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印度共产党

印度共产党

印度共产党(英语:Communist Party of India,印地语:भारतीय कम्युनिस्ट),简称为印共(CPI),是由罗易(M.N.Roy)、阿巴尼穆克吉(Abani Mukherjee)等人创建的共产主义政党,总部位于印度新德里英德拉吉特·古普塔路15号的阿乔伊府邸,现任总书记是拉贾(D. Raja)。

1920年10月,在共产国际的指导下印度第一个共产党组织:印度侨民共产党(印共前身)在苏联塔什干建立。1925年12月26日,印度共产党在坎普尔举行了第一次全国会议,这次会议标志着印度共产党的正式诞生。1933年12月,印共宣布加入共产国际,建立全国性政党。次年7月,印共被宣布为非法,1942年2月,因印共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性质的看法由“帝国主义战争”改变为“人民战争”而取得了合法地位。1943年5月,印共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自1946年7月开始持续五年的特伦甘纳农民起义是印共斗争史上里程碑式的典范。1951年10月,印共召开全国大会,停止武装斗争改为议会斗争。1964年10月31日,以南布迪里巴德等人为首的一派独自召开第七次代表大会宣布成立印共(马);同年12月以丹吉为首的一派召开七大仍沿用印共名称。至此,印共的主体一分为二。1978年,在对待国大党政府的态度上,印共出现严重分歧,导致再次分裂。以丹吉为首的少数派坚持联合国大党,并在1981年退出印共,另建“全印共产党”。

1989年,印共十四大强调与印共(马)重新统一的愿望。1992年,印共十五大,印共要求左派力量团结起来,共同对抗印度人民党,重申印度共产主义运动的统一。1995年,印共十六大上由于双方存在一些分歧不再强调统一问题。2004年,印共支持国大党领导的团结进步联盟政府,但却保持独立自主,不结盟。2009年,由于印美协议之争,印共撤销了对赞成核协议的国大党领导的团结进步联盟政府的支持。2012年第二十一次代表大会,印共认为着重整顿加强党组织建设尤为重要。2014年印度第十六次大选后,印共仅占1个席位。由印共和印共(马)组成的左翼民主阵线于2018年丧失了在特里普拉邦的执政地位。2019年印度大选中,印共再度失利,只获得2席。2023年4月10日,印度选举委员会撤销了印共的国家党地位。

截至2019年,印共有64.4万多名党员,党支部3.5万多个。21世纪以来,印共从盲目从众转变为独立自主,和印共(马)一样坚持议会斗争而不是用武装斗争来夺取政治权利,并极力表达团结印共(马)等积极的左派力量的愿望。印共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以建设共产主义社会为最终目标,通过党和革命运动积累的经验,深入探索社会主义的发展理论和发展实践。印共与左翼力量联合组织了多次大规模抗议活动和罢工运动,在2020年的新冠疫情中积极领导印度人民抗击新冠疫情,获得了人民群众广泛的认可与赞誉。

成立背景

随着印度近代工业的出现和发展,印度社会结构也发生新的变化,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这两个新的阶级逐渐生成。并且,印度工人数量增长非常迅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达到100多万人,1921年达到了260多万人,印度无产阶级队伍逐渐壮大。印度无产阶级队伍形成壮大后,掀起了一系列斗争运动,印度的无产阶级斗争与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紧密交织。19世纪开始的印度民族解放运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后达到了高潮,印度各阶级和阶层都参加了这个斗争。其中,印度无产阶级则站在了斗争的最前沿,是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重要力量。与此同时,工人运动也大力推进印度无产阶级斗争的发展。在1918年-1922年印度的反帝斗争高涨时期,无产阶级开始举行工人运动。从1918年开始,每一年的工人运动都有新的变化,也越来越有组织性,之后的工人运动更加成为印度国内经常性的现象,罢工也几乎席卷了所有的工业中心,在全印度蔓延。并且,工人运动愈加明显地由经济罢工转向政治斗争,并与农民运动逐渐结合。

