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三字经

三字经

《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儿童启蒙教材,学界一般认为最早是由南宋王应麟编而成,他晚年为教育本族子弟读书而编写了这本汇集中国文化精粹的“三字歌诀”,成为宋代的识字类蒙学读物之一。

《三字经》的内容可分为六个主要部分。首先,在第一部分强调教育和学习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意义。其次,在第二部分强调孩子要遵循礼节,向父母表示孝敬,尊敬兄长。第三部分介绍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知识,包括数字、四时、四方、五行、五常等。第四部分介绍中原地区古代重要典籍和儿童读书程序,即先教会儿童识字,再教会儿童如何阅读。第五部分讲述了从伏羲、神农到清代的朝代变迁的历史。最后一部分强调学习要勤奋刻苦,持之以恒。只有在小时候奠定良好的学习基础,长大后才能有所作为。《三字经》的主旨思想包括了劝学精神和作者本人的教育思想,书中从儒家学派中“性善”说出发,强调后天教育、社会环境对儿童成长的影响,指引蒙童克服不良习惯,并不断提高蒙童的思想、文化、道德、智能修养。

《三字经》现如今不仅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三大儿童启蒙读物之一,还是一本世界较为知名的启蒙读物,它与《千字文》《百家姓》合称为“三百千”。《三字经》的内容大都采用押韵式文风,每三字一句,四句一组。后世仿照这种风格,编出了《女三字经》《佛教三字经》《道教三字经》等。《三字经》除了汉字版外,还有满、蒙文版,还被翻译成俄译本、英译本、德译本、法译本、葡译本等,在俄国、日本英国影响深远。

经过七百多年的演变,《三字经》产生了多个版本。最古老的版本全文有1044字,但已经散失。明代赵南星的《三字经注》是较为著名的版本,全文1086字。自1666年以后,王相进行了修改,创作了全文1098字的版本。章太炎在明末清初增订了全文1596字的《三字经》。2008年中国新修订了《三字经》,该版本在全国中小学推广,成为现在的主流版本。对于《三字经》的作者一直以来都存在争议,一是宋代的王应麟,二是宋代的区适子,三是明代的黎贞,但是这三种说法均无确凿的证据。在较早版本的《三字经》在叙述朝代更迭时,只说到宋代,没涉及辽金元以下,据此可认定作者应是王应麟。因为区适子、黎贞年代较晚,所以这二人可能是《三字经》流传过程中的修订者。

成书背景

时代背景

《三字经》的诞生是与蒙学发展史是密不可分的,而蒙学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传统。早在西周时期就出现由官府主办的“小学”系统,《易蒙》中也有着“蒙以养正”的记载。到了秦朝,由李斯赵高、胡哥敬编写的《仓额》《爰历》《博学》三种均为识字书。在汉代这三本书合为一书,名《苍额篇》,以同义近义字编排为句,用四言韵语,方便儿童诵读,对后代编写蒙学书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汉代著名的蒙学经典,还有司马相如的《凡将篇》、史游的《急就篇》、扬雄的《训纂篇》等,南梁则有周兴嗣的《千字文》。隋唐两代,选官制度已经变成了科举取士,传统的门阀政策已经走向末路,蒙学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唐初儒学大师孔颖达在《尚书正义》中对蒙学进行了解释:“蒙谓暗味也,幼童于事多暗味,是以谓之童蒙焉。”开启童蒙,叫作启蒙。启蒙之学叫作蒙学。蒙学的内容比较庞杂,一般来说分为识字、算术、明理三块。识字与明理往往结合。宋代则是蒙学的繁荣时期,宋代统治者极为重视教育,这也使得蒙学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而兴盛。同时蒙学教育体系也在宋代逐渐完备成熟,在后面的朝代虽然也有发展创新,但基本上都是以宋代蒙学系统为基础。《三字经》便是宋代蒙学读物之一,涵盖了识字、算术、历史和明理等多个领域,对于蒙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背景

南宋时期的学者、教育家和政治家王应麟是《三字经》的创作者。他于1223年出生,1296年离世,字伯厚,号深宁居士,原籍开封市,后定居庆元府县(今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王应麟曾任南宋赵昀、度宗和宋恭帝三朝时期的重要官员,担任过吏部尚书。他精通经史子集、天文地理和制度掌故。南宋灭亡后,他隐居乡间二十年,专心著书。晚年,他致力于教育本族子弟,并编写了《三字经》,这本书融汇了中国文化的精髓。

