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华严三圣像

华严三圣像

华严三圣像,位于宝顶大佛湾南岩东端,有三尊擎天柱般的立像。中为毗卢舍那佛,左右为文殊菩萨、普贤二菩萨。在华严经中,文殊菩萨以智、普贤菩萨以行辅佐释迦牟尼佛的法身毗卢遮那佛(密宗言大日如来)。故“释迦三尊”又被称为“华严三圣”。

华严三圣像高7米、肩宽2.9米、胸厚1.4米。头顶崖檐,脚踏莲台,僧衣皱褶如刀斧劈出,舒展自如。高大的圣像体朝前倾,气势庄严。

三尊,是佛教安置佛像的一种形式。大乘佛教认为,每位如来皆有大量菩萨胁侍,以便度化众生,多半造像时会设置两位胁侍菩萨以代表之,如西方净土的西方三圣、东方净琉璃世界东方三圣等。

基本简介

居中的毗卢舍那佛螺髻金身,顶现毫光,左手结印,右手平伸。"毗卢舍那"为梵语音译。意译为"光明普照","大日"。密宗认为,"毗卢舍那"即"大日如来"(摩河毗卢舍那),身上可以具现上天下地的一切,是理智不二的三身,为密宗崇尊的主要偶像。佛教认为,佛有法身、应身、报身三种身。一般指法身佛为毗卢舍那佛,应身佛为释迦牟尼佛,报身佛为卢舍那佛。法身相对生身而言。番荔枝由生到死是生身。死后生身虽不存在,但其功德和实相是永恒的,他悟得的真理,传播的言教,即法是永存的。由于有法才有佛存在,所以佛以法为身,称为法身。

毗卢舍那佛左侧的普贤头戴五佛宝冠,手捧舍利宝塔。以其居伏道之顶,体性周遍,故称普;断道之后,邻于极圣,故称贤。

右侧的文殊菩萨亦头戴花冠,左手掌中托七重佛塔,右手扶塔身。文殊师利意为妙德,以其明见佛性,具足法身、般若、解脱三德,不可思议,故称妙德。毗卢遮那佛理智完备,居中位;文殊菩萨主智门,立于毗卢遮那佛之左;普贤菩萨主理门,位于毗卢遮那佛之右。转之则右为智,左为理时,显示理智之涉入胎藏界曼陀罗。

值得注意的是,此塔虽高1.8米,重约千斤,却历千年不坠。这是由于艺术大师们利用菩萨僧衣,把一幅大衣襟搭在右臂的手腕上斜着下垂,与膝部相接,使塔的重力经袈裟落传到脚下的基座上,而不是全凭悬空的手掌承受的缘故。如此巧妙地处理,无疑是古代大师成功地把建筑力学运用于艺术创作中的典范。

佛学相关

普贤和文殊都是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佛教认为,普贤有"大行",专司"理"、"德",相传其显灵说法的伽蓝峨眉山,艺术形象多骑白象。文殊菩萨有"大智",专司"智慧"相传其显灵说法的道场在山西五台山,艺术形象多骑雄狮。《华严经》把普贤和文殊同作为佛的胁侍。

"甫云技巧欢群目,经贝周遭见化城。大孝不移神所与,笙钟鳞甲四时鸣。宝顶赵智宗书丹追孝心可取焉,以成绝句,立诸山阿,笙钟鳞甲事,见坡诗,谓为神功阿护之意也。朝散郎知昌州军州事兼管内劝农回口二江宇文书。"

赵智宗,可能是赵智凤之俗名,赵智凤为法名。宋宇文是与赵智凤同时的荣昌区刺史,四川双流人。因此,仅管此碑跋语甚短,确是考定宝顶石窟年代的铁证,值得珍视。

上世纪80年代之后,对于这龛造像的定名逐渐认同为“华严三圣”。这其中,以1985年出版的《大足石刻内容总录》的调查最具有代表性,在调查记录中,将龛的定名认为是“华严三圣”,并且说到“三圣中,毗卢舍那佛居中”,“佛之左为文殊”,“佛之右为普贤”。即,该龛为毗卢舍那佛和文殊、普贤组合而成的“华严三圣”像。

