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张树声

张树声

张树声(1824年—1884年11月),字振轩,安徽合肥人,清代官员、淮军将领。

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张树声与父亲张荫在咸丰九年(1859年)于老家合肥市招募壮勇,创办团练武装对抗太平军。第二年,张家的这支团练武装被李鸿章收编为“树”字营,在合肥地区与太平军作战。同治元年(1862年),张树声在芙蓉山大破太平军,因功升为道员,获赐卓勇巴图鲁号,得到曾国藩赏识。同治四年(1865年),张树声在曾国藩的保举下升任江苏徐海道,后又升直隶按察使。在直隶按察使任上,张树声积极清理积案,政绩卓著,于同治九年(1870年)升任山西省布政使,第二年又升任漕运总督。同治十一年(1872年),张树声升任江苏巡抚兼署两江总督,同时还兼任办理通商事务大臣。同治十三年(1875年),因母亲去世,张树声去职回乡丁忧。三年后,张树声复官,此后历任贵州省巡抚、两广总督等职。因镇压西林苗民起义有功,张树声于光绪八年(1882 年)升任直隶总督。光绪七年(1882年)朝鲜发生“壬午兵变”,张树声在事变中挫败日本企图在朝鲜发动政变的阴谋,因功获封太子太保,并于次年调任两广总督。光绪九年(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张树声因指挥清军在北宁战败,被革职留任,于当年十月病死于军中,死后被清廷赐谥号为“靖达”。

《清代人物传稿》评价张树声时认为,张树声作为与李鸿章等人同时的封疆大吏,发迹于,历任南北疆寄,在整顿吏治、关心民生、发展经济、改革军事、治理海疆、兴办学堂、兴修铁路、抵御外侮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爱新觉罗·旻宁四年(1824年),张树声出生于肥西县张老圩村。张家祖籍江西饶州,明朝末年由其先祖张迁至合肥市。张树声少年时期学习十分刻苦,除攻读“四书”“五经”外,于天文、历算,地理、兵法等都有着涉猎,爱谈天下形势。

离张树声家不远有座周公山,传说为三国时周瑜年轻时读书的地方,张树声常在读书之余,登上周公山,凭吊这位古代文武兼备的英雄。他曾写过一首《过周公瑾墓》,用“鼎足功收一炬红,半壁江山效死忠”的诗句,抒发了他立志报国的志向。

组建团练

咸丰元年(1851年)太平军爆发后,全国各地纷纷办起团练以自保,张树声的父亲张荫榖也与张树声、张树珊等数子,在合肥周公山下殷家筑堡垒寨,与太平军对抗。张树声指挥这支团练,曾多次击退太平军,连续攻下含山县六安市英山县霍山天柱山陈其美等地。咸丰八年(1858年),太平军攻占庐州后,张树声与附近的刘铭传周盛波周盛传等团练武装结盟,将堡垒连为一片,号为“三山”团练,使得合肥西乡得以保全。

同治元年(1862年)初,曾国藩李鸿章在安徽招募两淮团练武装组建“淮军”。李鸿章在安庆市接见了张树声、刘铭传、周盛波等团练首领,张树声向李鸿章提出 “先平肥西县匪寨,严申禁令,不准乡民从贼,就周公山下坚筑堡寨,阻河为险”的建议,得到了李鸿章的采用。

征讨太平军

同治元年二月初四日(1862年3月4日),李鸿章让张树声回乡集合团练,编为“树字”等营,由安庆开赴上海市,攻打太平军李秀成部。张树声统领“树”字营,先后参加了攻打江阴、无锡、芙蓉山、常州市湖州市等地的一系列战役。在常州之役中,张树声与刘铭传周盛波等人率部擒杀太平军护王陈坤书、佐王黄和锦等。同治三年(1864年)7月,天京被攻破后,张树声因功“署江苏徐海道”,并获“卓勇巴图鲁”封号。

同治四年(1865年),曾国藩带兵镇压捻军来到徐州市,张树声积极协助曾国藩处理军务,得到了曾国藩的赏识。曾国藩升任直隶总督后,于同治八年(1869年)保举张树声为直隶按察使。张树声到任后,制定了《直隶清讼事宜限期功过章程》,很快便将历年积案全数处理完毕。由于政绩卓著,张树声于第二年升任山西省布政使。

主政一方

同治十一年(1872年),张树声升任漕运总督。在任上他组织人员疏浚河港、修建桥梁水窦(涵洞),“使入湖之水分出各港,畅流达海,不致下壅上溢”,保证了漕运畅通。不久后,张树声因功升为江苏巡抚,兼署两江总督