内容结构

《三字经》的内容分为六部分,每部分有一个中心主题。第一部分强调了教育和学习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包括后天教育和正确的学习方法。这一部分内容从“人之初,性本善”讲到“人不学而第一不知其义”,讲的是教育和学习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意义,强调后天教育的重要性,以及能够让孩子学有所用、学有所成的正确方法。第二部分强调了礼节和孝道,这一段由“为人处学,方少时”开始,到“先孝后闻”结束。这部分引用了黄香孔融的事例,强调孩子要懂得礼节,对父母要孝敬,对兄长要尊敬。第三部分主要是介绍生活中的一些常识,有数字,四时,四方,五行,六谷,六畜,七情,八音,九族,十义,简洁明了,面面俱到。第四部分介绍了中国古代重要典籍和儿童读书的程序,即从《小学》到《四书》,再到《论语》、《中庸》、《孟子》、《大学》、《孝经》、诗书礼仪春秋等先秦诸子的儒家大部分经典著作。第五部分概述了中国古代历史,讲述了从伏羲神农到清代的朝代变迁。原文为从“经子通,读诸史”到“通古今,若亲目”这一部分,该部分概述了中国历史的基本面貌。第六部分从“口而诵,心而维”到“戒之哉,宜勉力”。强调了学习的勤奋和刻苦,还强调从小打好学习基础的重要性。

《三字经》的编排顺序展现了作者的教育理念。首要的是培养孩子的礼节和孝敬之心,以端正其思想。其次是传授知识,强调应该先教会儿童识字,再引导和教授儿童深入阅读经典书籍和相关子类书籍。书中强调“经子通,读诸史”,即读完了子部的的经典书籍之后,再去阅读史部的书籍。《三字经》在结尾处重点推崇读经典和史书,体现了多用典籍,以知识性的学习态度为导向的教育理念。

作品原文

该版本《三字经》参考2008年新修订版本《三字经》。

教育学习

【原文】

【译文】人刚出生时,天性本善,品质良好。然而,在成长过程中,受生活环境和教育影响,性格会发生差异。精心教育对于保持孩子善良的本性至关重要。教育孩子的核心是培养专注和持之以恒的品质。在战国时代,孟子的母亲采取多次搬家来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一次孟子逃学回家,孟母剪断织布机上即将织成的布,以此劝诫孟子读书要保持专注和坚持。在五代十国时期,燕山窦禹钧以恰当的方式教育孩子,培养了五个有着卓越成就的子女,名声显赫。仅仅生育而不进行教育,这是父母的失误;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缺乏严格,就是老师失职。少年时期如果不肯学习,这是不应该的;即使小时候不勤奋学习,就意味着缺乏知识,也不懂得人生道理,长大后能取得什么成就呢。就如同玉石未经雕琢,不能成为精美的器物一样;同样,如果一个人不学习,就不会明了礼仪和为人处世的道理。

礼仪孝道

【原文】

【译文】作为子女,我们应该从小时候就亲近优秀的老师,结交有益的朋友,学习正确的社交礼仪。在东汉时期,有黄香这样的榜样,九岁时就懂得利用体温温暖父亲的被窝,用心照料父亲;这种尽孝侍奉父母的行为是每个子女应该做到的。就像孔融在四岁时懂得把大梨让给哥哥吃一样,尊敬兄长、谦让是我们从小就应该学会的。一个人最初应该学习孝敬父母、尊敬兄长的道理,其次是学习文化知识,拓展见识;掌握一些基本的算术,能够认读文字文章。