1920年10月31日,全印工会大会在孟买举行了第一次代表大会,以工人为主体的工厂委员会建立了,开始依托组织的力量协同开展斗争,从而更加有力地争取改善工人的经济状况。印度马克思主义者和潜在的共产党人建立并领导了许多新的革命工会,在斗争中坚决捍卫工人阶级的利益。伴随着无产阶级斗争的发展,阶级觉悟也在逐渐提高,在组织上的表现是工会的广泛建立。随之而起的,是工人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并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工人运动开始转向共产主义运动。随着马克思主义在印度的传播,以及实际工人斗争运动的展开,印度的马克思主义者发现越来越需要建立无产阶级的政治组织,于是,印度第一批共产主义小组开始建立。罗易印度国内可以构成一个全国性组织的各种力量团结了起来,并在大城市中建立了五个共产主义者小组。有了共产主义小组,马克思列宁主义在印度的传播更加快速地推动起来。印度的共产主义者将民族独立运动与共产主义运动相结合,印度的革命从此有了新的发展方向,印度的共产主义运动逐渐兴起。

印度的共产主义发展十分缓慢,也非常艰难。英帝国主义在1924年制造了坎普尔的共产主义者诉讼案,逮捕了多位印度共产主义者。然而,事实是这一次反共案件却宣传了马克思主义革命思想。印度共产主义小组抓住一切机会,努力进入各个组织开展理论宣传活动,以扩大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影响,推动共产主义运动在印度的发展。同时,印度的共产主义者还在全印度各个地区展开了共产主义运动。但这些共产主义小组毕竟不是正式的和系统的政党,更多的是宣传团体。同时,共产主义小组也无法将全印度范围内的共产主义力量系统地组织起来,共产主义力量还很分散。印度的共产主义者越来越意识到,革命的发展需要建立全印度真正的共产党。

历史沿革

印共创立(1920-1925年)

印度共产党的组织,最早建立于国外,后移至印度国内。1920年10月,在共产国际的指导下在苏联塔什干建立印度第一个共产党组织:印度侨民共产党,该组织通过各种渠道指导了印度国内的共产主义运动。1925年12月26日,印度共产党在坎普尔举行了第一次全国会议,各地的共产主义小组派代表参加了会议,包括一些国大党员和穆斯林联盟成员,约有五百人参加这次会议,其中大多数是工人和农民,这次会议标志着印度共产党的正式诞生。创始成员是罗易(M.N.Roy)、阿巴尼穆克吉(Abani Mukherjee)、伊芙琳·特伦特·罗易(Evelyn Trent Roy,罗易的妻子)、默罕默德阿里(Mohammad Ali)、默罕默德·西迪基(Mohammad Siddiqui)等人。

挣扎奋斗期(1926-1947年)

自印共成立时起,就波折不断,由于力量弱小,实力不足,一直在夹缝中谋求生存。1926年,印共及印度左派力量共同建立了群众性的工农党。1928年8月,共产国际第六次代表大会上,共产国际希望印度建立一个纯共产党组织,而不是作为工农党这一合法“阵线”的非法机构继续存在,而英共则希望印共继续维持现状。因印共内部无法做出抉择,最后共产主义国际第十次全体会议上为印共做出了决定。在1928年期间孟买发生了第五次罢工行动,共产党人成为运动的主要领导力量。印共认为工人阶级是天生的革命者,印共的领导方式和工人政治势头之间也存在着十分重要的关系,“一方面,工人阶级的政治意识与他们的运动经验有关,另一方面,面对雇主和国家对他们的不懈敌意,印共愿意在罢工期间支持工人的战斗。”印共虽然深信只有工人阶级才具有革命性的倾向,但他们却忽视了农民。尽管他们的革命根据地主要是与农村的农民工保持着密切联系,但他们却忽略了农村问题。后来女王陛下政府的密拉特阴谋案中大量逮捕印共领导人,使印共一度陷入恐慌。之后在反对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发起的斗争中,印共脱离国大党领导的群众运动。印共的无主见与错误判断再次让其陷入困境。

