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李宗桂

李宗桂

李宗桂,生于1952年,四川眉山人。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山大学文化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委(教育部)表彰的在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学位获得者,广东省首届“优秀中青年社会科学家”。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文化与现代化、当代中国文化、中国古代哲学、现代新儒学。

李宗桂(1934~ ),河南社旗县人。1958年郑州师专图画科毕业。历任南阳市宛西中等专业学校、唐河师范美术教师,南阳市第三师范学校高级讲师、特级教师。先后在内乡师范学校、唐河师范学校从事美术教育工作近40年,培育了不少美术教师和美术工作者。

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

简介

李宗桂是中国文化方向研究的重要专家学者。

李宗桂老师主要致力于中国文化的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文化与现代化、当代中国文化、中国古代哲学、现代新儒学。主编有《中国文化与现代化丛书》、《大思想家与中国文化丛书》、《中华民族精神建设丛书》,撰写的《中国文化概论》是国内第一部中国文化综合研究论著,《中国文化导论》是国内本科高校使用较多的中国文化教材。

2020年9月,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李宗桂在近日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粤港澳三地青年人的交流方向应该着重从民族文化共同性和共同价值去着眼。

成就及荣誉

李宗桂老师成果丰富,出版著作有《中国文化概论》、《文化批判与文化重构--中国文化出路探讨》、《传统文化与人文精神》等,主编《中国文化与现代化丛书》、《大思想家与中国文化丛书》、《中华民族精神建设丛书》、《儒家文化与中华民族凝聚力》,与人合作出版著作12部,在海内外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获得“中国图书奖”、“全国优秀图书奖”、“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奖”、“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奖”、“教育部优秀教材奖”、“广东省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全国和省部级奖励近20项,主持包括国家重点课题、教育部重大课题、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课题、广东省课题在内的国家和省部级课题近20项;

李宗桂先生是人民日报向海外介绍的中国学者之一。担任全国和省级学术团体副会长、常务理事等职务15项。广东省“广东人精神”大讨论专家指导组成员,广州市“广州人精神”大讨论专家指导组成员,广东省“广东文化发展30年”课题主持人。近年先后到美国德国奥地利新加坡韩国、台湾、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等国家和地区访问、讲学、参加学术会议。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委授予"在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学位获得者"称号,被广东省授予"广东省优秀中青年社会科学家"的称号。担任国家教委(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八五"、"九五"规划评委。

主要著作

1《传统与现代之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中华民族精神概论》,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3《中国文化导论》,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4《传统文化与人文精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5《文化批判与文化重构——中国文化出路探讨》,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6《中国文化概论》,中山大学出版社1988、1990年版。

7《文化精神烛照下的广东:广东文化发展30年》(合著),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8《儒家文化与中华民族凝聚力》(编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9《春风讲席——李锦全教授八十寿辰纪念文集》(合编),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主要研究论文

1、《公民意识整体崛起》,《南方日报》2011年1月2日第007版。

2、《多元趋势下的世界文化变局》,《人民论坛》2010年第7期。

3、《国学与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4、《广东文化发展30年的省思》,《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5、《究竟何为“文化自觉”》,《解放日报》2009年2月9日第010版。

6、《中国文化的发展路向和民族精神的自我挺立——从三个“文化宣言”看中国现代化的文化努力》,《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10期。

7、《儒家文化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干进路》,《哲学动态》2008年第6期。

8、《“三元”并举提升文化软实力》,《岭南学刊》2008年第3期。

9、《国学与时代精神》,《学术研究》2008年第3期。

10、《主持人语:现代化之旅的传统文化反思》,《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年第1期。

11、《提升软实力重在文化民生》,《人民论坛》2007年第Z1期。

12、《汉代礼治的形成及其思想特征》,《哲学研究》2007年第10期。

13、《国际惯例与民族文化尊严》,《人民论坛》2007年第3期。

14、《和谐文化的时代精神和历史传统》,《学术研究》2006年第12期。

15、《弘扬岭南文化特色 促进文化大省建设》,《岭南文史》2006年第2期。

16、《中国文化精神和中华民族精神的若干问题》,《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第1期。

