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郑辟疆

郑辟疆

郑辟疆,蚕丝教育家和革命家。在教育上,他提倡知行合一,学以致用。他长期从事蚕丝科学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尤其对改良蚕种,组织蚕丝业合作社,推广养蚕、制丝新技术,有卓著成绩。对我国蚕丝事业的革新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简介

郑辟疆,字紫卿。父亲名雍,儒生兼行医,家境清贫。母亲张仪贞,织绸能手,以卖绸收入贴补家用。郑辟疆幼年受母亲影响较深。

生涯

背景

吴江区盛泽镇,位于江浙交界处,素称“丝绸之乡”。当年几乎家家养蚕、户户织绸,又是丝绸的集散地,经济十分繁盛,有“风送万机声”;“日出万匹,衣被天下”的美誉。但到19世纪中叶,因帝国主义侵略和国内政治腐败,科学技术落后,我国蚕丝业在国际竞争中屡遭失败,盛泽镇也因之渐渐由盛变衰。

少年时代

郑辟疆少年时代,目睹蚕丝业日益萎缩,社会和家庭处于困境。他16岁在家乡当塾师,18岁去杭州市应科举考试落第。在往返途中,他所见所闻,对蚕丝业的盛衰变迁和国家、民族的危机,感慨尤深。从此振兴我国蚕丝业的宏愿,开始在他的心灵里萌芽、滋长。19世纪末,受康梁维新变法影响,有识之士在各地兴办新校。杭州知府林迪启于1897年在西湖创办蚕学馆,改进栽桑、养蚕、缫丝技术,为我国近代第一所培养蚕丝业科技人才的学校。1900年郑辟疆考入该馆。他勤奋学习,立志以新的科学技术来振兴我国历史悠久的蚕丝业。

毕业后

1902年毕业后,他留馆工作,次年东渡日本,考察了爱知县群马县长野县静冈县等主要蚕区,访问了当时的日本蚕学专家,了解到日本蚕丝业在明治维新后,应用先进科学技术,获得迅速发展。1900年日本生丝年出口额达8万公担,我国年出口额5万公担,日本成为与我国竞争的强手。他深感必须急起直追,改变我国蚕丝业的落后状态。

在赴日考察前后

在赴日考察前后,郑辟疆与我国知识界进步人士黄炎培、史量才、王尧钦、费迈枢、费璞安等交往甚密,受到“实业救国”、“职业教育”等思想影响。郑辟疆认为必须振兴实业,才能富国强民;蚕丝业在国民经济中占重要地位,是与列强竞争的重要阵地;振兴蚕丝业必先提倡蚕丝教育,培养实干人才。从此,他决心以挽回权利与荣誉为己任,孜孜不倦地培养人才和推广科学技术,为振兴我国蚕丝业奋斗了大半个世纪。

发展蚕丝教育,培养科技人才

1905年至1917年郑辟疆先后在山东青州蚕丝学堂、山东省立农业专门学校任教。他到山东不久,曾拟就《提倡蚕桑十二条陈》送呈山东巡抚。条陈送出后,由于当局的昏庸,如石沉大海,杳无音讯。但他献身振兴蚕丝业的决心已定,遂以全部精力投身于蚕丝教育事业。他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吸收日本蚕丝科学技术的新成就,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编了《桑树栽培》、《蚕体生理》、《养蚕法》、《蚕体解剖》、《蚕体病理》、《制丝学》、《蚕丝概论》和《土壤肥料论》等教科书,因立意新颖,内容精,图文并茂,深得各蚕校、农校的欢迎,至1928年重版达10余次之多,是我国蚕丝教育最早的有系统的教科书。

1918年郑辟疆应史量才邀请,接任江苏省立女子蚕业学校校长。校址江苏省吴县浒墅关镇,简称“女蚕”。1903年,史量才在上海创办私立女子蚕业学堂,1911年改为公立,1912年迁至江苏省吴县浒墅关,改名为江苏省立女子蚕业学校。第一任校长章孔昭,1917年辞职;第二任校长侯鸿铿,任职半年;郑辟疆为第三任校长。他到任时该校已有两届毕业生,但当时妇女就业者极少,该校毕业生人多未能踏入蚕丝界。而我国蚕丝业向以农村妇女为主力,从事栽桑、养蚕、缫丝、织绸,为便于接近广大蚕农,指导推广先进技术,必须培养一批女性科技人才。当年创办“女蚕”,其原因就在于此。为此,黄炎培、史量才曾寄语郑辟疆:“希望‘女蚕’毕业生能为蚕丝界服务。”