1933年12月,印共宣布加入共产主义国际,建立全国性政党。1934年7月,印共被宣布为非法。1935年,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召开后,为发挥反帝人民阵线的作用,国大党同意印共个别入党,而国大社会党作为国大党的一翼也同意印共派党员加入。但是后来,在强调维护国大党团结的重要性时,片面攻击国大社会党在反英问题上执行孟什维克的机会主义路线等,造成与国大社会党的矛盾,之后被国大社会党开除出党。在印度独立前,印共与国大党是盟友关系,但印共根基不稳,力量弱小,一直处于被领导的处境。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随着1942年2月印共对战争性质的看法由“帝国主义战争”改变为“人民战争”,印共取得了合法地位,并成为仅次于国大党和全印穆斯林联盟的第三大政治力量。1943年5月,印共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号召为军队和人民生产,与反法西斯同盟共同反对法西斯主义,同时大力发展组织。至1945年,党员人数从非法时的近5000人增至3万人,拥有工会会员约25万人。印共诞生后虽忙于奔波完善组织内部机构,但也密切与农民进行联系。1946年7月开始,持续五年的特伦甘纳农民起义则是典型的印共领导印度农民为挣得土地,反对封建压迫的大型武装斗争,是印共斗争史上里程碑式的典范。而这场斗争虽后被政府镇压,但壮大了印共的队伍,增强了农民的斗争决心。

转折过渡期(1947-1961年)

独立后的印度,国大党获得执政地位。自从1946年7月在安得拉邦特仑甘纳地区领导的持续5年的农民武装斗争失败以后,1951年10月,印共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大会,大会认为应该停止特仑甘纳武装斗争,对于现在的国情来说,武装斗争注定是一场付出生命而无所回报的斗争。因此,决定“通过投票箱来击败国大党”,积极开展议会活动。1952年,印共第一次参加议会大选活动,通过这一次的大选,印共获得议会23个议席,占7.4%,获得了议会中第二大党的地位。在1957年喀拉拉邦议会选举中,印共获得多数席位并成立了印度历史上第一个通过民主选举的共产党地方政府,南布迪里巴德为首席部长。之后,左派统一阵线在全国范围内建立。1958年4月6日一13日,印共召开特别(第五次)代表大会,印共将“和平过渡”写入新党章,希望通过和平方法来实现充分民主。

分裂发展期(1961-1989年)

印共的分裂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印共处于被领导地位,党的基础仍然非常狭窄。“印共从成立开始就受到了阻碍,即印共由莫斯科控制,从未被视为真正的民族主义者。因此,在三四十年代的关键时期,他们没有贏得群众的支持。这一困境在后来的去斯大林化的呼声中愈发明显。”其次,国大党打击迫害印共,印共内部不断出现反对国大党领导权的声音。比如,1959年初的“土地改良税”的斗争中引起国大党的强力镇压,印共最终妥协。在1959年7月,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国大党始终不满印共的地方执政终于借口喀拉拉邦秩序混乱、动荡不稳,印共邦政府被在中央执政的国大党政府解散并接管。最后,从60年代初开始,印共内部阶级矛盾尖锐化以及对内政策上的分歧化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方针问题上的争议,锐化了印共党内斗争。

1961年4月,第六次代表大会召开,党内对印度社会主义性质、中印边界冲突、“中苏论战”和国大党等问题上发生冲突,但是提出了建立“民族民主阵线”的设想。1964年10月31日至11月7日,以普查拉帕利·孙达拉雅和南布迪里巴德等人为首的一派单独在加尔各答召开第七次代表大会宣布成立新党,选举孔达拉亚为总书记,改党的名称为印度共产党(马克思主义)。1964年12月,以丹吉为首的一派召开七大仍沿用印共名称,丹吉担任主席,纳拉辛哈·拉奥担任总书记,主要遵从国大党的领导,坚持反帝反封建的主要任务,认为民族民主革命是印度的革命性质,主张组成一个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以及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统一战线。

1968年2月,在巴特那举行的印共第八次会议上通过了印共纲领,强调人民阵线的重要性,要求加强左派和民主力量的统一。指出垄断集团和封建势力是印度主要反动势力,迫使议会和政府的政策向右倾斜。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下的选举,无论多么自由,其本质上对劳苦大众是不利的,因此党外群众斗争十分重要,成为影响和反对垄断者的议会政策进程的有效工具。认为司法机关虽然是国家的一个重要权力机关,但是它对工人、农民和劳动人民等起着阻碍作用,共产党捍卫议会和民主机构的任务迫在眉睫。印共指出:印共(马)的立场和政策被证明是错误的。

