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元通镇

元通镇

元通镇是四川省成都市崇州市辖镇,面积为21.34平方千米。

历史沿革

1940年置元通镇,1950年改乡,1958年改公社,1963年镇社分设,1983年改社为乡,1985年撤乡并镇。1996年,面积27.1平方千米,人口2.6万人,辖红瓦、平安、禹王、兴店、景德、三宝、清溪、通顺、汇江、石梯、青石、天文、玉圭、二江14个行政村和东盛、双凤、麒麟3个居委会。2000年?,全镇面积23.12平方千米,总人口21579人,辖红瓦、平安、禹王、兴店、景德、三宝、清溪、通顺、汇江、石梯、青石等11个村,及东盛、双凤、麒麟3个居民委员会,镇政府驻元通镇麒麟街44号,距崇州市区11千米。

2021年,崇州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常住人口为27938人。

地理环境

位于崇州市西北部,东与观胜镇相连,南与锦江乡相接,西与公议乡怀远镇毗邻,北同街子镇都江堰市安龙乡连界。辖2个社区、7个行政村。崇(阳)方(店子)、西(江桥)元(通)、元(通)中(都江堰中兴)、元(通)何(家场)、元(通)街(子场)、元(通)安(都江堰安龙)公路过境。

通镇距成都市区40公里,距崇州市区11公里,地处东经103°7′,北纬30°44′。镇域东西长6公里,南北宽5.5公里,省道怀华路穿镇而过,距成青快速3公里,世界自然文化遗产都江堰青城山20km。元通镇作为北部崇州市的门户口岸,是元通、怀远、街子古镇金三角地区”错位发展的第一站。

全镇呈蝴蝶状,幅员面积23.12平方公里,全镇辖7个行政村、2个社区,9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为23142人,总户数6681户。场镇已建成面积1.9平方公里,2020年规划空间3平方公里。2010年全镇实现工商税收43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588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30元。元通历史上是著名的铸管之乡,土陶之乡。

行政区划

经济

“十一五”时期,崇州市加快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区域。带动元通发展成为集贸和特色农业发展区的中心镇。

农业

大部分劳动力在农村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和其它农副产业,主要以水稻、小麦、油菜为主。商品农业也有较大发展,主要以水果、水产、花卉为主。

工业

全镇有各类企业68家,其中年销售额达500万元的有52家。元通铸造、土陶、砖瓦、生石灰生产历史长远,久负盛名,素有“铸造之乡”、“陶瓷之乡”的美称,其中水泥预制品,机械化工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新项目,形成了较为集中的工业集中发展区

在镇区形成了五大市场,木材市场、建材市场、蔬菜市场、服装市场、牲畜市场,还有长达一公里的陶瓷一条街,镇区的八条主街上,商店林立,百业兴旺,生产及生活大宗商品齐全。

商业

政府引进数亿元保护性开发,形成以明末清初为主要特点,适宜旅游休闲、探古访幽的古镇,外围将修建一条类似锦里的商业街区,大力发展古镇的旅游经济。通过整治的元通古镇预计将在3年内以新面目亮相。

文化

元通镇是四川省历史文化名镇之一,有着“千年小成都市,清明上河图”的美誉,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家,成都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家,崇州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家,古镇核心区建筑主要以清末民国初期的川西民居为主,呈南北走向的带状分布,建筑总面积达10万多平方米。同时古镇地处文井江、味江、泊江三江汇合处,历史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是待字闺中的瑰宝。

元通镇有着悠久的历史。在麒麟街、双凤街、长寿街、半边街等老街上,一些古建筑保存较好,雕砖,雕花尚存,更为珍贵的是,元通镇域内现存古楠木、皂、银杏共80多棵,集镇中心有一棵最大的宋代的夫妻银杏树,枝茂叶盛,覆盖面积300多平方米,树高30多米。

元通现有文物保护单位:陈家大院、永利桥、黄氏故居、黄氏宗祠、天主堂、罗氏故居、王国英故居。此外还有古当铺、广东会馆、江西会馆遗址,张家大院,夏家走马转角楼,汇江桥等景观。

