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充和
张充和(1914年5月17日-2015年6月18日),出生于上海市,祖籍安徽合肥,著名诗人、书法家、昆曲演唱家,和姐姐张元和、张允和、张兆和并称为“合肥四姐妹”。
张充和出身合肥市名门世家,是淮军主将、两广总督署直隶总督张树声的曾孙女,苏州市教育家张武龄第四女。她自幼学习书法,拜名家朱谟钦为师,后又师从沈传芷、张传芳学习昆曲。1933年,张充和到北京大学作旁听生,次年考入北京大学国文系。抗战时期辗转昆明市、重庆市等地。1947年,张充和到北大教授书法和昆曲。1948年张充和与傅汉思(德裔美籍犹太人,著名汉学家、耶鲁大学教授)成婚,1949年随夫君傅汉思赴美,1949年至1959年,傅汉思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莱分校工作,张充和也任职该校东亚图书馆。1962年,张充和开始在耶鲁大学美术学院讲授中国书法,后来,张充和先后在美国、加拿大、法国和港台等23所大学以及各种学术场合讲授、示范演出昆曲,包括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和芝加哥大学等世界名校,直至1985年退休。2015年6月17日,张充和在美国康州的家中去世,终年102岁。
张充和工诗词、会丹青、通音律,固守着真正的中原地区传统文人精神。她的文学观念是古典与现代的融合,但却更倾向于古典一面。张充和拥有超越功利的书写态度和追求,这种精神通过她多年来海内外的交谊以及国内书籍媒体的传播,影响了许多学书之人的书法观。张充和赴美后在多所大学传授中国昆曲艺术和书法艺术,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默默地耕耘了一生,被誉为民国闺秀、“最后的才女”,著有《张充和诗书画选》《天涯晚笛》等。
人物生平
早年生活
张充和出身合肥市名门世家,从襁褓时期就过继给了合肥老家龙门巷膝下无子的叔祖母识修,识修是李鸿章四弟李蘊章的女儿,嫁给张树声次子张华軫,李鸿章和张树声是淮军一二号人物,两个家族几代联姻。张华軫去世得早,识修自此皈依佛门成为一名居士,打理家族留下的产业,识修在家族中有无形的魔力和威信,对充和更是无限关爱。
当张充和一点点长大,叔祖母识修就开始四处为她物色好的老师,她对充和寄予厚望,不希望充和因为被自己抱养而在学业上落后,为了请到名师,她不惜花几倍的薪金。其中有六安市的才子、举人左履宽,负责教她文言文、诗词;考古专家朱谟钦,是吴昌硕的弟子,负责教充和文言文、书法。张充和天资聪颖,悟性甚高,4岁会背诗,6岁识字,能诵《三字经》《千字文》。张充和就这样10年,闭门苦读《史记》《汉书》《左传》《诗经》等典籍。1930年,叔祖母过世,16岁时的张充和在那年冬天返回苏州九如巷,一家团聚,并就读于父亲张武龄创办的乐益女中。父亲张冀和继母韦均一都是痴迷的曲友,不仅把昆曲课开到乐益女中,同时请来“传”字辈中的佼佼者沈传芷、张传芳等来教学。后来张充和主要跟沈传芷学习昆曲。
从上海光华附中毕业后,张充和用一个假名字张旋报考了北京大学。由于从小的国学功底,充和国文考了满分,但数学却是零分。为了录取这名偏科生,当时北大文学院院长胡适费劲脑筋,力排众议录取了张旋,被报纸称为“北大新生中的女杰”。1934年9月,张充和正式进入北京大学国文系就读。大三时,张充和因患肺结核病休,没能拿到北大学位。她先去了香山疗养,而后转青岛疗养。一段时日,曾因《中央日报》的储安平留英,由张充和接手编报纸副刊《贡献》,此时,她发表不少诗词和散文,文字典雅、清新,而充和自视“是些破东西”。
辗转各地
