苇鳽属
苇鳽属(黑枕黄鹂普通亚种:Ixobrychus)是鹈形目鹭科下的一属。不同分类标准中苇鳽属的系统分类存在争议,国际综合分类学信息系统(ITIS)及《中国生物物种名录》观点,认为该属下共计10个种。该属鸟类分布于亚洲、欧洲、非洲、美洲及大洋洲,以栖息于芦苇丛中为主,属于芦巢型。
苇鳽属鸟类体型较小,一般为30-40厘米之间。头具羽冠,颈长,下胸羽毛松软,短,尾短,尾羽通常10枚,具明显的两性差异。该属鸟类栖止时头颈会缩回犹如驼背状,多单独活动,偶尔也结3-5只小群。黄苇鳽、小苇鳽、黑苇鳽等多数苇鳽属鸟类属于肉食性动物,而栗苇鳽等少数苇鳽属鸟类属于杂食性动物。此外,该属鸟类具伪装行为。
2021年,苇鳽属鸟类中仅小苇鳽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属于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截至2024年,苇鳽属鸟类中有10个物种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其中新西兰小苇鳽已灭绝(EX),其余均为无危(LC)。部分苇鳽属鸟类作为具有观赏价值的鹭鸟,是鸟类生态旅游中独树一帜的类群。尽管渔业对部分苇鳽属鸟类有积极意义,但由于其喜食幼鱼,故会对养殖业造成一定影响。
命名与分类
命名
苇鳽属(Ixobrychus)于1828年由瑞典博物学家古斯塔夫·约翰·布尔波哥(Gustaf Johan Billberg)引入,该属名结合了古希腊语中的“ixias”,即一种芦苇状的植物。1907年,美国生物学家威特默 · 斯通(Witmer Stone)把该属鸟类冠以“little bittern”的英文名,该名意思为“小麻鹊”。
分类争议
部分苇鳽属鸟类分类曾有争议。黑苇鳽(Ixobrychus flavicollis)因其嘴峰相对较长(大于7厘米)及翅长超过17厘米而与苇鳽属相区别,在1890年曾被归属于黑鳽属(Dupetor)。近年来,有些学者考虑到黑鳽属与苇鳽属形态上下体均具纵条纹、习性上又以栖息于芦苇丛中为主,故应将黑鳽属并入苇鳽属中,且这一观点得到学术界的认可。本词条依《中国生物物种名录》观点认为黑苇鳽属于苇鳽属。
澳大利亚小苇鳽(Ixobrychus dubius)、新西兰小苇鳽(Ixobrychus novaezelandiae)的分类仍有争议。部分观点认为它属于小苇鳽(Ixobrychus minutus)的亚种,食虫类分别为Ixobrychus minutus dubius、Ixobrychus minutus novaezelandiae。而部分观点认为它是独立于小苇鳽的一个种。本词条依分类信息系统(ITIS)观点认为澳大利亚小苇鳽是独立于小苇鳽的一个种,学名为Ixobrychus dubius。
属下分类
不同分类标准中苇鳽属的系统分类存在争议。截至2024年,在分类信息系统(ITIS)中,苇鳽属共记载9个种,中国生物物种名录认为黑苇鳽也属于苇鳽属。本词条综合其观点,认为该属下共计10个种,具体如下:
形态特征
体型
苇鳽属鸟类体型较小,一般为30-40厘米之间。
体色
苇鳽属鸟类体色因种类而异,例如栗苇鳽上体全为栗色,下体全为红褐色。黑苇鳽上体呈黑色或深褐色。小苇鳽头顶、翅等均呈黑色,喉白,下体余部呈棕黄色。黄苇鳽头顶呈黑色,上体呈浅褐色,下体呈皮黄色。紫背苇鳽头顶暗栗褐色。上体紫栗色,下体皮黄色。