历史

据历史资料记载,宋朝著名诗人范成大苏州市乘船沿长江来到四川省,随长江水系岷江来到风景秀丽的元通镇(今名),诗人游完当时的集镇后,为集镇仅有四条街道留下了名垂千古“东盛、双凤、麒麟、增福”街名,在元通上场有名古刹圣佛寺留宿,并留下了歌颂元通风景美好的诗篇。诗人在寺的一天早上聆听了当时圣佛寺主持的佛学讲演后,对主持说:主持听说过西域的佛经嘛?主持说:没有!范成大把唐朝玄奘大师从西域取经回来,对西域佛经的博大精深向圣佛寺主持做了介绍,圣佛寺主持深感西域佛经的伟大,并在念佛堂上派了聪明的圆通小和尚随范成大乘船从都江堰出发,经过长途跋涉来到了宋都府长安,拜于玄奘大师名下潜心学习西域佛经。元通镇

圆通(“通”字今仍是光严古寺众多佛门弟子之佛名)小和尚经过20多年的精心研究在中年时期回到了四川省故乡圣佛寺,圆通大师后来在圣佛寺对西域佛经做了大量的研究、博学经深。并写出佛学专著(此经书有四大卡车之多,于20世纪40年代藏于光严古寺,50年代转藏于今四川博物院)由于圆通大师研究西域佛学到了至高无上境界,圣佛寺后来成为川西第一禅院,由于圣佛圆通大师圆寂于99岁,后人为了纪念他对西域佛经传到四川,将寺改为圆通山长寿寺,并且在文井江上修了长寿桥——川西第一廊桥,将靠长寿寺的街道命名为长寿街,到了民国人们为了书写方便将圆通简写为元通。

东汉时已有邑聚,道路桥梁俱备。制陶业兴起。东晋设水渠乡、隶属晋原县。肖齐后历改永渠、兴渠、集贤等乡名。唐朝居民日聚。镇旁农民开始人工种植香果。建圣佛寺(后名长寿寺)。镇址在今长寿街场口西北。宋设江渠乡,场镇在今泊江河与文井江交汇的西三角洲上,毗邻味江入文井江之三角洲。淳熙元年(公元1174)建景德寺于场口。淳熙四年(公元1177),四川省制置使、著名诗人范成大夜宿圣佛寺,有文字记述。有宋一代,达官贵人常来此盘桓、还愿,留下许多传说。崇州市(今崇州)人唐慎微所著《经史证类备急本革》中蜀州优质菊花心川即产于此。

历史沧桑

明代,镇址渐移于今址。镇上牌坊林立。辖地为涌泉乡、济兴乡、治所在今场镇。正统间改圣佛寺为园通寺,后即以名镇。土陶业进一步发展,甲于他乡。香果、竹器、菜油等在此集散。铸铁业可铸造一吨多重的大型器物。外省商人来此贩运,“江中轴轳,上下转运无数”。初建会馆,“商贾殷,厘刊栉比”,蔚为巨集,有“小成都”之称。

清明会逐渐兴起,售农器以备春耕,集百技以娱乐百姓,誉为三蜀(蜀郡广汉市犍为县)三大会(成都花会、乐山炎帝会、元通清明会)之一。每年6月6日,有川西独一无二的祭祀主管漕运的水神的盛会——王爷会,神为镇东场口杨泗庙的泗水神。

清代,镇上居民数千户,逢一、四、七赶集。乾隆时,清明会已成为川西第一大会,百工百戏、农具家私、小吃名食荟萃。会期有时长达一月。爱新觉罗·旻宁中,镇人王国英在宁波市抗击英军壮烈牺牲。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六月,兰朝鼎义军占领该镇数月,于镇旁景德寺、大罗寺与清军激战。宣统初,为通议乡治所。镇内所产香果泽泻芥菜、湖绉除供给本州岛外还远销外地。“来蜀贸易者首领首领驻焉”。有邻近十余县最大的木材市场;“兴顺源”锅厂的铁锅畅销远近。名小食致华堂白雪糕、油花上市。镇上诸市俱备,有三江聚财汇元通之说,成为“一州货财之薮”。

