鹊华桥
鹊华桥原位于历下区大明湖南门东侧,百花洲北侧,为一座东西向单孔石拱桥,桥下通连大明湖与百花洲。该桥始建于宋代,曾因百花洲而称为百花桥,又名白雪桥,元代改称鹊华桥(一说百花桥位于百花洲南,与鹊华桥两桥相望),明代曾重建,清嘉庆二年(公元1797年)及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又两次重建。原桥因侵华日军破坏,桥面凸凹不平,坡陡路滑,造成行车隐患,1946年被拆除,改建为木板平桥,后分别在1948年和1953年更换为石板平桥和钢筋混凝土平桥。1983年拓宽明湖路时再次改建,桥面与路面持平,已看不出原桥的痕迹。
名字来历
有一种说法 过去出大明湖正门(现在的南门)往东不远,有一座东西向的旧式拱形石桥,那就是鹊华桥。大概当时大明湖北岸的高大建筑很少,空气也还没有像现在这样受到污染,游人站在桥顶向北眺望,就可以看到济南市北郊含黛呈秀的鹊山和华山。因此桥就以“鹊”“华”名之了。
从以前的记载看来,古鹊华桥之南的百花洲上有一座“百花桥”。两桥相望,中间有百花洲。《历城县志》上又说:过去的百花桥,就是现在的鹊华桥。到了元朝,才把百花桥改名为鹊华桥的;而与此同时,又把南面另一座桥命名为百花桥。可见百花洲上除现在的鹊华桥外,还有另外的桥。不过多少年来,除鹊华桥外,并没有其他桥,也看不出有其他桥的痕迹。由于年代久远,《县志》的说法已无法证实,所谓百花桥只能是历史上的名称,究竟在哪里,已不可考,只好存而不论了。
故事
鹊华烟雨
鹊华桥 百花洲曲水亭
桥和路面一样宽,高约两米有余。百花洲的水可经桥下流入大明湖。当时大明湖北岸的高大建筑很少,空气也很少污染,游人站在桥顶向北眺望,就可以看到济南市北郊含黛呈秀的鹊山和华山。
清人任宏远曾有《鹊华桥诗》纪实:舟系绿杨堤,鹊华桥上望。
齐州九点烟,了了明湖上。
孙熊兆也有诗句云:
虹桥跨绿水,桥上见华鹊。
后来“历下八景”中有了所谓“鹊华烟雨”,鹊华桥也就更为有名。济南解放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来往车辆越来越多,原来的拱形石桥于交通不利,因而于1964年拆掉石桥,改建为与明湖路路面相连的混凝土平桥,现在已看不出原来桥的痕迹。但目前已在湖区内重建。
百花洲,旧名百花汀、百花池,在鹊华桥南,原来面积约有十几亩,洲上旧有“百花台”,相传为曾巩所建。洲的四面民房围绕,以后由于建房侵占,洲面越来越小,现在看来很像一片小小的池塘。百花洲承受了珍珠泉、王府池等名泉流来的泉水,和从西面芙蓉街北头原府学泮池(现在大明湖小学后院)一带通过地下涵管流过来的泉水一齐转泄入湖,成为大明湖水的一部分。建国以后,百花洲曾经多次整修,特别是l982年清理淤泥,修砌洲岸,增种了不少树木,并截断周围向洲中排放污水的下水道,以防污染。每到夏天,百花洲上绿杨环绕,莲叶田田。如果荷花盛开,则白莲翠盖(过去这里多种白莲花),香气袭人,成为赏荷纳凉的胜地。据《历城县志》记载,以前游人从百花洲上船,穿过鹊华桥,进入大明湖,在湖中折行进一程水路,从汇波楼下出水北门,进入小清河,就可以直达华山脚下。沿途稻、莲塘、水村、渔舍,使人有如在画中畅游。以后,由于水位减落,百花洲和经过的河道淤塞,再加两岸修建房屋,河身变窄,旅游船不仅不能从百花洲穿过大明湖直达华山,而且也无法从百花洲进入大明湖了。
曲水亭在鹊华桥、百花洲以南的曲水亭街,曲水亭命名大概取古代“曲水流觞”之意。亭始建于何时,已不可考。它名虽叫“亭”,最初其实是三间坐东朝西的平房。它坐落在旧山东巡抚衙门即现在珍珠泉大院后面,珍珠泉、濯缨湖(俗名“王府池”)等泉水流经房前,形成宽敞的河道。河内菜顺水摇曳,四季常青。每当夏季,柳枝披拂,清水缓流,百花洲荷花盛开,香气煦面,令人心旷神怡,因而吸引了不少游人。
