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泉庄镇

泉庄镇

泉庄镇位于沂水县城西北方向,也是临沂市西北大门。距县城30公里,地处临沂、淄博市两市,沂水、沂源县蒙阴县三县交界处。辖31个行政村,1.1万户,3.4万口人,总面积97平方公里。

泉庄镇素有“林果之乡”、“葡萄之乡”美誉。2013年8月被山东省住建厅和文物局列为全省第三批省级历史文化名镇。还是“国家级生态镇”、“山东省旅游强镇”、“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省级环境优美乡镇”、“市级文明村镇”、“省扶贫开发先进乡镇”、“山东省历史文化名镇”、“山东省水利风景区”、“中国旅游总评榜最受欢迎的自驾游目的地”、“好客山东最美村镇”。

2020年7月,获得2017-2019周期国家卫生乡镇荣誉称号。

历史沿革

泉庄镇的前身是郭庄区,乡政府住址从西郭庄经数次迁移,最后迁到泉庄后才改叫泉庄乡的,后来撤乡建镇,沿用至今。

1940年,我国抗日战争进行到最艰苦的相持阶段,对敌斗争的形势异常残酷。为适应对敌斗争这一新形势的需要,鲁中革命根据地的领导决定改变原有县制,将县域划成多个小县,缩小区划,以便于我党政军的生存和更好的开展对敌斗争。沂水县十个区和临沂市北部、吉县西部及西北部,先后划为沂中、沂东、富沂边、沂源县沂南县、沂临边联、沂北等七个县。1942年秋,中共沂中县委决定将四区划为夏蔚区、荆山区、王庄区、金星区和郭庄区。新成立的郭庄区是从四区分出来的,也有原三区的一部分。称郭庄区是因为郭庄是这一带较大些的村庄,区政府机关并不驻郭庄,而是四处打游击,与敌顽周旋。郭庄区后来一段时间又称为十五区。建国初期,郭庄区政府一直驻在郭庄东的一座店里,1953年区政府从郭庄的庙上迁移到泉庄,但在泉庄村只建了车站、粮站等基础设施,泉庄区政府无处安家,又住进了尹家峪村北的一座庙里,并在庙前建了供销社和医院。这时因区政府驻地不在郭庄而是泉庄,于是从此改为泉庄区。

后来还是因为占地的问题,1971年泉庄公社又从尹家峪庙上,迁到尹家峪的南山上,1983年,公社才从尹家峪南山迁到无法耕种的"涝坡",即现在镇党委政府所驻地。

《沂水县地名志》(1988年版)载:(泉庄)"1943年前,区境为沂水县第三、四区辖地。1943年建立沂水县称郭庄区。1953年9月为沂水县第十五区。1955年10月改称郭庄区。1958年3月撤区建乡,改称郭庄乡。同年9月,成立泉庄人民公社。1963年3月又改称郭庄区,1971年4月复称泉庄公社。1984年4月政社分开,经省人民政府(1984J鲁政函169号)文件批准改称泉庄区。"1985年9月,改称泉庄乡,2010年12月泉庄撤乡建镇。

今天泉庄镇已经发展成为沂水西北部的一个重镇,是著名的林果之乡、生态之乡和观光旅游休闲的好去处。虽然泉庄作为一个行政区名出现较晚,但是,这一代的历史却非常悠久,因历史悠久而创造、积累了灿烂的文明,形成了丰厚的文化积淀。远古时期、春秋时期、汉代、宋代、明代……,每一个朝代都有大量的历史文化遗存,每一个山国,每一个地名都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有着众多栩栩如生的历史传说。可以说,在历史上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泉庄镇这一区域曾是方圆数百里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如果把历史比如成一条不断流淌的河,那么,泉庄这一带就是历史之河的上游,沂水县(行政概念)则是下游,这和自然的沂河流淌情形是完全一样的。

