亚大陆,来年5月份返回繁殖地。相比成鸟,凤头蜂鹰亚成鸟的迁徙路线距离更短,速度也更慢。
防御行为
相较于其它一些捕食性鸟纲,蜂鹰头部狭长的鼻翼以及稍长的颈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呼吸系统,而头颈部羽毛的特殊结构可以减少蜂类对其的伤害,在羽毛表面存在的独特丝状覆盖物可能降低蜂类的活跃性,从而规避伤害。
繁殖方式
筑巢于高大乔木上,多以枯枝叶为巢材,有时利用鵟或苍鹰等的旧巢。5月下旬到6月产卵,每窝2~3枚,淡灰黄而带红褐色斑点。孵卵期30~35天,育雏期40~45天。繁殖期为4~6月。求偶时,雄鸟和雌鸟双双在空中滑翔,然后急速下降,再缓慢盘旋,两翅象背后折起6~7次。营巢于阔叶树或针叶树上,巢距离地面的高度为10~28米。巢主要枯枝构成,中间稍微下凹,形状为盘状,内放少许草茎和草叶,有时也利用鸢和苍鹰等其他猛禽的旧巢。每窝产卵2~3枚,一般为2枚。卵为砖红色或黄褐色,被有咖啡色的斑点。
该属种类
种群现状
致危因素:森林砍伐致使营巢场所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有人认为蜂鹰捕食蜜蜂,应该将其列为害鸟。其实,它捕食的主要对象并不是家养的蜜蜂,而是野蜂,特别是它还吃一些林业的害虫、害兽等,只有生活在养蜂场附近的一些个体,才会给养蜂业造成少量的损失。所以蜂鹰和其他猛禽一样,也是一种对人类有益的鸟类。这些误解的加以迁徙期的乱捕滥猎,是影响种群数量的主要因素。
保护级别
全部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附录Ⅰ濒危物种。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参考资料
蒙城县: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蜂鹰受伤获救助.今日头条.2024-08-04
Oriental Honey-buzzard.iucnredlist.2023-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