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星乡
聚星是铭传乡一个行政村,相邻杨店村、鸽子笼村、启明村、井王村、建设村。于六安市与合肥市之间
地区山清水秀,农家友好好客,周边群山比比皆是,水源丰盛、农产以水稻、棉花、蚕桑为主。北通官厅镇、南及山南镇、西有椿树镇、东至紫蓬镇。
基本情况
村内企业:模具有限公司,调味品厂,钢厂,米业有限责任公司。
主要农产品:小青南瓜,脆甜,柠檬,水稻,茅菜,美国香瓜,甜菜,菠萝、蚕桑、大葱。
美食:野猪、獾、鳝(野生)、泥鳅(野生)、农家菜肴
村里单位:聚星村广播站,聚星村信用社,聚星村中学、肥西书院
历史沿革
两广总督、淮军故里
40多年前,从合肥西乡的山林间走出了一个个彪形大汉,张树声、张树屏、刘铭传、周盛波、周盛传、唐定奎等百余个大小团练首领,率领着一条条长龙般的队伍,在中国大地纵横驰骋近半个世纪。
这就是中国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淮军。
立下卓越战功的淮军将领们,衣锦还乡。许是军旅生涯的缘故,他们将自己的居所也设计成了攻守兼备的堡垒,凭借权力和金钱,圈买土地,在山林之间建起一座座四面环水的私家圩堡居住。圩子是他们的世袭领地,拥有军队(圩勇)、世奴(家仆)、佃户。圩主还操纵着附近一两个乡甚至几个乡的经济命脉……
岁月易逝,100多年来,这些圩堡一直隐匿在山林之间,那段喧闹的历史也渐渐埋于泥土之下。刘老圩成了部队驻地,张老圩、周老圩、唐老圩里都建了学校,披在圩堡身上的铅华渐已褪去。
突然而至的旅游构想,一下子刺激了世人的神经。于是乎,“淮军故里圩堡群”旅游线路在当地政府的推动下,俨然成形。在走访四大圩堡过程中,我们更感受到了当地政府对圩堡开发的渴望和急切。通往刘铭传旧居的三条公路正加紧建设,张老圩的古迹也在整理中。
但同时有人这么提醒记者,缺乏创意和新意的开发是不可取的。“人无我有,人有我奇”,在打造“淮军故里”人文之旅的同时,或许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激情。
人文传承
泸西之学乡:肥西书院
它是淮军将领刘铭传、刘子务、刘子徵、唐定奎、张树声、张树珊、周盛波、周盛传、丁功宣等为家乡培育人才所创,有房百余间,置租田约1300余石,请一饱学之士(名曰山长)主持书院。大家共同捐资,联合献地、选址,于清同治年间(1871年)建立。为了提高声望,扩大影响,他们还请了当朝重臣左宗棠题书“肥西书院”牌匾,请同乡名臣李鸿章题书“聚星堂”匾额。所以肥西县人多称为“聚星堂书院”。
时过境迁该书院先后成为“合肥西南五区联防公所、农村职业中学,”至当时硝烟四起书院实际闲置,把这份公共财产用在教育事业最为恰当,经费遂得到解决。
肥西大潜山下刘氏聚族而居,祠堂富有,对于办学刘氏族人热烈支持予以大部桌椅板凳,以促事成,学校就设在肥西书院。该院大门上有左宗棠写的“肥西书院”四个大字,在第三进屋中间有李鸿章所写的“聚星堂”三个大字挂在屏风上。第四进为校务处、总务处办公地点。第五进有五个大教室,每班60人,可容纳300人。两边有房百余间,可作学生宿舍、教职工宿舍以及伙房。校前方有农田,屋后及右侧,有一条小溪流过,潺潺之声,不绝于耳,春夏之际,老树发荫,郁郁葱葱。颇觉幽静。这正是莘莘学子求知的好地方。时值合肥市沦陷,县府迁往西乡,有一些老师在此附近居住,使师资问题也一并得到解决
环境生态
聚星乡位于今合肥肥西县,于官厅镇至山南镇中间,四面环山,风景秀丽,周边紫蓬山圆通山。独座山。周公山。将军岭。大潜山。古山。龙穴。鸡鸣山群山景区。肥西县志有诗:周公独坐将军岭眼观龙穴,小姑愁眉大潜山耳听鸡鸣。
山好水美。潜南干渠从中而过,聚星湖水清澈甘甜,作为饮用水源受政府保护。山水间群鸟栖息美轮美奂。
远离城市的喧闹,这里的显得恬静淡然,炊烟袅袅、魏锋漾漾。
村镇美食
因为群山的缘故,聚星是合肥市周边唯一一个野外众多的地方,野猪、獾等野味也成为农家的一道好菜,除此以外,水源好,鱼虾鳝鳅便更为鲜美,“鲍腥鱼”一道聚星特产的美食让很多人记住了这里,必须是聚星湖的野生鱼加以腌制,暴晒,辅佐各种调料蒸出来的绝品美味,大米虾,干煸鳝节,杂鱼泥鳅,鳅龙钻豆腐,杂鱼火锅等等等等,每到双休,聚星街道很多外乡游客来此品尝美食至凌晨。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