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湖秋月
《平湖秋月》,又名《醉太平》,由广东省音乐家吕文成改编为民族乐曲,广泛流传在粤剧音乐中。1930年由吕文成、宋郁文、麦少峰、陈绍、钱大叔等合奏演出,并由上海新月唱片公司录制发行,《平湖秋月》也因此成为岭南音乐代表之作和粤剧以及南管音乐中的重要曲目,1975年,作曲家陈培勋将其改编成钢琴独奏曲。
《平湖秋月》是吕文成中秋节时节畅游西湖,触景生情,因此创作了这首描写月夜西湖景色、赞美大自然好风光、曲调轻柔优美的作品。《平湖秋月》来源有两种说法,一是源自中国北方的民间小调《闺舞》,另一说法是来自江南丝竹八大套中的《欢歌》,以此为基础改编成民俗音乐组曲。《平湖秋月》兼具江南丝竹乐的婉约和广东音乐的特点,而《平湖秋月》的钢琴曲也保留了原曲的旋律及风格,采用五声调式中的徵调式和羽调式,调式转换时采用五度移宫的方法,和声进行平稳,强弱起伏不大,曲式结构自由,没有明显的分段,且运用大量琶音,侧重表达意境。
《平湖秋月》应用中原地区传统的作曲法,恰到好处体现起承转合、抑扬顿挫有致,全曲十分流畅自然。歌曲寄托了人们向往美好生活、渴望太平安稳的愿望,体现江南湖光月色、诗情画意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感动与热爱。
创作背景
20世纪30年代,吕文成于中秋节时节畅游杭州西湖,西湖美丽的景色,使他感慨万分,触景生情,遂创作了这首描写月夜西湖景色,赞美大自然好风光,曲调轻柔秀美的作品,表达他对西湖美景的感受。1975年由作曲家陈培勋先生将此曲改编成钢琴独奏曲。改编曲运用丰富多彩的伴奏织体,将波光粼粼、闪烁不定的景象表现得更加细致入微,使其成为一首融合了中国民族音乐特点和印象派音响效果、浪漫派作曲技法的优秀钢琴曲。
鉴赏评价
这是广东省抒情乐曲中的佳品。该曲以清新明快、悠扬华美的旋律,描写了西湖的胜景之一“平湖秋月”皎洁秋月清辉下的西湖幽静迷人,秋夜景象平和、静谧,晚风轻拂、素月幽静。一潭平静的湖水,映照著一轮皎洁的秋月,碧空万里,波光闪烁,青山,树,亭台,楼阁,在月光下仿佛披上了一层轻纱。整个西湖好像是一个童话世界。乐曲奏出诗般的意境,也寄托了人们向往美好生活、渴望太平的愿望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描绘出中原地区江南湖光月色,诗情画意的夜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景色的感受与热爱。
演奏技巧
吕文成版
此曲之旋律主要以五声音阶级进而成,并以高胡作旋律的主奏乐器,在演奏上利用了大量滑指技巧,表现出平湖秋月憩静的一面。在旋律的演奏中高胡将明朗清澈的音色,及扬琴、横箫、秦琴等民族乐器的音色特点,及独特韵味都表现出来。曲调采用了浙江省的民俗音乐,但又有广东音乐的风格,乐曲由高胡拉出优美的旋律,乐队稍加点缀,在创作中吸收了浙江民间音乐的素材,全首乐曲听起来既有广东音乐的风格,又有江南音乐的韵味。
陈培勋版
钢琴曲版《平湖秋月》由于具有浓郁的民族风韵和高洁优雅的音乐格调,它主要表现出了中华文化的虚空境界,演奏者在实际演奏的时候,要关注该钢琴曲的这种境界,尽可能地做到气息贯通,才能在演奏的时候给人余韵无穷的感觉。该钢琴曲共有“起、承、转、合”四个部分,演奏者在演奏的起始,要注意使用左手低音区的空五度,让声音迅速漫开;而到了“承”的部分,演奏者要注意句逗的呼吸;到了“转”段落,音乐逐步由柔和渐渐转为兴奋,动感的加强越来越明显,音乐形象愈加鲜活,在段落四的18-22小节之处,音乐非常从容地进入到了高潮部分,也是整首乐曲的最动情之处,将空灵梦幻的世界更加欢快地呈现出来。演奏者在演奏的时候,要注意气息贯通,保持住持续兴奋的状态。最后是该乐曲“合”的部分,这是整首乐曲的结尾段落,其表现出来的意境较为空明而悠远,演奏者在演奏的时候,要让音乐形成虚幻飘忽的音色。
社会评价
吕文成和陈培勋两位作曲家用音符刻画出的月夜一样的清新、宁静,月光一样的皎洁、迷人。《平湖秋月》中的月色,有着中原地区文人心目中静、虚、淡、远的意境,以及中国音乐明快和喜庆色彩,音乐性质趋于外向,听起来可使人感受到大自然与生活的美好,使人心胸更豁达。《平湖秋月》反映出华族追求高洁、润美、细腻、和谐的传统美学原则,以及“宁静致远、淡泊明志”的中国文人胸怀,明朗、清丽的月色中体现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情怀。两位作曲家在一轮明月之下,刻画出了两种不同的皎洁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