17、《“文化学”建设与文化现代化》,《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18、《文化研究的反思与前瞻——答\u003c社会科学论坛\u003e记者问》,《社会科学论坛》2005年第8期。

19、《康有为\u003c春秋董氏学\u003e杂议》,《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20、《文化体制改革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人民论坛》2005年第5期。

21、《荀子对中国文化的贡献》,《中华文化论坛》2005年第1期。

22、《文化自觉与文化发展》,《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23、《广东建设文化大省的若干思考》,《学术研究》2003年第6期。

24、《“广东人精神”漫谈》,《粤海风》2003年第3期。

25、《当代新儒学发展的若干难题》,《文史哲》2003年第2期。

26、《文化全球化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南开学报》2002年第5期。

27、《二十世纪中国哲学研究的审视和新世纪的展望(下)》,《学术界》2002年第2期。

28、《二十世纪中国哲学研究的审视和新世纪的展望(上)》,《学术界》2002年第1期。

29、《再谈文化名人与文化发展──以魏源、康有为、梁启超在澳门的活动为例》,《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30、《\u003c吕氏春秋\u003e的政治哲学》,《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

31、《中国传统人文思想议》,《肇庆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32、《经济全球化与民族文化建设》,《哲学研究》2001年第1期。

33、《文化的先进性与文化建设的基本目标》,《学术研究》2000年第8期。

34、《初级阶段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建设》,《学术研究》2000年第6期。

35、《孔子从道思想与传统人文精神的当代价值》,《中国哲学史》2000年第2期。

36、《经济全球化与文化的民族性》,《人民论坛》2000年第3期。

37、《董仲舒理想论的文化阐释》,《学术月刊》1998年第8期。

38、《中国哲学研究的回顾和展望》,《中国哲学史》1998年第1期。

39、《以今释古化难为易──读\u003c文白对照十三经\u003e和\u003c文白对照诸子集成\u003e》,《古汉语研究》1997年第3期。

40、《文化名人与文化发展──从中国文化名人在澳门的活动及其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谈起》,《益阳师专学报》1997年第4期。

41、《一代启蒙学者的心路历程》,《史林》1997年第2期。

42、《论道德体系与文化价值体系——兼谈新时期的道德体系建设》,《学习与探索》1996年第6期。

43、《广东文化建设的现实思考》,《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4期。

44、《思想文化在历史上的民族凝聚作用》,《社会科学研究》1994年第6期。

45、《民族文化素质与人文精神重建》,《哲学研究》1994年第10期。

46、《社会转型期的文化建设》,《中华文化论坛》1994年第3期。

47、《论董仲舒对封建制度文化的整合》,《学术研究》1994年第1期。

48、《论近现代中国文化的流变》,《益阳师专学报》1994年第1期。

49、《思想家与文化传统》,《哲学研究》1993年第8期。

50、《简析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表现》,《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4期。

