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莎草兰

莎草兰

莎草兰是兰科兰属下的一种兰花,学名为Cymbidium elegans,分布于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西南地区

简介

中文名:莎草兰

拉丁名:Cymbidium elegans Lindl.

海    拔:1700-2800

命名来源:[lindl .gen .sp. Orch .pl : 163. 1833]

中国植物志:18:210

组中文名:莎草兰组

组拉丁名:Sect.Cyperorchis(B1.)P.F.Hunt

亚属中文名:大花亚属

亚属拉丁名:Subgen.Cyperorchis (Bl.)Seth et Cribb

属中文名:兰属

属拉丁名:Cymbidium

亚族中文名:萼足兰亚族

亚族拉丁名:Subtrib.Cyrtopodiinae Benth.

族中文名:树兰族

族拉丁名:Trib.Epidendreae Humb,Bonpl.et Kunth

𫚪亚科中文名:兰亚科

亚科拉丁名:Subfam.Orchidoideae

科中文名:兰科

科拉丁名:Orchidaceae

纲中文名:单子叶植物纲

纲拉丁名:MONOCOTYLEDONEA

门中文名:被子植物门

门拉丁名:ORCHIDACEAE

分布

国内:产四川省西南部、云南省西北部至东南部和西藏自治区东南部。生于林中树上或岩壁上,海拔 1700--2800米。

国外:尼泊尔不丹锡金王国印度缅甸也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尼泊尔。

形态

附生草本假鳞茎近卵形,长4----9厘米,宽2—3厘米,包藏于叶基之内。叶6— 13枚,二列,带形,长45—80厘米,宽1—1.7厘米,先渐尖或钝,通常略2

裂,关节 位于距基部4—10厘米处。花葶从假鳞茎下部叶腋内长出,通常长40—50厘米,下弯;总状花序下垂,具20余朵花;花苞片小,长2—3毫米;花梗和子房长1.2——2.1厘米;花下垂,狭钟形,几不开放,稍有香气,奶油黄色至淡黄绿色,有时略有淡粉红色晕或 唇瓣上偶见少数红斑点,褶片亮橙黄色;萼片狭倒卵状披针形,长3.4—4.3厘米,宽 7---9毫米;花瓣宽线状倒披针形,长3—4厘米,宽5—6毫米;唇瓣倒披针状三角形,长3—4厘米,3裂,基部与蕊柱合生约2—3毫米;侧裂片多少围抱蕊柱,常具很小的 乳突,边缘无缘毛;中裂片较小,长8--10毫米,宽5---6毫米,中央有1个密生短毛 的斑块,边缘稍波状;唇盘上的2条纵褶片从基部延伸至中裂片基部,在近末端处汇合 并具短毛,在基部增粗并在两褶片间形成槽状凹陷;蕊柱长2.8—3.2厘米,腹面下部疏生微毛;花粉团2个,近棒状。果椭圆形,长2—2.5厘米,宽1.5—2厘米。花 期10—12月。

本种提示

本种的最早名称应为Cymbidium longifolium D.Don(1825)。但因Lindley用此名 称来指另一种植物,亦即长叶兰Cymbidium erythraeum Lindl,并被后人长期沿用。后 者虽已恢复使用,但若再用Cymb.Longifolium D.Don取代Cymb.Elegans Lindl.又 会引起混乱,故Du Puy et Cribb建议废弃Cymb.Longifolium D.Don[见Taxon 37 (2):487.1988],我们同意这一建议。

本组概述

Sect.Cyperorchis(B1.)P.F.Hunt in Kew Bull.24:94. 1970.--Cyperorchis Bl,Rumphia 4:47.1848.---Cyperorchis sect.Eucyper- orchis Schltr.In Fedde Repert.Sp.Nov.20:106.1924. 植株每年长出新假鳞茎;叶带形,先端常稍2裂;花葶生于假鳞茎下部叶腋内,花序与花均下垂;花粉团常呈棒状;粘盘无丝状氧化镁。本

组模式种

Cymbidium elegans Lindl. 4种,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地区、缅甸、印度尼西亚和我国;我国有2种。

亚属概述

Subgen.Cyperorchis (Bl.)Seth et Cribb in Arditti(ed.),Orch.Biol,Rev.Persp.3:300.1984.---Cyperorchis Bl,Rumphia 4:47.1848.—— Iridorchis Bl,Orch.Arch.Ind.Jap.1:90.1858. 附生兰;花一般较大;唇瓣基部与蕊柱基部合生达2---6毫米;花粉团2,后方有 深裂隙,三角形、四方形或棒状。本亚属模式种:Cymbidium elegans Lindl.[Cyperorchis elegans(Lindl.),B1.] 全亚属共有5组约20种,分布于东南亚至喜马拉雅山脉地区和我国南部;我国有4组 14种。

