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朗氏中喙鲸

朗氏中喙鲸

朗氏中喙鲸科(学名Indopacetus pacificus)旧称朗文氏喙鲸或朗曼氏喙鲸,又称朗氏喙鲸、太平洋喙鲸或印太洋喙鲸。是鲸目中最神秘的物种之一。现有标本只有两个风化了的头骨,没有已证实的活体观察记录,甚至连完整尸体都不曾见过。

形态特征

目前仍没有已证实的活体目击记录。现有的两具头骨长度分别为 1.2 米(澳洲标本)与 1.1 米(索马里标本),推测它们应是中大型的喙鲸类。两具头骨皆没有发现牙齿,由下颚尖端的牙槽凹孔判断,应有两颗小型的牙齿,横切面大致呈椭圆形,略朝前方倾斜。

在所谓“热带瓶鼻鲸”目击记录中曾清楚观察到一对喙鲸科母子,幼鲸体色略暗,额隆颜色接近苍白,该白色区域延伸至后方的喷气孔附近;侧腹处有白色的补丁状斑块,头部有小型白色“耳斑”(ear spot)。母鲸身长约 7 至 8 米,额隆与嘴喙间有明显的折痕界线。

分布范围

头骨发现处的地理位置推断,太平洋剑吻鲸大致分布于印度洋与太平洋的热带海域。曾有1次疑似目击记录位于墨西哥湾(Gulf of Mexico),显示其可能会在大西洋热带海域出现,但尚未证实。

栖息环境

可能栖息于远洋。“热带瓶鼻鲸”主要在水温摄氏度26度以上的海域观察到。

生活习性

根据一些目击记录,“热带瓶鼻鲸”的族群大小似乎比其他位于印度-太平洋热带海域的喙鲸科要来得大,由数十头至100头不等,平均约为15至20头,其群体似乎会靠得很近且连结紧密。潜水时间约18至25分钟。有时会与短肢领航鲸(Short-finned Pilot Whale)结群,偶尔和宽吻海豚(Bottlenose Dolphin)结群。曾有目击跃身击浪的记录,喷气低而多分支,可在海面看见。关于太平洋剑吻鲸的生殖与食性一无所知。

保护状况

虽然关于朗氏中喙鲸的资料少到接近没有,但其数量似乎不算稀少,相关的大型喙鲸目击记录至今已逾 65 起,光是 2000 至 2001 年左右在太平洋东部至印度洋西部的热带海域就陆续传出 45 起,可能的有关搁浅纪录也有数十起,由于外型上不符合已知所有的喙鲸目,或许就是神秘的朗氏中喙鲸。

2003 年,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生物科学系的鲸类专家 Merel L. Dalebout 等人发表了四个搁浅的大型喙鲸标本,其中南非的两个标本早期被误认为是南瓶鼻鲸。四个标本分别采自肯亚(一具,性别不明,编号 OM7622)、南非(两具,皆为雄性,编号分别为 PEM292 与 PEM1960)与马尔代夫(一具,雌性,暂无编号)。

日本分别在 2002 年 7 月(九州鹿儿岛县萨摩川内市)及 2010 年 9 月(北海道函馆市)皆有相关的搁浅纪录,其中前者较为人熟知,但可能属于贝喙鲸属,属于雌性,被发现不久后死亡,已剥制成标本,目前保存于鹿儿岛县的水族馆“いおワールドかごしま水族館”;后者也属于雌性,被发现时已死亡。

台湾也分别在 2002 年 12 月(澎湖县白沙乡牛踏尾)与 2009 年 11 月(兰屿乡红头村八代湾)有类似纪录,前者属于母子,发现约一小时后死亡,但经解剖后,初步认定应为银杏齿喙鲸,已制成标本,存放在澎湖水族馆;后者在发现过后经当地居民协助顺利返回海中,根据当地居民提供的影像纪录,初步研判可能属于朗氏中喙鲸。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