51、《论当代中国的主流文化》,《社会科学战线》1993年第4期。

52、《评中魂西体的文化重构论》,《湖湘论坛》1993年第3期。

53、《儒学与中国现代思潮》,《求索》1993年第2期。

54、《论董仲舒奉天法古的维新原则》,《甘肃社会科学》1993年第2期。

55、《现代新型文化体系的模式和特征》,《中州学刊》1993年第1期。

56、《改革开放与价值嬗变》,《现代哲学》1992年第4期。

57、《评“彻底重建”的文化观》,《孔子研究》1992年第4期。

58、《试析海外的全盘西化论》,《高校理论战线》1992年第6期。

59、《试析五四时期的文化批判思潮》,《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6期。

60、《董仲舒人性论析要》,《齐鲁学刊》1992年第5期。

61、《评现代中国的文化重构论》,《学习与探索》1992年第5期。

62、《论董仲舒整体直观的经验思维方式》,《人文杂志》1992年第5期。

63、《简论文化的民族性、时代性和世界性》,《哲学动态》1992年第8期。

64、《文化批判与价值重构——中国文化出路展望》,《天津社会科学》1992年第4期。

65、《论董仲舒的政治哲学》,《社会科学研究》1992年第3期。

66、《明清之际的文化批判思潮》,《内蒙古社会科学(文史哲版)》1992年第3期。

67、《优秀文化传统与民族凝聚力》,《哲学研究》1992年第3期。

68、《试论当代中国的活文化》,《开放时代》1992年第3期。

69、《新儒学的形上追求及其现代意义》,《学术研究》1992年第3期。

70、《董仲舒道德论的文化剖析》,《孔子研究》1991年第3期。

71、《论董仲舒的文化贡献》,《河北学刊》1991年第4期。

72、《董仲舒义利观揭旨》,《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4期。

73、《论大一统的秦汉文化》,《中州学刊》1991年第2期。

74、《文化成熟的基本要求和标志》,《学术月刊》1991年第3期。

75、《论君主专制国家的成熟》,《贵州社会科学》1991年第2期。

76、《拓展价值领域 提高人民素质》,《开放时代》1991年第2期。

77、《论董仲舒的天人思想及其文化史意义》,《天津社会科学》1990年第5期。

78、《评现代新儒家的“返本开新”说——兼谈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建设》,《学习与探索》1990年第4期。

79、《评海峡两岸的董仲舒思想研究》,《哲学研究》1990年第2期。

80、《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及其特点》,《中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4期。

81、《求善与求真:中西哲学的分野》,《哲学动态》1989年第6期。

82、《现代儒学大师牟宗三谈中国文化》,《哲学动态》1989年第6期。

83、《论中国汉代文官制度的形成》,《思想战线》1989年第2期。

84、《评唐君毅的文化精神价值论和文化重构观》,《哲学研究》1989年第3期。

85、《论中国文化的流变和分期》,《内蒙古社会科学(文史哲版)》1989年第1期。

86、《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略议》,《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1期。

87、《求善与求真:中西哲学的分野》,《贵州社会科学》1989年第2期。

88、《海外现代新儒家唐君毅文化思想简论》,《社会科学辑刊》1988年第5期。

89、《“现代新儒家”辨义》,《学习与探索》1988年第5期。

90、《儒道对立互补之比较》,《学术月刊》1988年第9期。

91、《论中国古代哲学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天府新论》1988年第4期。

92、《驳“中国无哲学”论》,《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3期。

93、《简论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学术论坛》1988年第5期。

94、《孔子研究方法我见》,《哲学动态》1988年第5期。

95、《秦汉之际社会思潮简论》,《浙江学刊》1987年第6期。

96、《秦汉医学与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哲学研究》1987年第9期。

97、《从秦汉社会历史发展看董仲舒思想的积极意义》,《河北学刊》1986年第5期。

98、《相似理论、协同学与董仲舒的哲学方法》,《哲学研究》1986年第9期。

99、《董仲舒哲学思想研究三十年》,《国内哲学动态》1986年第8期。

100、《从理想人格和价值取向看中国传统心理》,《社会科学研究》1986年第3期。

101、《简论道家思想在前期封建社会的作用》,《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2期。

102、《对关于\u003c周易\u003e的两个传统观点的质疑》,《中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4期。

103、《朱熹对张载"民胞物与"思想的利用和改造》,《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84年第5期。

104、《“即”字释义辨误一例》,《辞书研究》1984年第4期。

105、《释“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学术月刊》1984年第4期。

106、《动摇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间的孔子天命观》,《四川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1期。

107、《试论王安石的哲学思想》,《四川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4期。

南阳市美术家协会顾问

先后有多幅作品参加省以上展览并获奖。现为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南阳地区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南阳市美术家协会顾问,南阳中国画院画家。南阳第三师范学校高级讲师。水彩作品《暖溪冬雪》、《春色宜人》参加1992年海峡两岸美术联展并收入美术观摩作品集,烙画《淮河源头》在河南省中师美术作品展中获二等奖。有30余件烙画作品作为礼物馈赠给泰国等东南亚国家的国际友人。1992年在南阳举办了个展。其辞条辑入《中国当代美术家名人录》、《中国特级教师辞典》、《中国中等学校高级讲师人名辞典》、《当代书画篆刻名人辞典》、《中国当代艺术界人名录》等。

参考资料

学者李宗桂:粤港澳大湾区青年人要构建中华文化共同体意识-北京新闻网.北京新闻网.2022-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