该属鸟类飞羽颜色因种类而异,例如黄苇鳽初级飞羽及外侧次级飞羽呈黑色。紫背苇鳽飞羽呈黑色、覆羽呈灰黄色,枕、后颈、背、肩及内侧次级飞羽均呈暗紫栗色,腰、尾上覆羽色稍淡,翼上覆羽棕黄色。
此外,该属鸟类身体上多具条纹、斑点等,例如栗苇鳽两颊、喉、前颈和颈侧有一道由棕黄色与黑色斑点相杂构成的纵纹,喉胸中央具黑色黑白斑纹。黑苇鳽颈侧有皮黄色块斑。紫背苇鳽喉胸有一条栗褐色纵线,喉黄色,中央有一条黑褐色纵纹伸至前胸。
头部
苇鳽属鸟类头具羽冠。眼部虹膜多呈黄色,例如栗苇鳽、黄苇鳽、紫背苇鳽,但虹膜也有其他颜色,例如黑苇鳽虹膜呈红色。眼先裸部颜色因种类而异,例如黑苇鳽呈绿色、黄苇鳽呈淡黄绿色。嘴细而平直,颜色因种类而异,例如栗苇鳽嘴基部裸露皮肤呈橘黄色,嘴呈黄色,嘴峰呈黑褐色。黑苇鳽嘴呈棕褐色。紫背苇鳽上嘴黑色而嘴缘黄色、嘴峰呈黑褐色、下嘴黄白色。黄苇鳽嘴淡黄色,先端褐色。
躯干
苇鳽属鸟类颈长,后颈几无羽,由颈侧羽覆盖无羽区。下胸羽毛松软。该属鸟类蹠短,约为嘴峰的三分之二。尾短,尾羽通常10枚。跗蹠及趾色因种类而异,例如栗苇鳽脚呈黄绿色、黑苇鳽跗蹠呈暗褐色、黄苇鳽跗蹠及趾淡黄绿色、紫背苇鳽趾绿褐色。
两性及成幼差异
苇鳽属鸟类具有明显的两性差异。例如成年雌栗苇鳽较雄鸟而言色较暗且褐色较浓。成年雄黑苇鳽头顶、羽冠、上体、翅及尾均呈暗蓝黑色而带金属光泽,腹部呈棕黑色,喉白而又栗色点斑,颈部为黑、白、栗斑相杂,胸部黑色杂以白色纵条纹;而雌鸟额黑,向后转为暗栗棕色,颊部棕黄,耳羽栗红,喉白杂以栗斑,颈、胸栗色杂以黑白条斑,下胸暗棕灰色,至腹部变淡,翅及尾棕黑。成年雌小苇鳽较雄性相比,后颈更沾棕红色,背部及三级飞羽呈棕褐色、并具少量棕白色羽缘,腰羽呈暗灰色,大覆羽呈棕黄色,胸部具深棕色纵条纹,喉颈部的纵条纹较雄鸟更深。雌紫背苇鳽上体具白色小斑点。
部分苇鳽属鸟类具有成幼差异,例如栗苇鳽的亚成鸟下体具纵纹及横斑,上体具点斑,而其成鸟不然。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
苇鳽属鸟类分布于亚洲、欧洲、非洲、美洲及大洋洲。例如黑苇鳽分布于印度、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巴布亚新几内亚、所罗门群岛、澳大利亚及中国。黄苇鳽主要分布于亚洲,包括韩国、日本和中国等国家。
中原地区分布
苇鳽属鸟类中的黑苇鳽、小苇鳽、黄苇鳽、紫背苇鳽及栗苇鳽均分布于中国,其中黑苇鳽在中国分布于台湾、广东省、海南省、云南省、贵州省、甘肃省、陕西省、河南省等多地区。栗苇鳽在中国分布于辽宁省、河北省、北京、山西省、河南、陕西等多地区。
栖息环境
苇鳽属鸟类以栖息于芦苇丛中为主,属于芦巢型。该属鸟类常栖息于芦苇丛、沼泽、滩涂或湖泊、水库、山脚边的稻田、沼泽草地中。通常其栖息地植被较为单一。例如黑苇鳽栖息于芦苇丛、沼泽、滩涂、红树林及林间溪流。小苇鳽栖息于沼泽及湖边。栗苇鳽栖息于沼泽、水塘、溪流和水稻田中、芦苇中或草丛间。黄苇鳽栖息于湖泊、水库附近的稻田、芦苇丛、沼泽草地及滩涂中。
生活习性
活动特点
苇鳽属鸟类栖止时头颈会缩回犹如驼背状。但属下不同的鸟类也有各自的飞行特点,例如黄苇鳽常沿水面掠飞,停歇在芦苇茎上。紫背苇鳽飞行时振翅频率较慢。
