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胜标
彭胜标(1909-2003),原名彭佑先,福建省长汀县人。1929年参加古城农民暴动并加入赤卫队,同年10月编入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获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曾任安徽省军区政治部主任、副政委。
2003年3月1日因病在合肥市逝世,享年94岁。
人物生平
参加革命
彭胜标(1909.3—2003.3),原名彭佑先,1909年3月出生在福建省长汀县古城区梁坑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一家三代都是造纸工,祖父彭祥瑞,是一名出色的造纸工人,因劳累过度,早年病故。父亲彭冬迁,从祖父手里学到一手造纸技术,却不能养家糊口,被生活所迫到陈家入赘了。母亲刘润娣为人贤惠,聪明,善理家务。夫妻恩爱,接连生了三男二女,头一个男儿就是彭佑先,次子彭太坤,三子绍丰,两个女儿,一个取名五妹,一个取名六妹。因为子女多、吃饭人口多,家道逐渐衰落。加上帝国主义资本的入侵,军阀混战,封建地主的残酷剥削,长汀县的造纸工业一步一步衰落下去,彭冬迁家的生活,也陷入惨遭贫困的深渊。
在彭胜标12岁那年,彭冬迁的两个女儿出天花先后死去,彭冬迁悲愤交加,卧床不起,不久也含悲离开了人世。刘润娣只得忍痛让彭胜标去当童工。
彭胜标受母亲贤良、勤劳品德的熏陶,但他的性格受到父亲的影响,彭冬迁争强好胜,彭胜标的性格也十分倔犟。在当学徒工的三年里,他就暗暗学习造纸技术,常到纸棚观察,手跟着老师傅操动着,心里揣摩着,加上他平时能吃苦,做事勤快,干活麻利,什么脏活、苦活、累活都愿干,深得工人师傅的喜欢,都愿意教他。到15岁时,彭胜标就能造纸了,很快成了一名熟练的造纸工人,一天能从水里捞出一千张纸来。彭胜标不仅尝到生活贫困之苦,也深深尝到了剥削之苦。
1926年冬,惊雷在长汀县响动,北伐革命军打进了汀州。彭胜标冒着寒风,跑进县城。
“同胞们,努力吧,奋斗吧,起来吧!快来参加革命军吧!”
那青年学生富有鼓动性的演讲,启发了民众的爱国觉悟,有力地激发了民众的爱国热情,彭胜标深受教育。
过了些时日,彭胜标听到一个真正的好消息:毛主席、朱德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进入福建省,打长汀、攻龙岩市、占上杭县。这迅速改变了闽西的形势,动摇了反动统治。彭胜标的弟弟彭太坤,已参加了共产党,常向他讲革命的道理,彭胜标非常赞成共产党的主张。在彭太坤的影响下,彭胜标参加了农会组织,白天干活,晚上参加由农会组织的各种革命活动。
在长汀古城农民暴动中,彭胜标手持一把竹刀参加了暴动队,编入第二队,后调入暴动指挥部。盘踞古城的军阀残部,闻风丧胆,溜之大吉。古城暴动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闽西人民的斗志,动摇了中国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1929年,彭胜标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游击战斗
古城游击队在敌人“三省围剿”中转移后失散,彭胜标带领一个排,钻进了深山,活动在四都、古城、赤田一带。以后,又同许多失散的游击小分队汇合,形成一支有500多人的汀西游击队。他们配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展开了反“围剿”斗争。
1930年初,汀西游击队编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第十二军,彭胜标被任命为红十二军第一0二团排长。
1930年冬,红军十二军政治部举办军政干部学习班,彭胜标被推荐参加了这次学习。他拿起笔,学习政治理论、学习军事、学习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理论水平、思想认识都有质的提高。
学习结束,彭胜标被调至十二军政治部,任保卫队长兼政治委员,1931年3月,红十二军政治部保卫队被编为第一0一团,彭胜标任第一0一团特务连长兼政治委员。
在第二次反“围剿”中,彭胜标负伤,经中国工农红军医院治疗后,离开了红军主力,回到老家工作,任兆征县监察委员会书记,嘉县保卫队队长。后被派往古城区,任区委书记兼游击队队长。
从主力红军撤离中央苏区后,中国国民党军队开进了中央苏区,矛头直指红军游击队。为保存革命力量和革命火种,上级决定,将部队拉上山,艰苦的游击战开始了。
