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冰裂纹瓷器

冰裂纹瓷器

冰裂纹瓷器是汉族传统名瓷。冰裂纹也称,它是瓷器本身内部应力的一个表现,只有当内部应力在正常状态下不平衡、无法维持现有状态,釉的伸缩程度超出其弹性区间极限时才产生釉层断裂、位移,直至内部应力平衡,因而形成宏观的冰裂纹效应。产生这种现象没有固定的时刻,由于与二者膨胀系数有直接关系,所以在瓷器出窑时温差变化最大,效应最明显,另外在日常的因为其他外因导致温差变化大,以及玻璃釉老化、内部应力无法维持平衡状态时也会发生类似现象,所以没有一定时间局限。

宋代瓷器

带开片的宋代瓷器,最典型的要属官窑和哥窑的青瓷。官窑器莹润如脂的粉青、月白色釉面上,大片的裂纹扶疏伸展,如同雪地上的柳枝梅影般婆娑潇洒。哥窑瓷的开片则细碎得多,被称作"百圾碎",更小的叫"鱼子纹"。片纹有粗有细,粗的色深如铁,细的似金黄色或叫鳝血色,大小片纹交织在一起,被古董行家美称为"金丝铁线"。官哥真品历代都是收藏家珍爱的宝物,也是后代仿效的目标。

哥窑瓷故事

于哥窑瓷的开片曾有一个故事。浙江龙泉市,有章生一、章生二两兄弟,弟兄俩各主一窑。生二妒忌哥哥的技艺,一次,在哥窑即将出窑的时候,从窑口浇进一瓢冷水,好端端的一窑瓷器釉子全部开裂了,可不成想,却出现了意想不到的美感,哥窑也因此入选宋代五大名窑。古代文献都说,哥窑专烧开片瓷,弟窑也就是龙泉窑,烧的是无开片的龙泉青瓷。可是当代古陶瓷研究者发现,宋代文献里只字没有哥窑和弟窑的记载,这个故事是从元到明逐渐编出来的。故事虽然荒诞,倒也点出了瓷器骤冷开裂这个技术上的关键问题。专家们在龙泉市境内进行了大面积的窑址调查和发掘,并未找到专烧哥釉瓷的哥窑,却一致认为:带开片的哥釉瓷就是龙泉窑部分窑场的一种产品。它的开片技术,受的是同处浙江省的南宋官窑的影响。把原本是缺陷的开片变成瓷器表面自然天成的装饰,说明工匠们已经掌握了开片的规律,可以人为地加以控制和利用,这只有制瓷工艺达到高峰的宋代才能做到。这种装饰方法的出现,与宋代的文化风尚和审美情趣极其和谐。读读宋词:抑扬顿挫的节奏,细腻婉约的情调;看看宋画:出神入化的笔墨,归隐田园的意境;听听宋歌:凭栏怀古的低吟,嘈嘈切切的琴音……高雅得几入巅峰的宋代文化,充满了理性的洒脱与人工的自然,难怪连日常器用都印上了鲜明的文人气息。宋代文化造就了官哥瓷器独特的审美价值,把青瓷的美,推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哥窑

哥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以纹片著称。明代《格古要论》中有这样的描述:“哥窑纹取冰裂、鳝血为上,梅花片墨纹次之。细碎纹,纹之下也。”其特征可归纳为:黑胎厚釉,紫口铁足,釉面开大小纹片。遗憾的是,宋哥窑的窑址,至今还没有被人们发现,我们只有从传世作品上去解读哥窑的历史。哥釉瓷的重要特征是釉面开片,这是发生在釉面上的一种自然开裂现象。开裂原本是瓷器烧制中的缺陷,后来人们掌握了开裂的规律,有意识地让它产生开片,从而产生了一种独特的美感。宋代哥釉瓷釉质莹润,通体釉面被粗深或者细浅的两种纹线交织切割,术语叫作“冰裂纹”,俗称“金丝铁线”。哥窑瓷土脉微紫,质薄,有油灰色、米色、粉青色三种瓷釉彩,表面满裂纹。

因为土质含铁量较高,烧胚时发生还原,瓷器胚呈紫黑铁色,瓷器没有涂釉的底部显现瓷胚本来的铁色,叫“铁足”,而釉彩较薄的口部呈紫色,叫“紫口”,俗称“紫口铁足”。一般来说,大器小开片者和小器大开片者颇为珍贵。由于哥釉瓷细致、精美,以后各代对它都有仿造。特别是到了清代,还出现了一个仿哥釉瓷的高潮。到了清朝后期,哥釉明显地不如清前期,颜色越来越深,开片越来越细碎,釉面甚至出现凹凸不平的疙瘩釉,胎质也变得疏松。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