大病痊愈后,中国陷入连绵战火,张充和开始四处避难,1938年来到昆明市,与三姐、三姐夫沈从文一家住在一起。与朱自清、沈从文诸先生一道编教科书,结识唐兰、马衡、闻一多等时贤俊彦。1940年,张充和转往重庆市,供职教育部音乐教育委员会,拜识一大批文化名人,成为书法家沈尹默的弟子。工作之余,她还参加劳军演出。
1943年,张充和在重庆粉墨登台的一曲昆曲《游园惊梦》,曾轰动大后方的杏坛文苑,章士钊、沈尹默等人纷纷赋诗唱和,成为抗战烽火年间的一件文化盛事。抗战胜利次年,张充和返回苏州市。1947年,张充和应北京大学校长胡适先生的邀请,到北大教授代课,教授昆曲和书法,并借住在三姐家。同年,张充和认识了在北京大学教希腊文,精通德、法、英、意文学的德裔美籍汉学家傅汉思。1948年11月19日,两人在北京饭店举行婚礼,次日至颐和园东北角谐趣园里的霁清轩度蜜月,两周后返回北京城。1949年,张充和随傅汉思赴美,随后在哈弗。
前往美国
1949年1月,张充和与傅汉思乘坐“戈登将军”号前往美国。刚到美国的那些年,张充和与傅汉思的生活并不顺利,两个人都没有全职固定的工作,他们先去了汉思父母所在的斯坦福大学短暂工作,后来在朋友帮助下,两人进入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做事,傅汉思从事中国史文化研究,充和在图书馆负责中文图书编目。1956年,张充和夫妇两人抱养了第一个孩子,取名傅以元。艰难的生活一直持续了十年,直到1959年,傅汉思拿到博士学位,进入斯坦福大学任教(全职),他们的生活才算安稳下来。1960年,他们又抱养了一个女儿,取名傅以谟,为了纪念张充和的启蒙老师朱谟钦。1961年傅汉思被耶鲁大学东亚系聘请为副教授,举家迁往美国东部的新港。不久后,张充和也被耶鲁大学聘任,开设昆曲、书法课程。后来,张充和先后在美国、加拿大、法国和香港电台等23所大学以及各种学术场合讲授、示范演出昆曲,包括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和芝加哥大学等世界名校。
1979年,张充和回到阔别30年的故土,之后不间断地回国访亲问友。1986年,北京举行纪念汤显祖逝世370周年演出活动,她与大姐同被政府邀请。她与时龄80的元和同演对手戏《游园惊梦》,还邀诗人卞之琳观赏。俞平伯先生看了她的演出剧照,说这是“最蕴藉的一张”。1988年,在张充和的倡议下,旅居美国的昆曲爱好者在纽约州成立了海外昆曲社,她还长期担任。
2004年,张充和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和苏州中国昆曲博物馆举办书画展。同年10月,张充和回苏州市老家小住,不忘重温儿梦,以拍曲为乐。
人物逝世
北京时间2015年6月18日凌晨,102岁的张充和在美国家中去世,享年102岁。
人物关系
主要作品
出版作品
(资料来源)
书法作品
(资料来源)
舞台作品
发表专辑
艺术特点
书法
张充和的书法格调极高,兼学诸家,于隶书、章草、今草、行书、楷书皆有所擅,尤精小楷。她的小楷娟秀端凝,结体沉熟,骨力深蕴,气息清朗,体现了从古典向现代创造性转化的文人传统。有人用“古色今香”来形容其成就和特征,真是恰如其分。
昆曲
张充和的昆曲演出使美国人对昆剧的优美感到震撼,尤令张充和感到欣慰的是,其中有四个师从她学昆曲的高足,在促成昆曲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一事上,立下了汗马功劳。曲家丁修询曾评价,张充和的昆曲掇、叠、擞、嚯,气口、腔格,规矩俨然,的是华夏正声。
文学
张充和的文学观念是古典与现代的融合,但却更倾向于古典一面。她始终沉迷于传统文艺中,深心热爱古典的文艺形式,却又不拘泥于传统,能够积极融汇现代的通俗语言,借用新的文学形式,注重语言的自然晓畅和形式的灵活多样。但其中最核心的一点却是不可逾越的,即文学要表达真情实感,要具有感人的力量。所以,无论是其现代散文的写作,还是古典诗词的创作,都展现的是真人、真事、真情、真感。而无论是其文学观念,还是其文学创作,她都秉持着一种自然而然,无意为之的态度,不着意去宣扬,无意于雕琢绘饰,更无意于收藏留存。