民国时期,文井江上行船于此卸盐后,集镇货物由此转运出州。竹器中的夹箩享誉成都平原。1939年4月23日,镇人徐楚率同志杀死土豪黄家近10口,震动川西。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为元通乡、元通人民公社、元通镇治所至今。

古镇文化

元通镇有着悠久的历史,自古以来是川西文化名镇,素有“小成都”的美称。古代建筑保存完好,旅游资源丰富。

古建筑文化

镇内有大型古建筑:黄氏故居、罗氏故居、王国英故居、天主堂、汇江桥、永利桥、陈家大院、黄氏宗祠、古当铺和集镇内10万平方米民居,这些建筑大多依照明、清《工部法则》构造。

牌坊文化

文氏贞节坊(刘家牌坊)、肖家牌坊、丁家牌坊、过街牌坊。

会馆文化

陕西馆、广东馆、江西省管、湖广馆。这些会馆遗址还存在。

饮食文化

如严三麦子的渣肉,高洪兴的鱼香肝片,邱大案的油花、齐大案的面条,张二师的活粉,肖稀饭的稀饭,周油茶的油茶,黄炮匠的板鸭,肖辉鸡肉。致华堂的白雪糕,胡广成的广成饭馆。至今这些传统小吃除了年代较近的广成饭馆(1987年成立)更名营业外,其他小吃熟食均已绝迹。至于其它名小吃,有待挖掘。

茶文化

古镇内有大小茶馆50余家,充分体现了“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泊江、味江、西河)的风貌。

水文化

古元通有鱼蹦滩、船工协会、杷工协会、古码头等。

桥文化

元通有五桥公所,有长寿桥、永利桥、姜市桥、烟市桥、铁杆桥。

八、有三百多年的“清明节会”至今是成都平原一大盛会。

交通

镇域主要对外交通有怀华路、元安路、街安路,另外还有一条从怀华路至无根山生态观光区的旅游专线。在此基础上还建有数条村道,连接各个行政村,形成了方便和快捷的交通道路网络。

社会

城镇建设

元通镇被列为第三批省级历史文化名镇。政府出资新建了派出所、卫生院,方便人们生活。投资80万元改善公路设施。省市属单位有:四川省复退军人医院、老龄协会、文化站、医院、自来水厂、供电站、变电站、邮电支局等单位。

镇区内建有中学和中心小学、幼儿园各一所,有卫生院一个,影剧院、文化站、科技站、庄稼医院、各一所,四川省复退伍军人医院也建在城镇内。06年底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人数15920人,农村养老保险人数316人,城镇商贸较为繁荣,已建成五个综合市场,日杂、百货、修理、饮食等门类齐全。在各行政村都设有医疗点、商店等。元通镇建有水电站两座,变压器57台,邮政、电信支局各一个,水厂一座,天燃气管线已引入城镇。元通城镇污水为小面积集中采用甲烷净化池进行处理,其余村镇为分散自流。2006年元通镇共建农村放心商店8家。2006年10月文化街绿化工程共栽种各类树木2000多株。

旅游

王国英故居

始建于清代康熙爱新觉罗·旻宁重修。王国英为抗英名将,第一次鸦片战争中驰援宁波市,率敢死队与查理·义律激战,不幸被俘,誓不投降,终被英军杀害。故居在增福街南侧、座北向南,院落布局。二门砖石结构牌坊式,门柱上四川省著名经史学者罗元甫题联,文辞书法俱美。其它全为木结构单檐悬山式屋面。过厅面阔3间13.8m,穿逗粱架4穿用5柱,进深7m,通高5.2m。当心间垂柱、雀替雕花。其它厢房、大门、门厅、正厅均小巧玲珑,天井中花台屹立,庭院幽雅。

建于公元1903年的天主堂十分完整,坐落在麒麟街北侧,除大门为哥特式,顶竖十字架外,其它全为中国传统木结构形制。礼拜堂及经坛均为单檐歇山式屋顶,礼拜堂抬梁结构,通高9米,占地200余平方米。后院一楼一底,木结构单檐悬山式屋顶,穿逗粱架,通高10米多,宝壁装修,转拐楼梯设瓜柱,十分古朴。