自然资源

水资源状况

泉庄因境内泉水众多而得名,拥有大小泉水1000余处,水质清冽,山水相映。著名的有虎头泉、马蹄泉、响泉、塔井泉、救命泉等。 境内马连河全长25公里纵贯南北,由上百个大小山泉的泉水汇集而成,冬暖夏凉,水质清洌,四季水温15度。自南向北流淌融入沂河。沿河建起的37道拦水坝,总蓄水达15万多方,可满足各项事业的供水需求。近年来,该乡立足山区实际,积极推行乡、村、户“三位一体”的水利建设投入机制,在水利条件差的缺水村,狠抓“保命水”,大搞人畜饮水工程;在水利条件一般的村,狠抓“保苗水”,大搞灌溉工程;在水利条件较好的村,狠抓“生财水”,积极探索水利改制措施。全乡在三庄、磨石沟、罗汉崖、崮崖等村兴修大型水利工程11处,蓄水池200多个,基本形成了健全的水利配套设施网络。

矿产资源

泉庄自然资源丰富,矿产资源主要有石英砂岩页岩石灰岩钠长石等。近年来,该乡通过修通道路使矿产资源能够运得出,寻找市场使矿产资源能够有人要,统一竞标承包使矿产资源有人经营,进一步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建起了6处石英砂厂,每年最少可增加集体收入20万元,按目前开发速度最少可以开发50年。

旅游资源

镇内环境优美,森林覆盖率51%以上,山水相映,崮泉奇观,添加了奇特魅力,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旅游资源主要以崮崖风光、民俗民情、历史文化为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被誉为“沂蒙七十二崮之首”的姬王崮。姬王崮位于乡政府驻地西北4公里处,是目前沂蒙七十二崮中面积最大,且唯一有人居住的崮,被世人称为“齐鲁第一崮”。姬王崮地质地貌奇特,具有典型方山地貌特征,自然风光秀丽、古朴,站在崮顶了望,周围锥子崮透明崮、靴子崮等26个崮形态各异,竞险争雄,沂蒙山崮的神韵和风采一览无余。姬王崮历史文化内涵丰富,传说周代姬召逃避于此,至今仍流传着众多有关“姬王”和“姬王城”的传说,并保存下了大量遗迹和奇闻逸事、故事传说,崮顶山村基本保持了沂蒙山区古老的风俗习惯。姬王崮旅游资源以“第一崮(崮顶自然风光)、姬王城遗址、崮顶人家”为代表,特色十分突出,景区内崮崖、密林、峭壁、洞穴、古树、名木、泉水、山村民居与丰富的历史文化沉淀浑然一体,崮下有葡萄园、果林、古朴村落、溪流,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为开发崮崖观光、姬王故城观光、沂蒙人家休闲、山林度假、农业观光旅游产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经济

概况

2013年实现地方财政收入2425万元,同比增长56%。2014年实现地方财政收入3208万元,同比增长32%。2019年,全年预计可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300万元,占全年收入目标的114%;实现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53672万元,固定资产投资85000万元。

农业

全镇林果总面积6.3万亩,其中桃2.6万亩,葡萄1.5万亩,苹果1.2万亩,山楂、板栗、柿子等其他杂果1万亩。泉庄葡萄被国家农业部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A级绿色食品,果品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了“汇泉”牌商标,被评为“全国(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是远近闻名的“林果之乡”。 

经济建设

1.坚持招大引强,招商引资工作实现新突破。进一步转变招商理念,突出招大引强、招大引优,集全民之智,聚全镇之力,全力以赴抓招商。组建专门班子对项目手续进行全程代办,靠上办、盯着办、促着办,集中精力抓服务,以优质的服务赢得投资商的认可,强力推进项目落地和建设推进。五年来,全镇共引进过亿元项目5个,过5000万元项目8个,过3000万元项目4个,实际到位资金9.8亿元。引进并培植发展起了一批对全镇经济发展具有巨大支撑力和拉动力的骨干企业。坚持不懈地招商引资为全镇经济发展持续注入新的活力,也为泉庄镇下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积极破难解困,工业和民营经济齐头并进。大力培植骨干企业,引导企业引进新技术、新工艺,进行技术改造,推动企业提档次、扩规模、上水平、增实力,使其尽快成为对全镇经济具有支撑作用的骨干企业。五年来,全镇累计完成技改投入4.8亿元,实施重点技术改造项目26个。新发展私营企业28家,新培植规模企业10家。工业经济实现了由小到大的跨越式发展。