人物纪念
张充和在2015年去世后,巴伐利亚州立图书馆中文藏书部前主任汪女士特作《四姊周年祭》,以为纪念。同年,东亚图书馆东亚阅览室设立了一个特展“过去的芬芳:追忆张充和(1913-2015)”,以纪念张充和。
2023年11月13日,“一生爱好是天然——张充和诞辰110周年纪念展”于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揭幕。该次展览共展出作品110余件,围绕着张充和书法与绘画、旧照、文房用具以及与张充和相关的书籍展开,回顾了这位追寻本真自然的艺术家的一生。
相关作品
张充和的生平传记有《合肥四姐妹》《一生充和》《张家旧事》《天涯晚笛》。此外,著名艺术史学者白谦慎编著的《张充和诗文集》,书中收录了张充和自少年时代以来创作的古体诗词225首,其中友人唱和诗词34首、散文66篇,是迄今为止收辑最全的张充和文学作品集。
人物评价
张充和先生古诗词功底深厚、又措辞准确,表达坦率天然,不矫揉造作;书法成就极高,一笔娟秀端凝的小楷,结体沉熟,骨力沉蕴,尤为世人所重,被誉为当代小楷第一人。(南京中医药大学翰林学院 评)
她的书法,一如其为人与修养,清淡之中,还有一种高雅气质。而这种气质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少了。(波士顿大学白谦慎教授 评)
她唱得非常讲究,运字行腔,精微细致,真是“水磨腔”。我们唱的“思凡”、“学堂”、“瑶台”,都是用的她的唱法。她唱的“受吐”,娇慵醉媚,若不胜情,难可比拟。(戏剧家汪曾祺 评)
她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书家,而是一位学者。无论字、画、诗以及昆曲,都是上乘,很难得。她一贯保持原有的风范,格调极高。书法上的行书、章草非常精到,尤其章草极雅,在那个时代已是佼佼者。(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欧阳中石 评)
有光先生说得十分准确:“张家四姐妹的名气很大,不光在中国,在外国都有很大的影响。”四姐妹中我闻名最早、相识最久、相知最深的则是充和。充和之所以能在中国古典艺术世界中达到沈尹默先生所说的“无所不能”的造境,必须从她早年所受的特殊教育谈起。她自童年时期起便走进了古典的精神世界,其中有经、史、诗、文,有书、画,也有戏曲和音乐。换句话说,她基本上是传统私塾出身,在考进北京大学以前,几乎没有接触过现代化的教育。进入20世纪以后,只有极少数世家——所谓‘书香门第’,才能给子女提供这种古典式的训练。(历史学家余英时 评)
掰着指头算,依旧健在的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系友,会写字的虽不少,但如此优雅,且又如此高寿的,没有第二位。(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 评)
对张充和女士,我是敬佩的——琴曲书画,当今才女。(作家、评论家、戏剧家白先勇 评)
古代仕女的妆扮,发髻高耸,手执团扇,站在那里像朵静开的水仙,轻盈而柔美。惜只有背影,看不到面貌,若是回眸,该是何等的倾国倾城。( 张大千曾画过表演昆曲时的张充和 评)
张充和,为中国传统文化而生,终其一生沉醉于中国古典艺术,修养全面,“无所不能”,精通诗词、书画、昆曲、音律,造诣极高,被誉为“中华文明最美好精致部分的活生生的化身”。(南方都市报 评)
人物轶事
《仕女图》