本属概述

Sw.in Nov.Acta Soc.Sci.Upsal.6:70.1799;P.F.Hunt in Kew Bull.24:93.1970;Seth et Cribb in Arditti(ed.),Orch.Bi- ol,Rev.Persp.3:283.1984;Du Puy et Cribb,Genus Cymbidi— um 54.1988.——Jensoa Rafin,一级方程式锦标赛.Tellur.4:38.1836.—— Cyperorchis Bl,Rumphia 4:47.1848.--Iridorchis Bl,Orch. Arch.Ind.1:92.1858. 附生或地生草本,罕有腐生,通常具假鳞茎;假鳞茎卵球形、椭圆形或梭形,较少 不存在或延长成茎状,通常包藏于叶基部的鞘之内。叶数枚至多枚,通常生于假鳞茎基 部或下部节上,二列,带状或罕有倒披针形至狭椭圆形,基部一般有宽阔的鞘并围抱假 鳞茎,有关节。花葶侧生或发自假鳞茎基部,直立、外弯或下垂;总状花序具数花或多 花,较少减退为单花;花苞片长或短,在花期不落;花较大或中等大;萼片与花瓣离 生,多少相似;唇瓣3裂,基部有时与蕊柱合生达3—6毫米;侧裂片直立,常多少围 抱蕊柱,中裂片一般外弯;唇盘上有2条纵褶片,通常从基部延伸到中裂片基部,有时 末端膨大或中部断开,较少合而为一;蕊柱较长,常多少向前弯曲,两侧有翅,腹面凹 陷或有时具短毛,花粉团2个,有深裂隙,或4个而形成不等大的2对,蜡质,以很短 的、弹性的花粉团柄连接于近三角形的粘盘上。本属后选模式种:纹瓣兰 (L.)Sw.(Epidendrum aloifolium L.) 全属约48种,分布于亚洲热带与亚热带地区,向南到达新几内亚岛澳大利亚。我国有29种,广泛分布于秦岭山脉以南地区。本属的地生种类,如春兰、蕙兰、寒兰建兰报岁兰等,在我国有一千余年的栽培 历史。世界上最早的两部兰花专著,即《金漳兰谱》(1233)和《兰谱》(1247),就是 专门论述兰属地生种类及其栽培经验的。近年来,大花附生种类,如虎头兰黄蝉兰独占春等也受到很大的重视。主要以大花种类为亲本,杂交培育出来的大花蕙兰品种系 列,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是当今花卉市场上最受欢迎的品种之一。

亚族概述:Benth.In J.Linn.Soc.Bot.18:288.1881,"Cyrtopodieae". 附生、地生或罕有腐生草本,具假鳞茎或球茎状块茎;假鳞茎与块茎具节。叶螺旋 状排列或二列,常散生于假鳞茎上,折扇状或对折,基部有关节。花序侧生或偶见顶 生,不分枝或分枝,具数花至多花;花小至大,扭转;萼片与花瓣离生;唇瓣具或不具 囊或距;蕊柱具或不具蕊柱足;花药俯倾,有药帽;花粉团2或4个,蜡质,具或不具 粘盘柄,通常有粘盘;柱头凹陷。本亚族模式属:Cyrtopodium R.Br. 共含12属,全球热带地区均有分布,但主要产亚洲与非洲。我国有1属。

本族概述

Humb,Bonpl.EtKunth,Nov.Gen.G.Sp.Pl.1:269.1815.附生或较少地生或腐生草本,偶见攀援藤本;附生种类常有假鳞茎或肉质茎。叶基生或茎生,常为革质、纸质或肉质,罕有草质,少数无叶(腐生种类)。花变化较大;萼片合生或离生;唇瓣有距或无距;花药以狭窄基部或花丝连接于蕊柱,常俯倾,两药室一般密接并藏于药帽之内,花后常枯萎或脱落;花粉团一般4—8个,较少2个,蜡质或有时粒粉质,具或不具花粉团柄或粘盘,偶见粘盘柄;蕊喙一般位于柱头上方。本族模式属:EpidendrumL.共约340属,全球均有分布,主要见于热带。我国有29个亚族含72属。