3.做强特色产业,农业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一是在林果生产上扩规模增效益。立足农民增收,依托林果业发展优势,做大做强生态林果经济。立足山区实际,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以林果业为主导产业的特色农业经济,依托专业合作社,以发展一村一品为抓手,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实施品牌化运营,2011年新发展经济林果1765亩,在张庄村新建500亩的标准化果品示范园区1处,发展优质桃400亩,葡萄100亩,以西棋盘村为中心发展优质中药材基地2处,沙地村发展油菜基地1处。目前,全镇林果总面积达到6.3万亩,其中葡萄面积1.5万亩,桃2.6万亩,苹果8500亩,柿子3000亩,山楂1500亩,板栗1500亩,其他杂果4500亩。二是在旅游业上和资源抓特色。泉庄旅游由无到有,由小到大逐步显现效益,2008年天上王城景区正式营业,今年游客达30万人次,门票收入2000万元,旅游总收入达3000万元。依托天上王城景区,按照政府引导、群众参入的原则,结合民风民俗和地域特色,充分发掘游路沿线林果资源潜在价值,“十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期间新规划了杨家洼、三庄、泉庄、磨石沟、崮崖等5处采摘园,仅林果一项,使果农增收15万余元。做到“引得来游客,留得下脚步,带得走欢乐”,深度打造属于自己的生态旅游品牌,使全镇两大特色产业相互推动、相互促进。三是全力推进农村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积极用活上级政策,多措并举推进建设用地复垦工作,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2007年以来实施复垦面积达619亩,复垦后净增耕地520亩,利用补助资金1013万元,涉及15个村庄22个片区,其中2011年实施的魏家洼整村搬迁项目,立项面积172.2亩,新建住房370间,成片安置农户121户。 

文化

泉庄镇处于“沂源猿人”化石出土地与沂水南洼洞旧石器遗址之间。当地高山林立,洞穴四通八达,沂河支流众多,山果资源丰富,很适合人类居住生活,旧石器时代就有古人类活动,镇北与沂源县交界处“龙骨洞”村,就有多处古人类生活痕迹。

--春秋时期多国文化在此交流融汇。据《沂水县志》记载:“西周公国,沂水地属鲁国,春秋,沂水地为郡莒鲁之争后入齐。”泉庄镇地处鲁国之东北、齐国之南、莒国之西北、纪国之西南,诸国交界,多国文化融合。据清康熙十一年《沂水县志》记载:“纪王崮,巅平阔,可容万人,相传纪侯去国居此。”。爱新觉罗·旻宁七年《沂水县志》记载“纪王崮,相传为纪子大夫其国居此,故名”。当地人流传了许多与纪王有关的传说,其一,传说春秋时期齐国伐纪,纪国的国君纪王失国后,迁居此崮。其二,传说公元前256年,周郝王姬延被秦生擒国被灭。42岁的姬召逃到当时叫做西大崮的纪王崮,盘踞26年,修建太和殿,但最终因与敌人力量悬殊而郁郁而终,当地人也称为“姬王崮”。历史的传说终于得到了印证,2012年4月16日,山东省文物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在沂水县境内纪王崮的崮顶发现了春秋时期国君级别的一个墓葬。共发掘出土青铜鼎、编钟、玉戈玉琮等器物近300件,残存车马4辆,其中2件青铜器上有较长铭文,具有重要的历史、科研文化和艺术价值,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分别在新闻频道、外语频道、中文国际频道连续5天直播挖掘实况,在国内外引起较大反响。据考古专家论断,该墓葬有着鲜明的特点:一是墓葬年代久远。据考古人员从南北边箱出土的礼器和乐器等器物的特征判断,墓葬的时代为春秋时期,距今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二是墓葬规格较高。墓室的南边箱出土了35件青铜器,其中有青铜鼎7件,根据《周礼》所载墓葬中七鼎的配置显示,墓主人级别较高,属诸侯级人物。三是墓葬形制特别。该墓葬凿在海拔577.2米的山崮之上,是一种全新的埋葬类型,其室与车马坑共置于墓室之内也极为罕见,墓葬的发现,具有凿空补白的意义,是国内近年来东周考古最重要的发现之一。春秋古墓的发掘,被中国社科院列为2012年度中国考古六大发现。据文物专家推断,纪王崮上还有数量众多的古墓,正待一一解开神秘面善。