有鉴于此,他认为:“只有自动打开封建局面,方能实现教育之初衷”。他明确提出,“女蚕”的宗旨是培养蚕丝界之技术人才,以改进我国的蚕丝业。他亲自制订了“女蚕”四条教育方针:“1.启发学生的事业思想;2.树立技术革新的风尚;3.以自力更生和节约办法充实实习设备,提高教育质量;4.坚决向蚕丝业改进途径进军,使学生有用武之地。”他要求“女蚕”同人依此四项进行,“使学生自动投入蚕丝战线,蚕丝业由此可得到改进。学生投入蚕丝业者愈众,蚕丝业的改进则愈速。”

为了培育为蚕丝界服务的科学技术人才,郑辟疆在“女蚕”实施的教育方针(1918—1937年),有丰富的内容和鲜明的特色。

灌输爱国主义思想。

他到任第一次向全校师生讲话,就大讲嫘祖教民育蚕的故事。他说:“我们炎黄子孙,要把祖先开创的事业发扬光大。现在列强称霸,蚕食中国,河山破碎,百业凋敝。我们学蚕业的,要不惜一切为祖国振兴蚕丝业而献身。”经他亲自修订的校歌歌词有:“……经纶天下,衣被苍生,古文明,功业创清西陵。意法日本,继起竞争,挽回权利谁之任?……”他的讲话和校歌时常激励着全校师生的爱国精神。1919年发生“五四运动”,他带领师生到苏州市游行示威,发表演说,反对巴黎和约,取消“二十一条”。不少“女蚕”学生当场折断日制发夹,以抵制日货,表示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愤慨。

提倡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他教育学生“知行合一,学以致用”,他说:“知是手段,行是目的。”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只有在应用中才能掌握到真正的知识。他鼓励学生“愈研而精,愈证而明。”他重视教育中的实践环节,培养学生手脑并用,提高动手能力。他在“女蚕”先后创办了蚕桑试验场、原蚕种部、蚕丝推广部、制丝实习厂;还在校外农村、工厂建立了众多的实习基地。校内外的实验、实习活动,使学生既获得书本知识,又得到实际锻炼,并对蚕丝业的改进起了推动作用。

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他规定“诚、谨、勤、朴”四个字为“女蚕”校训,并指出:“诚则能谨,勤则能朴。”他自己身体力行,为师生之表率。1921年春学校试验新蚕种,开始蚕体生长良好,但几天后发生蚕病,蚕连续死亡。有人说是新蚕种不灵;有人说是饲育上有问题。为弄清原因,他决定把试验部和原种部分开,一面对新蚕种作检验;一面精心再度试养,最终证明新蚕种品质是好的,是饲育中防病消毒不好。次年在纪念迁校10周年会议上,他亲自写了“检讨书”张贴在会场:“此次失败,余身为校长,应引咎自责,望同人引以为鉴戒。”大家对他实事求是、认真负责、严以律己的精神深为感动。

鼓励妇女自尊、自强、自立。

为引导学生奋发学习,向蚕丝界进军,他教育学生冲破封建束缚,身社会,与男子共享平等权利。他赞扬女子心细、手巧,是蚕丝事业的主力军。鉴于旧社会女子体质柔弱,他一到“女蚕”,就聘请了体育教师,把体育课列为必修课;开辟了运动场,设置秋千、浪木等运动器具,鼓励女生加强锻炼。又修建了医务室、浴室等,关心女学生的健康成长。

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

他聘请德高望重、造诣深厚、事业心强的教师任教。为适合女校特点,还特从北京女子师范等校聘来多名教师。每位教师到校时,他都亲自迎接,并努力为他们发挥才能创造必要的条件。他同各方来的教师推心置腹,合作共事,不以领导者自居,使教职员成为一个团结战斗的集体。后人称郑辟疆办学的特点是:“精选教师,苦练学生。”在他的教育熏陶下,学生的诚、谨、勤、朴,蔚然成风;走向社会后,忠于职守,精心服务,与男子并肩前进,不仅促进了蚕丝事业的革新和发展,而且为社会开创了新的风尚。