对于文殊和普贤的位置,在此时期开始的著述中,基本上认为左为普贤,右为文殊,也就是说,与常见的左文殊、右普贤不一致,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易位作法呢?按照一般的造像法则,毗卢舍那佛两侧,左边是象征智慧的文殊菩萨,右边是象征理德的普贤菩萨,而在此龛中,却把其位置调换,据考,“普贤、文殊左右换位,表‘理’与‘智’相互涉入,为断业障与烦恼之表征”(郭相颖《略谈宝顶山摩岩造像是完备而有特色密宗道场》),也即是为体现密宗造像特有的仪轨——“理智涉入”,即理性与智慧的高度融合。但是,这一图像表现,在大足一地仅见于宝顶山大佛湾,在宝顶山还有较多的“华严三圣”龛造像,他们的图像表现就与大佛湾此龛有所不同,其中佛祖岩“华严三圣”,居中为毗卢舍那佛,左为文殊,其中一手捧贝叶经;右为普贤,一手在怀中抱一如意。这种表现特点,多见于石窟雕塑之中。

作品详情

华严三圣像位于宝顶山第5,宋代作品。

顶高8.20米,像全宽14.5米。主像为华严三圣,均面向西北,身着U字领僧衣,赤足立于双莲台上,每一像(含莲座)高7米,肩宽2.90米,胸宽1.40米,莲座高0.50米。莲座下为须弥山,高1.10米,宽14.5米。三圣中,毗卢舍那佛居中,头有螺髻,顶上现出毫光两道,垂目下视,左手结印,右手平伸。佛之左为文殊菩萨,头戴花冠,双手捧舍利宝塔。佛之右为普贤,亦戴花冠,左手托七重佛塔,右手扶塔身。文殊、普贤之胸部饰璎珞,膝部下面有挂饰。

主像后壁,刻有81个小圆龛,每龛直径0.76米,平均分布于壁上,每龛内均有一小坐佛,内有一圆龛刻有赵智凤坐像。圆龛上有云彩、山水、奇石。

在毗卢舍那佛左脚旁,立有宋宇文姓屺诗碑,高1.74米,宽0.91米。在文殊右脚前,立有明楚人战符《灵湫泉》诗碑,高1.08米,宽0.61米。二碑文略。在文殊菩萨、普贤莲座下前方之须弥山上,各刻有一狮,跪顶供盘。右边狮子所顶供盘已残。

这3尊造像高达7米,雄伟超越。匠师们刻意将他们的头部加大,胸部缩短,小脚部位加长,而且身躯前倾20多度,正好符合造像与观众之间的透视关系,使人仰首观望时,感觉菩萨好像正亲切地俯下身来,关注大千世界的芸芸众生一般,佛和菩萨那种威仪奕奕、悲悯无尽的气度得到了充分体现。“华严三圣”像背壁刻了81尊圆龛小佛,采用大小对比的美学技巧,使构图层次更加丰富,并把三尊主像衬托得高大,让整龛造像的气氛显得庄严。

此龛造像,还是大足石刻寓力学原理于艺术构思的一处典型范例。3身主尊造像的手皆前伸,尤其是文殊手捧1.85米高的七级宝塔,手臂悬空支出1.2米—2米,塔和手的重量近千斤。为使手臂不断落,匠师们成功运用了建筑力学原理,大刀阔斧地刻出宽袖袈裟披肩挂肋飘逸而下,与其身躯相连,巧妙地将重心引到了主像身上。正如木建筑中撑弓、斗拱的原理一般,使文殊手托的宝塔千年不坠。这样的处理既合符力学原理,又不违背佛教造像的法则。

参考资料

无古不成今:大足石刻(组图).搜狐网.2023-11-02

十五世纪华严三圣像.网易.2024-09-04

石刻文化.重庆市大足区人民政府.2023-11-02

重庆大足宝顶山华严三圣像 / 南宋.微信公众号.2024-08-18

宝顶山“华严三圣”曾被称为“三世佛”.宝顶山“华严三圣”曾被称为“三世佛”.2024-09-04

世界文化遗产|大足华严三圣像.携程社区.2024-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