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正详
胡正详(1896-1968),病理学家。1896年6月4日生于江苏无锡,1968年11月12日卒于北京市。在我国病理学事业的创始、发展过程中,胡正详教授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于1924年进入北京协和医学院病理系,并担任了系主任。为了中国的病理学事业和 《中华病理学杂志》的创建和发展,倾注了毕生的心血。早在全国解放前,他就广泛的搜集和整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各种疾病的病理资料,并结合临床资料编写了一本有中国人疾病病理特点的《病理学》,为创建我国病理学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我国病理学的奠基人之一。
教育经历
民国元年(1912年)在家乡胡氏公学毕业,入上海南洋公学中院 (即中学部)就读。民国5年考入上海哈佛医学校。因学习成绩优异,翌年转入哈佛大学医学院学习。民国10年毕业,获博士学位,随后在美国波士顿麻省总医院病理科随著名的病理学家麦洛利 (Frank.B. Mallory)从事病理研究。民国13年胡正详回国,长期在北京协和医学院从事病理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以及病理系主任、教务长。民国21年赴德国,在病理学家阿少夫教授的实验室工作1年。30年代,他对黑热病做了大量研究,对这种疾病的传染媒介、途径、病情以及对人体的损害等方面提出了正确的见解并有新的发现。
建国后贡献
建国后,胡正详任北京协和医院病理系主任兼教授,并被推选为中华医学会理事和中华病理学会主任委员。1952年,美国在侵略朝鲜的战争中进行细菌战。他与其他专家一起到东北地区进行调查研究,搜集和制作了大量的细菌病理标本,向全世界公布调查报告,揭露美国侵略者的罪行。在他的主持下,先后开办8 期病理高中级师资训练班,并组织北京市地区的医师举行每月1次的病理讨论会。同时负责筹备召开中华病理学会第一届全国病理学术会议,交流科研成果,探讨学科的发展方向,并创办《中华病理学杂志》。他兼任总编辑。为普及中国病理学,他多年来在教学和临床实践中积累的1000余件病理标本和数千张标本照片进行整理和分析研究,与秦光煜、刘永两位教授合作,编写出版了一部全部用国内病理资料写成的《病理学》专著。他从事病理教学和科研工作40多年,先后在国内外发表74篇论文,对严重贫血、动脉粥样硬化、病毒性肝炎、肝硬变、网织淋巴系统恶性肿瘤等病症的病理形态研究,都取得公认的研究成果。50年代后期,他对传染性肝炎的病理作深入研究,提出了传染性肝炎的病理指标,分析了肝功能不全和门静脉高压的关系以及引起病人死亡的原因,作出了肝硬变形态分类等。这项科研成果,对传染性肝炎的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60年代初期,他通过对不同形态淋巴细胞的观察和分析研究,发现不同形态的淋巴细胞所组成的恶性淋巴瘤预后有所不同。这对肿瘤的临床诊断具有重要价值。报告发表后,国内外医学界十分重视。1961年他出席了在苏联莫斯科召开的第八届国际肿瘤会议。他两次参与我国医学规划会议,提出了病理学方面的发展规划,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的亲切接见。1962年,胡正详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1964年,他被推选为中国人 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1968年11月12日在北京逝世,终年72岁。
职业生涯
1912年在家乡胡氏公学毕业,入上海南洋公学中院就读。
1917年考入上海哈佛医学校。因学习成绩优异,翌年转入哈佛大学医学院学习。
1925年胡正详回国,长期在北京协和医学院从事病理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以及病理系主任、教务长。
1933年赴德国,在病理学家阿少夫教授的实验室工作1年。
30年代,他对黑热病做了大量研究,对这种疾病的传染媒介、途径、病情以及对人体的损害等方面提出了正确的见解并有新的发现。
建国后,胡正详任北京协和医院病理系主任兼教授,并被推选为中华医学会理事和中华病理学会主任委员。
1961年他出席了在苏联莫斯科召开的第八届国际肿瘤会议。他两次参与我国医学规划会议,提出了病理学方面的发展规划,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的亲切接见。
1962年,胡正详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
1964年,他被推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68年11月12日在北京逝世,终年72岁。1968年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文化大革命时期,遭受迫害致死。他长期从事病理学的教学、诊断与科研工作。30年代他证实白蛉传染利什曼- 多诺万二氏体的途径,发现严重贫血也可在颅骨内板形成局灶性的髓外骨髓增生。曾指导动脉粥样硬化、肝脏疾病和淋巴系统肿瘤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不少成果。他对病理形态学有深入研究,几十年中收集千余件有价值的病理标本和数千幅珍贵的标本照片,经整理后于1951年出版了中国第一部以国内病理资料为主的《病理学》,著名音乐人——配乐大师胡伟立乃其侄子。
贡献
在中华医学会病理学会胡正详主任委员为首的第一届委员会的努力下,《中华病理学杂志》于1955年4月28日在北京创刊,成为中华医学会的系列杂志之一。他兼任总编辑。
为普及中国病理学,他把多年来在教学和临床实践中积累的1000余件病理标本和数千张标本照片进行整理和分析研究,与秦光煜、刘永两位教授合作,编写出版了一部全部用国内病理资料写成的《病理学》专著。
50年代后期,他对传染性肝炎的病理作深入研究,提出了传染性肝炎的病理指标,分析了肝功能不全和门静脉高压的关系以及引起病人死亡的原因,作出了肝硬变形态分类等。这项科研成果,对传染性肝炎的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60年代初期,他通过对不同形态淋巴细胞的观察和分析研究,发现不同形态的淋巴细胞所组成的恶性淋巴瘤预后有所不同。这对肿瘤的临床诊断具有重要价值。报告发表后,国内外医学界十分重视。
学风
胡正详很重视训练学生独立思考自由讨论的能力。作为我国病理学的奠基人之一,协和病理系主任胡正详经常亲自和学生一起准备临床病理讨论会(CPC)。他非常严格,要求学生一定要独立准备,不允许他们私自查阅病历中的病理资料,不允许带教老师向学生“泄露天机”。有一次一位主治医师把一些病理资料泄露给了学生,胡正详教授发现后非常严厉地批评了这位主治医师,并说你如果再这么做,以后就不要来参加CPC教学。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