推广科学技术,革新蚕丝事业

郑辟疆从事教育实践的另一显著特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实践密切结合;组织师生深入农村、工厂,推广新的科学技术,革新我国的蚕丝事业。

进行“土种革命”

我国传统的养蚕法,采用自繁土种。土种未经科学方法配制,多近亲繁殖,品种混杂,且未严格消毒,故蚕种退化,蚕病多,蚕茧烘折、缫折大,出丝率低,影响丝的品质。自1897年杭州蚕学馆成立时起,就有人提倡改良蚕种。但或因改良仅停留在口头上,或只有少数专家在小范围内实验,未与广大蚕农结合,虽有成果,而未能推广、普及。郑辟疆认为改革蚕丝业,首先要从改革蚕种入手,而蚕种的改革,必须与千家万户的蚕农结合,因此他称这是一场“土种革命”。

郑辟疆鼓励毕业生经营新蚕种业,最早成立的有虎、葑溪等蚕种场;他的弟妹们也创办了壬戌馆蚕种场。1921年“女蚕”设立原蚕种部,生产原种、原母种,供新蚕种业的需要。郑辟疆还派他胞妹郑蓉镜去日本学习蚕业,回国后在“女蚕”从事蚕种改良的教学和实践。

1925年郑辟疆聘请日籍教师白泽干来华,协助蚕种改良工作。先建立了冷藏冰库,实行蚕种冷藏和人工孵化。接着进行一代交杂春种和秋蚕种的试验,并在农村试养、推广,成绩优异。至1927年正式制成交杂春种3547张,秋蚕种5023张,受到广大蚕农和丝厂的欢迎。当时由土种改为中—中国交建杂种(诸桂×新元),出丝率从5.5%提高到8.3%,增加2.8个百分点;后又用中—日交杂种(诸桂×赤热),缫1公担丝可节约鲜茧500—600公斤,经济效果十分显著。从纯种到交杂种,从只养春蚕到兼养秋蚕,是我国蚕业生产的一大改革。

此后各地种场如雨后春笋,尤以浒关大有蚕种场和镇江蚕种场发展最快,至1930年江苏省全省生产春、秋蚕种达140万张。

为保护新蚕种业的兴起,确保蚕丝业的健康发展,郑辟疆认为应由政府制定法令。1930年初他商请江苏省人民政府农矿厅,经同意,组织技术人员起草、颁布了《江苏省蚕业法规》。从此依法进行视察和施行蚕种检查,使蚕种生产置于法规指导之下。至1936年,江苏春、秋蚕种产量达286万张,土种基本上被淘汰。

开展蚕业推广指导工作

长期以来我国的蚕业经营都是小农经济的方式,技术落后,思想保守。郑辟疆倡导蚕业科学技术推广工作,引导蚕农组织起来,走合作社道路,应用新的科学技术。

1923年“女蚕”成立蚕业推广部,由早期毕业生胡咏絮、费达生任正、副主任,许多师生参加了这一工作。他告诫该推广部指导人员“唯有虚心、踏实,才能稳步前进”。他还拟订了《指导人员5项注意》:“1.指导以达到蚕农自动为目的;2.不涉及地方纠纷,不增加蚕农负担;3.注意蚕农经济能力及地方风习;4.改革先要有实际证明,不能强求接受;5.尊重蚕农原有技术上的优点。”

推广指导工作开始之前,郑辟疆带领指导人员在蚕丝业繁盛的吴江区农村展开了一场宣传运动。雇用两只大船,满载蚕桑、丝茧、蚕种、蚕室、蚕具、丝车等实物、模型、标本、图表和浅说等,每到一处他都亲自宣讲科学养蚕的知识,指导人员介绍展品,蚕农仔细倾听;又将改良丝车置于船上,进行实际操作,两岸观众鼓掌叫好,都说应该学习新技术。宣传运动历时两周,扩大了影响。

以后先在吴江县开弦弓村建立蚕业指导所,指导周围群众组织蚕业合作社和推广养蚕新技术。蚕业指导所逐渐扩大到吴江、吴中区、无锡的大部地区,并在武进区、江阴、宜兴市等部分地区,推动了这些地区蚕丝业的革新和发展,使这些地区成为我国蚕丝业的先进基地。