亚科概述

地生、附生或腐生草本,具根状茎、块茎或假鳞茎。叶茎生或基生,折扇状、对折或具网状脉,草质至革质。花序(或花葶)顶生或侧生;花通常两侧对称,有特化的唇瓣,少有例外,一般扭转,具1室子房;蕊柱通常具1枚能育雄蕊;花粉粘合成团块,称花粉团;花粉团2--8个,粒粉质或蜡质,其一端常伸出花粉团柄并连接于粘盘,也有直接连接于粘盘或通过粘盘柄连接于粘盘的,较少既无花粉团柄又无粘盘柄与粘盘的;柱头1或2,凹陷或凸出;蕊喙通常存在,大或小。果实通常为蒴果;较少呈荚果状。种子通常两端有延长的翅,较少无翅并有厚的外种皮。本𫚪亚科模式属:OrchisL.共约690余属,全球均有分布。我国有4个族,42个亚族共167属。

本科概述

地生、附生或较少为腐生草本,极罕为攀援藤本;地生与腐生种类常有块茎或肥厚的根状茎,附生种类常有由茎的一部分膨大而成的肉质假鳞茎叶基生或茎生,后者通常互生或生于假鳞茎顶端或近顶端处,扁平或有时圆柱形或两侧压扁,基部具或不具关节。花葶或花序顶生或侧生;花常排列成总状花序或圆锥花序,少有为缩短的头状花序或减退为单花,两性,通常两侧对称;花被片6,2轮;萼片离生或不同程度的合生创展集团;中央1枚花瓣的形态常有较大的特化,明显不同于2枚侧生花瓣,称唇瓣,唇瓣由于花(花梗和子房)作180°扭转或90°弯曲,常处于下方(远轴的一方);子房下位,1室,侧膜胎座,较少3室而具中轴胎座;除子房外整个雌雄蕊器官完全融合成柱状体,称蕊柱;蕊柱顶端一般具药床和1个花药,腹面有1个柱头穴,柱头与花药之间有1个舌状器官,称蕊喙(源自柱头上裂片),极罕具2—3枚花药(雄蕊)、2个隆起的柱头或不具蕊喙的;蕊柱基部有时向前下方延伸成足状,称蕊柱足,此时2枚侧萼片基部常着生于蕊柱足上,形成囊状结构,称萼囊;花粉通常粘合成团块,称花粉团,花粉团的一端常变成柄状物,称花粉团柄;花粉团柄连接于由蕊喙的一部分变成固态粘块即粘盘上,有时粘盘还有柄状附属物,称粘盘柄;花粉团、花粉团柄、粘盘柄和粘盘连接在一起,称花粉块,但有的花粉块不具花粉团柄或粘盘柄,有的不具粘盘而只有粘质团。果实通常为蒴果,较少呈荚果状,具极多种子。种子细小,无胚乳,种皮常在两端延长成翅状。科的模式属:OrchisL.全科约有700属20000种,产全球热带地区和亚热带地区,少数种类也见于温带地区。我国有171属1247种以及许多亚种、变种和变型。兰科是一个进化而复杂的科,至今对科内各类群间亲缘关系的了解仍然是十分初步的。在目前已发表的许多兰科系统中,以R.Dressier(1981,1993)系统较为全面,但该系统对鸟巢兰族(ridb.Neottieae)的处理是有欠缺的。幸而C.Seidenfaden等人在“TheOrehidsofIndochina”(OperaBot.114:5--502.1992)和“TheOrehidsofPeninsularMalaysiaandSingapore”(1992)中有较合理的处理。本书基本上采用了后者的框架,但将等级作了调整,而对亚族的组成则更多地参考Dressler系统(PhylogenyandClassifica-tionoftheOn:hidFamily,1993)。本书将兰科分为3个亚科兰亚科之下分4个族。其中兰族(Orchideae)与万代兰族(Vandeae)是比较自然的类群,而鸟巢兰族(Neottieae)与树兰族(Epidendreae)则尚存在不少问题。在许多近代兰科系统中,上述的4个族均被作为𫚪亚科,在亚科之下又有大量的族,在族之下则是亚族。应当说,大多数亚族的建立是比较客观的。但族的组合则含有相当多的主观性,甚至是勉强的拼凑。因此,本书避繁就简,在兰亚科之下只承认4个族,族之下则包含较多的亚族。这样不仅简化了层次,而且更为客观和实用。当然,这也只是权宜之计,有些问题仍然未能解决,如鸟巢兰族与树兰族的特征交叉过多,有些亚族较为庞杂等。这里就不作详细讨论了。这里要说明的是,本书所提供的“亚科与族的检索表”和“兰亚科分亚族检索表”均系根据国产种类编写而成的,未必完全符合族与亚族的全面特征,在使用时务请加以注意。

