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珪寿
朴寿(朝鲜语:???,1807年—1877年),字桓卿、瓛卿,号瓛斋,是朝鲜王朝后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本贯潘南(今韩国全罗南道罗州)。他是朝鲜著名实学思想家朴趾源的孙子,不仅继承并发扬了实学思想,更萌生出有利于朝鲜近代化的新见解,因此被认为是开化县思想的始祖之一。
生平
朴珪寿出身潘南朴氏,是朝鲜王朝时期的名门望族。他的祖父是朝鲜杰出的实学思想家朴趾源,曾著有《热河日记》,是北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父亲是朴宗采。朴珪寿早年曾服侍李旲,并时常与他讨论实学思想,孝明世子逝世后,朴珪寿十分悲伤,蛰居在家20多年。其间他对内钻研实学书籍,研究各种学问;对外则观察世界大势,思考国家前途,初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思想。
后来朴珪寿参加科举考试,并于爱新觉罗·旻宁二十八年(1848年,李烉十四年)获增广试丙科及第。咸丰十一年(1861年,李昪十二年),他曾作为慰安副使前往承德避暑山庄朝拜和慰问躲避英法联军的清朝爱新觉罗·奕詝,他亲眼目睹了清朝被西方列强欺凌的现实,深感朝鲜必须增强国力并主动开放才能避免宗主国清朝所遭受的羞辱。同时,他又将《海国图志》、《瀛寰志略》等中国人撰写的介绍西方的书籍带回朝鲜,自己则招收门徒,广泛传播这些书籍,使朝鲜社会受到很大的震动和影响。
同治元年(1862年,哲宗十三年),朝鲜西南部发生大规模农民起义,即壬戌农民战争,朴珪寿被任命为按核使,前去镇压起义。同治五年(1866年,朝鲜高宗三年),朴珪寿任平安道观察使,同年七月,在其任内发生舍门将军号事件,美国商船舍门将军号驶入朝鲜平壤的大同市江面上,强制要求朝鲜与之通商。朴珪寿采取火攻战术,指挥平壤军民击沉这艘武装商船。朴珪寿此举大大提高了朝鲜人民的反侵略士气,也使当时摄政的李昰应喜出望外,此后朴珪寿成为了大院君派系的官员,同治十年(1871年,高宗八年)“辛未洋扰”之时他甚至负责代表大院君撰写对清朝的报告书,以强硬的措辞拒绝了对美国妥协的建议。但事实上,朴珪寿内心主张自主开放,他对朝鲜坚持闭关锁国而产生的“孤立之患”深表忧虑。同治十一年(1872年,李治九年)朴珪寿作为谢恩使再次出使中国,庆贺爱新觉罗·载淳大婚和亲政。他被清朝正在进行的洋务运动深深折服,使其思想中的进步因素逐渐增多,更加坚定了他的主张。
同治十二年(1873年,李熙十年)十一月,大院君被朝鲜王妃明成皇后赶下台,朴珪寿虽曾属于大院君一派,但由于其长期持对外开放的主张而得到了闵妃集团的赏识和重用,被任命为左议政。此时朴珪寿开始公开呼吁主动开放国门,成为朝鲜官员中第一个喊出与“西洋各国贸易通商”的人。同时,他对于长期与日本僵持的书契问题(日本在明治维新后递给朝鲜的国书中有“皇上”、“奉敕”等语,因而朝鲜屡次拒绝),也建议不要拘泥个别字句,而应主动和日本修好。光绪元年(1875年,高宗十二年)发生云扬号事件,光绪二年(1876年,高宗十三年)日本以此事件为借口胁迫朝鲜打开国门。朝鲜朝野就是否开放的问题争论不休,时任判中枢府事的朴珪寿属于主和派。但他并非像领议政李最应那样无条件妥协,他认为打开国门是大势所趋,但应当自主开放。他对于与日本修好一事曾发表这样的意见:“日本称以修好,而带来兵船,其情测矣。第念三千里封疆,如果尽内修外攘之方,致国富兵强之效,则岂敢来窥甸,恣行恐吓?诚不胜愤惋矣!”最终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政府还是无条件接受了日本的条款,签订了不平等的《江华条约》。同年十二月二十七日(1877年2月9日),朴珪寿病卒,谥号文翼。
思想
朴珪寿可谓是当时的实学大家,他继承了朴趾源、丁若镛的思想,主张经世致用,曾说“凡所谓学者,皆实事也”;而他的思想又有某些超出实学范畴的因素,如自主开国论等,对开化思想的形成有很大的作用。同时他曾亲自培养过金允植、金玉均、朴泳孝、洪英植、俞吉濬等多名开化县派,促进开化党的产生。因此许多人认为他是朝鲜近代开化运动的鼻祖之一。遗著有《瓛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