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学尧
刘学尧(1922年2月-2020年8月31日),男,出生于哈尔滨市,生前曾任长春电影制片厂美术师。1940年进入长春市的伪满映电影专科学校美术系学习。自1941年起先后担任株式会社满洲映画协会美术课美术助理、设计师、东北地区电影公司美术师。1946年进入兴山电影制片厂(东北电影制片厂前身)担任美术师。他曾担任过第一部长故事片《桥》的美术设计,后又担任《上甘岭》、《边寨烽火》、《窦娥冤》、《火焰山》、《直奉大战》和《少帅春秋》、《长夜春晓》等三十多部影视剧的美术设计。现为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
2013年09月28日,在《第29届中国电影金鸡奖》获得特别贡献奖。
2020年8月31日,刘学尧去世,享年99岁。
早年经历
刘学尧小学读书时,最喜爱图画课,又由于他是独生子,母亲不准他到户外同其他孩子玩耍,因此绘画便成了他少年时代唯一的乐趣。中学时代,美术老师高仰山非常器重和喜爱他,经常借给他一些美术书籍,辅导他练习作画,假日里还常带着他到风景秀丽的松花江畔或公园去写生,这不仅增加了他对绘画的兴趣,而且为他奠定了良好的美术基础。
当他中学毕业后,正好他父亲到一家电影院当厨师,他便经常溜进去看电影。这个电影院有个电影广告画师,每次上映新片时,就要画出一批广告画进行宣传。这些广告画深深吸引了他,他常常蹲在那里看这位画师作画,一看就是半天,心里充满了对画师工作的羡慕。
后来,碰上株式会社满洲映画协会招收学员,他满怀希望地报名投考,被录取了。经过一年的学习,1941年他在“满映”当了美术助理。1943年,他开始独立担任美术设计工作。
工作经历
1945年东北光复后,中国国民党反动派同日伪残余分子勾结,妄图破坏“满映”,爱国职工在中共长春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组织护厂斗争,成立了东北电影公司。刘学尧积极参加了护厂斗争,并被选为东影的美术科科长。当时,电影厂无法进行摄制影片活动,便组织演出了鲁迅的《阿Q正传》、巴金的《家》、曹禺的《原野》等话剧,他担任了舞台美术工作。不久,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全国内战,长春市形势恶化,“东影”迁到黑龙江省兴山区。由于父母年迈,无人照顾,加上他对共产党只是有个蒙的认识,便没有去兴山,而到哈尔滨市的一家纺织厂担任纺毛技师。后来,他对革命逐步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于是,在1948 年,他又赶到兴山,重新回到东影。
大事年表
《桥》
1948年到东影,正值筹备拍摄第一部故事片《桥》,他担任了这部影片的美术师。他和导演王滨,演员王家乙、陈强、吕班等一同到哈尔滨三十六棚铁路工厂,住在工厂空地里的一节破列车车厢里,边深入生活,边进行拍摄。为了不影响生产,他们白天同工人一起劳动,学习操作技术,晚上利用工厂休息时间拍戏。工人们对他们的工作给以很大的支持,许多人白天劳累一天,晚上还热情地帮助他们布置现场,充当群众演员,使外景工作顺利地完成了。1948 年底,长春战役了,东影迁回原址。但是,由于中国国民党的破坏,电影厂千疮百孔,摄影棚里只剩下残缺不全的空架子。摄制组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开拍《桥》的内景镜头的。他克服了许多困难,努力工作,与置景人员一起,设计、搭置了工人家庭等多堂布景。此外,画背景,摆道具,搭景拆景等工作,他也积极地跟着一起干,保证了这部影片的顺利完成。
早期创作
拍完《桥》以后,他又先后在《白衣战士》、《卫国保家》、《刘胡兰》、《鬼话》、《葡萄熟了的时候》、《小姑贤》、《土地》等影片中担任美术设计工作。他在这早期的创作活动中,不断地克服着自然主义的倾向,明确了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的关系,明确了电影美术必须为影片创造符合主题思想和人物性格并具有地方、时代特点的典型环境,而不能只着眼于表面,或把生活中的场景环境照搬到银幕上。
