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礼疏
《周官疏》五十卷,唐贾公彦等撰,是《周礼》经、注、疏合刻本的开山之作,宋两浙东路茶盐司刻宋元递修本。
简介
唐贾公彦著,50卷。《周官》叙六官之事,属古文经学。西汉无师承,东汉古文经学兴起之后,有郑众、贾逵、郑兴、马融诸家注。郑玄融会各家的注说,编成《周礼注》12卷,简明扼要,流传甚广,旧注遂废。魏晋以后,义疏之学兴起,《周礼》因非五经之一,六朝义疏见于《隋书·经籍志》者仅有四家,且唐初编修《五经正义》时无与。贾公彦为初唐礼学名家,曾参加《礼记正义》编修,此《周礼疏》在北周沈重《周礼义疏》的基础上,参考魏晋南北朝诸家之说,阐释郑注,特别是在礼乐军赋诸方面引证详细,说理透彻,足以发挥郑学,朱熹目为唐人义疏中最好的一部。但其考证局限于九经,对于诸子百家的精义以及文字假借音读异同,则未能详备。由于郑、贾二人系汉唐著名礼学大师,此书作为早期带有总结性的礼学著作,遂成为后世研究古制礼俗的重要参考书。贾著原为50卷,南宋建阳书坊翻刻时重编为42卷。
版本
一、单疏本及注疏本
《周礼疏》原本体例与《五经正义》、贾著《仪礼疏》一样,为摘字本。即将所要疏证的经文和郑注列出来(较长的仅标示首尾),再加以疏证。故而经文及郑注不全。世称“单疏本”。单疏本在两宋曾由政府校勘付印,但今已不存。
南宋初年,两浙东路茶盐司将《周礼疏》补全经文及郑注,与补全经文、旧注的《周易正义》《尚书正义》一起刊刻,世称“注疏本”,因其行款为半叶八行,又称“八行注疏本”。此南宋刊八行本的版片一直修补使用到明朝,今存“八行注疏本”有两部全本,一存台北故宫博物院,为明修本;一存中国国家图书馆。二本均已影印,另还有残本三。
二、附释文注疏本
此后,建阳区书坊在八行本基础上再在相应位置插入陆德明《经典释文·尚书音义》的相关内容,遂成“附释文注疏本”。此时将原先的50卷缩改成42卷,此后遂成定制。十行本问世之后,单疏本、八行注疏本均废而不行。
在南宋时,附释文注疏本在福建省刊刻出版应该不止一次,但今均不存,现存最早的是元刻十行本,这部元刻本的版片一直到明嘉靖还在修补刷印,所以元刻十行本存世较多,约有10部。前代国内学者所说的“宋十行本”均为此元刻明修本,无一有宋版书叶。
明嘉靖年间,李元阳在福建又根据元明递修本重刻,改半叶十行为半叶九行,世称“李元阳本”或“闽本”、“九行本”。
明万历年间,北京国子监又据李元阳本重刻,世称:北监本。
清嘉庆年间,阮元在江西省用元刻明修十行本重刻,并附《校勘记》,世称阮本、江西本。
三、版本简评
由于单疏本依然不存,两浙茶盐司八行本为存世最古版本,且为此后一切版本底本,文字上胜处极多,故《周礼疏》推此本最善。
元代以后各版本均出自元刻十行本,就“附释文注疏本”而言,北监本、汲古阁本、武英殿本最差,元刻本、李元阳本稍好,宋刻十行本和阮刻本略佳,但均不如单疏本。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