生活常识

【原文】

【译文】数字的世界有其独特的奇妙之处,由一加至十,十加百,百加千,千加万,无穷无尽。古人描述的“三才”指的是天、地、人;他们谓之“三光”,代表太阳、月亮、星星。古代智者提倡的“三纲”规范了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君臣要合乎道德法则,父母子女应相亲相爱,夫妻相处要融洽。春夏秋冬代表一年四季,春生夏长,秋凋冬藏,循环不息。南北西东划定了四个空间方向,以中央为准。人们所说的“五行”包括水、火、木、金、土,构成世间万事万物,它们的生成和变化遵循数理。古代智者倡导的“仁义礼智信”合称为“五常”,必须严守不可违背。稻、梁、莉、麦、泰、穆合称“六谷”,是人们主要的粮食来源。马、牛、羊、鸡、狗、猪合称“六畜”,是可饲养的动物。高兴、生气、悲伤、害怕、喜爱、厌恶这六种情绪人人都有。匏笙、陶、皮鼓、木祝、石馨、金钟、琴瑟、笛箫这八种乐器构成了演奏音乐的基础,合称八音。高祖父生曾祖父,曾祖父生祖父,祖父生父亲,父亲生下我,我再生儿子,儿子又生孙子,如此相传。孙子再生曾孙,曾孙生玄孙,从高祖父到玄孙共称为“九族”,代表着家族血脉传承和长幼尊卑秩序。父子间应珍视恩情,夫妇间应融洽相处,兄弟间要友爱相待,弟弟对兄长要谦恭。长幼相处需遵守尊卑次序,友谊交往应诚实守信,君主应尊重臣子,臣子则要忠诚效命。这些关于父慈、子孝、夫和、妇从、兄友、弟恭、朋信、友义、君敬、臣忠的十种人际关系准则,人人都应遵守。

读书程序

【原文】

【译文】对于刚入学的孩子,老师应该清晰解释每个字,明确每句话的含义,并引导学童了解断句的重要性。作为学者,刚开始求学时要打好基础,扎实小学知识,这样才能深入研读“四书”。《论语》分为二十篇,记录了孔子及其学生有教育意义的言论。《孟子》共七篇,探讨道德、宣扬仁义等品行。《中庸》是孔伋的作品,表达不偏不倚、平和不变的理念。《大学》是曾子所作,重点介绍个人修养、家庭管理以及治理国家的方法。明白了《孝经》的原理后,再熟悉四书,方能阅读像“六经”这样深奥的著作。《诗经》、《尚书》、《礼经》、《易经》、《春秋》统称为“六经”,应该深入学习探索。《连山》、《归藏》和《周易》,这三部作品合称为“三易”,了解“三易”有助于理解“卦”形式展示宇宙间事物循环变化的原理。《尚书》记录了尧舜、夏、商、周的政治言论,包括典章制度、策略建议、贤臣对君王的劝告以及君王征伐时的誓言和命令。周公在《周礼》中完整记录了周代的礼乐制度、行政官制及政府组织架构,为后代留下宝贵资料。周朝设立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这“六官”,各自负责不同职责,协助君王治理国家,使国家运行正常。《大戴礼记》与《小戴礼记》的篇章略有不同,但都详细注解了《礼记》,忠实记录了圣人的言论,包括各种礼仪仪式和典礼乐章的制度,使后代人充分了解前代的典章制度及礼乐文化的精神和意义。《诗经》分为《国风》、《大雅》、《小雅》和《颂》四个部分,合称四诗。这些诗内容丰富,情感深刻,值得我们诵读吟咏。受周代衰落影响,《诗经》也遭到冷落,于是孔子根据鲁史编纂了《春秋》。这部书中隐含对现实政治的评价以及对善恶行为的认知。公羊高著的《公羊传》,左丘明著的《左传》和毅梁赤著的《毂梁传》,统称为“春秋三传”,都是对《春秋》进行解释的著作。只有理解了经书,才能进一步阅读诸子百家的著作。这些书种类繁多,篇幅广泛,不可能一一涉及,只能选择重要部分进行阅读,并牢记其中的要点。在诸子百家中,五子指的是荀子、扬子、文中子、老子庄子