张充和还会丹青,一次画了幅《仕女图》。后来这轴“悲喜仕女”还引出一段传奇故事。1944年6月4日,张充和到歌乐山拜访沈尹默,偶得他七绝:“曲弦拨尽情难尽,意足无声胜有声。今古悲欢终了了,为谁合眼想平生。”之后,她到上清寺看望战时水利工程实验处负责人郑肇径(1894—1989,字权伯)先生。他们亦师亦友,都爱好书画。郑先生是我国第一个留德学水利的,是著名的水利专家。张充和去时,郑先生不在办公室,她便捉摸沈尹默的那首诗,忽来灵感,便借桌上的纸墨欲以此诗意画一位仕女。她先画仕女的眼线,再加眉、鼻、口。此时郑权伯进来,张充和从没画过人物,害羞,欲把画作扔进纸篓。郑权伯忙止住,展读诗、画后,既赞誉沈尹默的诗,又欣赏张充和未完成的《仕女图》。郑权伯摊开画稿,让充和补画仕女的身体和琵琶,又“强迫”张充和抄上沈尹默的诗及上下款才作罢。过了些时日,张充和再去玩时,郑权伯已将画裱好,把她过去写的牡丹亭中《拾画》一段文字也裱上,并请沈尹默、汪东、乔大壮、潘伯鹰题词。次年,又在画的绫边上加上章士钊等人的题词。郑权伯将此画翻拍成照片回赠张充和作纪念。
抗战胜利后,郑权伯回南京,将此画挂在书房中。因张充和于1949年去美,直到1981年他们才开始通信。郑权伯痛心地告诉张充和,他的《仕女图》等一大批字画在“十年动乱”中遭劫,同时希望张充和能将当年他翻拍的《仕女图》照片,复制一份并在复制的照片上题词留念。 张充和恋旧,特作小令三首与复制的《仕女图》一并回赠郑权伯。1983年张充和到南京,特地拜访郑权伯,郑取出《仕女图》照片把玩,慨叹人是物非。1990年左右,《仕女图》突然出现在苏州市的一次艺术品拍卖会上,恰被充和的侄孙张致元见到,在征得姑奶奶张充和的同意后,不惜重金将此画竞拍到手。这真是社会发生了闹剧,人间便产生悲剧,而岁月又创造了喜剧。
《充和曲影》
张充和曾在成都市演出昆曲《刺虎》,轰动艺林。一日,张充和与舞蹈家戴爱莲同去拜访张大千,在张大千家中(此时借住在藏书家严谷声的家里),戴爱莲跳了一个舞,张充和唱了一段昆曲《思凡》。演出完毕,张大千极为赞赏,遂画两幅小品为赠。一为仕女持扇立香蕉树下背影,暗寓张充和演戏时之神态。一为水仙花,象征张充和演《思凡》时之身段。1938年11月,张充和离开成都,去往昆明市。
其他
张充和追求者众多,其中有诗人卞之琳。1933年秋,沈从文在家中宴请卞之琳等文友,张充和也在,两人首次相识。张充和在北京大学求学时喜爱昆曲,常去观看表演,卞之琳偶尔也会追随。闲暇时,张充和会在好友面前清唱昆曲,卞之琳为之动心。但他内向不敢表白,常写诗将感情寄给张充和,也因此有了《断章》这首诗。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卞之琳担心张充和,让她来成都市。等张充和历经艰辛到达后,卞之琳每日与她写信交流。但因一场意外,断送了两人可能。张充和赌气去青城山散心,对卞之琳越发冷淡。1938秋,卞之琳告别张充和去了延安市,后又去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教书。1947年,卞之琳赴英国深造前与张充和道别,张充和送他出巷口后转身离开。后来张充和与傅汉思结婚。1953年,依旧单身的卞之琳到苏州市参加工作,在张充和旧居发现诗稿,百感交集。1980年,卞之琳作为中原地区著名学者访美与张充和重逢。1986年,张充和应邀回国参加演出,她和大姐张元和演出《游园惊梦》,邀请卞之琳观看,她上台表演前告诉卞之琳散场后不要马上走,他们再聚聚。但卞之琳散场时悄然离去。这是两人最后一次相遇,此后再无相见。此外,卞之琳一片痴心,还曾私下将她发在报刊上的作品都收集起来,拿去香港特别行政区付印。
张充和在耶鲁大学任教时,一名洋学生自费给她印了本诗集《桃花鱼》,收入诗作十几首。她百岁时,广西师大出版社推出了一套张充和作品系列,分别是《天涯晚笛》《曲人鸿爪》和《古色今香》,收录的都是无意中留下的零光片羽。
