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汽车工程学院
吉林大学汽车工程学院(原吉林省工业大学汽车工程系)成立于1955年,由原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和山东工业大学的相关专业整体搬迁组建而成,经过60余年发展和几代汽车人的共同努力,现已经发展成为我国汽车工程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基础共性前沿技术研究与高水平国际合作的重要基地。学院在中国汽车工业发展与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中发挥了不可替代作用,被誉为“中国汽车工业人才培养摇篮”。学院为“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单位、“985”工程第一层次平台建设单位和自主“双一流”学科建设单位。学院首批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78)、博士学位授予权(1981),入选首批国家重点学科(1987),获准建设汽车工程领域首批国家重点实验室(1998),入选首批国家特色专业(2009),首批入选“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10),获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2019),工程学ESI排名进入全球前1‰。
办学条件
师资队伍
汽车工程学院目前已经形成了以郭孔辉院士为学术带头人,以特聘教授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为代表的一大批中青年教授为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以具有博士学位的副教授和年轻博士为骨干,年龄结构、学历结构、知识结构和职称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学科梯队。
据2023年8月学院官网数据,汽车工程学院拥有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合计250多名,从事教学和科研的教师134名,从事实验装备开发、使用和维护的工程技术人员85名。其中,教授50名(含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名,博士生导师29名),副教授60名,研究员级高工4名,高级工程师24名。
学院特别注重高素质跨学科技术队伍的建设,并稳定了一支具有较高素质的工程技术队伍。现有85名从事实验装备开发和维护的实验技术人员,其中研究员级高工4名,高级工程师24名。这些技术人员分别毕业于自动化控制、计算机软硬件、机电一体化和车辆工程等专业。
人才培养
学院的人才培养工作坚持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国际一流创新型人才为主线,不断加大理论和实践教学投入,教学改革不断深化,教学管理不断规范化、制度化,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不断完善,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不断提高。学生在全国竞赛和创新项目建设中连年取得优异成绩。建校以来,共培养本科毕业生30000余名、硕士毕业生3000名、博士毕业生500余名、出站博士后50名,培养人才总数居全国各高校汽车学院之首位,就业率一直名列吉林大学前茅,毕业生遍及国内知名汽车企业、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优秀毕业生人才辈出,一些毕业生已成为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行业的领军人物和企业家,有近800人在美国“汽车城”底特律工作,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在历年年国家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中,受到专家组一致好评,获得全优成绩。
学院本科生培养要求毕业生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和工程职业道德;具有从事工程工作所需的相关数学、自然科学以及经济和管理知识;掌握工程基础知识和本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具有系统地工程实践学习经历;了解本专业的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具备设计和实施工程实验的能力,并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掌握基本的创新方法,综合运用理论和技术手段设计系统和过程的能力,设计过程中能够综合考虑经济、环境、法律、安全、健康、伦理等制约因素,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和行业的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能正确认识工程对于客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在团队中发挥作用的能力;对终身学习的正确认识,具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的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