地生、附生或腐生草本,具根状茎、块茎或假鳞茎。叶茎生或基生,折扇状、对折或具网状脉,草质至革质。花序(或花葶)顶生或侧生;花通常两侧对称,有特化的唇瓣,少有例外,一般扭转,具1室子房;蕊柱通常具1枚能育雄蕊;花粉粘合成团块,称花粉团;花粉团2--8个,粒粉质或蜡质,其一端常伸出花粉团柄并连接于粘盘,也有直接连接于粘盘或通过粘盘柄连接于粘盘的,较少既无花粉团柄又无粘盘柄与粘盘的;柱头1或2,凹陷或凸出;蕊喙通常存在,大或小。果实通常为蒴果;较少呈荚果状。种子通常两端有延长的翅,较少无翅并有厚的外种皮。本𫚪亚科模式属:OrchisL.共约690余属,全球均有分布。我国有4个族,42个亚族共167属。

地生、附生或较少为腐生草本,极罕为攀援藤本;地生与腐生种类常有块茎或肥厚的根状茎,附生种类常有由茎的一部分膨大而成的肉质假鳞茎叶基生或茎生,后者通常互生或生于假鳞茎顶端或近顶端处,扁平或有时圆柱形或两侧压扁,基部具或不具关节。花葶或花序顶生或侧生;花常排列成总状花序或圆锥花序,少有为缩短的头状花序或减退为单花,两性,通常两侧对称;花被片6,2轮;萼片离生或不同程度的合生创展集团;中央1枚花瓣的形态常有较大的特化,明显不同于2枚侧生花瓣,称唇瓣,唇瓣由于花(花梗和子房)作180°扭转或90°弯曲,常处于下方(远轴的一方);子房下位,1室,侧膜胎座,较少3室而具中轴胎座;除子房外整个雌雄蕊器官完全融合成柱状体,称蕊柱;蕊柱顶端一般具药床和1个花药,腹面有1个柱头穴,柱头与花药之间有1个舌状器官,称蕊喙(源自柱头上裂片),极罕具2—3枚花药(雄蕊)、2个隆起的柱头或不具蕊喙的;蕊柱基部有时向前下方延伸成足状,称蕊柱足,此时2枚侧萼片基部常着生于蕊柱足上,形成囊状结构,称萼囊;花粉通常粘合成团块,称花粉团,花粉团的一端常变成柄状物,称花粉团柄;花粉团柄连接于由蕊喙的一部分变成固态粘块即粘盘上,有时粘盘还有柄状附属物,称粘盘柄;花粉团、花粉团柄、粘盘柄和粘盘连接在一起,称花粉块,但有的花粉块不具花粉团柄或粘盘柄,有的不具粘盘而只有粘质团。果实通常为蒴果,较少呈荚果状,具极多种子。种子细小,无胚乳,种皮常在两端延长成翅状。科的模式属:OrchisL.全科约有700属20000种,产全球热带地区和亚热带地区,少数种类也见于温带地区。我国有171属1247种以及许多亚种、变种和变型。兰科是一个进化而复杂的科,至今对科内各类群间亲缘关系的了解仍然是十分初步的。在目前已发表的许多兰科系统中,以R.Dressier(1981,1993)系统较为全面,但该系统对鸟巢兰族(ridb.Neottieae)的处理是有欠缺的。幸而C.Seidenfaden等人在“TheOrehidsofIndochina”(OperaBot.114:5--502.1992)和“TheOrehidsofPeninsularMalaysiaandSingapore”(1992)中有较合理的处理。本书基本上采用了后者的框架,但将等级作了调整,而对亚族的组成则更多地参考Dressler系统(PhylogenyandClassifica-tionoftheOn:hidFamily,1993)。本书将兰科分为3个亚科兰亚科之下分4个族。其中兰族(Orchideae)与万代兰族(Vandeae)是比较自然的类群,而鸟巢兰族(Neottieae)与树兰族(Epidendreae)则尚存在不少问题。在许多近代兰科系统中,上述的4个族均被作为𫚪亚科,在亚科之下又有大量的族,在族之下则是亚族。应当说,大多数亚族的建立是比较客观的。但族的组合则含有相当多的主观性,甚至是勉强的拼凑。因此,本书避繁就简,在兰亚科之下只承认4个族,族之下则包含较多的亚族。这样不仅简化了层次,而且更为客观和实用。当然,这也只是权宜之计,有些问题仍然未能解决,如鸟巢兰族与树兰族的特征交叉过多,有些亚族较为庞杂等。这里就不作详细讨论了。这里要说明的是,本书所提供的“亚科与族的检索表”和“兰亚科分亚族检索表”均系根据国产种类编写而成的,未必完全符合族与亚族的全面特征,在使用时务请加以注意。

用途

主要用途:花期长,且有香气,供观赏。

参考资料

植物通.www.zhiwutong.com.2010-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