当时,兆征县为加强对武装力量的领导,统一指挥,将县独立营和古城区游击队合并,由彭胜标任县苏维埃主席。他担任县苏维埃主席后,主持召开了工农兵代表大会,决定从四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扩大中国工农红军,二是做好治安保卫工作,三是加强武装力量建设,加大各区、赤卫队、少先队的军事训练,配合红军游击队作战,四是开展生产运动。
后来,钟得胜将瑞北游击队和长汀游击队合并,从此,坚持战斗的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几支游击队,全会合在一起了。他们一面坚持游击战争,一面打听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后的消息。
西安事变后,中共中央从民族的大义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议。彭胜标从中国国民党的报纸上得到这些消息。但蒋介石一方面与中共谈判,另一方面调粤军入闽,企图将闽西游击队消灭。汀瑞游击队在彭胜标、钟得胜、胡荣佳等领导下,一面展开政治攻势,提出“国共合作,停止内战,枪口对外”的口号,另一方面采取灵活的军事斗争方针,以智取奇袭的方式,打败敌人的“清剿”。他们先后取得智取青山铺、奇袭武阳镇的胜利。汀瑞游击队越战越勇,队伍越来越壮大。中央分局也知道了瑞金市周围还有一支游击队。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1937年10月,中央分局代表陈丕显来到长汀猪孜山上,给游击队讲述了国际、国内形势,介绍了中国工农红军主力部队长征的情况,目前国共已达成协议,将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集中整编为新四军,开赴抗日前线。
江南抗倭
1938年3月,彭胜标率汀瑞游击队,告别了龙岩市父老兄弟姐妹,向安徽岩寺集中,向抗日前线开进。4月初,他们来到岩寺,被编入新四军第二支队第四团二营,彭胜标任二营政委。因前线战事紧急,第二支队水上训练两个月就结束了,在司令员张鼎丞,副司令员粟裕的带领下,继续向东挺进,开赴抗日前线。他们越过新安江,来到水阳江,在宁芜铁路以东,宁杭公路以西的广德市、郎溪县、宣城市、当涂县、溧水区、高淳区一带打击日寇。第二支队交给四团二营的任务,是打通皖南宣城、广德到苏南水、高淳一带交通线,保障新四军部队来去畅通。
1939年1月6日,新四军第二支队侦察获悉,侵占水阳镇的日军一个中队,次日将北犯乌溪、黄池镇。粟裕副司令决定消灭敌人。从三、四团抽出四个连,主攻任务交给了四团二营。彭胜标接受任务后,提前一夜埋伏,四连阻击,五连包抄。第二天上午8时,驻水阳镇日军100多人进入伏击圈,四连、五连将日军团团围住,经3小时激战,将日军80余名全部歼灭。这是彭胜标率领的二营东进后的首次胜仗,战士们个个欢欣鼓舞。
1940年1月,新四军第二支队第三团在团长黄火星、副团长周桂生率领下,从泾县汀潭、杨村一带开赴铜繁抗日前线。三团驻铜陵市不久,就遇上日军对皖南进行大“扫荡”。进犯铜陵之敌,分兵3路:一路500余人,自荻港南犯孙村、黄浒、钟鸣、三条冲、赤沙等地;一路1000余人自铜陵经顺安镇后又分成两股:一股经新桥进犯凤凰山,一股南犯朱村、外郎坑;一路敌500余人,自大通经天门山东犯丫山街。在强敌压境面前,三团英勇地投入反“扫荡”战斗中。营长胡承德、政委彭胜标率三团一营在娘娘山打败了进犯外郎坑之敌200余人,毙伤敌40余人,俘伪军20人,并缴获大洋马一匹。这次反“扫荡”,历时一周,二支队三团英勇作战,击溃敌人多次进攻,打死打伤日伪军200余人,俘伪军60余人,缴获战马3匹及武器弹药一大批,取得了反“扫荡”战斗的胜利。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鼓舞了人民的抗日斗志。
1940年7月,为适应斗争形势的需要,中共中央东南局决定在铜陵市敌后成立军政委员会,新四军第二支队派彭胜标担任主任。这是我党在皖南事变前在皖南唯一的一个统一战线性质的县级抗日民主政权。它为铜陵地方党、政机构的建立和新四军的给养,为铜陵抗日根据地的建设与发展,打下了基础,作出了贡献。
1940年8月,新四军军部根据中共中央“向南巩固、向东挺进、向北发展”的方针,决定成立新四军挺进团,过江去皖中地区,加强皖中的抗日力量。开辟皖中抗日根据地。彭胜标被任命为新四军挺进团政委,团长林维先,是大别山革命根据地的游击专家。他们在无为市南部沿江袭击襄安镇、土桥的敌伪军,连连获胜,日军的据点一个个被拔除,使日军无立足之地,为开辟皖江抗日根据地创造了条件。
