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带绯鲤
四带绯鲤(学名:Upeneus quadrilineatus)为羊鱼科绯鲤属的鱼类,俗名四线绯鲤。国内分布于台湾以及浙江省等地,模式产地在浙江大陈岛。主要栖息于干净水域的礁砂混合区或是略混浊水域的砂泥地水域,通常栖息深度为10-50米,通常是少数几尾或小群数洄游觅食。
形态特征
体延长而稍侧扁,呈长椭圆形。头中大;口小,下位;吻圆钝;上下颌齿细小,锄骨与腭骨具齿,均多形成绒毛状齿带;上颌延长至眼下方约1/3处。颏部缝合处具一对长须。前鳃盖骨后缘平滑;鳃盖骨后缘具一短棘;鳃盖膜与峡部分离;鳃耙数8-9 + 17-20。体被中大栉鳞,易脱落;侧线完全,侧线鳞数35-38,侧线鳞上之侧线管分枝。背鳍两个,彼此分离;胸鳍软条数15-16;尾鳍叉尾形。体侧上半部呈黄褐色,下半部呈银白色,体侧至少有4条橘黄色纵带。第一、第二背鳍及尾鳍上半部鳍膜上,皆有黄褐色纵带斑纹;第一背鳍末缘黑色。
背鳍Ⅷ,Ⅰ-8;臀鳍Ⅰ-6;胸鳍15;腹鳍Ⅰ-5;尾鳍15。侧线鳞36—382/3。标本体长128-138mm。体长为体高3.53.7倍,为头长3.33.6倍。头长为吻长2.42.8倍,为眼径3.64.4倍。颏须1对,伸达前鳃盖骨后角下方。体被栉鳞。侧线完全,侧线鳞感觉管分支。头部在眼前部无鳞。两背鳍分离,尾鳍深叉形。体呈玫瑰红色,腹部浅黄色,体侧有4条并行的黄色狭纵带。腹部自腹鳍基到臀鳍基有1条艳黄色宽纵带。两背鳍浅红色,各具2条黄纹。尾鳍淡红色,仅上叶具5条黄色斜纹,下叶边缘具斜黄纹。颏须浅红色。
分布范围
分布于西太平洋区,由日本至印度尼西亚东部。台湾分布于西部海域。
四带绯鲤为1963年首先于中国浙江大陈岛发现,原认为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包括日本南部至中国东南部海域,之后印度尼西亚也发现新纪录。
主要价值
具有食用价值,渔期全年皆有,但数量不多。可利用流刺网、延绳钓或底拖网等渔法捕获。鱼肉细致,油炸、红烧、煮味噌汤,味道皆可口。还常被水族馆做展示用,具有观赏价值。
近种区别
四带绯鲤与相近种的主要区别为:黄纹绯鲤(U. sulphureus)体侧有2条黄色纵带,尾鳍上下叶均无斜条纹;马六甲绯鲤(U.moluccensis)仅有1条宽黄色纵带;而本种体侧具4条黄色纵带,尾鳍上叶具5条黄色斜纹,下叶有1条黄色斜纹。
保护现状
《中国物种红色名录》中将四带绯鲤的保护等级评估为濒危(EN)。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