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智利巴鹿

智利巴鹿

智利巴鹿(学名:Pudu puda),又名南普度鹿,原产于南中智利和邻近阿根廷瓦尔迪维亚温带森林。对智利南智利小鹿的线粒体DNA控制区和细胞色素b的分析显示,不同种群之间存在显著的遗传差异,每个种群都有大量独特的单倍型,而不同种群间共享的单倍型很少。

这表明基因流动受到限制,大多数种群在繁殖上彼此隔离。智罗岛上的种群估计在20万年前就与大陆种群隔离开来,可能构成一个独立的亚种。这种繁殖隔离使得每个种群成为一个重要的进化单元,但同时也增加了它们的脆弱性,因为个体数量的急剧减少会降低遗传多样性,而且不会有来自邻近地区的迁移个体来补充。

形态特征

智利巴鹿是世界上最小的鹿,头体长85厘米,肩高35-45厘米,尾长8厘米,角长7-10厘米,重量6.5 - 13.5千克。体型瘦小、圆形敦实,腿短,鹿角只有简单的主干,长7-10厘米,每年于7-8月间会脱落,并会立即重新长出。它们的皮毛光滑,由赤褐色至深褐色不等,两侧及下肢较浅色。

嘴唇和耳朵内部橙黄色。它们的毛厚而密,可以在穿越森林时保护它们。耳朵圆小,尾巴也很短。形式类似于许多小森林中的有蹄类动物,被认为是适应和更容易通过致密的矮树林和竹丛。 幼鹿有白色斑点,可能是作为伪装之用。

分布及栖息地

智利巴鹿分布在安第斯山脉以南的智利及阿根廷。它们栖息在高山的海拔2000米,在低地的沿海亦可见到它们。喜欢林地及森林的环境,可以提供高度的保障。会走到辽阔的地方觅食。与其近亲相比,南智利小鹿分布在较低海拔,从海平面到1700米(5600英尺)的高度。

在智利海岸山脉,小鹿分布在原生和次生的常绿阔叶林以及智利南洋杉森林中,有时也出现在桉树种植园。在智利和阿根廷的南安第斯山脉,它与竹类和南洋山毛森林的灌木丛有关联。南智利小鹿的觅食行为被认为对智利柏木烧毁森林的再生有害。

生活习性

该物种是昼夜性活动的动物,但是大多在下午、晚上和早晨更活跃。会走到开阔的地方觅食。食物是树叶、树枝、树皮、花蕾、果实和种子。由于其体形小,往往要用后腿挺立,或跳上倒下的树干才能取食达到更高的植被。主要吃潮湿森林的下层植物,包括蕨类及叶子。由于它们的食物充满水份,它们很少会喝水。它们会在同一位置排便,堆成粪堆,可能是用来划定地盘。

短小但是很强壮的腿使得它们可以在陡峭的岩坡上如履平地。当受到威胁的时候,会呈z字形逃跑。天敌包括美洲狮狐属,小型猫科以及雕。

该物种有常年践踏出的小径,摄食范围1626公顷,栖息区和休息区有小路连接可通过茂密的植被。通常在这些小径旁边形成粪堆。

繁殖

智利巴鹿是单独活动的动物,只在繁殖季节期间聚集在一起,一般是在4月和5月。雌性的妊娠期通常在每年的11月至1月,在大约7个月后会产下一只小鹿。幼鹿2个月断奶,雌性在3-6个月,雄性在8-12为性成熟。后代可在独立前与母亲仍然在一起生活8-12个月。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智利巴鹿列为易危的物种。它们的栖息地受到过度放牧及人类开发而遭破坏,其数量正在下降。

智利巴鹿面临的主要威胁,是智利各地对温带森林栖息地的破坏,这些林区被用于养牛,伐木和其他人类发展。通过将森林转变为开阔的土地和异国情调的树木种植园,造成的栖息地破碎和破坏对智利巴鹿的生存造成了严重问题,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和狩猎也是种群数量下降的原因。狩猎者用猎狗专门捕猎野生的智利巴鹿。

其他威胁包括引入外来物种,例如来自欧洲马鹿,这些动物与智利巴鹿形成食物竞争。家养的狗也可能捕食这种小鹿,并且可能传播寄生昆虫,智利巴鹿特别容易受到寄生虫的影响。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近危(NT)。

亚种分化

单型种,无亚种分化。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