1971年9月至1979年10月,印共选择了与国大党和一些地方小党喀拉拉邦联合执政。1977年3月,印度第六届大选后,国大党英迪拉·甘地政权倒台,人民党执政。印共在大选上受挫,从23席锐减至7席,并把原因归结到国大党身上,开始重新审视与国大党的关系,在此之前,印共与国大党一直是联盟关系。自此,以拉奥为首的多数派反对以丹吉为首的孟什维克继续支持国大党的行为,党内斗争激烈。1978年,以纳拉辛哈·拉奥为首的印共重新定位与印共(马)的关系,并加入印共(马)领导的左翼阵线政府在西孟加拉邦特里普拉邦执政。丹吉为首的少数派坚持联合国大党,并在1981年退出印共,另建“全印共产党”,简称全印共,从此丹吉被开除出印共。

探索发展期(1989-2011年)

1989年11月,第九次大选之后,国大党获得185席,未达到规定总议席481的一半而下台,印共获得10席,印共(马)获得32席,而人民党印度人民党等组成的民族阵线席位共280席达到法定议席从而上台执政。“悬浮议会”局面出现,即任何一个政党都不能在选举中获得超过人民院半数议席,联合执政结束了一党执政的政治格局。这就使得不管是以国大党为首的多党联盟还是以人民党为首的盟党都必须依赖像印共这样的地方性政党或者其他小党派等来获得执政地位。这次大选后,印共重新燃起希望,积极为实现共产主义运动统一而做努力,并希望左派势力组成的强大力量能够打败国大党和印度人民党并获得执政地位。因此,1989年,印共十四大强调与印共(马)重新统一的愿望。随着教派主义势力的扩大,印度人民党的迅速崛起,1992年,印共十五大,印共要求左翼力量团结起来,共同对抗印度人民党,重申印度共产主义运动的统一。1995年,印共十六大上由于双方存在一些分歧不再强调统一问题。1998年,印共十七大上总书记巴尔丹在向印共(马)所做致辞中指出“能够超越这些分歧,以使我们共同的政治目标乃至更长远的目标不至于受到影响。”两党在一些问题上虽达不成有效共识,却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两党总书记总能应邀出席对方召开的全国党代会,推动了双方关系的发展。

2004年,印共支持国大党领导的团结进步联盟政府,但却保持独立自主,不结盟。2009年,由于印美核协议之争,印共撤销了对赞成核协议的国大党领导的团结进步联盟政府的支持。

低速发展期(2011年至今)

2011年5月,邦议会选举中,印共(马)领导的包括印共等左派阵线同时失去了西孟加拉邦喀拉拉邦两大邦的执政权,目前只剩下在特里普拉邦的执政地位。2012年,第二十一次代表大会,印共认为在一些正式与非正式选举中的成与败都与党组织内部状况息息相关,在一些邦,印共在立法议会的代表人数在减少,或者减少到根本没有代表。一方面是由于选举制度的缺陷,增加了金钱和权力,增加了种姓政治,而另一方面是由于印共的基础受到侵蚀。2014年,印度第十六次大选后,印共仅占1个席位,印度人民党上台执政,在此期间,人民院选举过程的完整性受到部分选民的质疑,存在徇私舞弊情况,印共也一直在发声维护选民的利益,寻求公允与选民自由,但是成效甚微。2015年,第二十二次党代会召开,印共认为在二十一次选举中的表现软弱不堪,在一定程度上让选民失望。但是左派并没有士气低落,右派接管政权给了他们一个新的挑战和机会,并言明,下一个时期是阶级斗争的时期,会在人民问题上发动阶级斗争。这期间的印共不断的指出印度人民党的统治问题,参加罢工、领导斗争运动不断。

2018年,印共第二十三次代表大会政治决议指出,法西斯主义接管政权的危险正在成为现实,国民志愿服务团RSS接管了权力并渗透到治理的各个方面,这个国家面临着法西斯主义的威胁。在这种情况下,将人民党赶下台己成为首要任务。由印共(马)和印共组成的左派民主阵线于2018年丧失了在特里普拉邦的执政地位。2019年,印度大选中,印共再度失利,只获得2席。

2021年,印度地方选举,印共126席的阿萨姆邦、在294席的西孟加拉邦以及在30席的旁迪切里邦均未获得席位;在140席的喀拉拉邦,左翼民主阵线实现连任,获得99席,其中印共17席;在234席的泰米尔纳德邦,印共获得2席。2022年2月,印共等五个左翼政党与国大党在曼尼普尔邦结成民意调查前联盟,该联盟是为了推翻印度人民党在曼尼普尔邦的统治而建立的。2023年4月10日,由于选举一再表现不佳,印度选举委员会撤销了印共的国家党地位。