苇鳽属鸟类多性机警,例如紫背苇鳽、黄苇鳽、栗苇鳽等。当其受惊时,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立即伫立不动,向上伸长头颈观望,例如黄苇鳽、小苇鳽等。二是做短距离的低飞,并飞行一段后继续落入苇丛中,例如栗苇鳽、小苇鳽、黄苇鳽等。
伪装行为
苇鳽属鸟类遇惊时能将头颈伸直、嘴尖朝天、混杂于草丛中丝毫不动,如同一株枯死的植株,这也属于它们的一种拟态行为,或称伪装行为。例如姬苇鳽会用这种伪装姿势藏匿于沼泽栖息地或者芦苇丛中。栗苇鳽早成雏会借助其体色及黑褐色纵纹进行伪装行为。小苇鳽感受到威胁时,会向上伸直头颈,一动不动,很难将它和周边芦苇和树枝区分出来。
摄食行为
多数苇鳽属鸟类属于肉食性动物,包括鱼类、蛙类、虾类、昆虫纲等,例如黑苇鳽、小苇鳽、黄苇鳽、紫背苇鳽等。少数苇鳽属鸟类属于杂食性动物,例如栗苇鳽主要捕食小鱼、黄鳝(Monopterus)、蛙(Ranidae)、小螃蟹(Brachyura)、水蛛(Argyroneta aquatica)以及蝼蛄(Grylloidea)、龙虱(Dytiscidae)美国白灯蛾和金花虫科(Chrysomeloidea)等昆虫,也食少量植物和种子。
社群行为
苇鳽属鸟类多单独活动,偶尔也结3-5只小群。例如黑苇鳽常单个或成对活动于稻田、河塘。栗苇鳽性孤僻,常单独活动。紫背苇鳽常洁小群活动。
节律行为
日节律
苇鳽属鸟类白天常藏于沼泽地、芦苇或草丛间。栗苇鳽白天栖于稻田或草地,多在晨昏和夜间活动,但白天偶尔也会活动或觅食。紫背苇鳽黄昏和清晨在湖泊、河流和水塘边的芦苇及沼泽地上觅食。
季节节律
部分苇鳽属鸟类具有季节节律行为。例如栗苇鳽会在春、秋两季在繁殖地和越冬地之间来回迁徙,通常于4月末至5月初迁来,10月初至10月中下旬迁走。紫背苇鳽秋分后会向南迁徙,到中国华南、东南沿海、海南岛、台湾及东南亚越冬,而春分后会返回北方,在华北、华中地区、华东等地繁殖。
交流行为
部分苇鳽属鸟类会通过声音进行交流行为,通常会在交配、“警报”、“求救”等情况下发出相应的叫声,其中雌性的“警报”声为“呱呱”声,而早成雏通常会发出“哔哔”声。例如栗苇鳽受惊起飞时会发出呱呱叫声,而求偶叫为低声的“kokoko”或“geg-geg”。纹背苇鳽会发出类似漱口的声音以及类似吞咽的声音,并被认为这两种声音与其求偶行为和占据领土行为有关。姬苇鳽在繁殖期间会发出类似鸽子的叫声“uh-uh-oo-oo-oo-oo-ooah”,并该叫声频繁出现于夜间,此外,姬苇鳽还有许多其他类型的叫声,但科学家们并未完全了解其不同声音的含义。
生长繁殖
发情交配
多数苇鳽属鸟类具有季节性的发情繁殖行为,多发生在4-7月。例如栗苇鳽的繁殖期在4-7月。紫背苇鳽的繁殖期在5-7月。小苇鳽的发情繁殖行为通常开始于5月底至7月。
筑巢行为
雌雄苇鳽属鸟类共同承担筑巢的责任,多在水边苇丛或灌丛中营巢,卵巢也可筑于一棵树上。例如栗苇鳽营巢于芦苇或深草中。黑苇鳽通常在芦苇丛中、树上或竹林中营巢。小苇鳽在沼泽草丛中或树上营巢。栗苇鳽营巢于沼泽、稻田或池塘岸边的隐秘草丛里,其巢通常呈盘状,以草叶、草茎衬垫,巢边有2-3条密道为亲鸟和早成雏出入的通道。黄苇鳽营巢于水边的苇丛或灌丛中,巢由折弯的芦苇构成。紫背苇鳽营巢于河流两岸或湖泊、沼泽附近的苇丛或草丛中,其巢简陋,呈浅盘状,用芦苇弯折构成巢基,铺垫少量枯萎苇叶。
产卵行为
苇鳽属鸟类通常会将将近10个卵产在一个干净的鸟巢中,卵呈白色、蓝色或者绿色。例如黑苇鳽每窝卵为3-6枚,卵呈浅蓝色。小苇鳽每窝卵为4-10枚。栗苇鳽每窝卵为3-6枚,卵呈乳白色。黄苇鳽的卵呈淡绿色或白色。紫背苇鳽每年繁殖1窝,每窝产卵4-6枚,卵呈椭圆形,白色。