走向成熟
1955 年,他为《神秘的旅伴》所进行的美术设计,是他在艺术创作上走向成熟的标志。这部影片的故事发生在云南省边境地区。由于种种原因,摄制组不能到实地拍摄外景,而要靠美术师在较相近似的地方加工创造。
为此,他与导演林农、摄影师聂晶到云南红河一带深入生活,收集资料。一路之上,他观察了云南边疆的环境特色和风土人情,收集了大量造型资料,还画了许多写生画和环境气氛图。回来后,他们选择长白山地区的四道沟为外景地,经过精心加工,构成了影片中的云南边境和密林小路。影片上映后,连云南当地的群众看了也都以为影片是在他们那里拍的。通过这次实践,他认为美术师只要掌握了景物、建筑、环境的特色和时代的特点以及其它有关资料,再经过认真、精心的艺术加工,就可以创造出符合影片要求的一切环境。而且,这样做,还可以缩短影片生产周期,节省成本。
形成风格
1956 年,他用同样的办法,在丹东市和长春市设计加工了《上甘岭》的外景,获得了与在朝鲜前线拍摄相同的艺术效果,大大增强了影片的感染力。
1957 年—2020年8月31日,先后完成了《边寨烽火》、《党的女儿》、《锡城的故事》、《黄河飞渡》、《窦娥冤》、《烽火列车》、《墙头马上》、《景颇姑娘》、《平原游击队》、《风云岛》、《闯王旗》、《大渡河》、《白奶奶醉酒》等影片的美术设计工作,逐渐形成了质朴、自然、环境特色鲜明、真实感强的特点和风格。他善于同各种艺术风格的导演合作。他同张水华、林农、王家乙、马白鲁、朱文顺、刘国权、张辛实等许多导演都合作过,其中同林农合作的次数最多。在每部影片的拍摄中,他不但尽力发挥自己的特长,而且还能较好地体现导演的意图,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
参与作品
1. 《拂晓的爆炸》 (1984) 美术(制作设计)。
2. 《鞘中之剑》 (1986) 美术(制作设计)。
3. 《直奉大战 》(1986) 美术(制作设计)。
4. 《初恋时,我们不懂爱情 》(1987) 美术(制作设计)。
5. 《初春》 (1982)美术(制作设计)。
6. 《火焰山》(1983) 美术(制作设计)。
7. 《白奶奶醉酒》 (1981) 美术(制作设计)。
8. 《春归红楼》(1981)美术(制作设计)。
9. 《飘忽的影子》 (1988) 美术(制作设计)。
10. 《大渡河》 (1980) 美术(制作设计)。
11. 《风云岛》 (1977) 美术(制作设计)。
12. 《闯王旗》 (1978)美术(制作设计)。
13. 《平原游击队》 (1974) 美工。
14. 《景颇姑娘》 (1965)美工。
15. 《烽火列车》 (1960) 美工。
16. 《墙头马上》 (1963) 美工。
17. 《刘胡兰》 (1950)美术(制作设计)。
18. 《卫国保家》 (1950)置景。
19. 《白衣战士》 (1949)美术(制作设计)。
20. 《黄河飞渡》 (1959)美术(制作设计)。
21. 《锡城的故事》 (1959) 美术(制作设计)。
22. 《党的女儿》 (1958) 美工。
23. 《冒名顶替》 (1987) 美术(制作设计)。
24. 《上甘岭》 (1956) 美工。
25. 《土地》 (1954)置景。
26. 《边寨烽火》 (1957)美术(制作设计)。
27. 《神秘的旅伴》 (1955) 置景。
28. 《葡萄熟了的时候》 (1952) 美工。
29. 《鬼话》 (1951) 美工。
30. 《桥》 (1949)其他。
31. 《小姑贤》 (1953)美工。
32. 《窦娥冤》 (1959)美术(制作设计)。
人物逝世
2020年8月31日晚,刘学尧在长春市去世,享年99岁。
2020年9月2日,举行刘学尧老师告别仪式。
参考资料
新中国第一代电影美术师刘学尧去世 享年99岁.新浪.2020-09-01
新中国第一代电影美术师刘学尧去世 享年99岁|刘学尧|去世_新浪娱乐_新浪网.新浪网.202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