各地的蚕业指导所,由若干指导员组成。她们不辞劳苦,深入农村,和蚕农打成一片,通过蚕业合作社,指导社员选用良种,实行共同消毒、共同催青、稚蚕共育,从事新法养蚕,取得了显著效果,深得蚕农的信赖。指导员每年春、秋二季自养蚕开始到新茧上市,逐日到各户巡回指导,风雨无阻,历尽艰辛。每到采茧之期,她们和蚕农共享丰收之欢乐。她们全心全意为蚕农服务的精神,受到蚕农和社会人士的衷心钦佩。

蚕业合作社成立后,蚕茧的产量、质量提高了,但售茧没有组织起来。蚕农仍苦于茧行的中间剥削;而且零星售茧,使茧质混杂,增加缫丝加工的困难。郑辟疆因此又提倡共同售茧,普遍实行了鲜茧共售,个别地区还发展到干茧共售。1930年吴县光福蚕业合作社,由“女蚕”推广部介绍与无锡永泰、乾等丝厂订立鲜茧卖买合同,最早实行鲜茧共售。后光福又成立干茧运销合作社,协助蚕农建造烘茧灶,指导干茧技术,干茧直接售与无锡、上海市等地的丝厂。共同售茧,减少了中间剥削,实行优质优价,蚕农得益更多,促进了蚕茧质量的提高,对提高生丝的品质也大有裨益,因此得到丝厂的欢迎。

农民养蚕最大的困难是资金不足,只得借高利贷,忍受重利盘剥。郑辟疆急蚕农之所急,时常各处奔走,以“女蚕”和他自己的技术信用担保,为蚕农向银行争得低利贷款,售茧后蚕农如数偿还银行本利,从未发生拖欠之事,蚕农和银行都很满意。

为提高蚕农的文化、技术素质,郑辟疆要求“女蚕”推广部于农闲时举办妇女工读班和养蚕技术训练班。曾编印4种教本:《识字课本》,《养蚕大要》,《上簇须知》和《消毒法》,是蚕农欢迎的科普读物,得到广泛传播。

郑辟疆倡导的蚕业推广指导工作,是我国早期在农村开展合作社运动和介绍科普知识的科技兴农的先声。

改进制丝技术

在蚕业推广指导工作的基础上,郑辟疆又致力于制丝技术的改进。自1921年起他先后派费达生、张复升等去日本学习新的制丝技术。1925年他开始重视制丝事业,首先把“女蚕”蚕业推广部改名为蚕丝推广部,兼管蚕、丝新技术的改进。

南浔区震泽镇一带的蚕农,习惯自制土丝,选质优者翻成“辑里乾经”行销国外(浙江吴兴南浔及江苏吴江震泽一带出产的优质丝名“辑里丝”,再经整理加工成乾丝,打绞成包转售洋行出口,称“辑里乾经”)。他指示推广部,要重视土丝的制造技术,保留其优点,促进其改良,提高其品质。1925年先在震泽和开弦弓村试行土丝改良,1927年在震泽镇塔寺设立土丝改良传习所,改良丝车92台,改良后的土丝品质有所提高。

1929年开弦弓村成立生丝精制运销合作社,这是中国农民在农村自办机械缫丝的创举。该社的设备原系孙中山先生赠予粤商欧谭为然女士的,她未曾使用又转赠“女蚕”。所需经费除社员自筹外,由推广部和江苏农民银行行长过探先王志莘协商,同意给予贷款。由于该社采用的是日本式小复摇式机器,比当时一般丝厂用的欧洲式机器好;同时该社还采取煮缫分业,改进煮茧技术,所以该社生产的蜜蜂牌生丝品质比较优良。1930年虽丝价暴跌,而该社因所产生丝成本低、质量好,生产依旧蒸蒸日上。