--北宋时期出了个权倾朝野的郭槐。泉庄镇东郭庄村是宋代太监总管郭槐的家乡,东郭庄村原叫郭家庄,赵恒时,郭槐因导演《狸猫换太子》丑剧,导致郭家满门抄斩,此后郭家人销声匿迹。明代末期,刘、李姓定居,仍沿用郭庄之名。后分为东郭庄、西郭庄两村。当地老百姓认为该村“西有冒火山,东有凤凰顶,南有砚台石,北有龙书案”,能出大内太监总管这样的人物并不稀奇,至今仍流传包拯、郭槐及表兄刘文进的许多故事,抄家的官兵途经对荆峪村时,刘文进的父亲用八印大锅煮素三鲜饺子招待官兵的故事更是被传得神乎其神,从而导致刘家受株连。老百姓的故事无从考证,我们能见到的现存遗迹有千年银杏树、千层山、撬断岗子、皇操竖坡、屯兵峪等。

--革命战争年代这里是红色根据地。里庄村的张肃甫,1923年经王尽美邓恩铭介绍加入共青团,成为沂水县最早的团员。土地革命时期加入共产党的张绍武(张庄村)、耿迪福(张耿村)、孙学武(沙地村)是沂水早期革命者。抗日战争中泉庄村村都有党支部,仅马头崖村就有1938年入党的20余名老党员,马头崖革命烈士张鋂和沙地村孙学期的事迹广为传颂。马头崖村刘洪秀保存的党旗是全省保存时间最长的党旗,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1943年2月26日,在泉庄境内发生了惨烈的歪头崮战役,八路军山东纵队一旅二团一营侵华日军遭遇,81名勇士全部壮烈牺牲,崮北张耿村建有烈士陵园。1939年3月八路军山东纵队直属后方医院在尹家峪诞生,60多名医护人员在驻扎该村期间救治伤员300余人,1954年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88医院,1979年调防泰安市,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济南军区最有影响的中心医院之一。当地流传的沂蒙老区人民奋勇支前、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口口相传,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泉庄人民。 

交通

境内交通便利,沂崔路、郭王路、龙泉路、龙张路四条主干线纵横交汇,其中沂崔路、龙张路二条二级柏油路分别与省道石路、沂博路相接,是沂水县最早实现“村村通”的乡镇。北距青莱高速张家坡出口24公里,南距临沂飞机场134公里,东距青岛港222公里、日照港170公里,沂水火车站50公里,西距北京-上海高速公路蒙阴出口66公里。 

社会

泉庄镇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远有“纪王复国”传说,近有八路军后方八十八医院遗址,熏陶滋养了一辈辈的泉庄人。浓厚的文化氛围,多彩的文化平台,融汇成了集历史文化、旅游观光、商务会议、休闲娱乐、户外度假、旅游购物于一体的生态乡村旅游小镇。

2011年全镇社会发展更加和谐。一是防患未然抓社会稳定。积极开展社会治安暨社会稳定突出问题排查整治活动,对存在的安全稳定隐患,摸清根子,拿出方子,着力解决影响发展和稳定的突出问题。三年以来,全镇没有重特大刑事案件发生,无安全责任事故,治安案件发案率明显下降,信访保持平稳态势,为全镇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二是统筹兼顾抓环境整治。二是统筹兼顾抓群众生产生活环境改善。2009年以来新建住房782户,改造危旧房560户,农户居住危房改造率达90%。启动了里庄社区建设工程,新建沿街楼4栋,居民楼4栋,建设了社区办公楼,佃坪村新建居民楼2栋。投资500余万元抓好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和公路路域环境整治,成立了保洁公司,“五化”达标村庄达到1/3,泉庄环境面貌有了很大提升。投资400万元完成了沙地至后里庄旅游道路路基工程,争取资金2200万元实施了沂崔路大修工程,顺利做好晋煤集团东运通道地上附着物清理、补偿工作。2009年以来,总投资331.63万元,对杨家洼村、张庄村两条流域进行了集中整治。推进生态能源建设工程,大力实施“一池三改”,新建沼气池620个;新建标准化养殖小区17个;标准化农业示范区3个;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新绿化荒山5980亩,工程造林3800亩,乡镇自造林2180亩,全镇荒山绿化率95%以上。2011年以来,全镇累计投入1100余万元,共实施派出所办公楼、垃圾中转站、污水处理厂等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6处。