中国历史

【原文】

【译文】阅读经书和历史书后,可以进一步研究各朝代世系的传承,了解李姓兴衰过程的根本原因,从中汲取教训。远古时代有伏羲炎帝黄帝,被后人尊称为“三皇”。唐尧和虞舜被尊称为“二帝”,尧将帝位传给德才兼备的舜,天下太平,人人称颂。夏朝由禹创立,商代由汤创立,周代周文王姬发创立,这几位德才兼备的君主被后世称为“三王”。从大禹开始,天下由一家统治,夏朝延续四百多年后终结。商汤推翻夏朝,建立了商朝,经历了六百多年,到帝辛时灭亡。周武王起义灭掉商朝,诛杀纣王,建立了周朝。周朝前后延续了约八百年,是中国历史上最长久的王朝。西周灭亡、周平王东迁后,东周王室对诸侯的控制力越来越弱。诸侯国之间时常相互攻伐,政客们也纷纷向掌权者游说自己的政治主张。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阶段。春秋时期有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五霸逞强,战国时代则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争雄。秦始皇吞并六国,统一天下,建立秦朝。秦朝传到二世胡亥时天下再度动荡,最终演变成楚汉战争的局面。汉高祖刘邦打败了项羽,建立了汉朝基业。汉朝共传了二百多年,直至刘协时灭亡。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国争夺汉朝的天下,这个时代称为三国时代,直至两晋时结束。随后建立的宋国齐国,以及接着的南梁陈国,这四朝史称南朝,都建都在金陵。与南朝同时并存的北方王朝称为北朝北魏后期分裂为东魏西魏。后来,西魏为北周所代,东魏为北齐所代。杨坚再次统一天下,建立隋朝。然而隋朝只传了一代便灭亡。李渊创建了唐王朝基业,共传二十代,近三百年,后被梁所灭,改朝换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相继更替,历史上称为五代,这五个朝代的兴衰更替,都有着一定的原因。北宋兴起,接受了后周皇帝的禅让而建立。宋朝共传了十八代,两宋时期局势混乱。北方的少数民族辽人、金朝蒙古族都建立了国家,自称皇帝,最后蒙古人建立了元朝,重新统一了中原地区,兼并了边疆的少数民族。然而它只维持了短短九十年,就被农民起义推翻了。朱元璋是一位亲自领兵征战多年的君主,他靠自己的努力奠定了基业,亲自平定敌人并建立了大明王朝。然而,他去世后,帝位传给了皇孙朱允炆。可惜的是,朱允性格懦弱,缺乏勇气,在与其他皇室成员的政治斗争中毫无反抗能力,短短四年内就失去了帝位。朱棣登基后,将首都从南京迁至北京,从而奠定了后来代代相传的制度,直至崇祯时期。然而,在国破家亡后,崇祯帝选择在景山公园自缢。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声称自己接受了上天的旨意,平定女真各部并建立了后金国,这也是清朝的前身。在顺治帝顺治时期,国家统一,太平盛世来临。然而,清朝经历了十二位帝王后走向覆灭。研读历史的人们应当查阅历代实录,了解古往今来发生的重要事件,就如同亲眼目睹一般。在阅读过程中,要口中吟诵,心中思考,全天候将心思用于学习,这样才能真正学有所成。古代圣人孔子曾拜七岁的项橐为师,这显示了古代智者如此勤奋学习,普通人更应该奋发努力。研读历史的人们还应当查阅历代实录,了解古往今来发生的重要事件,就如同亲眼目睹一般。

为学之道

【原文】

【译文】在学习的过程中,口头吟诵并深入思考,每天都用心投入学习,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术水平。古代的圣贤孔子曾在七岁时拜项橐为师,这表明古代智者都极勤奋并好问,普通人更应该积极奋斗。宋朝赵普,即便已成为中书令,仍每天不放下《论语》,展现了持续学习的精神。古代汉代的路温舒公孙弘,即便贫困,也勤奋学习,刻苦钻研。他们在困苦环境下仍然不放弃学习,取得了非凡成就。苏洵到27岁时才开始努力读书,但后来成为杰出学者,仍然后悔没有更早努力学习。年轻人应该珍惜这个美好时光,努力学习,避免将来后悔。梁颢在80岁时考中状元,表现出色。他们的奋发学习之例应该鼓舞年轻一代,早日立下决心,努力学习。北魏祖莹八岁能背诵诗文,天宝李泌七岁下棋作赋,展示了早熟的天赋,这应该激励我们勤奋学习。东汉时的蔡文姬东晋的谢道福展现了女性的聪慧和学诗才能,这提醒男性更应自我丰富和进步。唐朝刘晏七岁时被封为太子正字,展示了早熟成才。我们处于求学时期,应效仿这些榜样,勤奋用功读书。人生有特定位置和责任,应该珍惜时光,不负自己的人生定位。鸡和狗都对世界有所贡献,人更应该充实自己,不断学习进步。努力学习,不仅有利于自身成长,也有助于为社会做贡献,使得我们的生命有所价值。幼年时努力学习,长大后能够实践所学,为国家和人民做贡献,将会取得卓越成就。留给子孙后代的财富有物质和智慧两种,我教育子孙的智慧只能传承于经书。这也是我想告诉孩子们的,勤奋上进的人一定会取得好的收获。只顾玩乐,浪费时光是没有好处的。我们要以此为警示,不断鞭策自己。

