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默里·佩拉希亚

默里·佩拉希亚

默里·佩拉希亚1947年4月19日出生于纽约,四岁起学习钢琴,后进入曼斯音乐学院主修 指挥和作曲。1972年在利兹国际钢琴比赛中获得大奖。曾于1981至1989年任英国奥尔德堡音乐节联合艺术总监。担任伦敦两座皇家音乐学院的荣誉教授,被利兹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在过去30多年里,美国钢琴演奏家默里·佩拉希亚一直活跃于全球音乐会舞台,是当代技艺最为精湛的钢琴演奏大师之一。2004年3月8日,为表彰默里·佩拉希亚对音乐所作的杰出贡献,英国女王授予他大英帝国爵士乐称号。

佩拉希亚在世界各大音乐中心演奏并与众多知名乐团合作。他是英国“田野圣马丁学院”乐团首席客座指挥,以指挥和钢琴独奏的双重身份与该团一道在美国、欧洲日本和东南亚各国演出。2008年,佩拉希亚先生将在包括阿姆斯特丹、苏黎世巴黎维也纳伦敦在内的欧洲各地进行巡演。

人物生平

求学

默里·佩拉希亚1947年4月19日出生于纽约一个犹太人家庭,5岁开始学习钢琴,19岁进入曼纳音乐学院学习作曲和指挥。1968年起,师从著名钢琴教育家霍尔晓夫斯基学习。

1972年

佩拉希亚在“里兹国际钢琴比赛”上获得头奖,据当时的媒体报道,虽然自初赛开始,佩拉希亚在演奏的技巧和准确度上就险象环生,但奇怪的是,无论观众或评委显然都被他抒情幽雅的琴风所倾倒,以致他一路竟能过关斩将,击败包括席夫和内田光子在内的众多参赛高手,一举夺得桂冠。获奖使他从此开始了独奏生涯。

1975年

佩拉希亚与年轻的大提琴家哈雷尔一起获得“第一届菲舍尔音乐表演奖”。随后,佩拉希亚辗转驰骋于欧美大陆,继而逐步扩展到世界各地,知名度迅速提高。而他一开始在比赛中体现出的特殊气质,也成为他艺术风格的重要标志。或许是从小受喜欢听歌剧的父亲的影响,佩拉希亚曾多次表示对歌剧的热爱,并强调以旋律线条和乐句作为音乐基石的观点:“任何音乐理念都出自如歌的旋律线条的启发,而非独立的音符,乐曲结构是由各种戏剧效果铺陈串连而成的一条长线,如果不从这条长线上着眼,个别的音乐理念是无从明辨的。”而佩拉希亚自己则凭借这种抒情典雅、注重歌唱性的演奏风格折服了全世界的乐评家和音乐爱好者。他在索尼公司历时近十年时间录制完成的《莫扎特协奏曲全集》,更被认为是当代钢琴演奏家中的最佳诠释之一。

与霍洛维兹

出于对沃尔夫冈·莫扎特音乐的共同喜好,佩拉希亚自1987年起开始了与著名钢琴家弗拉基米尔·霍罗威茨的密切交往。他每周日都要从伦敦打长途电话问候在纽约定居的霍洛维兹,一有机会就要前往纽约登门求教。霍洛维兹曾对他说:“要超越一个技匠,必须先具备技匠的身手。”霍洛维兹的指点极大地影响了佩拉希亚,他开始领悟到演奏技巧并不仅仅意味着机械式的技术,而是指从乐曲的宏观层面出发,将各种音乐理念与音色、分句融为一体,从而最大程度地揭示音乐内在情感的表现手段。他的演奏风格开始向更为广阔的空间转变,并在霍洛维兹的建议下开始演奏弗朗茨·李斯特的狂想曲、谢尔盖·拉赫玛尼诺夫练习曲等先前他认为“华而不实”的曲目。

1991年

佩拉希亚遭遇手指受伤的困扰,从最初久病不愈的右手拇指发炎到伤疤息肉、以至最后发现病根所在的小骨刺,其间经过多次误诊及四次手术,原定七个月的修养竟拖了将近四年时间。佩拉希亚一度面临演奏生涯终结的阴影,他曾低调地表示:“真不甘心就此成了一名指挥家或钢琴教师。”的确,对于任何一位钢琴演奏家而言,这都是一个沉重的打击。然而,痛苦与极度的绝望竟奇妙地深化了他的演奏境界。在四年的养病期间,佩拉希亚潜心研读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音乐,在这些极度抽象的音乐世界里挖掘出了一片新天地。当最终病愈后,浴火重生的佩拉希亚录制了《亨德尔、斯卡拉蒂键盘作品集》,他藉着现代钢琴大胆地表现出千变万化的丰富音质,得到了世界乐坛的一致肯定。