1930年“女蚕”增设制丝科和制丝实习厂。郑辟疆指出:“女蚕制丝科是改进制丝业的秧田,实习厂是制丝改进实验的示范田。”这时在国际竞争中,我国制丝业的弱点已完全暴露。主要是设备陈旧,管理落后,国产生丝市场日益萎缩,不少丝厂倒闭。因此,郑辟疆组织技术人员,悉心钻研,改进设备。当时日本缫丝技术,已由坐缫改为立缀,但禁止立缫车出口。他委托张复升、费达生按日式立缫车仿制(张、费在日本留学时看到过日式立缫车),经无锡合众铁工厂与上海寰球铁工厂共同施工,试制成功“女蚕”式立缫车。先在“女蚕”制丝实习厂和开弦弓制丝合作社试用,效果良好。以后在其他丝厂推广应用。与此同时,又研制和改进了烘茧机、剥茧机、煮茧机、复摇车和生丝检验设备等,对制丝机械和工艺作了系列的改革。从而,提高了我国生丝的品质,扩大了销路,茧价逐步回升,蚕业生产得以稳定,渡过了国际市场上丝价猛跌的难关。这是改进制丝技术设备所获得的胜利。

郑辟疆除实行生产技术革新外,还推动丝厂业主进行管理上的改革。当时各工厂厂主只知赚钱、剥削工人,管理人员都是大小把头(俗称那摩温)。1932年,“女蚕”毕业生在无锡乾甡丝厂进行改革时,受到厂里保守势力的排挤。而瑞纶丝厂厂主吴申伯,年轻有为,有改革的要求,郑辟疆为此派费达生等去该厂进行全面改造,将瑞纶丝厂改为玉祁制丝所,从厂房建筑、工艺设备、生产技术、管理机构到管理方法都进行了革新。虽也遇到重重阻力,但终于收到了良好效果。

吴江区继开弦弓生丝精制合作社后,又在“女蚕”推广部的指导、帮助下,对震丰丝厂进行了改革,于1935年成立了平望制丝所和震泽制丝所。这两个制丝所经营蚕业合作社委托的代烘、代缫业务。郑辟疆当时就指出:“这种经营方式,是以农村劳动力为基础,不仅有利于农业经济,且于国家经济、地方经济大有裨益,是振兴蚕丝业的道路之一。”

随着制丝工业的改革和发展,急需高级技术人才。1935年,郑辟疆创办了制丝专科学校,招收男、女生,这是我国制丝高等教育的开端。1937年又增设养蚕专科,改称蚕丝专科学校。

从1918年至1937年19年间,郑辟疆对蚕丝教育和蚕丝业的革新作出了卓著的贡献,也是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得到充分发展的阶段。

教育思想的进一步发扬

抗日战争期间

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爆发,蚕丝专科学校校舍和玉祁、震泽镇、平望制丝所和开弦弓制丝社悉遭日本侵略者焚毁,设备洗劫一空。郑辟疆等在苏南苦心经营的事业毁于一旦。但他没有灰心,开初他率同人在上海租界继续招生复课;汪伪政权建立后,他誓不作“亡国奴”,毅然转辗去四川省,将学校迁至四川乐山。入川时,带去了一批技术人员和苏南的优良蚕种,协助乐山蚕丝实验区开展蚕丝改良工作,推广苏南的经验,使川南蚕丝业面貌为之一新。1945年日本投降,郑辟疆等回到浒墅关镇,艰苦复校。1946年开始招生,11月实习工厂复工,开展代缫,以所得收入作复校经费。在此期间,“女蚕”还协助中蚕公司接收日商瑞丰丝厂,并改名为苏州第一丝厂。

新中国成立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学校得到了迅速发展。1950年郑辟疆创建的江苏省立女子蚕校和蚕丝专科学校合并为苏南蚕丝专科学校。1956年蚕、丝分校,建立苏州蚕桑学校和苏州丝绸工业专科学校;1960年苏州丝绸工业专科学校升格为苏州大学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直到郑辟疆逝世之前,一直担任两校校长,继续为祖国的蚕丝教育事业呕心沥血。1954年郑辟疆出席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期间,由黄炎培引见,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亲切地勉励他“把我国的蚕丝业发扬光大”,给了他巨大的鼓舞。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20多年里,郑辟疆进一步发扬了理论联系实际、学校教育与社会生产相结合的教育思想,积极促进蚕丝教育事业发展。在他主持下,苏州丝绸工学院已发展成为具有制丝、丝织、印染整理、染织美术等专业比较配套的丝绸高等学府。他十分重视缫丝技术的革新和推广,1952年苏南蚕丝专科学校首先引进日本多摩定粒式自动缫丝机,在他主持下,培养了一批技术工人,总结了一套操作规程,使生丝的产量和质量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1962年又主持设计和试制400绪定纤式自动缫丝机工作,经过长期中间试验,通过国家鉴定,定型为D101型定纤式自动缫丝机,成为我国新的一代缫丝机并在全国推广。这些为推动我国丝绸生产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文化大革命期间

