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琅琊

琅琊

琅,春秋战国时期越国首都,公元前468年,越王勾践捍卫周代“尊王攘夷”遂迁都于此。

基本介绍

越王勾践灭吴国后,于公元前468年迁都到琅琊。越王勾践都城琅琊,位于今连云港市锦屏山九龙口古城址,越王勾践及其以后的七位越王在此经略越国达224年之久。九龙口古城址周长约5公里,三面环山,东面朝海,朝海的一面有半月形城墙,现残存高度为10余米。城中部有一高台,南北长300米,东西宽150米。城址周围有春秋晚期及战国时期的居住地遗址:二涧遗址孔望山古城、土船顶遗址。同时发现有大量越国的印纹陶片。并有祝丘古城、临沂古城、北沟头古城等作为首都的屏障,其北约100里海边还有一座周长3000余米的盐仓古城。琅琊城南有淮河,西临水、新沂河和沂水,北依沂蒙山,东靠大海,其坐拥千里苏北大平原,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中国疆域与地名在古代时有变迁,地名琅琊也是如此。根据史料记载,锦屏山在秦朝建立之前称朐山,又叫琅琊山。秦始皇时期,立为朐县,秦始皇35年(公元前212年)立石为秦东门。始皇28年,秦始皇又在山东省筑起琅琊台与琅琊邑相呼应。《越绝书》和《吴越春秋》两书记载:越王“勾践伐吴,霸关东,从琅琊起观台,台周七里,以望东海。”越都在这里共历八王,历时224年。在唐朝政治家、史学家杜佑的《唐·通典》中锦屏山又叫琅琊山。

在九龙口这个山湾中,目前仍可见到一条外弧状的城墙,长约1300米。与喇叭型山口组成一座扇状布局的古城遗址。按喇叭口两侧的山体长度,北面城长约1000米,南面长1200米左右,环城周长总计约3500米,合七里许,这与《越绝书》所说的长度“台周七里”正好相符。

古城分为内外两城,若在越都琅琊城西面的锦屏山上,仍可看到该城全景。内城在九龙口最里部,两头在南山350米和北山400米处,呈半月状外弧形连接南北两山,形成小扇状的内部王城,地方老百姓称这里为“北大城”,两侧仍有抵山的城墙可寻。曾出土青铜环币、青铜剑越国文物。

参考资料

最新考古发现:越王勾践的迁都之地是在连云港.浙江在线新闻.2017-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