组织架构

机构设置

印共设有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全国委员会、全国执行委员会、邦委员会、邦执行委员会、县委员会、县执行委员会、中央监察委员会。

党员结构及分布

截至2019年,据不完全统计印共有64.4万多党员,党支部3.5万多个。印共领导下的群众组织,主要包括工人、农民、农业工人、青年、学生和妇女等,印共是“以工人阶级为主体、工农联盟的阶级型政党”,印共吸收的党员主要来自工人和农民”。印共党员的地域分布主要集中在西孟加拉邦喀拉拉邦和特里普拉邦,在安得拉邦阿萨姆邦比哈尔邦马哈拉施特拉邦奥里萨邦和旁遮普邦等地区也有一定数量的党员。印共还在喜马偕尔邦卡纳塔克邦曼尼普尔邦有些影响力。

现任领导

历次代表大会

政治纲领

印共是印度工人阶级的政党。它是工人、农民、全体劳动人民、知识分子以及致力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的其他人的自愿组织。印共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旗帜,并把广大人民群众团结在这一旗帜下。印共反对一切会引起动乱的威胁,加强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号召党员及干部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努力奋斗。印共以夺取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为目标,特别强调工人阶级的政治化。

政治活动

21世纪以来,印共与左派力量联合组织了多次大规模抗议活动和罢工运动,在2020年的新冠疫情中积极领导印度人民抗击新冠疫情,获得了人民群众广泛的认可与赞誉。印共与左翼政党共同计划了多次全国范围内的大罢工,比如,2016年9月2日1.8亿多工人参加工会组织举行的全国范围总罢工,2019年1月8日和9日为期两天的全国大规模罢工,2019年10月10日到16日在全印度组织的抗议活动,2020年1月1日至7日的全印度总罢工运动和2020年2月12日至18日为期一周的抗议印度人民党经济政策和预算等。全印度总罢工运动的主要诉求在于缩小贫富差距,反对破坏国家宪法原则的政策主张。

2020年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是世界范围内影响最大的事件之一,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在抗击疫情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控制疫情方面确实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这些措施忽视了印度数百万人的贫困和饥饿问题,导致贫困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难以得到保障。面对这一巨大的挑战和严峻的形势,以印共、印共(马)和印共(马克思列宁主义)为代表的左派力量,积极参加到新冠疫情防控当中。无论是就疫情发表的声明主张,还是实际抗疫行动中,印度的左翼力量始终坚持维护本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安全利益,并充分考虑印度贫苦阶层民众的利益。

作为一个全国性政党,印共为印度的政治局势做出了贡献,部分列示如下:

政党文化

选举标志

印度共产党的选举标志是玉蜀黍属穗和镰刀。这通常被描绘在红色的旗帜上,红色是斗争的颜色,象征着共产党。玉米穗和镰刀是非常重要的,它描述了印度共产党是农民和工人的党,镰刀是用来割玉米和其他庄稼的。农民在地里辛苦劳作,一天下来得到的报酬很微薄。通过这些传达了印度共产党是社会上穷人和受压迫者的政党。

刊物

印共办有英文党刊《新时代》(New Age)、印地语《穆克提·桑加什》(MuktiSanharsh)和乌尔都语《哈亚特月刊》(HayatMonthly)。

政策主张

政治

印共对瓦杰帕伊政府在政治领域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进行了揭露和批判,指出印度人民党上台执政后不断践踏民主,剥夺人权,歧视妇女,通过颁布所谓的“禁止有组织的恐怖主义法案”,大肆强化警察机构的权力,控制工会等组织的反政府运动,大批迫害进步人士,在国内制造紧张气氛。印共强烈反对瓦杰帕伊政府的各项反民主政策,要求扩大民主,结束迫害倡导世俗主义,反对教派主义,主张各宗教一律平等,和睦相处反对种姓主义,主张各种姓一律平等,保护低等种姓、部落民及所有弱势群体的利益。强调妇女应在政治、经济、文化及接受教育等方面享有与男人平等的权利,促使议会通过立法,为妇女在中央及邦议会保留33%的席位。