艺术风格

如歌般的纯净

1972年的秋天,佩拉希亚四届“利兹国际钢琴大赛”里脱颖而出,随后的巡回英国音乐会,对这位年仅25岁的美国人来说,也是个极大的成功,当时身为领导美国古典音乐厂牌之一的CBS,也迅速地与他签下独家合约,并称他为“继弗拉基米尔·霍罗威茨鲁道夫·塞尔金格伦·古尔德等人之后的第一人”。

因此当佩拉希亚几个月,到欧洲大陆的各个音乐城市展现自己的才华时,大家对他期雍很高,而他也没让他的听众失望。实际上,他的言行举止根本无法和印象中的比赛胜者相连。举例来说,佩拉希亚74年维也纳的音乐节期间举行首演之后,渥夫根·许莱伯如此写着:“看到他的外表,不禁要打个折扣,小小个头,像个16岁的大孩子,而且还有16岁的怠惰模样。”但在钢琴前的这位年轻美国人,有如神助地将整齐而圆润的音色与醒目的敏捷性一泄而出,人们只得摒除之前的刻板印象,静下心来看他掌握音乐的专注和强烈,《南德时报》的卡尔.罗伯特·舒曼曾开玩笑地描述佩拉希亚时的两个小时“如此要命地认真表达”来耗损自己的精力,“好像他刚刚被通知即将丧失调整音色的能力似的。”

音乐表现

事实上,佩拉希亚独奏音乐家的身份。在那时候,他的音乐表现与一般20来岁的夫轻被描绘的活泼热情、爱现截然不同,取代的是尽可能用最纯粹与专注的态度,表现出位受好评的音乐作品。他的听众,赫伯特在那时引用自《时代》的话:“聆听时不应注意演奏家及作曲家,只应该了解音乐、声音的组织与作品的结构,如此才能体会什么是音乐。”

继承自老传统的西班牙犹太人家庭,这位钢琴家在演绎的性格上保持全然的真实,而这个特质无疑是受到他的老师鲁道夫·塞尔金,以及与他一同在马尔波罗演奏室内乐的伙伴们所影响。当我在八零年伐他见面而做短暂交谈的时候,从闲聊音乐到演绎的根本要素,他以一句话总结其美学观:“每位音乐家的第一个诫命,应该是对他所演出的作品保持忠实。”

对佩拉希亚“忠实”

意谓着三种意义:首先,要清楚且精确地传递音乐的内容,将它转化成声音,澄澈旋律线的浮现比动态的极端或音色效果更为重要;第二,它意谓暴露出作品的内在生命,让纯音符的排列变成富歌唱性的旋律,有系统地铺陈整个乐章或作品,每个演绎者的首要任务,应该揭开、且描述藏在结合在作品里的意念与情感,“最重要的是让每个作品自己制造感觉”;第三,对佩拉希亚完全不能想象到只是为了要达到惊奇的效果,而让次声部转向支配地住,即使是一或两条节线;因为创造新奇与跟随行的缘故,而拿拍子做实验;或是使它变得“有趣”,而将作品以相异的结构做演出。然而他也厌于看到音乐音要只是一连串心情的反映,“音乐在情感表达上是可能以这么多方式演绎的!”对于年轻的钢琴家而言,这项诠释观念是较为不寻常与难以达成的。它要求在音乐性的成熟度与持续的深思熟虑。“中庸之道是不易发现的”,如同佩拉希亚出版的一本德国音乐月刊里所提,然而如此则难以创造煽惑的力量。

目标

即使身为一个年轻的钢琴家,在他早期的录音里,人们可以看到他是多么果决地达到他的目标,其中最具影响力的莫过于沃尔夫冈·莫扎特钢琴协奏曲全集的完全录音,他的第一个大型录音计划。这是在早期罗伯特·舒曼弗雷德里克·肖邦费利克斯·巴托尔迪的独奏会录音之前即出现的作品(不仅全在美国制造之外,连全部的录音工作都是于1967年二月在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的音乐图书馆完成)。在浪漫乐派的演奏中,佩拉希亚固的节拍、清晰的音色与无懈可击的技巧来吸引他的乐迷,但在需要花功夫在色彩和塑造情境的音乐上,他的演奏就有过度“古典模式”之嫌,甚至因此有时听起来有些僵沈。