孵化行为
多数苇鳽属鸟类为雌雄共同孵卵,例如黑苇鳽、小苇鳽、栗苇鳽、澳大利亚小苇鳽。孵化期各不相同,但多在14-21天以内,例如小苇鳽孵化期为16-19天、栗苇鳽孵化期在15-17天、黄苇鳽孵化期约14-15天、紫背苇鳽孵化期为18-19天、澳大利亚小苇鳽的孵化期约为21天。其中,栗苇鳽在孵化期间通常雌鸟会在夜间坐巢,而雄鸟会守候在附近。
生长发育
早成雏发育过程各不相同,例如栗苇鳽出壳雏鸟全身绒羽呈淡黄色,雌雄通常在清晨及傍晚频繁共同喂食蛙类等小动物。雏鸟8天后即可借助巢边密道避敌,10天后即可攀爬到芦苇上练习觅食行为,并借助其体色及黑褐色纵纹进行伪装。亲子间通过声音联系进行喂食行为。黄苇鳽雏鸟于14-15天离巢。澳大利亚小苇鳽雏鸟于9-14天离巢,出生后约25-30天可以进行飞行行为,雌雄共同哺育,通常每隔1-1.5小时喂食一次。
部分苇鳽属鸟类具有换羽行为,幼体通常会在秋天进行换羽行为,而部分成体会在第一次繁殖前,冬末至初春的时间进行换羽行为,它们换羽后的新羽毛较旧羽毛更光泽,这种繁殖前的换羽行为通常被认为与繁殖期间的求偶行为有关。例如成年的小苇鳽会在繁殖后进行换羽行为,另外,也观察到该种在欧洲时会在七月下旬开始进行换羽行为,并在迁徙过程中中断换羽行为,迁徙至非洲继续其换羽行为,但也有多数小苇鳽会到达了冬季的栖息地才开始换羽。成年的黄苇鳽通常会在繁殖前进行换羽行为。
保护情况
种群现状
截至2024年,苇鳽属鸟类中有10个物种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其中4个物种种群数量趋于下降,分别为小苇鳽、澳大利亚小苇鳽、紫背苇鳽及黑苇鳽。3个物种种群数量稳定,分别为姬苇鳽、纹背苇鳽和栗苇鳽。2个物种种群数量趋势未知,分别为黄苇鳽和蓝苇鳽。而新西兰小苇鳽原本生存于南岛中,但于19世纪90年代已灭绝,具体原因学术界意见尚未统一。
部分物种种群数量已量化,例如2018年,小苇鳽种群规模在60万-120万之间。由于栗苇鳽喜单独活动,生性隐秘,故一直没有较精确的估计和调查数量,2002年,亚洲栗苇鳽种群数量估计为12.5万多只。
致危因素
栖息地遭破坏
苇鳽属鸟类的致危因素主要与其栖息地的退化、破碎化有关。例如黄苇鳽的种群数量与沼泽地有关,但由于塞舌尔的黄苇鳽的沼泽栖息地多受到农业等干扰,故黄苇鳽的种群数量受到严重威胁。澳大利亚小苇鳽受栖息地退化的威胁。
人类活动的干扰
部分苇鳽属鸟类还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例如小苇鳽在荷兰受到建筑工程等影响,人类的捕鱼行为也对该种有一定威胁,此外,该种还可能受到火灾的影响。蓝苇鳽在尼日利亚受到人类的捕杀行为的威胁。此外,虽然新西兰小苇鳽的灭绝原因尚未明确,但是人类的狩猎及捕食是多数新西兰特有种的灭绝原因,故科学家们推测,该种的灭绝原因可能也与此相关。
保护级别
截至2021年,苇鳽属鸟类中仅小苇鳽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属于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截至2024年,苇鳽属鸟类中有10个物种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其中1个灭绝(EX)、9个无危(LC)。其中灭绝物种是新西兰小苇鳽。