主旨思想

《三字经》的主旨思想从儒家学派中“性善”说出发,强调后天教育、社会环境对儿童成长的影响,指引蒙童克服不良习惯,并不断提高蒙童的思想、文化、道德、智能修养。

劝学精神

从劝学精神看,其继承了孔子在《论语》中的观点。《论语》的第一篇是《学而第一》篇,《学而》篇的第一章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不亦君子乎?”在孔子心目中,“学”是人生第一要务,而且是一件本质上让人发自内心感到高兴的事。正是在将“学”作为人生第一要务这一点上,《三字经》继承了孔子的思想。《三字经》同时还强调了“教”的重要:“苟不教,性乃迁”“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这强调了教育对于塑造人性和品德的重要性。

教育思想

从教育思想看,《三字经》同样继承了孔子的观点。《论语》第一篇第六章是:“弟子,人则孝,出则弟(梯),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所以《三字经》强调:“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首孝梯,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也就是说,在“学”的具体要求上,“学做人”是第一位的。而在“学做人”中,“孝梯”又是第一位的。同时,在“学”的要求上,《三字经》又有自己的主张,即在“学”的具体内容上,要求学“见闻”“数”和“文”。“数”就是数学,“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见闻”就是文中的“三才”“三光”“三纲”“四时”“四方”“五行”“五常”“六谷”“六畜”“七情”“八音”“九族”“十义”之类,这类似于今天的“科学”。“文”就是文中的“训话”“句读”“小学”“四书”“五经”“五子”等,还包括中国的历史,这类似于今天的“人文”。所以,从《三字经》所论述的“学”的具体内容看,其既重视人文,也重视科学,强调了人文和科学的同等重要,强调了人文和科学融合的重要。同时《三字经》还用相当大的篇幅将中原地区的整个历史作了高度的概括,从而突显了历史教育的重要性。这是《三字经》的一大特色,也彰显了中国人重视历史、重视历史教育的传统。

作品影响

中国

《三字经》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三大儿童启蒙读物之一。它与《千字文》《百家姓》合称为“三百千”。《三字经》一经问世,就被广泛流传。后人也多有对它进行增订或注释的,今天它已是家喻户晓的一部蒙学读物,被称为“蒙学之冠”。

宋代以后700多年,《三字经》一直是较为流行的启蒙课本。它以押韵文体为主,类似诗歌的结构,每句三个字,每组四句,这种风格使得背诵起来很有旋律,宛如儿歌。后来人仿照这样的格式,创作了《女三字经》《历史三字经》《舆地三字经》《佛教三字经》《道教三字经》《天方三字经》《医学三字经》以及 “革命 《三字经》”等著作。《三字经》除了在汉族中受欢迎外,在少数民族中也广受推崇。清代还出现了满文、蒙文的《三字经》版本,如京都二槐堂梓行的《满汉合璧三字经注解》(1795)和京都隆福寺胡同三槐堂书坊的《满蒙合璧三字经注解》(1832)等。

《三字经》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影响了许多名人。据《梵天庐丛录》记载,明代皇帝年幼时,是读《三字经》启蒙的。甚至直到20世纪初期,《三字经》依旧是中国孩子必须接受的蒙学教育之一。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汉语言文字学专业教授赵振铎受《三字经》影响较深,他从小熟读《三字经》,并且他还通过《三字经》去了解中国古代的经典书籍以及其作者信息。