曲水亭内有茶社,可供人品茗息足;还备有围棋,给围棋爱好者提供了“手谈”的方便,因此后来就在这里组成了“济南围棋社”,培养出不少棋手。
三茅屋,两道小桥;
几株垂杨,一湾流水。
清人王初桐在《济南竹枝词》里写的曲水亭,写到桥,写到洗衣服的人,就更能看出当时周围的景象:
曲水亭南录事家,朱门紧靠短桥斜。
有人桥上湔裙坐,手际漂过片片花。
后来,亭主人改在水上搭起一座木制敞厅,四面开窗,亭下流水,另设木桥,直达西岸。
除供游人品茶外,仍旧备有围棋,以满足围棋社的棋友们在这里下棋的要求。解放后,济南市爱国民主人士王湘岑、老中医吴志宣都是这里的常客和高手。
有年春节,亭主人贴出了一副春联:
忙里偷闲,下盘棋去;
闹中取静,泡碗茶来。
语言通俗,饶有情趣。
过去这条街上还有一些售卖古董、文物的铺户,以后逐渐集中到布政司大街和布政司小街(今省府前街和省府东街)一带,30年代这里还有几处古董摊。建国后,因曲水亭破旧被拆除,另在河西岸新建平房三间,作为茶客品茶和棋友活动的场所。80年代济南市人民政府曾考虑在曲水亭街辟建文化商业街,兴建古朴典雅的二层楼房,以经营书画、古籍、图书、文具等为主,并邀请有关单位和部分专家、学者开会论证。当时清华大学搞建筑的一位副教授和两位研究生参加了会议,表示愿意义务设计。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实现。
鹊华桥与乾隆
鹊华桥是济南市著名古桥之一,为一单孔石质拱桥,东西向横陈于百花洲与大明湖之间,桥下流水潺潺。画舫穿行。旧时游大明湖的人,大都要上桥浏览一番。此桥为明湖畔重要景点之一,过去人们评说明湖风景有"七桥风月"之说,鹊华桥乃七桥之一也。
鹊华桥高逾数丈,于其上北向远眺,近处明湖荷柳争辉,画舫往来。远处西有鹊山侧卧,东有华山耸立,二山遥遥相对。田野平畴,房屋茅舍,皆朦胧隐现于烟雨之中。古人称此为济南八景之一的"鹊华烟雨"。宋元时期大书画家赵孟頫,根据这一景观,画成一幅画图,名之为"鹊华秋色图",成为传世佳作,清代传入宫廷收藏。
这一年,爱新觉罗·弘历再游大明湖。他登上鹊华桥,观赏眼前如画景色,忽然想起宫中珍藏的"鹊华秋色图",便立马派人去取。画图取来后,他对画观景,看景品画,兴致大发,即兴赋《题鹊华桥三首》:
长笛数里亘双湖,夹镜波光入画图。望见鹊华山色好,石桥名亦与凡殊。
大明岂是银河畔,何事居然架鹊桥?秋月春风初较量,白榆应让柳千条。
榆烟杏火接空丁,稳度芳堤饮练虹。李杜诗情天水画,都教神会片帆中。
在这里乾隆皇帝遐思联想,由鹊华桥联想到传说中的银河、鹊桥、牛郎织女相会的故事。眼前的美景是实实在在的,而神话中的天宫则是虚无飘渺的,最后发出了还是人间大明湖更美好的感叹。
事有凑巧,据说他吟了此诗不久,皇后富察氏(孝贤纯皇后)病故于德州舟次。爱新觉罗·弘历悲伤之余大为懊恼,于是,乾隆自认为是写此诗招来的不祥,应了牛郎、织女相分离的事,悔恨自己不该乱用“银河鹊桥”的典故。所以,当三年后,即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弘历又驾临济南市时,再也不肯登鹊华桥了,并写下一首悲切凄婉的诗:
大明湖已是银河,鹊架桥成不再过。
付尔东风两行泪,为添北渚几分波。
两次游览大明湖,两次题诗鹊华桥,两诗中却反衬出弘历截然不同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