学院博士研究生培养要求毕业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学风严谨,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较强的事业心,有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深入了解所从事学科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最新技术进展,掌握本门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组织解决重大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较好的外文写作能力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具有健康的体魄。
学院硕士研究生培养要求毕业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热爱祖国,遵纪守法,诚实正直、学风严谨,具有科学精神、奋斗精神、敬业精神、协作精神和创新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掌握所从事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车辆工程领域科学研究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具备国际交流能力。具有健康的体魄。
院系概况
吉林大学汽车工程学院(CollegeofAutomotiveEngineering,JilinUniversity),成立于1955年,1986年正式更名为汽车工程学院,是中国汽车工业人才培养的摇篮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其车辆工程学科是国内汽车领域最早的国家级重点学科,拥有汽车仿真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汽车学院承担着重要的国家和省部级研究课题,面向国家汽车强国战略需求和国际汽车工程科技前沿,围绕汽车行业产品开发与创新体系中的重大科学问题、关键共性技术等开展了大量的基础性和创新性研究。在整车和底盘、动力和传动的产品开发先进技术方面,创新研发了一系列先进设计理论、技术方法、软件平台和重大实验装备,并全面推广应用于我国主要汽车厂商,为我国主要汽车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已成为我国在汽车产品开发领域从事基础、共性和前沿技术研究,解决国家和行业重大工程需求,进行高水平国际合作的重要基地。
汽车学院与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建立了广泛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常年选派专家、学者出国讲学、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访问或进修;并邀请国外著名的专家学者来校讲学、联合培养学生和进行科学研究。
汽车学院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较多的发展机会。攻读硕士研究生的学生约占毕业生人数的35%,免试生约占毕业生人数20%。为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除学校统一设立的奖贷学金外,学院还设有“潍柴动力”等十余项社会奖助学金。毕业生分布在各大汽车骨干企业及科研院所,高校,合资企业,众多毕业生已成为著名专家学者和企业家。
几代人的努力,铸就了汽车学院今日的辉煌,在新的历史时期,汽车学院正朝着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学院阔步前进。
办学规模
该院是我国汽车行业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基地、基础共性技术研究开发基地和为行业解决重大基础和关键技术问题的依托单位。学院设有车辆工程、工业设计(车身设计)、热能与动力工程(汽车发动机)、热能与动力工程(热能)四个本科专业,其车辆工程学科是国内汽车领域最早的国家级重点学科,拥有汽车动态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
学院拥有以工程院院士郭孔辉教授为核心的200多名教学和科研队伍,其中教授45人,副教授68人,含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长江学者1人,泰山学者1人,博士生导师29人,教师中拥有博士学位的占50%以上。
学院支撑着博士后流动站2个,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7个,本科生专业4个,其中车辆工程和动力机械及工程2个专业为“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专业,也为特聘教授设岗专业。在读博士生近100人、硕士生500余人、本科生2000余人、国外留学生以及访问学者15人,已累计向社会输送各类专业人才17000 余人,一些毕业生已经成为著名专家学者、汽车行业中有影响的领导、企业家和专家。
实验条件
学院现设汽车动态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汽车工程系、内燃机工程系、工业造型系(车身工程系)及热能工程系;液力传动研究所和汽车空气动力学研究所;轿车车型开发中心、上汽集团吉林大学汽车仿真设计工程研究中心、上汽集团-吉林大学汽车传动工程研究中心、CATIA技术中心及西门子电控技术试验中心;一汽大柴-吉林大学车用柴油机技术研究开发基地。上述机构组成了车辆工程、热能与动力机械和工业造型3个学科群体,覆盖了国家级和部级重点学科各1个、博士后流动站2个及博士学位授予点3个。具有国内一流条件的内燃机大楼已经全部启用。学院实验设施总价值近2亿元人民币。
汽车动态模拟实验室