个性和音乐风格珠联璧合

但是在沃尔夫冈·莫扎特录音的方面,佩拉希亚任独奏者及英国室内乐团的指挥,个性和音乐风格珠联璧合,这些录音有大多数都呈现出让有的清澄与弹性、卓越的气氛掌握,而且他也有力地展现令人信服的作品“内在戏剧性”。在莫扎特所谓的“进行曲风格”协奏曲集里所展现的完美平衡,统一性与内在的逻辑更是令人印象深刻,而这些曲子的主题旋律需要静谧的时刻,其它演奏者常会出现放大音量而过分强调的毛病。第25号钢琴协奏曲(K503)是这系列录音的最后几张之一,他同样以温和的方式.整合亮丽的和弦与交向式的主题旋律,到达曲子整体流畅的境界。这首在1786年完成的作品,使得沃尔夫冈·莫扎特维也纳时期的协奏曲成绩更加耀眼,而演奏者直接传达出清晰轮廓的方式,即使是在最漂亮且引人伫足的片刻,也不忘维持作品整体的和谐。

佩拉希亚品的旋律弧线里,精巧地构思其运行,也使他成为甚具说服力的路德维希·范·贝多芬演奏者。由海汀克指挥大会堂管弦乐团搭配而成的贝多芬钢琴协奏曲全集录音,可说是在数字录音之后最优异的同曲参考版本之一,而在独奏的范畴里,他1989年所录制的《C小调32段变奏曲》Wo080,是个具有个性而饶富兴味的录音。这首曲子在1806年底谱成,由于拥有精炼的音符与各变奏之间极大的差异性,因此很难将它刻意塑型。然而佩拉希亚着温润的演出风格,稳健地维持大型旋律线的流畅性:他平衡一些无法避免的速度转换,即使在变化最大的各变奏连接部分,都能顺势滑过,拉近大调变奏与小调变奏之间的距离,完全自然而不着痕迹。

同样的诠释风格也应用在费利克斯·巴托尔迪在1841年谱写的《庄严变奏曲》里。不仅古典乐派,浪漫乐派的大作在他演奏生涯之初,也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只是他的演奏并没偏向任何一方,而且偶尔已触及二十世纪的音乐了。1980年他曾录制一张贝拉·巴托克的唱片,里面有巴尔托克于1926年写的《奏鸣曲》、还有与《奇异的满洲官吏》和两首《小提琴奏鸣曲》同时期的即兴创作《匈牙利农民之歌》。

作品评价

佩拉希亚极地拓展他的演奏曲目,从古典领域直跨至弗朗茨·舒伯特约翰内斯·勃拉姆斯罗伯特·舒曼。这些录音(如舒伯特的《降B大调即兴曲》与布拉姆斯的《b小调叙事曲》都忠实地展现出传达音乐讯息的角色:在他的演奏里听不到些许飘浮,或是扭捏作态,表现出比以往录音更为坚实与更具威信的演奏。

这些特质至少可在他的音乐会里听到,因而现场录音(例如与祖宾·梅塔以色列爱乐合作的弗雷德里克·肖邦两首钢琴协奏曲)就更能提供亮丽音色与高完成度的极致典范。相似的例子地出现在他与柯林.戴维斯和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在1988年于慕尼黑所合作的葛利格《a小调钢琴协奏曲》里。

弗拉基米尔·霍罗威茨在生命的最后3年间给予佩拉希亚,使得佩拉希亚上获益良多:霍氏不仅引领他进入弗朗茨·李斯特直至谢尔盖·拉赫玛尼诺夫的浪漫世界,也鼓励他应用Z由的弹性速度与表情记号、人们可以在佩拉希亚肖邦《第1号叙事曲》里发觉到这转变的关键,旋律线在严谨的弹性变换里灵勤起来,而且充满宽广的活力。在他的保留曲目里继续往李斯特领域进展,《降D大调慰藉曲》就是他的成果之一。

1990年代的佩拉希亚新曲目大步地迈进,他对巴洛克大师的键盘音乐渐感兴趣,包括格奥尔格·亨德尔、史卡拉第、巴哈等人。私下他研究古钢琴的表现力,准备好长一段时间,但最后他还是跟随往昔伟大的钢琴巨匠们,以现代钢琴进行录音工作。也许和50岁时米开兰杰里的录音心态一样,他在阅读史卡拉第的《b小调奏鸣曲》(K·27)的乐谱时,不免为音乐里的浪漫性格增添些许新的生命力,而《A大调奏鸣曲》(K·212)则让绝佳的大师风范潺流不息。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