旅游

丰富的历史传统建筑,向世人诉说着曾经的辉煌

--纪王崮城堡式建筑群展示了2600年前的国家。纪王崮上现存的纪王殿、后宫、祭坛、古城墙、古村落、胭粉泉、旗杆窝、点将台、系缆环、饮马槽、东西兵营等遗迹,纪王崮有六个城门:南门朝阳门、北门塔子门、西门坷拉门、东门凳子门、西北门走马门和东南门雁愁门。现存朝阳门下古城墙、西兵营,据专家考证为春秋时期所建,2007年天上王城景区开发时,全部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了恢复,历史建筑总面积达到1.3万平方米。考古专家关于“纪王崮崮顶存在中原地区最早的城堡式国家”的论断,使其早于欧洲中世纪城堡1000多年。 

--深门峪村点将台依稀可见国代战火硝烟。相传当时盘踞在纪王崮上的纪王就正是通过与深门峪村相连的走马门向山上运送粮草,并在此设立点将台,操练士兵。在深门峪村内还依然保留着当时纪王修筑的防御工事拦马墙和用来操练士兵的点将台。走在深门峪村里,还依然能够看到古村中至今保存完好的民宅,古巷、古井、古塘、古树星罗棋布。古村落中道路曲径幽深,两旁高墙耸立,古朴的青石板小径四通八达,民居错落有致。无不让人赞叹古村落特有的那份宁静和它那深深的历史文化底蕴。--纪王崮周边古村落形成了当地独特民居风格。纪王崮崮顶及周边魏家洼、深门峪、崮崖、杨家洼村古村落,辐射半径2公里,建筑均为传统风格建筑,材料就地取材,屋顶及墙体全部用石板、块石垒砌而成,反映了北方山区民居石板屋顶干碴墙的典型建筑特色,2007年进行了保护性修复。

--星罗棋布的纪王石屋反映了当地生产与生活相结合的土著文化。当地纪王崮周边村庄随处可见一种全部采用石板砌成的石屋,当地居民称为“纪王石屋”,这种房屋类似“金字塔”造型,通体不采用一根木梁,但非常坚固,石屋前也有院墙、偏房之类建筑,造型小巧,下方上圆,能够容纳2-3人居住,应是处于人类穴居之后更加高级的住所,现泉庄镇境内保存20-30处。

--众多的聚落遗址印证了泉庄密集的村落。九山顶围子古寨,建于塔井峪村东九山山顶,有围墙、城堡、烽火台等遗迹,为古代防御工事。群子峪台子地聚落遗址,为商周时期古遗址,占地十余亩,2013年因铁路施工进行了部分发掘。里庄遗址位于里庄村北,为周代聚落遗址。崔家峪沟遗址,位于南坡村西,为周代聚落遗址。

--八路军山东纵队卫生部直属后方医院的建立为当地红色文化的一个缩影。于1939年3月在沂水县泉庄镇尹家峪村成立,当时全院60余名工作人员,驻尹家峪期间三个多月的时间里,共收治300名左右八路军伤病员。2007年10月9日,作为博物馆重新修整开放。展室内展出着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其中有在反“扫荡”战斗中缴获的日军的毛毯,战争年代配备团、营级干部使用的“马褡子”、手提医疗箱、手术器械包及修建纪念馆清理地基时发现的大刀和步枪子弹等。纪念馆已被沂水县政府列为红色教育基地,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目前正在施工建造中的尹家峪田园综合体项目功能定位为“精品、全域、生态、宜居”的国内知名田园综合体、可带动区域农村产业发展的龙头平台和百年可传世的特色精品项目。项目建设过程中,以有机农业为支撑,以融合发展为抓手,项目区内实现有机农业全覆盖,开展农产品加工等,培育创意体验、民宿度假、文创交流、崮顶观光、运动休闲、康养度假、商贸物流、民俗体验等业态,推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获得荣誉

2019年9月24日,泉庄镇(桃)入选第九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名单。 

2020年7月,获得2017-2019周期国家卫生乡镇荣誉称号。

参考资料

农业农村部关于公布第九批“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名单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2021-06-23

泉庄镇2019年工作总结和2020年工作计划.沂水县人民政府.2023-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