汽车动态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拟更名为汽车仿真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是1989年获得批准,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建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1993年正式投资建设,1996年12月建成并通过国家验收。从1997年起正式进入国家重点实验室队列,对外开放运行。2003年3月以优异的成绩通过由科技部组织的对工程和材料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
汽车实验室
吉林大学汽车实验室成立于1956年,隶属于吉林大学汽车工程系。作为目前国内车辆工程领域的国家重点学科—车辆工程专业的教学和实验基地,多年来,汽车实验室在汽车专业的人才培养、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九五期间,为适应国际汽车工业安全、环保和节能等三大主题的技术研究,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项目为契机,相继建设完成“四轮驱动底盘测功机”、“电控动力传动系试验台”和“排放分析测试系统”等多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试验测试平台,标志着实验室的试验能力和科研水平已步入崭新的阶段。
汽车风洞重点实验室
吉林大学汽车风洞实验室隶属于吉林大学汽车工程学院汽车空气动力学研究所。汽车风洞实验室筹建于1999年,2002年开工建设,实验室大楼于2003年完工投入使用。该实验室是目前国内唯一一个定位于进行专业汽车空气动力学试验研究的风洞实验室。
内燃机实验室
“九五”、“十五”期间 “211”工程投入1820万元投入的805万元);“985”工程已投入176万元用于构建内燃机实验室硬件平台。在“211”工程、“985”工程的重点资助下新购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发动机尾气分析平台、缸内燃烧过程分析及光学平台、振动噪声分析平台,CAX虚拟设计平台。
车身实验室
车身实验室成立于1987年,现隶属于吉林大学汽车工程学院车身工程系。实验室现有总面积约1000平方米,固定资产7600余万元,实验技术人员7人,其中高级工程师1人,工程师2人。实验室由车身结构实验室、汽车造型实验室、汽车风洞实验室和PACE中心实验室四个实验室组成,主要设备有德国Atos非接触式光学测量仪、车身刚度试验台、车身强度试验台、快速成型系统、多媒体彩绘系统、3D数字化仪、小型机加系统、动态/静态电阻应测量系统、振动测量系统、车载数据采集系统、数据采集分析系统、CATIA微机工作站、MORAO三座标测量仪、HC三座标测量器等实验设备。承担《车身实验学》、《车身CAD理论》、《汽车空气动力学基础》、《专业认识实习》、《车身有限元》、《车身CAM》、《车身覆盖件模具设计》、《计算机图形学》、《汽车模型制作》、《雕塑设计》、《车身构造》、《车身设计》、《汽车内饰》、《汽车产品数据管理》等14门本科实验课的实验教学课程。
热能实验室
热能工程实验室始建于1985年(前身为热工实验室,始建于1955年),现隶属于汽车工程学院。实验室现有房间面积630平方米,仪器设备固定资产300余万元,实验技术人员5名。
科学研究
科研成就
1.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低速汽车燃料消耗量限值及测量方法(2011.1)
2.吉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CA6350微型客车正面碰撞性能分析与结构改进设计(2005.12)
3.吉林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混合动力客车动力系统匹配设计及关键控制技术(2011.12)
4.中国汽车工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制动控制系统在混合动力汽车上的应用(2010.12)
5.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汽车制动控制系统(2010.01)
6.中国汽车工业科技进步奖三等奖:混合动力汽车试验技术及试验台架的研究开发(2006.12)
7.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JT5140TQZ型道路清障车(1999.1)
8.中国汽车工业科技技术奖二等奖:汽车CAN总线仪表及其检测系统设计方法和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2012.12)
9.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车辆蝶形弹簧离合器研究与产业化(2009.12)
10.国机集团科技进步二等奖:高效低排放车用柴油机关键技术及产业化(2012)
11.中国机械工业科技进步二等奖:大功率重型商用车天然气发动机自主研发与技术创新(2012)
12.中国汽车工业科技进步二等奖:LPG、CNG汽车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2007)
13.吉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燃气发动机、整车关键技术研究开发与推广应用(2007)
14.教育部/通用汽车公司“通用汽车创新人才奖”一等奖:于秀敏(2007)
15.中国汽车工业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乙醇汽油混合燃料在汽油车上的应用技术研究(2006)
16.吉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车用乙醇汽油关键技术及推广(2005)
17.吉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的研究开发(2004)
18.汽车工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别克轿车液力变矩器(2001)