除此之外,《三字经》作为我国古代儿童启蒙读物,还深刻影响了现代小学教育。它树立了以善为本、弘扬道德人文主义的观点,强调人性本善,培养人格起点在“善”。其基本内容倡导“人之初,性本善”的人文教育理念,确立了“首孝悌,次见闻”的伦理道德体系,践行“亲师友,习礼仪”的行为规范要求。同时,通过强调孝悌、礼仪、仁爱等核心价值,为现代小学道德教育提供了启示,强调了个人人格塑造、良好人际关系及传统道德的重要性。

国际

《三字经》早在古代就开始在海外传播,最早于南宋末年传入日本,后于明朝时期(16世纪时)传入欧洲。明清时期,《三字经》已经成为来华传教士学习汉语的教材。公元1581年,意大利传教士罗明坚(Michele Ruggieri,1543-1607)将《三字经》翻译成拉丁文,并寄回意大利。此后,《三字经》传播到俄国和欧洲其他地区,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包括俄文、英文、德语、法文、葡文等。在1727年,沙俄政府派遣代表到中国学习儒家文化。首先研读的书籍是《三字经》。其中一名学生将其翻译成俄文,后来这本译本甚至成为培训教材,广受文化界欢迎。直至1779年,彼得堡皇家科学院公开出版了列昂节夫(1716-1786年)翻译的《三字经及名贤集合刊本》,自此,《三字经》开始在俄国民间传播。随着时间的推移,1829年,尼基塔·比丘林(1777-1853年),俄国汉学的奠基人,推出了《汉俄对照三字经》。这使得《三字经》成为了“俄国人阅读中文翻译本的指南”,也成为了社会流行读物。亚历山大·普希金,一位杰出的诗人,对《三字经》情有独钟,称赞它是“三字圣经”。随后,俄国的喀山大学和彼得堡大学的东方学系将《三字经》作为初级教材。在培训华商团和驻华使者时,也多以《三字经》为首选教材。因此,《三字经》在俄国文化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痕迹。

17世纪前后,不仅俄罗斯尊崇《三字经》,朝鲜和日本也对它推崇备至。早在江户时代(1603-1868年),日本就印刷了多种版本的《三字经》,这些版本是由中国货船带入的。从江户时代一直到明治天皇初年(1868-1921年),日本的私塾都采用《三字经》作为教材。随后,仿制本也大量出现,诸如《本朝三字经》和《皇朝三字经》等,多达二十余种。其中,《本朝三字经》以三字押韵形式介绍日本的历史、地理、文化以及道德。如今,《本朝三字经》已成为对日本深远影响的启蒙读物之一。

英国马礼逊父子(1782-1834年)首次翻译的中国传统经典是《三字经》,并于1812年出版。随后,1917年经修订后再次在伦敦出版。而在美国,传教士神治文在他编辑的《中国丛报》上刊载了《三字经》和《千字文》等启蒙读物,并将其传播开来。在法国,犹太籍汉学家儒莲(1797—1873年)专心研读中国经典,翻译了《三字经》等中国古籍。

1989年,新加坡推出的英文版《三字经》被推荐参加“法兰克福国际书展”,成为当地的教科书。随后的1990年,该书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编进《儿童道德丛书》,向全球儿童推介学习,成为备受推崇的世界启蒙读物之一。

相关评价

《三字经》作为一份优秀的童蒙读物,代表了古代中国童蒙读物的巅峰水平。众多学者对它给予了高度评价。

清代王相称《三字经》为“蒙求之津逮,大学之滥筋”。他在《三字经注解备要》的《叙》中更形象地称其为“一部袖里《资治通鉴纲目》”。

章太炎在1928年对《三字经》进行重订,他在《重订三字经》的题辞中对这本书进行了高度评价,他先举了方方面面的名事类,接着探讨经史诸子·····观察它们的分类和居处,彼此不混淆,相比梁人所编纂的《千字文》,虽然字有些重复,但措辞不做修饰。相比较而言,《三字经》比《千字文》更加能启蒙人们去学习知识。

现代的语言学家和教育家张志公认为,《三字经》不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语言方面,作为封建社会的启蒙教材,都可以说是精心编写的。

