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任其昌

任其昌

任其昌[清](公元一八三一年至一九00年),甘肃秦州(今秦城区)人。生于爱新觉罗·旻宁道光十一年,卒于德宗光绪二十六年,年七十岁。同治四年(公元一八六五年)进士,授户部主事。十二年,以母老乞养归。闭门教授。

任其昌 甘肃

人物简介

天水市陇南市各书院,垂三十年。性至孝,见义勇为。十七年,以总督杨昌濬疏荐,诏加员外郎衔。后因闻拳匪倡乱,悲愤疾作卒。其昌天姿高迈,博闻强识,覃精三礼之学,尤长于考订史事;所为古文,风力雅近宋人;晚年肆力于诗,宗法少陵。著有《敦素堂诗丈集》、《秦州志》、《蒲城县志》及《史臆》;均《清史列传》其辑未成者,有《史评》、《八代文钞》、《三礼会通》等,并传于世。

不以仕进,不尚虚荣,不慕名位;唯德是举,唯学是重,唯才是真,是晚清学者、诗人兼教育家任其昌一生的真实写照。

人物概述

任其昌(1830—1900),字士言,甘肃秦州(今天水市秦城区)人。幼年丧父,“家贫粗极不继”,但他“年少聪慧,嗜读不掇”,于同治四年(公元1865)考取进士,授户部主事。这时,中国正处在历史上最丑恶和腐朽的晚清时代,内患外忧、世态炎凉的现实使得任其昌毅然放弃仕途可能带给他个人的富贵荣华,于同治十三年(公元1873),“告假归里”,奉母回到家乡,从此开始了他达三十年“躬行为本”,弟子遍及陇右的写作、教育、教书生涯。

其时陇南市兵患,百姓颠沛流离,私设公立教育几近零落、瘫痪,学人、文士皆张惶不知所以。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分巡巩秦阶道董文涣建天水书院,董素闻任其昌名,任归里后遂聘他主山长席,开业授绩。于此,他以坚韧、智识和仁爱,开始了他在秦陇大地上孜孜不倦的教坛生涯,他主讲天水市、陇南书院近30年,以他的努力和不弃,已遭毁败的陇东南教育得到很快的恢复和发展,秦州区的学风文气也为之一变。据载,在他门下受业者约有千人,其中掇进士弟及中举者八九十人,被人誉为“陇南文宗”。这一美誉的取得,是与任其昌的人格力量与师德风范密不可分的。《清史稿》载:“其教人先经史,旁逮万文辞,尤以躬行为本”,不仅说他在教学上是善于因材施教,而且严于律己。同时由于他性格刚直,笃守信义,素行俭朴,理事勤慎,不仅在学业上享有盛名很高,而且在社会上也名望很高。同治初年,地方人士决定整饬伏羲城垣,便邀他总理工程,他慨然允诺,劝捐抽丁,综核出纳,使整个工程省花费而又坚固。光绪四年(公元1878),秦州大饥荒,知州陶模请他总理赈济。陶与任其昌交情甚笃,后陶总督甘陕,开府兰州市,几次相邀,任其昌便服相访,只叙旧情,没有向陶托—人一事以利自私。

“天资高近,博闻强识”,“覃精三礼之学,尤长于考订史实”(《清史稿》),则是对他作为学者和诗人的一生的评价和肯定,他一生的著述有《八代文钞》、《史臆》、《史评》、《三礼会通》(未完稿)、《敦素堂文集》(八卷)、《秦州新志》(与王权合纂)、《蒲城县志》、《郭素堂诗集》(八卷)、《静庵诗抄》等。

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陕甘总督杨吕浚上书朝廷,是奏任其昌事迹德行,被记封员外郎。光绪庚子年(1900),八国联国入侵,京师失守,消息径至天水市,时任其吕长子任承允任京官,音讯俱无,任其昌忧国伤时,又思念儿孙,遂病卧床榻,在生命的最后一时浮思连翩,手书《病中留别亲友诗》(一首)和《自挽诗》(两首)后,抛笔而逝,终年七十一岁。其中《自挽诗》作为他生命的绝唱和对家国的牵念、眷顾和忧感而流芳后世,诗曰:

飞雨流云过此生,有情何似总无情。

可怜耿耿胸中血,埋向青山作五兵。

任职著作

年末四十,告归故里,先后主讲天水书院、陇南书院三十年,其门下英才辈出,有名者如清光绪时内阁学士工部侍郎刘永亨、礼部主事丁秉乾、回族名翰林哈锐、刑部主事杨润身等人。著有《敦素堂诗文集》、《秦州新志》等6部。一生痴情教育,忧国忧民,自挽诗云:“飞雨流云过此生,有情何似总无情。可怜耿耿胸中血,埋血青山作五兵。”。

任其昌 河北

任其昌,男,1930年10月出生,河北省乐亭县人。汉族。大专学历。自1952年起,从教40余年,连任初高中数学教师、教研组长等职务、教学成绩十分突出。曾多次在有关刊物上发表过经验性文章。1978年编写《中学数学复习资料》一书,已刊印发行。1988年被评为中学数学高级教师。现为中国数学学会会员。

参考资料