据《天涯晚笛》作者苏炜透露,他在美国访问张充和时,见到这位在海外生活了六十多年的老人竟然能谈郭德纲、“潜规则”、“男色消费”,十分惊叹,其实这是因为张充和会通过看《话题》,关心故土变化。
高龄的张充和居然喜欢吃油油的麦当劳,特别是鸡肉汉堡,朋友买菜带来了,张充和还是拿起她的鸡肉汉堡。
参考资料
天涯晚笛.豆瓣读书.2024-05-02
“合肥四姐妹”之张充和逝世 声名仅次于“宋氏三姐妹”.新华网.2024-05-02
张充和 Chonghe Zhang.豆瓣.2024-05-02
张充和往事:19岁时投考北大 数学零分 国文满分.中国新闻网.2024-05-02
" 最后的才女" 张充和逝世 苏炜:她是山水之间的留白.人民网.2024-03-23
张充和:十分冷淡存知己,一曲微茫度此生.中国作家网.2024-05-02
人物简介.人民网.2024-05-02
【最后的才女——张充和去世】.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2024-03-23
一曲微茫度此生——张充和印象.新浪网.2024-05-02
读图|张充和诞辰110周年:百余件展品看其沉静坚毅的一生.澎湃新闻.2024-03-23
四月读书会——民国最后一位才女张充和.南京中医药大学翰林学院.2024-05-07
张充和诞辰110周年,百余件展品回顾她追寻本真自然的一生.南方都市报.2024-05-02
张充和的北平足迹.文汇报.2024-05-02
“最后一位才女”的 诗意人生.正北方网.2024-05-02
张充和的艺术及朋友圈.新浪收藏.2024-05-11
资料:张充和个人简介.搜狐网.2024-05-07
民国最后一位才女在北大.百家号.2024-05-11
张充和仙逝,带走“民国才女”最后荣光 .人民网.2024-05-02
张冀牖(1889-1938).苏州党史.2023-05-05
公示.微信公众平台.2024-05-11
张元和.海外昆曲社.2024-05-07
“最后的闺秀”张允和:每日与丈夫碰两次杯.中国新闻网.2024-01-15
曲终人不散.豆瓣读书.2024-01-15
张兆和 Zhaohe Zhang.豆瓣读书.2024-01-15
张充和 Chonghe Zhang的全部作品 (9).豆瓣.2024-05-08
“民国最后一位才女”张充和书法欣赏.微信公众平台.2024-05-08
张充和 | 一生清雅,自成高格。.微信公众平台.2024-05-08
张充和去世 曾在成都演昆曲《刺虎》轰动艺林.搜狐网.2024-05-08
张充和笛韵选萃.豆瓣音乐.2024-05-08
张充和昆曲选萃.豆瓣音乐.2024-05-08
张充和演唱专辑 昆曲十六首.豆瓣音乐.2024-05-08
民国“最后的才女”张充和:做到这3点,才有可能写好书法.微信公众平台.2024-05-02
一代才女张充和:书法就是为了玩!.微信公众平台.2024-05-11
读图|张充和诞辰110周年:百余件展品看其沉静坚毅的一生.腾讯网.2024-05-11
四姊周年祭:张充和女士在慕尼黑及其他.澎湃.2024-05-02
Fragrance of the Past: Remembering Ch’ung-ho Chang Frankel (1913-2015).ceas.2024-05-15
一曲微茫:充和宗和谈艺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2024-05-07
最后的闺秀张充和 工诗词擅书法会丹青通音律.陶行知研究中心.2024-05-02
卞之琳去世20周年|卞之琳“断章”背后与民国“最后的才女”张充和的故事.百家号.2024-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