“文化大革命”中,郑辟疆身心受到摧残,1969年11月29日含冤病逝,享年90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1979年6月2日召开了隆重的追悼会,推倒了对他的一切诬蔑不实之词,重现了他固有的光彩。

晚年

郑辟疆晚年,还积极从事我国传统蚕丝技术的挖掘整理工作,经他校译的蚕丝古籍,已出版的有《蚕桑辑要》、《豳风广义》、《广蚕桑说辑补》、《野蚕录》等,使我国传统蚕丝文化得到弘扬。

生平

1880年11月21日 出生于江苏省吴江区盛泽镇

1903年 去日本留学、考察。

1905-1917年 在山东青州蚕丝学堂、山东省立农业专门学校任教。

1918-1949年 任江苏省立女子蚕业学校校长。1935年起兼任江苏省。

1956-1958年 任苏州蚕桑学校校长、苏州丝绸工业学校校长。

1958-1960年 任苏州蚕桑专科学校校长、苏州市丝绸工业专科学校校长。

1960-1969年 任苏州大学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院长、苏州蚕桑专科学校校长。

1969年11月29日 逝世于江苏省吴县浒关镇。八、后世评价

后世评价

郑辟疆的一生像一条春蚕,为人民吐尽了丝,然后悄悄地离开了人世。他留下的手稿中写道:“生存到止境,好比灯油尽,油尽灯自灭,永别无需惜……,一生无贡献,未尽人民责,徒餐三百石,无以报农人。”从中可以看到他虚怀若谷,甘为孺子牛的高尚品格。

郑辟疆一心为公,不谋私利。20年代初,“女蚕”建立蚕种部,由于政府不拨款,他以自己私寓“潜庐”作抵押,向银行贷款。1932年“女蚕”试制立缫车,申请经费无着落,他又捐款购置器材,终将“女蚕”式立缀车试制成功。他乐于助人,公而忘私。在苏南解放不久,正值春茧上市,因战事影响,茧站未作好收茧资金准备。在此紧急关头,他不顾交通阻隔,亲自去无锡苏南行署呼吁,自己雇车将收茧资金押运到苏州,解决了燃眉之急。他一生以事业为重,直到70高龄时,才在亲友、学生敦促下,办理了一生的婚姻大事。

荣誉

郑辟疆曾先后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人民委员会委员,第三届江苏省政协常委,中国蚕学会名誉理事长,江苏省蚕学会理事长等职。

主要论著

1 郑辟疆.制丝学.上海:商务印书馆,1915年.

2 郑辟疆.桑树栽培.上海:商务印书馆,1917年.

3 郑辟疆.蚕体解剖.上海:商务印书馆,1917年.

4 郑辟疆.养蚕法.上海:商务印书馆,1918年.

5 郑辟疆.蚕体生理.上海:商务印书馆,1918年.

6 郑辟疆.蚕体病理.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年份待查).

7 郑辟疆.蚕丝概论.上海:商务印书馆(同上).

8 郑辟疆.土壤肥料论.上海:商务印书馆(同上).

9 郑辟疆.生产更多更好的丝绸.人民日报,1954年10月11日.

10 郑辟疆.采取适当措施,发展蚕丝生产.人民日报,1957年7月12日.

11 郑辟疆校释.蚕桑辑要,〔清〕沈秉成著.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60.

12 郑辟疆,郑宗元校释.广蚕桑说辑补,〔清〕沈练著,仲昂庭辑补.北京:农业出版社,1960.

13 郑辟疆,郑宗元校勘.豳风广义,〔清〕杨屾著.北京:农业出版社,1962.

14 郑辟疆校释.野蚕录,〔清〕王元綎辑.北京:农业出版社,1962.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