江苏省是当时清朝的重要产粮区,但却守军兵力单薄,张树声提出“国家间暇之时,不敢不早作夜思,函图整伤”,于是积极上奏调配兵力分戍各地,并严令“计一切营规、军纪,当随时督伤各将,牟申明赏罚,实力讲求,务使练一兵即得一兵之用,储养精锐保卫地方,有备无患”。

同治十三年(1874年),张树声因母亲去世丁忧回乡。在乡丁忧期间,他在张老圩创办“聚星书院”,为家乡培养了不少人才。光绪四年(1878年),张树声被清廷起复,历任贵州省巡抚广西巡抚。因镇压西林苗民起义有功,于第二年升任两广总督。担任两广总督后,张树声积极开办造船、办学、架筑电线、修建炮台等洋务,并采取加征税厘的办法对广州市很多人吸食罂粟的现状进行了治理,便得民众吸食鸦片的情况大为改观。

办理外交

光绪五年(1879年)十一月,法国入侵越南南部,两广总督张树声命统领左江防营的记名提督黄桂兰进入越南境内的谅山省、高甲等地驻防,并上奏朝廷,建议建设炮台阵地、购置或自建轮船

光绪八年(1882年)四月,李鸿章因丁忧回籍,举荐张树声接替自己担任署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张树声上任后不久,朝鲜以李罡应为首的保守派因不满国王李熙、王妃闵姓推行新政,发动叛乱,冲击王宫,烧毁日本使馆,日本领事花房义质连忙逃回国内搬兵。朝鲜国内乱作一团,史称“壬午兵变”。

“壬午事变”爆发后,张树声担心日本借机介入,于是派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广东水师提督吴长庆率“威远”军舰,及招商局“镇东”、“日新”、朝鲜大院君李罡应“拱北”等轮船,率三千人马东渡朝鲜,缉拿叛乱者,使事态迅速平息。日本见中国反应迅速,也不得不撤兵。事后清廷以张树声“相机调度,督率有方”,赏加太子少保衔。”

病死军中

光绪九年(1883年)秋天,法国开始侵略越南北方,越南国王向清廷请援。张树声一边奏请督师抗击,一边派遣将领募兵训练,同时订购克虏伯大炮20余尊、毛瑟精枪数千杆等战备物资。

光绪十年(1884年)二月,中法战争正式爆发。驻越法军进攻越南北圻,清军陈得贵、徐延旭黄桂兰等部不敌败退;不久重镇北宁失守。清廷以战败的责任,给了张树声革职留任处分,仍让其办理广东防务。同年十月二十六日,张树声在军中病逝,死后被清廷赐谥号为“靖达”。

为政举措

整顿吏治

同治十一年(1872 年)张树声任江苏巡抚时,便发现由于江苏交通便利、 经济发展 , 从其他各省分发到省、 道、 府的候补官员竟然多达二千余名。张树声认为这种情形急需整顿,于是 “到任后 , 随时访闻 ,每日接见僚属,无不留心考察 , 复就见闻所及,采之众论,核之事状,悉心体察 ”,将许多不合格的官吏革职,使得江苏省官场风气为之一变。

筹备海防

张树声对海防有着敏锐的洞察力 ,在江苏巡抚任上,便将崇明视为屏藩江南的江海门户 , 予以高度重视 。任两广总督后,逐渐形成自己独到的一套海防战略。他曾指出 :“ 岭南虽一隅 , 利害之数系于天下。广东通商日久,及是时造就人才, 可以建富强之基, 可以资南北洋之用。 ”

虽然张树声的疾呼并没有引起清政府的重视 , 但他仍然坚持在广东沿海四处重点设防的主张,在虎门、黄浦、长洲等地布防。同时他还提出中国的海防必须依靠自己,不能指望外人,必须及时培养人才, 置办新型船只,才能抵御有可能发生的外国侵略,达到自强的目的。

光绪六年(1880年),张树声在广州黄埔创办了一所培养军事科技人员的学校,称为实学馆。张树声亲自从福州船政学堂及各处选调了精通外语和算学者充当教习。光绪八年(1882年),实学馆招入首批新生50名,分制造与驾驶两科。学生的学习内容除中文、英文、算术外,还开设了制造科、汽机、造船、驾驶等科。光绪十三年(1887年),实学馆扩建为广东省水陆师学堂,成为广东海防教育的发端。

兴办洋务

在政治上,张树声追随李鸿章,主张改革内政。在1878年(光绪四年)被召见时,张树声便提出:“以中国之大,人民之众,果能惩虚务实,力矫因循粉饰之弊,一切用人行政,察吏治军,不任法而任人,不在科条烦设而在实力奉行,则内治既足自强,而所陈六条复能持久不懈,行见怀德畏威,四夷宾服。”