1941年1月,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发生了。与此同时,国民党桂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一集团军,也派出大批军队,“围剿”长江以北的新四军。中共中央军委命令,将“皖南事变”突围出来的部队和活跃在皖南的第三支队挺进团、无为游击纵队等部,编成新四军第七师。七师政委曾希圣先期进入大别山,将开路先锋的任务交给挺进团彭胜标。2月1日,彭胜标和参谋长傅绍甫率挺进团团部和第一、二两个营,从无为严家桥任家山出发,向大别山挺进。当部队行进到潜山官庄时,忽收到新四军副军长兼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指挥张云逸发来的电报:情况有变,不进大别山。他们先后在桐城市西部金鸡岭一带,以及太湖、宿松县交界处泊湖地区,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不久,挺进团撤回无为,改编为新四军第七师五十八团,彭胜标被任命为五十八团政委。为了适应皖中地区抗日斗争形势的发展,根据中共中央和华中局的指示,新四军第七师进行了整编,将所属部队编为沿江、含和、皖南、巢湖四个支队和一个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彭胜标所在的第五十八团与桐城、庐江县、无为市三县游击大队,合编为沿江支队,林维先任沿江支队支队长,彭胜标任沿江支队副政委。沿江支队成立后,在1943年3至5月,粉碎了日军两次扫荡,并在1943年七、八月间,针对桂系开展反“摩擦”斗争,打击了顽军的嚣张气焰。
1943年秋,根据中共中央指示,新四军各部队的整风运动已经开始,因为有些干部对整风的意义认识不足,部队中思想反映很大。七师党委决定,让彭胜标负责整风运动。彭胜标经调查提出以整风训练班的形式,名称叫党校,分期分批调各级干部学习,师党委同意了他的建议。整风班连续办了三期,七师各支队的营以上干部、皖江地区的区以上干部,都普遍参加了一期整风训练班。彭胜标倾注了大量心血,他耐心地找干部谈心,尤其是查出有历史和作风问题的人,他都主动找他们谈话,使他们放下包袱,愉快走上各自工作岗位。整风结束后,彭胜标任七师政治部组织部部长。
解放战争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全国人民期望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中国。但蒋介石违背人民意愿,依仗其暂时的军事优势,公然挑起内战,于1946年6月,向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10月,在山东省军区主力部队调往东北地区的情况下,新四军军长陈毅率主力一部北上山东。中共中央军委命令,新四军进山东的部队,与山东军区留下来的一部分主力,组成山东野战军。彭胜标被任命为山东曲阜军分区政委。
为了迎接新的斗争形势,彭胜标到曲阜市后,即着手扩编部队,与从皖中带来的一部分地方武装,同当地的地方武装和游击队,合编为鲁南警备八旅。华东野战军委扩大会之后,鲁南警备八旅编入鲁中南纵队第四十七师,彭胜标任命为第四十七师政委、奉命参加济南战役,并被编入城西集团配合攻城。在淮海战役中彭胜标率第四十七师参加了追歼黄伯韬兵团的战斗。1949年4月,渡江战役中彭胜标所在的第三十五军一0三师参加了解放浦口区、浦镇、浦口的战斗。南京解放之后,彭胜标率第一0三师随第八兵团,向京沪铁路挺进,阻止了敌人向上海市逃窜,会同兄弟部队,歼灭逃敌10万余人。后奉命调往浙西剿匪,彭胜标被任命为衢州市地委书记兼州军分区政委,统辖衢州、开化县、上饶市三个地区的剿匪斗争。平定匪患之后,被任命为苏南军区政治部主任、江苏省军区政治部副主任。
彭胜标走马上任,从浙西转战苏南,从苏南转战安徽,从一个战场转到另一个战场。到达安徽时,安徽也正在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安徽省委书记曾希圣就把修建淮南市、淮北铁路的任务交给了他。到1958年,先后完成淮南铁路的技术改造,新建了芜湖市至裕溪口街道铁路轮渡,使淮南铁路与宁芜铁路衔接起来,将皖南与江淮、淮北市连成一体,成为通往华东地区第二通道的重要路段。
2003年3月1日,彭胜标因病去世,终年94岁。
成就及荣誉
彭胜标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浴血疆场,功勋卓著,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后晋升为副兵团职。1988年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奖章。他曾担任安徽省军区政治部主任、安徽省军区副政委,于1982年离休。离职以后,被选为安徽省政协第四、第五届委员会常委,并以极大的热情,先后撰写了《闽赣路千里》、《汀江红旗》、《忆古城暴动》、《闽赣边游击队战斗史略》、《忆磨盘山自卫反击战》、《新四军第七师沿江支队成立和发展简讯》、《解放江浦记略》等,为各级党史、军史部门提供了大量珍贵史料。
参考资料
彭胜标.龙岩市人民政府.2024-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