保护措施
建立相关法规
通过制定相关保护法律保护该属鸟类,例如小苇鳽被列入非洲-欧亚水鸟协定(AEWA)的保护名单中。
对栖息地进行保护
保护苇鳽属鸟类的栖息地,例如自1992年以来,塞舌尔共和国为保护黄苇鳽的沼泽栖息地,塞舌尔自然保护信托基金为其提供了相关的保护管理措施。小苇鳽的欧洲及非洲的栖息地受到一定的保护。
主要价值
观赏价值
部分苇鳽属鸟类(如黑苇鳽、栗苇鳽、黄苇鳽等)作为具有观赏价值的鹭科,是鸟类生态旅游中独树一帜的观赏性鸟类。例如在中国鸭绿江下游,大批游人喜观赏春季和夏季繁殖的栗苇鳽、黄苇鳽及紫背苇鳽等鹭类,这是鸭绿江流域生态旅游的亮点,特别是在铜沟鹭类自然保护区,每年都有大批游人对其进行摄影、写生等,或进行科学考察。
生态价值
部分苇鳽属鸟类具有生态价值。例如栗苇鳽可捕食害虫,对农业有益。黄苇鳽能消灭农业害虫,而且由于该种的种群数量与沼泽栖息地有关,所以它是沼泽地质量的指标之一,也是这些重要生态生境生物多样性的间接指标之一。紫背苇鳽能捕食水边害虫,有利于水稻及其他作物生长。
危害
尽管养鱼业对部分苇鳽属鸟类有积极意义,其鱼塘既可以为其提供一个合适的栖息地,又能为其提供足够的幼鱼供其捕食,例如小苇鳽、黄苇鳽。但部分苇鳽属鸟类由于喜食幼鱼,故对养鱼业有一定影响,例如黄苇鳽、紫背苇鳽。
参考资料
Ixobrychus.ITIS.2024-02-18
Ixobrychus.IUCN.2024-02-18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国家公园管理局.2024-02-18
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中国政府网.2024-10-20
Bittern bird.Britannica.2024-02-18
birdzilla.birdzilla.2024-11-22
onlinelibrary.WileyOnlineLibrary.2024-11-22
黑苇鳽.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3版.2024-02-18
Ibis, spoonbills, herons, Hamerkop, Shoebill, pelicans.worldbirdnames.2024-02-04
new-zealand-little-bittern-ixobrychus-novaezelandiae.birdlife.2024-02-20
Common Little Bittern.IUCN.2024-02-04
Australian Little Bittern.IUCN.2024-02-04
Dwarf Bittern.IUCN.2024-02-04
Introduced Non-Native Waterbirds: Status within the African-Eurasian Flyways.Books About Birds.2024-02-04
Nature Protection Trust of Seychelles.cfa-international.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