张树声认为中国学习西方不能只注重其“用”而忽视其“体”,应该使民众提高文化素质,“育才于学堂”,兴办教育,屏弃科举制传统的教育模式,培育新型人才,并指出教育的形式应以学校教育为重。在担任两广总督期间,张树声呼吁不能单纯的照搬西方之法 , 还应结合中国之实际 ,不能仅仅学习其外表皮毛,而应该“论证于议院 ”,做到 “上下一心 ”, 实现 “君民一体 ” 。

光绪七年(1881年), 直隶总督李鸿章创议开设津沪陆路电线后,张树声也于光绪九年(1883年)在广东省架设沪粤线, 并在广东各地设分局、 子局、 子店、 报店四个等级的分理机构 。这条线路的开通,也为19世纪80年代末南方电讯网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

遗折变法

张树声病逝前,留下一封《遗折》,委托继任两广总督张之洞兵部尚书彭玉麟等人代为转呈清廷。在《遗折》中,张树声分析了当时大清王朝面临的国际形势,认为”西方列强自北向南,有俄罗斯、日本、英、法各国环伺左右,但中国蹈常习故,衣冠而救焚,揖让而拯溺,其何以济耶?”希望朝廷能“断自宸衷,通筹全局,中外臣工同心图治,勿以游移而误事,勿以浮议而功,尽穷变通久之宜,以奠国家灵长之业,则微臣虽死之日,犹生之年也。”

张树声在这份遗折中提出,日本英国通过君主立宪制,既保留了君主的地位,又自上而下进行了改革,这种平稳着陆,会让国家免于大分裂,大动荡。因此他认为清王朝只有通过君主立宪的变革,才能转危为安。

历史评价

清朝政治家曾国藩评价张树声时说:“张树声是淮军中最杰出的儒将之一,有晋朝名将祖逖之风。”

清朝政治家李鸿章认为张树声在合肥市办理团练,使得太平军无法占领合肥,可谓乱世中的疾风劲草。

清史研究学者任丽伟认为:晚清社会动荡,出现大批以军功起家的封疆大吏,张树声就是其中之一。张树声发迹于淮军,历任南北封疆大吏。在整顿吏治、关心民生、发展经济、改革军事、治理海疆、兴办学堂、兴修铁路、抵御外侮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清史研究学者孙峻山认为:在晚清淮系集团中,张树声地位仅次于李鸿章。其一生既打过太平军、捻军,又有独特的洋务思想,还曾果断出兵朝鲜挫败日军阴谋,是晚清政坛一位少见的政治人物。

轶事典故

清流靴子

光绪五年十一月,张树声升任两广总督时,时任广州将军长善风雅喜儒,常在将军署的后花园邀请广州的名士作文饮酒。张树声的儿子张华奎亦常受到长善的邀请,并在长善家结识了于式枚梁鼎芬文廷式等一帮名士。

于式枚、梁鼎芬文名久著,在清流中亦有影响,张华奎和他们集会所需的资金,都由张华奎提供。这些人有事,张华奎也乐于为他们奔走,因而得了“青牛腿”的外号。张树声由于应儿子张华奎之请,替这帮文人解决过一些生活上的困难,于是也得到了“清流靴子”的外号。

与李反目

张树声与清流们交好,引起了李鸿章的怀疑,认为张树声是在联络言路,企图抢夺自己的权力。尤其是张树声将张佩纶调来“帮办北洋军务”后,更加引起了李鸿章的警惕,认为张树声想插手北洋水师的事务。

在李鸿章的操纵下,张树声请奏调张佩纶的折子一到军机处,便遭到了驳斥。张佩纶原以为张树声一定能帮自己办成此事,一直在家里等着好消息,结果不但没有如愿,连声誉也受到损伤,于是迁怒到张家父子。从那以后,张树声与李鸿章的虽然没有公开翻脸,但也成了相互敌视的仇人。

“四大才女”

张树声的后人中,涌现出了不少知名人物,尤其是民国时期他的几个曾孙女张元和、张允和、张兆和和张充和,被称为“合肥市四大才女”。她们的丈夫也都是鼎鼎有名,大姐元和的夫君是昆曲名角顾传瑜,二姐允和的夫君是著名语言学家、汉语拼音发明人周有光,三姐兆和的夫君是著名作家沈从文,四女张充和的丈夫是德裔汉学家傅汉思

人物关系

墓葬信息

张树声墓:张树声病故后,灵柩运回故乡肥西县,安葬于周公山西麓龙颈子祖坟。该墓于民国年间被主政安徽的桂军李品仙所毁,今已荡然无存。如今的张老圩栽有一株据说是张树声亲手种植的荷花木兰。该树主干高达十几米,枝繁叶茂,可惜上世纪七十年代因遭受雷击,南侧主头被纵向劈裂,整个树冠损失过半。

参考资料

..2023-11-13

..2023-12-10

..2023-11-13

..2023-11-15

..2023-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