俄罗斯汉学之父尼基塔·比丘林认为《三字经》是“十二世纪的百科全书”。

版本流变

《三字经》成书于宋代,但是随着时间的变迁,《三字经》的内容在不断演变。据记载,《三字经》最古版本全文有1044字。元明清三代,出现了1068字、1092字、1122字、1140字版本、1170字版本等多个版本。此外,还有附有注解、插图等不同版本,但其中主要版本不过三四种。

明朝时期的版本主要有训蒙《三字经》(简称训蒙本)和赵南星所作的《三字经注》(简称赵注本)两种。现存较为重要的训蒙本刊本是民国年间广州民智书局刻印本,被收藏在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该版本没有明确的出版时间。因为训蒙本在叙述十七史方面与文献所记载的最古本的《三字经》是一致的,所以据此推测该版本的出版时间在赵注本之前。全文共1056字,与赵注本相比,训蒙本比赵注本少了30字,少的内容为 “长幼序,友与朋”6字,和 “辽与金,皆称帝”到 “明朝兴,再开辟”24字。而训蒙《三字经》与赵注本相比较,共有 18处修改,1处文字增添。例如,训蒙本为“身虽劳,犹苦学”,而赵注本为“身虽劳,犹苦卓”等。虽然根据推测训蒙本比赵注本出版时间要早,但是赵注本依然是现存最早的《三字经》刻本,也是现存最古老的注释版本。该版本的字数为1086字,但该本在叙述十七史方面与最古老的版本存在差异。

清代时期流行的《三字经》版本是由王相撰写和修改的《三字经》训诂(简称王注本),该版本在清康熙五年(1666年)后流行,共有1098字。该版本在内容上主要借鉴了赵注本,但对历史沿革部分进行了修改,新增了自辽朝到明代的历史叙述54字,以及增加了 “唐刘晏 ,方七岁”6字,总计修改了60字的内容,并对字序进行了1处调整,文字进行了7处修改。

清末民初时期,学者章太炎创作的《三字经》增订本共有532句,1596字,成为近一个世纪以来流传最广的版本。相对于原著,这个版本增加了三分之一的内容,增定了百分之三十四。章太炎对《三字经》进行了全面修订,旨在适应时代变迁,强调道德品行培养胜于功名追求。在修订中,他用荀淑教子取代宋代窦禹钧的教子案例,以彰显道德品质的重要性。他继续沿用了黄香扇枕温衾和孔融让梨的典故,强调孝亲悌长应该在学习知识之前培养。章太炎在地理、历法、伦理、植物和动物等基本常识方面进行了大量修补和增补。除此之外,他还保留了勤学目的的表述,并用刘晏的事例激发儿童向学的热情,将封建时代为科举读书的目的改造成为为国家为人民服务的现代含义。

2008年中国新修订了《三字经》,该版本由人民教育出版社首发,并在全国中小学推广,成为现在的主流版本。该版本共计396句、1188字,修改、调整之处有49句,计147字。除此之外,《三字经》修订工程编审委员会还向社会公布了修订版征求意见稿,删除了一些确有明显的封建正统观念的字句;参考章太炎重订本补充了一些知识性语句,以充实和增强劝学特色;续写了《三字经》的历史部分。

相关争议

关于《三字经》的创作者,有三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是宋代的王应麟,另一种说是宋代的区适子,还有一种认为是明代的黎贞清代王相在《三字经训序》中表述:“宋代的王伯厚先生创作了《三字经》,用以教导家庭儿童。”王相所提及的王伯厚是指宋代学者王应麟的字。明末清初的屈大均在他的著作《广东新语》中记载:“《三字经》最初由宋末的区适子创作。适子是广东顺德登洲人,字号正叔。他入元代时坚持节操,没有从官。”屈大均认为真正的《三字经》作者是广东顺德人区适子。清代的学者邵晋涵在《南江诗文钞》中的《司马》诗中提到“读得黎贞三字训”,并注明:“《三字经》是由南海的黎贞所作。”黎贞是元末明初的人物。

但是这三种说法,均无旁证。但较早版本的《三字经》在历述朝代更替时,只说到宋,未及辽金元以下,据此可以初步认定《三字经》的作者应是宋朝王应麟。区适子、黎贞年代较晚,应当是《三字经》流传过程中的修订者。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