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卢凤营村
上卢凤营村隶属于延庆区张山营镇,位于张山营村北,背靠大山白石头坑。东有小河屯村,西有佛峪口村。村北有小寺遗址。
白石头坑山
白石头坑山在张山营村北,海坨山南侧,是一个独立高峰,海拔1380米。从张山营村北望,海坨山隐藏在白石头坑的后边,山势极为雄伟峻峭。同属于马鬃山断裂带的一部分。
从《延庆地名志》的古代地图可以看出,白石头坑就是王次仲落羽而化的小翮山。
上山可从小寺沟进入,从山的背面登山,然后相机从铁矿沟那边下来。看过小寺,就进入了小寺沟,开始了正式登山活动。
小寺遗址
小寺即兴福寺,是延庆区古代北山八大寺之一。位于张山营村北。据明《隆庆志》记载,兴福寺在州城西北23里处,元至正年间修建,明嘉靖重建。
明李柰在撰写《重修兴福寺记》中写道:“成化乙丑(成化五年,1469年),郡僧道海募缘重建。直北释迦殿三楹,在东伽蓝,再东二郎,各殿一楹。殿后静业堂五楹。东西僧舍十楹。启以重门,卫以缭垣。外香火地百二十亩。”
据张山营村卢树林(81岁)回忆,兴福寺外终年有清溪潺潺流过,水上有石拱桥,用花岗石建造,上有汉白玉栏杆,拱桥两头各有一对石狮子,雕刻精美。寺前有十多棵粗大松柏,枝繁叶茂,遮天蔽日。围墙由砖石砌成,中间有山门,两侧各有小门。
寺院的三门象征佛教的“三解脱”,却空门、无相门、无作门。进山门后,迎面有两尊高大狰狞的金刚塑像,左侧有一块大石碑。前面正殿3间,供奉的是如来,两边有四大金刚塑像。过厅后面有5间大殿。围墙内是一片白榆和松柏树,树木粗壮高大。有香火地100多亩。建国初,县里建公安局时,把寺院的殿房木料拆走,松柏树被伐倒拉走。后来,有一小僧在此又建起了3间房,供奉佛像,后人称它“小寺”。小僧于1976年因病去世。
来到小寺路口,可先看小寺遗址的石刻。这里是林业局荒滩绿化地,走过一段草地,首先来到了黄状元坟,还残留着一些石柱,是拴马桩或是界碑一类的东西。
再前行看到了一个石刻,地面是突起的一块花岗石上,刻着三尊石佛,浮雕技法,栩栩如生。雕刻年代可能在明以前。
回来在路边看了石马,石马是状元坟的东西,佛家不弄这个。
到了小寺遗址,两株数百年的大松树,记载着寺庙的历史,寺庙遗址上已经盖上了新房,但台阶地基还是古物。
大内侍卫武状元黄大元坟
黄大元,字鼎三,生卒年不详,清怀安县李信屯(今张家口市怀安县)人。
黄大元自幼酷爱武术,爱新觉罗·旻宁年间,拜柴沟堡的庚子科武举贾致和为师,精进有成,在县学童试中考取了第一名。后来因为家计所迫,离乡到延庆下水磨村一个富商家庭当佣工,富商见他应事机敏,忠实敦厚,就收他为义子,并聘请武师,让他与自己的儿子同窗习文练武。黄大元坚持不懈,苦练三年,终于学有所成,由县城考试到京师会试,一路夺魁。咸丰五年(1855年)八月,考取武秀才。咸丰八年(1858年)三月,在直隶省乡试中,中武举,排名为亚元。同治二年(1863年)春,经兵部会试,被录取为第一名,为会元。
同治二年(1863年),朝廷开科殿试,爱新觉罗·载淳偕文武大臣亲临考场,殿试分三场,第一场步射,黄大元以36步六箭中完成了规定的要求,之后,他又拉开十力之弓,开弓如满月,射箭似流星,射一箭正面中靶心,再射二箭侧斜射圆心,射三箭回头望月穿中心,干净利落地拿下第一场。第二场舞刀花,他拿起120斤的刀,挥舞得呼呼生风,十几招后仍面不改色,气势如虎,众考官看得齐声喝彩。第三场石锁较力,一个彪形大汉勒马向石锁飞驰而来,说时迟那时快,黄大元一个海底捞月,将百余斤的石锁抄起来,继而套住马拽着绕场一周,然后犹如顺水推舟地掷了出去,令皇帝与众考官惊叹不已。黄大元夺得头名状元。爱新觉罗·载淳当即传谕,封他为御前头等侍卫。黄大元成了皇宫的最高侍卫官。
黄大元考取头名状元之后,同治皇帝下诏,敕造“状元府第”,声名远播,他义父家也因此增光添彩,荣耀一时。黄大元虽然功成名就,但不忘启蒙师傅的栽培,为感念恩德,赠远在柴沟堡的贾致和一块匾额,上书“观德雅化”四个大字,印文为: “天子门生、金殿头、御前侍卫、黄大元印”。贾致和去世后,他还亲自写了祭文,以示哀悼。
黄大元守卫皇宫,尽职尽责。后来,广东省海防屡有海盗窜犯,危及官署,骚扰村舍,边防告急。慈禧和同治览阅奏章后,与众大臣商议选派良将,有大臣荐举黄大元,说他忠诚可信,武艺超群。爱新觉罗·载淳说道,黄侍卫保卫皇宫有功,但是海防安危事关重大,只好忍痛割爱。于是,传旨命黄大元赴广东一带安邦保险抚民。
黄大元初到广东,就统兵设防,不遗余力,御敌于国门之外,未尝松懈。广东江河纵横,地势复杂,结果,黄大元在一次夜战中阵亡,广东百姓为之举哀。黄大元阵亡的消息传到京城,朝廷上下深为痛惜,同治皇帝降旨将其灵柩日夜兼程护送到故里,隆重祭奠并予以厚葬。葬址就是延庆北山上卢凤营村北的小寺。
参考资料
穿越白石头坑.绿野.2015-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