印共认为,参加印度人民党政府的一些地方政党,尽管其世界观基本上是世俗的,但为了分享中央政权,却与印度人民党及其同盟坑涤一气,放弃了自己的立场,这预示着建立“第三种力量”(一种既取代印度人民党统治又取代国大党统治的替代性力量,由左派及民主的和世俗的力量组成)的道路必然会错综曲折,有时甚至会倒退。印共强调,取代印度人民党和国大党的统治并不意味着把国大党与印度人民党等同看待。事实上,两者之间有着很大的区别,国大党是一个世俗性政党,而印度人民党是一个教派主义政党。左翼可以利用国大党来推进世俗主义事业和民主权利,在第三种力量形成之前,有必要与国大党达成某种谅解,共同击败印度人民党及其同盟。但是,与国大党达成某种谅解并不意味着左翼要尾随国大党,支持其取代印度人民党重掌政权,如果这样,势必会在印度导致资产阶级两党制的出现,那将使左翼变得无关紧要,成为国大党纯粹的支持者。

经济

印共对瓦杰帕伊政府所推行的经济政策进行了批判,指出印度人民党政府听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银行以及世界贸易组织的指示,拼命推行自由化、私有化和全球化,实施了一系列所谓的改革措施向国内外的大公司廉价拍卖珍贵的公有资产,声称公营企业是国家的一大负担,国家从这些亏损企业中一无所获取消进口限额和降低进口关税,完全向外商开放国内市场,使农业、金融、纺织等领域遭受了严重的冲击取消对农民的保护,如实行电力私有化,史无前例地提高电价,取消对化肥和柴油的补助,提高化肥和其他农用物资的价格,取消政府以最低保护价收购农产品,削减在灌溉、农业研究方面的公共投资,削减农业信贷等对土地实行公司化改革,由此而改变了原有的土改措施,导致一个新的公司地主阶级的产生,大批农民被迫离开他们的土地,沦为无地劳工。印共认为,印度人民党政府的经济改革措施并未如推行者想像的那样,推动印度经济快速增长,反而破坏了印度的经济基础,使人民的生活水平进一步下降,贫困、饥饿、失业和疾病等问题进一步恶化。印共提出了以下一系列经济政策

一、实行土地改革,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把多余的和废弃的土地分给无地农民,从而扭转日益严重的无地化的趋势,禁止通过租赁、承包以及公司化等形式来躲避土地最高限额法限制的行为。通过综合性立法确保农业工人和贫苦农民的最低工资和社会安全,并使他们从债务和高利贷中解脱出来。这会激发农村基层群众的潜能,使农村恢复活力,同时,给封建地主制的社会、经济以及意识形态的基础以重重一击。

二、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和预算,建立农业补贴制度,减少农民的生产费用,鼓励农业生产,增强印度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保护贫苦农民特别是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农民的生计,通过公共金融机构向农户特别是贫农和边际农提供充足的信贷。

三、增加贫苦农民的购买力,以改变需求下降的趋势,需求的下降正影响着工业及其他领域的增长。

四、重新实施进口数额限制和高额进口关税,保护农业及各种弱小领域,向享受出口补贴的外国商品加征反倾销税,以抵制这些商品在国内市场的倾销。

五、遏止“非工业化”及“失业增长”的进程。

六、改革公营企业,使其得到复兴和巩固,并实现现代化,使管理走向专业化,排除官僚控制和多余的政治干预。

七、进一步保持和发展印度在信息产业以及相关领域的领先地位。

八、充分利用在公、私两个领域的潜力,充分调动国内各种资源,包括黑钱、银行所谓非经营性资产、偷漏的个人所得税等,发展印度经济。

九、国家参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并通过分权的潘查雅特制度使人民参与制订发展规划,积极投身于建设运动,这会大大促进基础设施的发展和基层大众生活质量的改善。

十、在互惠互利的原则基础上,在特定的领域吸引国外资本和高科技,外商一般应在新领域进行投资,而不是获得对现有企业的控制权。

十一、强化对财政的控制和管理,防止印度卢比贬值。

十二、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一道发起反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银行的运动,迫使其减少和取消发展中国家的债务,无条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贷款,印度还应与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贸易组织内部联合行动,促使世界贸易组织在发挥作用方面趋向民主,有利于发展中国家。