20.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别克轿车液力变矩器(2012)
21.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全工况高精度轮胎动力学体系创建及应用(2012)
22.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低断面抗湿滑低噪声超高性能轿车子午线轮胎(2010)
23.汽车工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全工况高精度轮胎动力学理论、关键技术及应用(2011)
24.吉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全工况高精度轮胎动力学理论、关键技术及应用(2011)
科研工作
工程学科的研究方向为:汽车动态仿真与控制、汽车系统动力学、汽车地面系统分析与控制、汽车混合动力驱动理论及控制技术、汽车自动变速理论与控制技术、车辆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及汽车振动噪声分析与控制。动力机械及工程学科的研究方向为:内燃机无公害控制、内燃机现代化设计理论与方法、内燃机工作过程优化与控制及内燃机新能源与节能技术。车身工程学科研究方向为:汽车车身造型与结构设计、汽车空气动力学和车身虚拟设计与制造工程。设计艺术学学科的研究方向为:产品设计艺术、现代设计方法、人机工程学及车身最佳气动外形设计。热能工程学科的研究方向为:强化传热与节能技术、热工理论与测试技术和热流体流动与传热。2007年学院的科研经费达3500万元,其中“973”项目1项,“863"项目2项,自然基金在研究项目12项。2007年获得省、市级科技进步奖和发明奖3项。
学术交流
学院非常重视国内、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在人才培养、科研等方面与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学校、科研院所建立了广泛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我院常年选派专家、学者出国讲学、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访问或进修;聘请了多位来自国内、外的知名专家、学者为名誉教授、兼职教授,每年聘请多个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来院讲学,接收来自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及访问学者来院学习与工作。
我院本科生深造和就业条件好,学生有较多的发展机会供选择。优秀毕业生可推荐免试或报考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攻读硕士研究生的学生约占毕业生人数的25%,免试生约占毕业生人数15%。毕业生面向全国择业,主要去向是独资、合资、三资企业,大中型骨干企业集团,科研设计院所,党政机关和高等院校等;深圳、上海市、广州市、北京、天津市等沿海大中城市均有本院长期而稳定的就业单位,每年这些单位就业的学生约占毕业生总数的60%-70%。由于教育质量高、专业设置合理,多年来毕业生一直供不应求。除学校统一设立的奖贷学金外,为奖励学习勤奋,品学兼优的学生,学院还设有陕西法士特齿轮有限责任公司奖助学金,山东五征集团奖助学金,丰田汽车奖学金,克莱斯勒300c助学金等。
历史沿革
1955年,汽车工程学院的前身吉林工业大学成立。
1958年,周恩来总理参观汽车系研制的农用内燃水泵。
1986年4月23日,吉林工业大学汽车工程学院成立大会。
2000年6月12日,吉林工业大学与吉林大学等五校合并为新的吉林大学。
获得荣誉
2020年4月,第12届世界虚拟大学生方程式竞赛中,吉林大学汽车工程学院吉速方程式车队和吉速电动方程式车队,从都灵理工大学、米兰理工大学、博洛尼亚大学、同济大学等10余个国家知名高校的135支代表队中脱颖而出,以590.449分和650.487分夺得燃油组别和电动组别两项冠军,并受邀在2021年赴意大利玛莎拉蒂创新中心进行技术交流。
校园环境
校园活动
学院的校园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众多的学生社团为大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和高水平素质拓展训练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汽车爱好者协会,书画协会,足球协会等学生社团长年坚持开展有意义的系列文体活动,创新工程和社会实践,为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汽车学院的丰田汽车日语班,大众德语班是我院与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和一汽-大众股份有限公司为加快高素质人才培养进行的探索和创新,是校企合作开展创新人才培养的典范。大学生在提高外语学习能力的同时不断拓宽专业知识的视野;在学习世界先进汽车设计及制造技术的同时,也在接受着先进管理理念的培训。《汽车工程学院大学生创新“千百十”工程》的实施已经结下了累累硕果,我院大学生代表吉林大学参加国家及行业竞赛相继获得2001年中国大学生通用汽车疯狂创意大赛总决赛冠军;2002年、2003年连续二年获得中国大学生汽车知识大奖赛总冠军;2005年、2006年连续获得亚洲机动车辆设计大赛佳作奖;2006年获得“长庆杯”全国第二届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吉林赛区一等奖,全国总决赛二等奖;2007年8月获得“飞思卡尔杯第二届中国大学生智能车竞赛“总决赛一等奖。
校内环境
参考资料
吉林大学汽车工程学院欢迎您.吉林大学汽车工程学院.2023-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