永利桥

横跨泊江河,下临文井江,始建于明代,重修于清嘉庆年间,民国27年(公元1938)再经修缮。砖石结构,三孔拱桥,桥长29.3m,宽8m,拱高1.15m。桥墩园雕形,雄浑粗犷。桥栏以柱连接华板,柱顶分别园雕羊、狮、蛇、仙桃、葡萄及土地菩萨等,但风化损伤严重。桥北残存桥楼两间。该桥为崇州市仅存石桥,在川西亦属罕见。

黄氏宗祠

在麒磷街南侧。为元通大姓黄家之祖宗聂氏宗祠。建于公元1914年,院落布局,门厅临街面阔4间18米,中设大门,门宽3.55米。门厅后以落天过道与后院连接。二门为砖石结构,门柱有四川省著名学者林思进题写的对联。门后过厅半坡抬梁梁架。正厅木结构单檐硬山式屋顶,抬梁梁架,7架柱。面阔3间28米,进深5.4米(前室),后室深6米。前室厅上设卷棚。花脊吻,覆钟式柱础。正厅后有小院。正厅前右侧厢房5间17.7米。四周封火高墙,门厅部份为拱脊。院内布局疏朗,宽敞明亮。占地838.3M2

罗氏故居

清代、民国年间元通绅粮人家居住环境的典型代表。地处麒磷街南侧87~119号。5道封火墙将一段街区分为相邻的三进大院落。均为单檐木结构,布局大致相同。以黄氏正院为例,临街面阔6间20米。中心间设卷棚为门楼,乳袱上蹲狮。门厅穿逗梁架,穿上架板为楼。厅后天井大8.2×3.1米。天井上楼口设吴王靠椅。正厅一院单檐歇山式屋面,一楼一底,穿逗粱架5穿用5柱。面阔3间17米,进深3.3米,檐下斜撑弓浮雕缠枝花卉.楼上廊道相通,俗称走马转角楼。正厅稍间设置楼梯上下。地脚枋下砖砌十字孔。明间后屏风与后院相通。后院天井4.7×11.3米,正房面阔3间14.8米,进深7.2米,通高9.5米。正房后又一小天井,天井后的房屋屹立文井江边。每个天井侧有厢房,体量高度小於正房。大多数垂柱、雀替、驼峰浮雕花卉、净物等。

罗氏故居建于清代中期,在黄氏正院之右。虽然布局和黄氏正院略同,但体量较小,面阔只有3间13.95米,天井也不大。二门为砖石结构,塑竹子、卷草及楼台亭阁於门面及门顶。木结构上的雕刻工艺是三座院落中最为繁富、最为精湛的,其它川西乡镇也少见。且全部建筑都是一楼一底,从二门后上楼,可转完前后各院所有房间。该建筑已十分陈旧,柱、枋及楼栏等多处腐朽。

汇江桥

是川西有名的铁杆桥,原在增福街南口,重修於光绪2年(公元1876)。1986年7月移于双凤街口今址,按原貌建造。桥长156米,宽2.5米,横跨文井江。桥身三墩四孔,墩上均有桥亭。再端各一桥亭为三叠桥牌楼式,中脊歇山顶,垂脊上塑禽乌,塑人物戏文,花脊鸱吻,侧脊四角赞尖,爪角飞檐,塑带枝葡萄,屋面亦塑人物戏文。通宽8.2米,进深3.4米,高5.8米,两端相同。江心墩亭为歇山式屋顶,爪角鸱吻,屋面塑丹顶鹤等。侧墩为单檐卷棚顶,无雕塑。墩上亭均宽4.5米,深2米,高7.8米。桥身两端有30米长的引桥,引桥端蹲石狮扎紧、固定钢绳,以承托桥绳上之路板。

东汉墓群

分布在镇北均一公里处的清溪村和三宝村。由若干大型墓冢构成,墓冢一般2~3亩大小。20世纪50年代,百姓在冢上发现画像砖陶俑及一些明器,其中有全国少见,四川省仅见的大规格,且具特别型制的“侍从骑吏”、“车马”等砖。崇州市文物部门认为这不仅是元通那时人口聚居的佐证,也是当地繁荣发达的具体反映。

参考资料

崇州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崇州市.2021-06-25

元通镇.行政区划网.2016-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