文化教育

印共强烈谴责印度人民党政府在文化教育领域向人民发动的进攻,指出印度人民党及印度教“同盟家族”极力宣扬宗教复兴主义,不断强化其“印度教特性”计划,让平庸无能的印度国民志愿团分子在所有最高的文化和教育机构任职,重新改写课本,篡改历史教科书,公然破坏印度宪法中有关世俗主义的规定,把道德价值的教育与一种特殊形式的印度教的灌输混杂在一起,向世俗的、科学的、民主的观念发动公开的进攻。印共认为,作为印度人民党意识形态工具的所谓的“文化民族主义”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种文化”理论正威胁着印度所特有的各种丰富多彩的文化的存在。印共强调,应从意识形态的、政治的和实践的等各个层面向印度人民党印度教“同盟家族”的进攻发起反击,倡导实行普遍基础教育以及广泛的科学和技术教育,提高人民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自觉抵制类似宗教复兴主义等愚昧落后思想的影响,主张实现国家和社会的世俗化、民主化与多元化。

统战

印共自知力量薄弱,自1978年印共放弃同国大党英联合的方针以来,印共一直主张实现左派联合并屡次提及共产主义的团结问题,希望早日实现共产主义运动的统一,印共认为印共(马)的反应不是很积极。印共认为,他们极力推动左派的统一,原因很简单即联合有益于停止工作的重复。如果有相同的政策、想法和方案,就可以联合竞选,有两个政党的存在反而会使事情复杂化。印共认为在1964分裂后的30-40年里,发生了许多事件,在诸如当时谁对谁错这样的老问题上争论是没有用的。印共不希望它成为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因为统一是不能靠武力实现的。印共相信,左派的团结行动将使党的骨干力量变得更加强大。印共和印共(马)都认为,没有任何一个左派政党能够单独实现自己的目标。只有团结一致,人民才会更加有信心。

在1989年召开的十四大上甚至提出印共与印共(马)应重新实现统一。在1992年召开的十五大上,印共重申希望印度共产主义运动重新统一。然而,由于印共(马)对于印共提出的两党重新统一问题反应并不积极,印共在1995年召开的十六大上尽管仍主张应在原则基础上实现印度共产主义运动的团结,但不再提两党统一的问题。在2002年的十八大上,印共一方面继续强调实现左翼联合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又强调实现印度共产主义运动统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印共积极倡导加强和巩固左派的联合。印共认为,为了有效地阻止印度人民党的反人民、反国家的政策,需要发动由工人、农民、农业苦力劳工、学生和青年等起主导作用的人民运动,并吸引更广泛的人群——商人、小业主、企业家以及知识分子等的参与,但是,一个不能互相协调行动的左翼不可能完成这一任务,因而,加强和巩固左翼的联合就显得非常必要。这就要求左翼政党之间要有一定程度的相互谅解,具有互相包容的精神,抛弃相互关系中自视“高人一等”的做法。

印共积极主张实现印度共产主义运动的统一,指出在不远的将来,共产主义的联合与统一问题会变得更为紧迫并有着新的内容。印共认为,两个共产主义政党—印共和印共(马)是左派阵线的核心,也是其基础,当今面临巨大的挑战,两党不能再停步不前。共产党是反动派进攻的目标,印度人民党政府在文化、教育以及意识形态等领域发动的进攻直接针对的就是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者和一切民主进步力量。因此,共产党人不能仅仅停留在左翼联合的层面,当前的形势迫切要求实现共产主义运动的联合与统一。印共认为,虽然印共与印共(马)之间存在一些重大分歧,但是双方对国内国际形势的共同看法,在多数问题上采取的共同行动以及群众性组织在诸多关系到人民大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上采取的共同行动,足以把两党的距离拉近。因此,实现印度共产主义运动的统一是具有可能性的,两党、特别是两党的领导人应当走到一起,共同讨论这些分歧并逐步加以消除。印共认为,要真正实现共产主义运动的联合与统一,就要求两党在以下几个方面达成共识一是关于意识形态及其在印度具体实践中的运用二是关于共产党的纲领,即党的战略构想与路线三是关于当前国际国内形势以及由此而采取的政治策略路线四是关于组织原则。印共强调,这一切都应本着坦诚互谅的精神得到讨论。

印共(毛)由印共(马克思列宁主义)中最强的两个势力印度毛泽东思想共产主义者中心和印共(马列)[人民战争集团]于2004年合并而来,是印度现存最大的纳萨尔组织。2006年,印度总理曼莫汉·辛格称纳萨尔派是印度面临的“最大的内部安全挑战”,根据印度政府的《非法活动(预防)法》,印共(毛)也被指定为恐怖组织。印共主张团结纳萨尔组织中赞成同共产党联合的那些人。印共认为,印共(毛)的立场与印共和印共(马)的立场不同,但他们应该加入共产主义主流,不能随心所欲地参与民主斗争。印共认为他们的路线是错误的,他们的政治方向是错误的,反对他们的政策是毋庸置疑的。印共认为印共(毛)应该改变他们的斗争方法,同其他民主党派联合起来,放弃所有不支持他们的人都是他们的敌人的错误想法。

对外政策

印共坚决反对国际恐怖主义,特别是基于原教旨主义的恐怖主义,同时也反对美国以反恐为名到处推行霸权主义的侵略行径,认为对恐怖主义的界定不应有双重标准。印共指出,恐怖主义必须得到根除,但是战争并非解决问题的办法。印共坚决反对美国的核战争政策,反对其领导下的北约东扩,认为中国与俄罗斯日益加强的合作有利于世界向多极化发展,也是对美国实施国家导弹防御计划的一种有力的抵制。印共充分肯定上海合作组织、中国一越南合作以及印度作为观察员之一的东南亚国家联盟的积极作用。印共强烈谴责以色列巴勒斯坦的侵略行径,积极倡导中东问题的和平解决,呼吁缓减印巴之间的紧张状态,主张通过谈判解决双边问题。印共主张积极发展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共同反对帝国主义的进攻,积极发展同各兄弟政党的关系,加强相互间的交流。

影响与评价

积极评论

21世纪以来,印共从盲目从众转变为独立自主,和印共(马)一样坚持议会斗争而不是用武装斗争来夺取政治权利,并极力表达团结印共(马)等积极的左派力量的愿望。根据国内外不同发展现状以及客观现实需要,印共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以建设共产主义社会为最终目标,通过党和革命运动积累的经验,深入探索社会主义的发展理论和发展实践。

消极评论

在党员的地域分布上,印共较印共(马)更广,但与印度人民党和国大党这些全国性政党仍然相距甚远。并且,作为全国性政党,印共的党员人数也远远少于本国其他的全国性政党,党的影响力总体上与之相比仍然较弱。从印共六十多年的历史中可以看出,它的主要错误是对印度社会和印度资产阶级缺乏正确认识,因而在民族民主革命中,没有抓住印度的主要矛盾,没有高举反帝反殖的大旗,没有提出一个切合实际的土地纲领,因而丧失了民族民主革命的领导权,成了资产阶级的尾巴,导致了党的一再分裂。

中立评论

印共作为印度国内第二大左翼力量,它的力量的强弱将大大影响着左翼联盟的强弱。印共加入左派联盟后,曾一度在其中占据主导地位,直到1980年后才被印共(马)所取代。印共在加强与印共(马)和左翼力量的团结中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并在工作成效上带来了很大的作用。印共积极参与中央和地方的各次选举,在这过程中大大提升了左翼力量在国内民众心中的份量和在政治舞台上的影响力。

参考资料

Communist Party of India (CPI).elections.2024-10-17

D. Raja takes over as CPI general secretary.thehindu.2024-10-19

भाकपा इकाईयों ने मनाया गणतंत्र दिवस.Mukti Sangharsh.2024-10-19

袁群、徐拓:南亚共产主义运动的百年历程与新动.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4-10-19

NCP, TMC and CPI lose national party status, AAP earns coveted tag.indiatoday.2024-10-19

Manipur: Congress forms pre-poll alliance with Left-wing political parties.indianexpress.2024-10-19

Communist Party of India (CPI).Elections.2024-10-19

CPI will formulate alternative economic programmes at party congress, says D. Raja.thehindu.2024-10-19

Andhra Pradesh: Vijayawada to host CPI All India Congress from October 14 to 18.thehindu.2024-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